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在中国的象征意义是什么?龙有何寓意为何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龙在中国有什么象征意义? 龙的寓意,象征

本文目录:

对“龙”的象征意义历来有多种解释:一种观点是把龙看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的子孙因而是龙的传人;另一种观点是把皇帝喻做真龙天子,龙的形象因而被当成为封建皇帝的象征。两种观点各有其合理处,但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地看待,才能准确把握“龙”的象征意义。

中华民族的子孙被称为“龙的传人”,来源于古代图腾和传说。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和自己的氏族有一定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因而也被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龙是中国特有的图腾崇拜的产物。据考古研究,以蛇身、马头、鹿角、鹰爪、鱼鳞等附和升华而成的龙图腾,是远古以来以蛇为图腾的华夏族,在与周边各种以马、鹿、羊、鹰等为图腾的各少数民族部落长期融合而形成的共有图腾。在上古时代,龙就已经浓缩、沉积着人们的思想感情、期望信仰,成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图腾。随着历史的进展,龙不断地演变和升华为一种共同观念和意识形态,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龙象征着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也就和龙联系在一起。于是,围绕龙产生了“感天而生”的传说,黄帝、炎帝、尧等中华民族的始祖都成了龙的化身,这样说来,中华民族的子孙就成了龙的传人。

至于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又是怎样与皇帝结下缘而变成封建专制皇帝的象征呢?这固然与通天神兽的龙作为神的助手而被先民们崇拜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中国封建社会皇权的特点有密切关系。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是一个家国同构的宗法制的社会,家即是国,国即是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把国家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而龙又作为中华民族和古代中国的象征,因而在专制主义封建社会中,自秦始皇被称为“祖龙”,汉初刘邦时“龙”正式作为皇帝的代称出现后,历代帝王都认为“龙为君像”,于是他们都喜欢上了这个代表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把自己开始称为“真龙天子”,龙的形象便因此成为了皇帝的代表和象征。随即一些带龙字的词汇也逐渐成为皇帝的专指词汇,如帝王未即位或在民间时(多指开国之君)称“龙潜”,新王朝创立称“龙兴”,皇帝即位称为“龙飞”,皇帝的容貌称“龙颜”,皇帝死亡称“龙驭宾天”,即乘龙升天。还有一些帝王热衷于以龙为年号,据研究者统计,在中国历史上,以龙字作年号的君王大约不下20位。

为加强专制统治,确保自己的权威不受到挑战,帝王们另外还挖掘龙的利用价值,最突出的表现为对龙纹的把持和垄断上,集中地体现在对带有龙形象的服饰的使用上,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这样的服饰,任何其他人随意的使用都被认为是僭越行为,至于对龙的不敬言行,更是被视为对君主和专制皇权的冒犯,这就是被韩非子神化的所谓的“逆鳞”。明清以降,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皇权政治极度膨胀,达到鼎盛,封建帝王的猜忌心极强,对皇权有意无意的冒犯都是犯龙鳞的行为,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血案和文字狱之类的思想文化专制行为。这样龙的形象日益变成为封建专制皇帝的象征。

好在“龙”并不能为专制君主帮什么忙,随着农民革命的的熊熊烈焰,“真龙天子”不断被否定,到近代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发生后,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最终被推翻了,龙的形象也失去了作为封建专制皇帝的象征意义,重新变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龙的寓意,象征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它的存在有什么象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龙历来代表一种权威或势力,神性日增。龙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额表示聪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长寿;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现威严;魔爪表现勇猛;剑眉象征英武;狮鼻复象征宝贵;金鱼尾象征灵活;马齿象征勤劳和善良等。天安门前石华表的云龙、山东曲阜孔子庙的盘云龙石柱、故宫龙床等都是历史上皇权的标记。

绘制龙纹图案的突出表现是天子的"龙袍"。其色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绣,绣文金龙九,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裾左右开。龙袍为至尊之服,制作精细,做工考察。如清代龙袍制作,由当时的清宫如意馆第一流工师精密设计,作出图样,经过皇帝亲自审定认可后,才派志差送南京或苏杭精工督造。有时一件袍料即费工190天。其特种袍服,还要用孔雀尾毛捻线,满地平铺,另用细线横界,上面再用米料大珍珠串缀,绣成龙凤或团花图案。其费工之大,用料之奢,都骇人听闻。

古代还有绘制龙的图案的龙旗。龙旗从周代就开始有了,到宋代龙旗已有12种之多,如黄龙旗、青龙旗等。龙旗的种类虽然比较多,但所有龙旗的图案大致相似,皆为青质黄阑,赤火焰间彩脚步,再绘上各种不同形态的龙的图像。如蟠龙戏珠旗就是龙旗的一种,上面画有黄龙背负河图的图案,所以又称"黄龙负图旗"。

隋趄隋炀帝为了自己奢靡浮华游乐的需要,还建造了"龙舟"和"龙舟船队"。其"龙舟"建造和陈设极其豪华考察。以"龙"命名的"龙尾砚",是歙砚中的珍品,因以婺源的龙尾石制成,故名。其砚石质刚而柔,润莹洁,抚之若肤,摩之无响,色碧似玉,纹理烂漫,为砚工因材施艺提供了广阔的余地。砚工根据石料形状、颜色、花纹的殊异,精心设计,刻意雕琢,制成图饰匀称、刀法挺拔、剔透玲珑的方砚、圆砚。

服饰上使用龙的图案加以装饰由来已久,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是皇亲国戚的专用产品,而且多半为皇帝,龙子,龙孙所垄断。相传黄帝认为龙的变化无穷,神通广大,十分喜欢龙的样子,就让他的大臣史皇在他的衣服上画上龙的图像,涂以五彩,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件"龙袍"。因为皇帝自称或被认为是"真龙天子",所以在他的家族中,龙是必不可缺的标志。有趣的是,一般的老百姓在反对皇权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剥夺龙的皇家专利权,据史书记载,至到唐末及五代时期,民众的起义就打出了经旗,穿上了自制的龙袍。

到了宋朝,与两宋分庭抗礼的辽、夏、金和后来的蒙元,吸收了中原的汉文化,其首领的服饰也多以龙点缀;更有意思的是在《水浒传》中有个绿林英雄名字叫史进,浑号"九纹龙",相传他的身上用墨线纹了九条龙。雠身的人大都有露出这一部分炫耀的潜意识,所以"纹龙"也是"衣"的一部分。在中国古代神话会传说中,黄帝和炎帝都是"龙子"。炎黄子孙自然也就是"龙的传人"。少数民族神话传说中,同样也有不少祖先是龙的内容,最典型的是汉代以后就盛传的哀牢人的祖先故事。综上所述,龙的象征意义有很多!

中国龙图腾的含义????

龙图腾的演变:
商代:极富宗教气息的龙
在商代,龙被作为一种形态怪异的神兽。它那令人可怖的、幻想的形象给人强烈的神密感和一种狞厉的美,显示出龙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商代的龙主要铸造刻饰在青铜礼器上,线条错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铜礼器那厚重沉稳的造型,使龙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折射出一种无以言表的宗教理念。
周朝:趋向平和艺术的龙
商王朝在公元前11世纪被周王朝取代。周人的原始宗教中,人文的色彩较为浓烈,这是因为周伐商并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无德害民,周人是代表天来对商进行惩罚。因周人有“德”,得以配天,夺取了天下。周人打败商人后,不但夺取了体现商人通天权力(实际上是统治权力)的鼎器,而且在新铸的礼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观念。据说周人伐商之时,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凤,口衔玉硅(也有记载说是口衔丹书)落在周的社庙,代表上天降瑞应给周,所以在周代的礼器上,凤的形象更为突出,龙的形象趋于弱化,甚至在一些图案中,将凤的冠状物安到了龙的头上,龙的体态少了那种张扬和狞厉,失去了商代龙的摄人气势,变得比较平和,更趋于艺术化与图案化。
春秋:表现阴阳相合的龙 春秋以降,礼崩乐坏,政治上群雄割据,学术上百家争鸣,原始的宗教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重要一点,是原始宗教中
春秋:表现阴阳相合的龙
春秋以降,礼崩乐坏,政治上群雄割据,学术上百家争鸣,原始的宗教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重要一点,是原始宗教中吸收了阴阳交合、化育万物的思想,与此相应,龙也逐渐演变成以阴阳相合为特征的吉祥图案,出现了大量的蚊龙、蟠曲龙以及龙凤合壁的造型。龙的形象也不仅仅出现在礼器上,开始出现于一般的日用器具,如铜镜、丝织品、帛画上,变成了一种突出祥瑞气氛的图案。龙的形体上突出了兽的特征,龙被加上了与虎相似的四足,使龙看起来更像是用四肢奔跑而不是如蛇、鳄那样爬行。这种加工使龙变得孔武健骏,神采飞扬。
秦汉:龙的形象的日趋定形
秦汉时期,龙的形象基本定型,即长角、尖耳、兽足,蛇躯。由于自秦汉始,皇帝被说成是真龙天子,所以龙就有了三重的含义:一是通天的神兽,二是君主的化身,三是吉祥瑞兽。
秦汉后,表现龙形象的,一般不再是铸造的青铜或其它金属的礼器,而主要集中在帛画、墓画、画像砖石、石玉雕、陶瓷彩绘上,风格上更加艺术化与世俗化,宗教的色彩逐渐淡化。虽然风格也有差别,如六朝时期的南朝,龙像往往是傲骨嶙峋、潇洒恣肆,而北朝时则华贵雍荣、矫若流云,但总体上变化已不大。
隋唐到南北朝:龙文化的衍生
隋唐时期,除了一般传统的龙形象外,又出现了一种龙首鱼身的形象,学者称其为“鱼龙变纹”。“鱼龙变纹”的产生,除了龙的历史渊源的因素外,还与当时的社会心理现象有密切的关系。
在龙的形成史上,鱼本来就是龙的原摹本之一,在上古神话中早就有鱼变龙的传说,在古代典籍中更是言之凿凿。据说大禹在治理黄河时,曾将河东界的龙门山凿开里余,名为龙门。
黄河从龙门流过。每年春未,就会有黄鲤鱼争先恐后地从各江河游到龙门之下,若有能逆湍急的水流跃上龙门者,就可化为龙。当有鱼跃上龙门时,不仅云雨相随,而且还有天火自后烧其尾。正因为如此凶险,所以一年之中,能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条,未能过龙门者,点额而返。这就是中国民间传说的“鲤鱼跳龙门”。从这个传说的角度看,龙首鱼身正是变化过程中的形象。
然而,龙首鱼身的半龙形象在隋唐时代的兴盛,并不完全是上古传说的诱惑,而是人世“龙门”带来的效应,这座人世龙门,就是隋唐时期兴起的科举制度。
东汉直到南北朝,是豪门大族的时代和天下,朝廷用人行政,重视的不是人的才情能力,而是出身门第,这一套制度称为“九品中正”制度,也叫门阀制度,结果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政治上的黑暗自不待言。隋唐王朝建立后,统治者为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创立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来选拔入才,授以官职。科举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文人既憎恨又依恋的一脉长流,多少文人的升沉荣辱都与科举息息相关。
一代代知识分子的最高愿望,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统治集团,跻身上流社会。所以“金榜题名”就成为人生的一大快意。科举并不特别重视门第出身,
一代代知识分子的最高愿望,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统治集团,跻身上流社会。所以“金榜题名”就成为人生的一大快意。科举并不特别重视门第出身,对那些出身寒微的读书人有特别的吸引力,一旦高中,便可平步青云,即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与鲤鱼跃龙门的情形颇有相似之处,所以人们就把科举看成是寒士的“龙门”。
有人干脆就把考场的正门称为龙门。如《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九回写宝王与贾兰一同去应科举,考完后宝玉不见了踪迹,贾兰回到家中说道:“我们俩人一起去交了卷子,一同出来,在龙门口一挤就不见了。”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卿》一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诗中即以不得成龙的鱼比喻科举落第。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下,象征着变龙的“鱼龙变纹”自然适应了人们的心理需要而成为受人喜爱的瑞符了。
宋代:龙的形象日趋完善
宋代以后龙的形象更趋艺术的完善。在中国古代,宋王朝的地位非常奇特,它没有汉的威风,也没有唐的气魄,给人一种颓靡、软塌塌的感觉。宋立国不久便被北方的少数民族逼得节节南退,北宋成了南宋,最后偏安的小朝廷又不得不向敌人称臣纳贡。但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文化与经济发展却没有因宋的孱弱而停滞,相反,却在十分迅速的发展。当时各个学科都有学者对历史遗下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哲学上有理学的辉煌,出现了二程(程颐、程灏)和朱熹这样的大学者。
历史学方面有《资治通鉴》和它的作者司马光。金石学、医药学都有集前人大成的理论著述行世。在这样的大背景烘托下,龙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但龙的形象已基本挣开宗教的樊篱,而且出现了一整套画龙的理论,你之为“三停九似”,所谓“三停九似”,即是说在画龙时,龙首至前肢、前肢至腰、腰至尾三部分长度相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眼如兔、项似蛇、腹如蜃、鳞如鱼、爪似鹰、掌似虎、身如牛。
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不仅阐述了“三停九似”之法,而且强调画龙要“穷游泳婉蜒之妙,得回蟠升降之宜”,在画龙的鬃、鳞和肘毛时,笔画要壮快、细致,要看上去是从肉中生出。他还说,龙飞上天后有层云隔阻,落入渊后又潜于水底,人不能见到,所以画龙难以说成是形似,但也不可随意,挥毫落笔、筋力精神应契合于唐吴道子画鬼神的理论。宋代画龙理论不仅成为后世画龙的框范,也使龙的形象越来越进入纯艺术的轨道,突出了龙的审美意义,使得宋代的龙形象更具美感。从现存的宋代器物上所绘的龙形象看,宋龙体态灵健,气质雅俊,或腾飞于飘渺无定的云霭,或出没于崩云裂岸的狂涛,雄奇而不怪异,洒脱而不张狂,令人赏心悦目。
元代:龙的形象逐渐规范
元代继宋代的流风余韵,龙的艺术形象更为完善,也更为世俗化和规范化。与宋龙相比,元代的龙形象更趋一种协调和审美情趣的追求,龙头扁长,龙目明亮,龙眉粗壮,龙角后伸,龙躯细长,显得轻灵飘逸。宋元龙形象的艺术成就之所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与龙图案在民间的普及分不开的。龙的怪兽、神兽的特征逐渐淡化,凶霸之气消失,甚至出现过龙游戏于盛开的牡丹花丛之中的图案,整个画面充满温馨祥和的气氛。
明清:朝廷强制垄断龙的形象
然而,龙形象的这种趋势由于明、清两代帝王加强了对龙的垄断没能继续发展下去。明王朝的开基之主朱元璋出身贫寒,清王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们都需要以龙来神化自己,说明自己是上承天命的真龙天子,有合法的统治权。出于这种需要,明、清的帝王在衣食住行各端都尽力以龙为饰,龙饰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帝王的专利。由于封建帝王的推崇,龙形象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艺术领域,以突出帝王的权威。
中国龙图腾的演变意义:
封建君主竭力树立自己的威权,龙形象的上述变化正是皇权强化的结果,龙成了皇权的工具和象征。

目前出土的文物中,最早有龙图腾的文物在何处?谁可给我文物上龙图腾的图片?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敖汉旗紧邻辽宁省,查海遗址在辽宁阜新县)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兴隆洼文化的这条龙的发现,把中国人崇龙的历史上推到8000年前。

下附龙图腾图片: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