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称百岁为什么?十到一百岁被称为什么?

古代10岁到100岁各叫什么 100岁被称为什么之年?

本文目录:

1、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2、外傅之年:儿童10岁。

3、金钗之年:女孩12岁。

4、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5、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6、及笄:指女子15岁。

7、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8、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9、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10、二八:为16岁。

11、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12、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13、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14、桃李年华:女子20岁。

15、花信年华:女子24岁。

16、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17、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18、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19、半老徐娘:女子30岁。

20、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21、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22、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23、六九年:即54岁。

24、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25、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26、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27、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28、还历寿:61岁的寿辰。

29、从心之年:70岁。

30、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31、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32、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

33、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34、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35、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36、中寿:指80岁以上。

37、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38、上寿:90岁为上寿。

39、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40、期颐:指百岁高寿。

参考资料来源:-年龄称谓

100岁被称为什么之年?

20-弱冠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
60-顺耳(花甲)70-古稀80、90-耄耋
100-期颐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1

中国古代把十岁、二十岁、三十岁一直到一百岁称为什么?

古代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生小:幼年。《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

年的代称。

教数:9岁。

外傅:10岁,出外就学。

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古代年岁的别称。

舞勺:13岁。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强壮:指四十。《续焚书》卷一・书汇:兄虽强壮之年,然亦几于知命矣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耳顺):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耄耋:指八九十岁

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拓展资料: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年龄称谓-

二十岁叫什么之年 古代10岁到100岁各叫什么

男生20岁叫做弱冠或者加冠,女生20岁叫做桃李年华。

10岁:幼学。《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12岁:金钗之年。

13岁:豆蔻。豆蔻指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3-15岁:舞勺之年。

15岁:及笄。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15岁: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此时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二八。

24岁:花信年华。

30岁:而立。《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40岁:不惑。《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

50岁:知命。《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天命”。

54岁:六九年。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61岁:还历寿。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古稀。杜甫:“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77岁:喜寿。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

90岁:耄耋之年。

99岁:白寿。

100岁:期颐。《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扩展资料:

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参考资料:年龄称谓-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