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只有一个妻子吗?阳明先生是否有多个老婆?

明朝王阳明妻子 阳明先生一生娶过几位老婆?

本文目录:

1、诸夫人:王阳明十七岁娶江西布政参议诸养和的女儿为妻,诸王两家是表亲,这位诸氏夫人算是阳明先生的表妹。婚后诸夫人始终没有生育,正德十年王阳明四十四岁过继表弟的儿子接续香火。

2、张氏夫人:嘉靖四年元月阳明先生五十四岁时诸夫人去世,第二年二月,为夫人守丧一年后阳明先生娶一位张氏夫人为续弦,当年十一月生下一个儿子,取后正聪。

在那个男权社会,王阳明先生仍能对不孕的妻子如此痴情,不离不弃,也反衬除了圣人高洁的品格,和对夫人的喜爱。

扩展资料:

王阳明是大明王朝一代名臣和名将,又是心学之集大成者,到如今,其在海内外的影响仍然很大。不过,够八卦的是,这么一位巨匠居然惧内。

《万历野获编》介绍:“如吾浙王文成之立功仗节,九死不回,而独严事夫人,唯诺恐后。”

王文成就是指王阳明,他在军事上立有奇功,而且为了人格和理想死就此都不后悔。

但是这么一位铁骨铮铮的名人,也害怕老婆,夫人有传唤,马上上前,唯恐落后。

野史上关于王阳明婚姻的事情众说纷纭,有说阳明先生有一妻三妾的,还有传说阳明先生有六房夫人,这些说法听起来不太合逻辑。

首先,王阳明妻子不能生育,在他四十四岁时候过继一个孩子,可夫人去世后续弦生下一子,这说明王阳明生育能力是没有问题的,那如果他真的有几个夫人的话,不会都没有孩子。

参考资料:-王阳明

阳明先生一生娶过几位老婆?

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明代哲学家,浙江余姚人,曾任兵部尚书等要职,晚年奉旨南巡,途径大余青龙赤江古码头,病故于船上,后人在此建亭以示纪念。亭中是一座大理石碑,碑西面阴刻“王阳明先生落星处”、“日本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冈田武彦手书”。该亭距县城13公里,每年都有大批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的学者前来凭吊。

王阳明记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战之后,胜利的一方,大都会在战地附近刻石记功。庐山也有一处这样的地方。

在秀峰境内的李Z读书台下,有一块数丈见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处石刻:中间是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的《七佛偈》,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左边是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在此勒石记功写的碑文,人称记功碑。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后人评述此碑刻云:

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因筑室读书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系浙江人,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曾任提督军务都御史。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6月14日,明王朝宗室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谋反,叛军十万,势如破竹,陷南康,下九江,顺流而下。一路克安庆,逼南京,大有挥戈北上直取京城之势,明朝廷上下震动,惊慌失措。这时,驻守在丰城的赣南巡抚王阳明迅速赶到吉安,果断决策,调集军队,直捣叛军老巢南昌。宸濠闻讯,急忙回师救援,王阳明与叛军大战鄱阳湖,仅用了35天时间,王阳明就大败叛军,在南昌附近的生米街生擒朱宸濠。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大叛乱几乎是在谈笑间平定了。可是,王阳明立了如此大功,不但没有得到朝廷的奖赏,反而遭到一系列的毁谤与陷害。明武宗甚至觉得王阳明这么快就轻而易举平定了叛乱丢了自己的面子,认为像这样的战斗应由他亲自带兵南征才能显示“皇威”。宦官张忠之流又诬陷他与宸濠串通,武宗竟要王阳明放了宸濠让他率军与朱宸濠再战……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连夜赶到钱塘,将宸濠交给太监,同时遵照武宗的旨意,重新报捷,将平叛的胜利归功于武宗。这样顾全了皇帝的面子,才保证了王阳明的身家性命。

第二年正月三十日,王阳明到开先寺(即今秀峰寺),刻石记功。记功碑上称颂武宗的“皇威神武”“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在短短的碑文中,王阳明也隐隐表达了自己难言的复杂心情。

大概这次刻石记功时,开先寺一带的景色给王阳明很深的印象,他十分喜爱这个地方。这年3月,他又一次来到开先寺。徜徉林中,沉吟水畔,这清幽山水,这林涛泉石和众多的人文胜迹,使他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感慨之余,他写下了好几首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烦忧。

其《又重游开先寺题壁》云: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

尚为妻孥守俸钱,到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开先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

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

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须五斗。

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迹何有!

还有一首《龙潭夜坐》云: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诗中表达了作者多么孤独、郁愁、沉重的心情。李Z读书台下的记功碑数百年后依然清晰、醒目,读罢这篇百余字的碑文,再读读上面提到的两首诗,面对石壁,就像是面对一页深沉的历史,透过歌颂天子皇威的碑文,我们可以看到被掩盖的历史的真实面目。

附:《记功碑》全文:

正德,已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称兵向阙。破南康、九江,攻安庆,远近震动。

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复南昌,宸濠擒,余党悉定。当是时,天子闻变赫怒,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

于赫皇威,神武不杀。如霆之震,靡击而折。神器有归,孰敢窥窃。天鉴于宸濠,式昭皇灵,以嘉靖我邦国。

正德庚辰正月晦,都督军务都御史王守仁书。从征官属列于左方

求《明朝那些事》里关于王阳明的部分

原文: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成化八年(1472),王守仁出生在浙江余姚,大凡成大事者往往出身贫寒,小小年纪就要上山砍柴,下海捞鱼,家里还有几个生病的亲属,每日以泪洗面。这差不多也是惯例了。可惜王守仁先生的情况恰好完全相反。

王守仁家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十分有钱,而且他还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祖先――王羲之。是否属实不知道,但以他家的条件,就算是也不奇怪。

王家的先辈们大都曾经做过官,据说先祖王纲曾经给刘伯温当过跟班的,最高混到了四品官,后世子孙虽然差点,但也还凑合。而到了王守仁父亲王华这里,事情发生了变化。

成化十七年(1481),十岁的王守仁离开了浙江,和全家一起搬到了北京,因为他家的坟头冒了青烟,父亲王华考中了这一年的状元。

这下王家更是了不得,王华的责任感也大大增强,毕竟老子英雄儿好汉,自己已经是状元了,儿子将来就算不能超过自己做个好汉,也不能当笨蛋。于是他请了很多老师来教王守仁读书。

十岁的王守仁开始读四书五经了,他领悟很快,能举一反三,其聪明程度让老先生们也倍感惊讶,可是不久之后,老师们就发现了不好的苗头。

据老师们向王状元反映,王守仁不是个好学生,不在私塾里坐着,却喜欢舞枪弄棍,读兵书,还喜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写一些莫名奇妙的东西,有诗为证: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在先生们看来,这是一首荒谬不经的打油诗,王华看过之后却思索良久,叫来了王守仁,问了他一个问题:“书房很闷吗?”王守仁点了点头。“跟我去关外转转吧。”

王华所说的关外就是居庸关,敏锐的他从这首诗中感觉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玄妙,他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这个儿子非同寻常。书房容不下他,王华便决定带他出关去开开眼界。

这首诗的名字是《蔽月山房》,作者王守仁,时年十二岁。这也是他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

此诗看似言辞幼稚,很有打油诗的神韵,但其中却奥妙无穷。山和月到底哪个更大,十二岁的少年用他独特的思考观察方式,给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他的这种思维模式,后世有人称之为辩证法。

王阳明生在浙江余姚一个书香门第。祖母是活过百岁的老寿星,父亲王华,明朝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名,给孝宗皇帝讲过学,才学品德都是好的。王阳明在母亲的腹中待了十四个月才出生,出生的时候,他的祖母做了一个奇异的梦,看见云层中有位神仙抱着小孩子送到他们家来。

所以阳明先生出世以后,祖母特意地给他起名为“云”,就是想纪念这个奇异的梦。出生之后的阳明先生,仍然很奇怪,长到五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里人自然很着急,难道这个奇异的孩子是哑巴?

后来来了一位异人,说:“这孩子不能叫王云,他应该叫王守仁。”于是就给他改了名字。

王阳明到了十五虚岁,开始四出游历,跑到过居庸关、山海关。还常常溜出塞外,饱览了山川形胜。不但爱谈论军事,还喜欢骑马射箭,水平很高。但他的文才更胜过武略,到二十岁时就参加了乡试,成绩很好。弘治十二年又中了进士,成为了一名国家公务员。

扩展资料:

王阳明的思想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

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

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参考资料:-王阳明****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