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1省份储蓄率/国民储蓄额数据何处寻?储蓄率/国民储蓄额数据能否在哪里找到2022年31省份?

2022年31省份存款盘点 储蓄率或国民储蓄额的数据在哪里找?

本文目录:

2022年31省份存款盘点:哪个省市存款最多

在GDP之外,资金总量,即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往往也被作为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参考,一般而言,资金总量越充足,也意味着地区的“吸金”能力更强。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2022年31省份存款盘点,希望大家喜欢!

2022年31省份存款盘点

根据统计口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分为境内存款和境外存款,其中后者的份额较小,而前者一般又分为住户存款、非金融企业存款、机关团体存款、财政性存款以及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

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2022年12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64.45万亿元,同比增长10.8%。2022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而作为对照,2021年全年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元。这意味着,2022年新增居民储蓄对比上一年有了大幅增长。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了全国31省份2022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情况,其中重点关注当中的住户存款情况。

在经济研究人士看来,受收入预期转弱的影响,居民消费支出增速下滑,且居民部门减少了购房和理财等投资性支出,这是2022年居民部门超额储蓄的主要来源。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居民部门超额储蓄的合理释放,将成为今年中国经济扩内需的其中一个重要基础,但如何实现,依赖的是居民收入的增加,收入预期的修复以及收入结构的优化。

广东存款余额突破30万亿

整体而言,各省份的本外币存款数据与经济体量有着高度相关性,GDP越高的省份,存款余额往往也更高。

2022年末,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一枝独秀,本外币存款余额突破30万亿,达到32.24万亿元,也是全国唯一一个突破30万亿的省份。而GDP排名第二的省份江苏,存款数据为21.87万亿,位列全国第二。

北京市的存款余额直追江苏省,位列第三,但北京的GDP与江苏有着不小的差距。这也反映出,存款余额数据除了反映地区的产业实力、人口规模、居民收入水平等之外,同时也很大程度取决于地区的定位与级别。

同为直辖市的上海,其存款余额位列第五,仅与第四名浙江有小幅差距,而上海的GDP与浙江同样差距甚远。

这主要是因为,北京、上海是全国金融机构最多的两大城市,这些金融机构包括证券交易所、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两地的数据显示,北京、上海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分别为3.9万亿元和3.4万亿元,这已经相当于云南、黑龙江、贵州、吉林等省份的存款余额之和。

因此,金融机构众多的地区,尤其是拥有证券交易所的地区,在资金总量上往往有着较大优势,而除了虹吸资金之外,也能够更加有利地推动当地企业上市融资。

以广东省为例,除了有着全国最大的经济体量之外,广东还拥有深交所、广州期货交易所等,2022年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为3.3万亿,与北京、上海相差不远,而大幅超出江苏省的1.3万亿。

与此同时,北京、上海两地的总部经济发达,这亦是资金量雄厚的重要基础。2022年末,北京、上海的非金融企业存款分别达到了7.1万亿和7.3万亿,已经相当于安徽、福建等省份的总量存款余额。

浙江省的存款余额位居全国第四,位居GDP更靠前的山东省之前,且拉开了约5万亿元的差距。分部门来看,浙江和山东的住户存款分别为8.2万亿和8.5万亿,但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两地常住人口数量分别为6456.8万人和10152.7万人,浙江仅约为山东省的63.6%,这也意味着,浙江的人均住户存款较高,佐证了浙江广为人知的“民富”实力。另一方面,非金融企业存款项目下,浙江和山东分别为7.2万亿和4.2万亿,也反映了浙江非金融企业的实力。

再往后,诸多省份的存款余额在2022年迈上了新的台阶,四川、河北超过了10万亿,河南超过了9万亿,湖北、辽宁、安徽、福建超过了7万亿,湖南、陕西超过了6万亿,山西和江西则超过了5万亿。

这很大程度得益于各地较快的存款增速,包括江苏、浙江、山东、河北、河南等存款数据位居前列的省份,其存款余额均实现了双位数的增速,且超过了全国同期增长10.8%的水平。

京沪人均住户存款超过20万元

在存款数据中,住户存款与居民个人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地区存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已披露住户存款数据的20余个省份中,从住户存款占总存款余额的比例来看,北京、上海、西藏占比低于30%,广东为35.2%,其他省份则均在40%以上,山西、河北、内蒙古和甘肃甚至达到了60%以上。这一方面部分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储蓄意愿、资产持有方式偏好,另一方面也受到不同地区经济活力的影响。

从地区住户存款总量的角度来看,其主要受到人口数量、人均可支配收入、储蓄意愿等因素的影响。人口净流入的地区,往往意味着有着充足的工作岗位的吸引力,从而拥有更高的住户存款。

以广东省为例,除了是全国第一经济大省之外,广东亦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其住户存款规模达到了11.4万亿元,高居全国之首。

但在人均住户存款指标中,广东在已披露数据的20余个省份中仅位列全国第七位,为9.01万元。不能忽视的是,广东仍然存在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部分地区的人民富裕程度还有待提升。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人均住户存款高,并不一定绝对等同于人均财富多,以广东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其资产往往以更多元的形式存在,存款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整体而言,北京的人均住户存款高居榜首,达到了26.78万元,其次为上海的21.16万元,浙江以12.74万元领衔除直辖市外的其他省份,其次为江苏10.72万元,山西9.48万元,河北9.31万元。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5.09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586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38万亿元。在不同类别的存款当中,住户存款增加的贡献最大。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一方面,住户存款的增长,增强了居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且一定程度上需要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支撑。但另一方面需要看到的是,这一现象也意味着居民更倾向于持有现金的趋势,而相应地减少了消费与投资。从2022年全年的情况来看,疫情此起彼伏导致消费场景受限,理财收益不稳定,投资性消费减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趋弱,收入结构恶化等,皆是居民储蓄增加背后可能的原因。

从住房消费的角度观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33308亿元,下降26.7%,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8.3%。

来自银行方面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6家国有大行的个人存款总余额约为62.34万亿元,较2021年年底增加5.20万亿元。其中,定期存款增长是个人存款增长的主要原因,2022年6月末,6家国有大行个人定期存款较2021年年底增加4.47万亿元,每一家的定期存款增速均在10%以上。

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对比可知,2022年,住户存款的增速远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在2023年经济复苏的背景之下,扩内需变得至关重要,这其中主要包括消费和投资,超额储蓄的释放将成为今年消费复苏的一个重要基础。但如何真正促成居民消费乃至投资,并不能依靠简单的呼吁,而是要切实让居民恢复消费和投资信心,包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就业的信心,未来预期收入增长的信心等。

此外,对于居民部门而言,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往往较高,但消费能力受到收入的制约,高收入群体持有超额储蓄规模大,但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从全国各省份的对比来看,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均住户存款差距悬殊,切实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亦是促进扩内需的根本。

存定期存款有哪些好处和坏处?

首先就是安全。衡量一款产品的安全性高低,主要看它本金的损失概率大小。而定期存款作为保本保息的产品,本金的损失可以说接近零。

之所以说是接近零而不是等于零,是因为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下,存了定期存款可能会让本金出现损失。比如银行破产后,不在存款保险保障范围内的存款,又比如存款莫名失踪追不回来等等。

不管怎么说,定期存款出现本金损失的只是个别情况,只要是按照正规的流程存钱,并保管好个人的信息,基本上就不会出现问题。定期存款的安全性,在各种理财方式中不说是最高的,也鲜有能超过它的。

其次,就是存取都很方便灵活。想要存定期存款,随便找一家银行就能存,随时都可以存,想存多少就存多少,而且有的银行通过银行自有的线上平台也能存。总之,存钱是比较方便的。

同样,想要把定期存款取出来,也是比较方便的。不仅随时都可以取,而且定期存款也能支持异地或线上取。能在需要用钱的时候及时把钱取出来。

另外,定期存款还存在多种类型,比如按照存款的期限,可分为三个月到五年等6种类型,或者按照存取的方式有整存整取、整存零取等4种类型,并且还可以分别个人存款和机构存款。种类较多也就更灵活,可以很好地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

再次,就是收益稳定。定期存款的利息是固定的,只要一存入,就知道到期的利息是多少了,所以收益非常稳定。

最后,就是定期存款的门槛较低,人人都能存得起。大部分的理财方式都在资金上设有一定门槛,有的门槛高有的门槛低。而定期存款就属于门槛低的一类,仅需50元以上就可以存了,基本上人人都能存得起不会把想存的人拒之门外。

存定期存款又有什么坏处呢?

首先,就是利息不高。存定期存款,基本上就是跟高收益无缘了,当下即便是利息最高的定期存款,利息估计也不会超过4%,最低的可能还不到1.5%。

其次,就是提前取出会损失大部分的利息。如今什么智能存款、周期付息存款都已经没有了,定期存款又回到它最初的样子,那就是只有存到期,才能拿到全部的利息。在没到期之前,任何时候取出都只按活期利率计息。

由于活期存款的利率比定期存款低很多,所以定期存款虽然随时都可以取出,但在没到期之前就把钱取出时,就会损失掉大部分的利息。

总的来说,存定期存款的好处还是比不好之处要更多一些。所以,定期存款在很多人中仍然受欢迎,不是没有原因的。

储蓄率或国民储蓄额的数据在哪里找?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
――基于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1

李扬 殷剑峰(《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一,引言
中国的储蓄率明显地高于其他国家,并且还在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根据GDP的支出法
统计,2005年中国的储蓄率达到了47.9%,不仅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水平2,而且还比"六五"
开端的 1981 年上升了近
15个百分点(图1).
中国的储蓄率之高及
其持续时期之长固然令人
困惑,它所引发的一系列
问题更为棘手.作为宏观
经济运行中的供给面,高
储蓄率显然构成当前我国
经济运行中另外两个表现
在需求面上的突出问题――居高不下的高投资和规模不断扩大的高顺差――的物质基础.
2005年中国的投资率达到了43.4%,比1981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而经常项目顺差占GDP
的比重则在同年达到了4.5%的创纪录水平.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无论高投资如何令人担心,
亦无论巨额顺差引发的贸易摩擦如何让人不堪忍受,在国内消费率未能如愿提高的前提下,
为了维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须容忍它们的存在和发展.这一点,目
前事实上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共识.需求管理的困境,令我们不得不再次将分析的视野转向硬
币的另一面,即国民经济的供应方面.于是,更细致地分析中国的高储蓄率问题,成为理解
中国经济增长之"谜团"并制定相应对策的关键之一.
对于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主要是在总量层面上展开的.例如,李扬和殷
1除非特别指明,本文的数据全部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资金流量表.
2例如,根据 Louis(2005b)的统计,2002 年美国,日本,印度和韩国的储蓄率分别为 14.3%,25.5%,
28.3%和31%.
30
35
40
45
50
1978年
1981年
1984年
1987年
1990年
1993年
1996年
1999年
2002年
2005年
储蓄率
投资率
图1中国的储蓄率和投资率(1978-2005年)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支出法GDP统计.
2
剑峰(2005a,2005b)就曾从人口结构变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改革的综合角度分析
了中国的高储蓄率以及与之相伴的高投资率问题.此类分析固然可以揭示导致储蓄率和投资
率变化的一些体制,机制以及人口等非金融因素的影响,从而指明中国当前的"三高"并不
能简单地靠政策措施予以调整,但是,这样的分析并不能告诉我们:在国民经济中,究竟是
哪个部门在进行储蓄以及储蓄的动机是什么,因而也就难以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对于部门储蓄问题的研究事实上也已经有了很多的进展,例如,藏旭恒(1994),贺菊
煌(2000)以及 Modigliani 和 Cao(2004)等分别对中国居民的消费函数,储蓄行为和储
蓄率的变动进行了分析,任若恩和覃筱(2006)则利用中国和美国两国的资金流量表,对两
国居民储蓄率的统计口径进行了比较分析.但是,这些分析针对的是单个经济部门,尤其是
中国的居民部门,缺乏对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考察.
完整地考察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储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各个经
济部门的储蓄变化同时依赖于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和部门的储蓄倾向(参见下
文),而不同部门的储蓄行为可能截然不同,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
变化都会对国民储蓄造成影响,从而使整个经济的储蓄率变化偏离仅基于居民部门的储蓄理
论(例如持久收入假说).例如,Edwards(1995)曾经对36个国家的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
的储蓄率进行了研究,发现私人部门的储蓄率主要同人口结构,金融深化,养老保险等因素
相关,决定政府部门储蓄率的因素主要是政治稳定性,而私人部门储蓄和政府部门储蓄间的
关系表现为后者上升对前者的挤出效应,这些复杂因素及其交互作用使得各国的储蓄率出现
很大差异.
为了能够对经济体中各部门的储蓄行为进行全面,完整的研究,其最有利的工具就是资
金流量表.对此,王传纶教授(1980),贝多广(1995)很早就详述了资金流量表的分析方
法,但囿于当时数据的匮乏,而没有展开具体分析.近些年,随着统计数据的更新,许多研
究人员开始着手此项工作.例如,许宪春(2002),郭浩(2001)和Louis(2005a,2005b)
都依据当时可得的中国资金流量表,对各个经济部门的储蓄和投资行为进行了研究.由于
Louis的数据最新,其研究结论可能更具启示意义,他发现:第一,不仅中国居民部门的储
蓄率高于其他国家,而且,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也同样显著地高于其他国家;第二,企业的
储蓄率高悬是因为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这使得企业保留利润迅速上升;第三,政府之所以
从事储蓄,其主要原因在于通过"资本转移"来支持国有企业发展.
以往的诸多研究赋予我们很多启示,然而,这些研究都没有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反映
不同部门储蓄行为的部门储蓄倾向这两个关键点展开,从而难以勾勒出一个总的图景.本文
3
试图对此进行一个补充,并得到了一些新的结论:其一,中国的高储蓄率确实是由居民,企
业和政府部门共同推动的,但是,2000 年以来储蓄率的进一步攀升则主要同政府部门的储
蓄率提高有关;其二,企业的储蓄率较高确实是企业可支配收入或利润上升的结果,但是,
企业的可支配收入或利润的上升并不主要归因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而应归因于企业的主
要成本――劳动报酬和利息支出――长期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其三,近年来政府部门储蓄
倾向的上升并非主要为了通过"资本转移"来支持国有企业发展,而是直接进行的政府投资.
在下文中,我们首先利用资金流量的实物表对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储蓄率进行计算
和比较,并得出若干结论;然后,利用资金流量的金融表对以上计算结果的统计误差进行修
正;继而,我们将分别对决定储蓄率的两大因素――收入分配的占比和储蓄倾向的变化――
进行分析,更深入地探讨国民储蓄率上升以及各部门的贡献,并分析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最
后,我们将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二,国民储蓄率的部门结构:实物交易表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向国民帐户体系(SNA)过渡,我
国自1992年开始编制资金流量表,迄今已经编制出1992~2003年共12张资金流量表.
根据交易发生的性质,每张资金流量表被分为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两个部分.其中,实
物交易部分由国家统计局根据联合国SNA(1993)核算体系进行编制,金融交易部分则由人
民银行负责编制.从理论上来说,交易的性质不会影响资金流量表中各经济部门的资金净头
寸.然而,对照实物交易部分和金融交易部分的"净金融投资"可以发现,两者之间一直存
在着巨大的"统计误差".为了使两者相互一致,国家统计局每年都要用"统计误差"项来
对资金流量的实物表进行修正.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在本节中,我们将首先直接利用资金流量的实物表来计算国民储
蓄率和各部门的储蓄率.在下一节中,我们再运用资金流量的金融交易表对实物表中的"统
计误差"进行适当修正.这两节分析的结果显示,即便不考虑"统计误差",近年来国民储
蓄率的上升也主要归因于政府部门;考虑了"统计误差"之后,本节分析的结果事实上得到
了进一步加强.
在资金流量表中,全部经济部门被分为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居民和国外等五
个部门.为了便于集中考虑实体经济部门,我们将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合并为企业部门.
对于居民部门和政府部门而言,在其可支配收入中扣除了最终消费,便是它们的储蓄.至于
企业部门,由于不存在消费问题,可支配收入就是其储蓄.居民,企业和政府共同构成了国
内部门.国内三部门储蓄的总和即为国民储蓄.国民储蓄与整个国内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之比
4
就是国民储蓄率.
这里,可以用两个概念来刻画各部门的储蓄状况.其一,将各部门的储蓄与该部门的可
支配收入相比,即为该部门的储蓄倾向.这个概念反映的是各个部门的消费/储蓄决策.其
二,将各部门的储蓄与整个国民可支配收入相比,可以得出该部门的储蓄率.这个概念反映
的是各部门储蓄对整个国民储蓄率的贡献.显然,对于各个部门而言,有下述等式成立:
部门储蓄倾向×该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之比 = 该部门储蓄率
这个等式显示:各部门的储蓄率不仅取决于本部门的储蓄意愿,也取决于各该部门在国民收
入分配结构中的地位.三大部门的储蓄率相加,即为国民储蓄率,即:
国民储蓄率=居民储蓄率+企业储蓄率+政府储蓄率
表1和图1记载了1992~2003年中国居民,企业和政府等三大部门各自的储蓄率.不
难看出,在1992~2003年,在国民经济的三大部门中,居民部门的储蓄率是下降的,而企
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储蓄率
则是上升的.具体来看,在11
年间,居民储蓄率总共下降了
4.46%.其间,1998年亚洲金
融危机之后有一段较大的下
跌,2002 年重又上升,但于
2003年又有所下降.企业储蓄
率总体是上升的,11年间提高
了3.92%.其间,1992~1994
年有一次显著的跃升,升幅达
3.04%;其后则在波动中缓慢上升.政府的储蓄率在11年间上升了3.17%.从发展态势上
看,政府储蓄率在经历了1992~2000年长达8年的低位徘徊之后,自2000年开始稳步上升.

表1 国民储蓄率和部门储蓄率
国民储蓄率 居民储蓄率1 企业储蓄率1 政府储蓄率1
1992 40.29 21.08 13.33 5.89
1993 41.72 19.32 16.15 6.24
1994 42.73 21.49 16.02 5.22
1995 41.62 20.04 16.70 4.88
1996 40.32 21.32 13.57 5.43
0
5
10
15
20
25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0
1
2
3
4
5
6
7
8
9
10
居民储蓄率(左轴)
企业储蓄率(左轴)
政府储蓄率(右轴)
图1 中国的国民储蓄率及其部门结构(1992~2003)
5
1997 40.76 20.75 14.73 5.65
1998 39.98 20.39 14.33 5.27
1999 38.61 18.55 14.31 5.75
2000 38.50 16.50 15.65 6.36
2001 38.89 16.18 15.14 7.57 >'>

300万存款的家庭有多少?

2018年央行发布的一个报告数据显示,国内银行存款金额超过50万的家庭不到600万户,存款超过50万的人数占储户总人数比例仅为0.4%。可见,从客观上来讲,如果你存款超过50万的话,就已经是人群中的“精英”了。

再来看看房产,一线城市均价基本突破5万,以60平米计算的话,房产总价突破300万是很常见的事。如果算上一手房,总价会更高;如果放在二三线城市,家里有好几套房的也都比比皆是。因此,房产超过300万的家庭,在国内并不算什么。

看得出,国人都把钱放在房子里了,而真正的现金资产并没有多少,所以假如家庭既有50万存款,又有300万房产,在国内基本算是小中产阶级了。

50万存款、300万的房产,在中国是一个什么级别的家庭?
mp.weixin.qq.com
图标
2% VS 80%

财富分配中的二八定律是永恒不变的道理,但你可曾想过,财富分配失衡远比这要严重的多。据2018年胡润财富报告的统计,中国资产总额达到600万的家庭总数是488万户,资产总额达到1000万的家庭总数是201万户。换句话说,存款+房产等总资产超过350万的的家庭总数仅占家庭总数4.3亿户的2%左右。

尽管这些数据或许有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贫富差距加大以及现代年轻人高负债、高消费已是不争的事实。

你的债务成就了别人的财富

都说想要获得财富和资产,就得加杠杆。但时过境迁,当下并不是加杠杆的好时机,反而有可能你的债务会成就别人的财富。

众所周知,如今年轻一代都追求生活品质,赚得少可欲望却不少,月薪3000过着月薪10000的生活。想享受,又没钱咋办?贷款。

万物皆可分期,这些贷款对于银行、网贷平台来说却变成了资产,对于商家来说变成了一笔收入。但这些最终都将转化为机构和商家的利润。

以咱们年轻人的数量,这将产生一笔巨额的债务,而这些债务也将为少数人创造足够多的财富。财富分配其实就是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逻辑。

有人说,现在不都是教我们适当加杠杆才能进步更快,创造更多资产吗?但请别偷换概念,适当加杠杆是为了投资,投资金融资产或者投资自己,而不是消费。所以,不管是个人还是家庭,有无房产或存款,都需要适当管理好自己的金钱理念。

首先是多负债投资。消费产生不了收益、或者这些收益无法货币衡量,但投资可以。所以一般不建议过度借钱消费。那如果借钱去投资,产生的收益能覆盖借入的资金成本,那就是赚。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杠杆撬动财富,因为你让资金发挥了它更大的价值。其次是少负债消费。毕竟欲望无止境、能力却有限。最后就是注意现金流。我们无法预判投资所产生的收益,所以就得考虑现金流。现金流够多、现金流持续时间越长,机会就会多,胜率也就更大。

全国 居民存款 总额 怎么查询?

这个东西 你要查询09年的 就只有去2010年再去看了 因为现在中国的所有数据都是同比的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