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花甲、耄耋分别代表几岁?还有哪些年龄称谓?

古稀之年是指多少岁? 而立之年、古稀之年、花甲之年、不惑之年、耄耋之岁各多少岁?

本文目录:

“古稀之年”是指人到70岁的时候。又叫悬车之年、杖国之年、从心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90岁称鲐背之年,80、90岁也合称耄耋之年 ,100岁称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拓展资料:

古稀”是中国人自古指七十高龄的说法。它源于唐代大诗人 杜甫 《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千二百多年的杜甫慨叹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十分稀少。

后来到了明朝,距今五百年前时,著名书画家唐寅(唐伯虎)读了杜诗后,感慨自己已活过了“古稀”,他填了一首《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二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唐寅虽活过古稀,仍感叹唏嘘人生几何。

查核一下,千多年前的“古稀”老翁,确实稀少的很!仅以知名的诗人、学问家为例,超过七十岁的真是寥寥无几。但是,到了数百年前,社会不断进步,人的寿命已长了很多,仍以名家为例,不仅感叹古稀的唐寅已超过古稀,他同时代的罗贯中、吴承恩、冯梦龙、郑板桥等,年龄均过古稀。到了现代,古稀者遍地皆是了!

而立之年、古稀之年、花甲之年、不惑之年、耄耋之岁各多少岁?

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礼记・曲礼上》说:“二十曰弱冠。”西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30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增多,遇事能辨是非

不再惑。后称40岁为“不惑之年”。

强仕:40岁。《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谓男子40岁,智慧、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天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称50岁为“天命之年”。

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发苍白如艾也。意谓头发苍白如艾的年龄。

花甲:60岁。由天干、地支互相组合排列的60个名号而得名。循环一次为60岁,称作一个“花甲”。

耳顺: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耆:60岁。《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指使。”

古稀:70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诗经・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后因以八九十岁为“耄耋之年”。

相关内容解释: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古稀之年是指多少岁?

古稀之年指的是七十岁。人们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九十耄耋”,百岁之人称为“期颐”。七十岁称为“古稀”,其意思是说古时候的人能够到七十岁,这是一件很稀少的事情,应该值得珍惜剩下的时光。

“古稀之年”也被称为“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祖先对人生年龄的分段,是极为科学和合理的。除了七十岁的“古稀之年”,离得最近的就是六十的“耳顺之年”。其意思是人到六十岁的时候,听别人言语就可以正确的判断是非、真假。

扩展资料

随着时代的推移,古稀之年的人越来越多,这不仅源于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人们对生命的越来越重视。以前的社会非常不稳定,人们的生命安全很难得到保证,所以古稀之年的人才会少。

现代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已经大大提升,治安越来越好,很大程度上防止天灾人祸的发生,再加上整个世界和平发展的趋势,所以才会有当今人类普遍寿命能过古稀之年的现状。

古稀多大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壮年时期――春秋鼎盛;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所以古稀是70岁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