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面对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创业观?
本文目录:
1、面对现实,务实择业。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最终定型,社会阅历不足,每个人的学历、专业、能力水平都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点,因此在择业前,每位毕业生都应对自己各方面的情况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分析,实事求是地评价自我、认识自我和社会、多务实、少幻想、不可好高骛远、要冷静地看世界、虚心地看自己。
对社会需要什么,自己会干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又要仔细权衡,找准自己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以积极进取的心态迎接社会的选择。
2、增强就业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就业意识是学生选择单位的前提,反映出学生对于所选单位的标准和要求,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毕业生对于就业的态度。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应贯穿于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当前大学生就业确实存在着有的毕业生落实不到用人单位的问题。
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是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意识。毕业生就业是阶段性工作,而毕业生的就业意识是连贯性的教育。求职的过程是一个全面展示自己的过程,必须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要自尊、自信、自立。
真正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是毕业生自己,自身素质如何在求职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市场是靠质量占领的,人才市场亦然,毕业生每一方面的素质都会影响毕业生就业。因此要教育学生建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独立获取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
要学会做人,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国家、民族,正确处理好多种关系。学会表达,交流和组织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使自己在择业的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状态,自如地应付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必须做好各种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增强心理承受力,不要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自暴自弃。
3、增强竞争意识,正确地把握择业期望值和机遇。
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之心。从这个意义上讲,竞争是生物进化法则注入人们血脉的一种本能。首先要认识到培养竞争能力是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地需要,其次竞争是实力的展示,培养竞争能力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而不是一种争强好胜的抽象意识。
竞争是对人才的考验,因此每个毕业生都要培养竞争意识。要敢于竞争,克服自卑、胆小、怯懦等不良心理状态。
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大学生I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人生价值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往往决定或制约着具有什么样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在严格意义上说,是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在人生实践过程中择业、创业这两个方面的具体体现。人生价值观会通过择业观、创业观而具体化为人生的物质力量,而择业观、创业观也总是体现着人生价值观。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不仅关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而且关涉到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在确定的人生价值观的指导下,择业与创业时紧密相关的。择业是创业的前提,没有择业也就没有创业的基础和目标;在一定意义上创业是择业的必然要求,是择业的价值体现,没有创业,择业就会失去目的和意义。
在我国当前就业情况还不太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应当适应时代的需要,既要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理想和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将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学生应当在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或确立自己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并将其贯彻和体现在择业活动中。
(一)实事求是,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
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择业变得越来越务实。一些人对人生价值实现的评价多以物质收入为表转,这种人生价值评价标准对大学生的择业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问题上,大学生不能片面化、极端化。一方面不能表现为极端个体化,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集体利益漠不关心、责任意识淡漠、奉献意识缺乏;或者表现为仅仅追求物欲,认为“有钱就有一切”,甚至为了追逐金钱不择手段;另外一方面不能表现为价值迷失。大学生应对诸多社会现象的是非曲直保持清醒的头脑,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与奋斗目标,实事求是,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
(二)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克服不良的择业观
面对种种不正确的择业观,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多样化的生产关系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部分大学生会产生实用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有的毕业生因向往、追求奢华生活为果,或个人非正当需求不能获得满足,迁怒他人、归罪领导或老师、毁损公物直至违纪违法;有的毕业生受错误思潮的影响,不能把理想前途与自身优势、个人特点及专长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对自己毕业后的出路和从事何种职业缺乏正确的思考和选择。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三)树立系统的、积极的、快乐的、高尚的、有效的择业观,面对现实,挑战自我。
我们不能回避目前大学生就业中的许多问题。基于此,我们应该树立系统的、积极的、快乐的、高尚的、有效的择业观。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为前提的正确择业观;正视现实、调整心态,正确分析自己与就业市场,保持积极健康的求职心态;改变一次就业、一步到位的观念,不能因为第一次择业不够理想就丧失信心,应逐步树立多次择业的观念。
(四)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将主动择业和自主创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择业只是起点,创业才是保证。创业是拓展生活、一显身手的关键环节。主动择业和自主创业是当今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尽管择业和创业强调发挥个人的主动性,但这并不是个人随心所欲、纯粹由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所决定的。择业实质上是个人基于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和确定的。创业实质上是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职业活动,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的过程。
(五)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当代大学生生活经历比较单一,缺少必要的艰苦生活的磨练和挫折的考验,尽管同学们可能满腹经纶,但一步入社会立即就显得捉襟见肘。大学生原来对社会充满的美好希望可能在挫折后就变得烟消云散。大学生应自觉地将个人的需要与国家的现实相结合,这样,才会避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现象,解决自我较高期望值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每一种职业活动都包含着明确的责任和要求,任何从业者都必须受到约束和规定。在艰苦中锻炼的本质,是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也是对人生历程的自觉准备。“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大学生必须善于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这是今天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必要条件。
结合实际谈大学生如何正确树立择业观和创业观(就业形势)
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说的“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引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生择业就要从客观规律出发,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结合自己的长处和特点,兴趣爱好等,再根据就业环境从实际考虑再做出正确的择业。
一、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找准自己的社会角色,确定好自己的社会位置
大学生在择业前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能够根据自己身体、兴趣、气质、个性及能力等方面因素把自己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既不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不妄自菲薄,能够准确地找准自己的社会角色,确定好自己的社会位置,有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
2、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克服不良的择业观面对种种不正确的择业观,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多样化的生产关系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部分大学生会产生实用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有的大学生因向往、追求奢华生活为果,或个人非正当需求不能获得满足,迁怒他人、归罪领导或老师、毁损公物直至违纪违法;有的大学生受错误思潮的影响,不能把理想前途与自身优势、个人特点及专长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对自己以后的出路和从事何种职业缺乏正确的思考和选择。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3、树立系统的、积极的、快乐的、高尚的、有效的择业观,面对现实,挑战自我。我们不能回避目前大学生就业中的许多问题。基于此,我们应该树立系统的、积极的、快乐的、高尚的、有效的择业观。对个人进行职业生涯的指导,引导每个人树立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为前提的正确择业观;正视现实、调整心态,正确分析自己与就业市场,保持积极健康的求职心态;改变一次就业、一步到位的观念,不能因为第一次择业不够理想就丧失信心,应逐步树立多次择业的观念。
4.转变就业观念,重视中小企业的就业机会
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我国小康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学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一支重要的人力资源,大学生如果能够转变就业观念,重视中小企业的就业机会,将能够调整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减少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相对于大公司说,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要多得多,因此,大学生选择中小企业就业既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又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得以施展,使个人价值能够得到充分的实现。
二、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说到“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引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生选择创业,必须要有创业失败的准备,这样才能让大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创业,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除此之外,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创业是拓展职业生活的关键环节,在就业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中,创业意识强烈并且思想准备充分就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甚至还能帮助别人就业。
2.发挥自身优势,选择有利于自己创业的方面前进。大学生刚出来创业,大多数是欠缺很多创业的前提条件的。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并依法获得劳动报酬的就业方式。很多大学生刚创业时,都是缺乏资金的,人们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大学生创业不利因素。但大学生拥有自己的知识,拥有自身的素质和优势,表现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性格与心理品质素质等,这些素质和优势,有利于大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展现,适合选择自主创业的途径。
3.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创业艰苦磨难多。因此,只有创业的思想准备是不够的,还需要创业的勇气,有勇气者才敢于创业、善于创业和成功创业。勇于创业已经成为教育培养人才的一个目标。破除依赖心理和胆怯心理,勇敢地接受创业的挑战,做一个真正的创业者,这是当代所有人应该具有的精神品格和时代风貌。(引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4.要提高创业的能力。创业不仅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勇。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需要的是审时度势的眼观,更需要以长远的眼观。大学生选择创业,就要有敏锐的商业眼观,要善于捕捉市场的契机,统筹兼顾,发掘有利于自己的创业机会,并及时进行商业投资。既要不拘泥于陈式,又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创业的环境等各种现实因素。来过、走过、经历过的感受固然浪漫,但苦过、累过、成功的收获才是宝贵的。
总之,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无论对其个人而言还是对社会来说,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打破职业框框,拓展全方位就业思想,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开发创造性,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在择业和创业的浪潮中掌握好人生的总舵,迈出成功和决定性的第一步,并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职业者。
大学生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涉及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当代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应面对全球金融风暴的现实,树立符合当前需要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实践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就业形势严峻促使大学生观念转变
今年,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主要原因有: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规模本来就很大,加上高校不停地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很快;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落后,教学设备陈旧,人才培养机制不科学,大学毕业生竞争力较差;劳动力市场发育不成熟,用人机制不健全,就业信息不畅通,就业机制有待完善;就业观念有待更新,家长和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滞后,缺乏主动择业、创业的积极性,不从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出发,就业期望值过高。此外,受金融风暴影响,我国GDP增速减缓,出口行业严重受损,相关产业受到严重影响,波及到就业市场,使得今年的就业问题越发突出。
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国家采取了积极的就业政策,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解决大学生就业是一顶十分复杂的社会工程,高校需要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了解和掌握就业政策,主动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就业,自主择业和主动创业,树立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直面艰苦,面向基层,面向中西部择业、就业、创业,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成长。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职业活动是人谋生的方式和手段,是人奉献社会、完善自身的必要条件。不应单纯地把就业看成是谋生的手段,更要把就业视为一生所追求的为社会服务的事业,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
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注重选择“收入高”、“工作舒适稳定”、“名声好地位高”的职业,这从个人主观愿望看,无可厚非。但从现实看,并不能尽如人愿。人选择职业,职业也选择人。考虑就业要切合实际,符合社会需要,把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着眼现实,面向未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就业。
求职者应理性择业。职业规划专家认为,目前社会需要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人才。许多大学生过去认为只有白领工作才是好工作,现在不妨降低期望值,理性择业。
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非公有经济单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顺应当前就业形势的变化,高校毕业生应该调整就业观念与定位,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到急需他们的地方就业。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择业是起点,创业是追求。一个人选择职业后消极应付,有可能失去已经得到的职业。创业是拓展职业生活的关键环节,创业意识强烈并且思想准备充分,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甚至帮助别人就业。当今社会中出现的新职业,既体现了新的社会需要,又体现了创业者的智慧和贡献。
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创业艰苦而且磨难很多。仅有创业的思想准备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创业勇气。勇于创业已经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为促进就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应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破除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和胆怯心理,使之勇敢地接受创业的挑战。
要提高创业的能力。大学生创业具备很多优势,比如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富于创新精神,善于学习等。但也存在明显的弊端,主要是社会经验不足,对创业的理解较为抽象化和理想化,对挫折和失败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市场观念淡薄等。因此,大学生创业要有立足创业、勇于创业的思想准备,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创业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创业既要不拘泥于程式,又要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创业环境等各种现实因素。来过、走过、经历过的感受固然浪漫,但苦过、累过、成功了的收获才是宝贵的。提高自主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亟待破解的难题。
补充: 希望对你会有所帮助...也希望你能加入我们的校园生活的乐园的团队中来,一起尽力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吧... 追问:
恩,好的。不过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只写择业观,而且多从大学生角度评述。谢谢 回答:
大学生的择业意识及心态,有悖于国家、人民的期望和要求,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鉴于此,我们认为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青年大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都有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希望在未来的职业中作一番事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他们提供了多元化的思想储备、开放的思想意识,提出了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务实的工作态度。但是,大学生本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及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择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应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入手,加强教育,帮助他们把个人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确立适应市场经济下的职业道德观念,克服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大城市化”倾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其实,大学生到落后地区、贫困地区在一定意义上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因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蕴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这就给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再则,落后地区及一些中小企业和单位缺乏人才,大学生去了之后更容易受到重视一展宏图。因此,应给自己的职业理想一个确定的定位,把理想和实际结合起来。“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然而一时当不成元帅怎么办?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的一段话是具有启发意义的“每个人不要做他想做的或应该做的,而是要做他可能做的。拿不到元帅杖,就拿枪,没有枪就拿铁铲。”这就说明,做事要从实际出发,决不能好高骛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在,有些大学生在这方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据《改革时报》载,通过对西部大学生回归意向的调查表明,33.9%的大学生表示不愿回“江东”,他们意识到了西部地区发展在即,腾飞在即,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应该说,这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把个人需要和自身价值实现同社会需要及“报国、奉献”联系起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职业理想。
补充:
大学生的择业意识及心态,有悖于国家、人民的期望和要求,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鉴于此,我们认为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青年大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都有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希望在未来的职业中作一番事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他们提供了多元化的思想储备、开放的思想意识,提出了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务实的工作态度。但是,大学生本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及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择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应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入手,加强教育,帮助他们把个人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确立适应市场经济下的职业道德观念,克服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大城市化”倾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其实,大学生到落后地区、贫困地区在一定意义上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因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蕴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这就给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再则,落后地区及一些中小企业和单位缺乏人才,大学生去了之后更容易受到重视一展宏图。因此,应给自己的职业理想一个确定的定位,把理想和实际结合起来。“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然而一时当不成元帅怎么办?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的一段话是具有启发意义的“每个人不要做他想做的或应该做的,而是要做他可能做的。拿不到元帅杖,就拿枪,没有枪就拿铁铲。”这就说明,做事要从实际出发,决不能好高骛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在,有些大学生在这方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据《改革时报》载,通过对西部大学生回归意向的调查表明,33.9%的大学生表示不愿回“江东”,他们意识到了西部地区发展在即,腾飞在即,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应该说,这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把个人需要和自身价值实现同社会需要及“报国、奉献”联系起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职业理想。
补充: 继续补充:
2、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令人目不暇接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变迁,进一步导致了人才竞争的加剧,引起了人们行为方式的转变,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重塑。就大学生而言,有些人在选择职业时,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在首位,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甚至有的大学生以经济利益为导向,贪图生活享受,不愿到贫困地区去
。比如,内陆省份以及广大的中小城市,特别是内陆省份那些相对艰苦的工矿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很大,而且为了解决人才断层现象,各级领导也都无不求贤若渴,但是有些毕业生们还是非沿海城市不去,非经济发达地区不去。因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深厚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引导他们走出以个人为中心的狭隘小圈子,摒弃自私自利、享乐腐化等思想观念。教育广大学生从实际出发,从大局出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区和部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和艰苦努力来改造生存环境,获得不断发展的机会。让大学生充分认识人生的意义及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他从事什么职业,不取决于工作环境,而在于把自己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实践中去,使自身所拥有的巨大潜力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大学生只有在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幸福。正如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所指出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补充: 结尾:
3、转变择业观念。大学生转变择业观,不仅是社会的呼唤,也是我国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转变择业观,能够调整人才资源的配置,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减少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因此,学校要制定切实而有效的思想教育目标,积极引导大学生认清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据1999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预测,一些传统工业已经完成了数量扩张的发展阶段,走上了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的道路,对毕业生需求的数量减少,层次提高。一批高新技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出一批新的就业岗位。今后,尤其是各种经济成分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将为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应鼓励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和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