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FEC方案的化疗药物有哪些?化疗药物在乳腺癌FEC方案中如何使用?

常用的化疗药物分为哪几类? 乳腺癌化疗FEC方案一般用哪些药

本文目录:

临床抗肿瘤化疗药物很多,目前一般有三种分类方法:

一是传统分类方法:根据药物的来源和化学结构,分为烷化剂、抗代谢药、抗癌抗生素、植物类、激素类和杂类等。

二是根据药物对细胞增殖动力学的影响的不同分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和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三是根据疗效机理分为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本身的药物和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或内分泌系统等间接起效,如扶正中药、免疫刺激剂、激素等。

(一)化疗药物的传统分类:

1.烷化剂
这类药物由烷基和功能基团结合而成。在有机化学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称为“烃”,如果其中的碳元素是饱和的(指一个碳原子结合4个氢原子),即结合“完全”,称之为“烷”。功能基团和烷结合成的化疗药即烷化剂,可与细胞中的多种有机物如DNA,RNA或蛋白质的亲核基团(如核酸的磷酸根、羟基、氨基,蛋白质的羧酸根、巯基、氨基)结合,以烷基取代这些基团的氢原子,使这些对生命有重要意义的生化物质和核酸、酶等不能进行正常代谢。这类细胞毒性药物能与多种细胞成分起作用,增生快的细胞首先被杀伤,浓度足够大时可杀伤各种类型的细胞。其共同的缺点是选择性不强,对骨髓、消化道细胞和生殖细胞也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典型代表药物为氮芥和环磷酰胺等。

2.抗代谢药
这一类药物的结构和人体正常生理代谢的结构类似,因而可以干扰正常代谢物的功能,在核酸合成的不同水平加以阻断而产生疗效。常用的抗代谢药物分为叶酸拮抗物、嘌呤类似物、嘧啶类似物等。由于尚未发现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蛋白代谢上的特异性差异,起效的机制在于利用了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中碱基和酶系含量的差异,因而抗代谢药物的最大缺点是在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对增生旺盛的正常细胞也有相当的毒性,且易发生耐药。抗代谢药物的代表药有:叶酸抗代谢药物、嘌呤抗代谢药物和嘧啶抗代谢药物。

3.抗癌抗生素
常用的有放线菌素、博来霉素、丝裂霉素、柔红霉素等。此类药物是一种生物来源的抗癌药,如同青霉素一样,通常是一些真菌的产物,对细菌也有抑制作用,只是毒性较大,不像青霉素那样普遍用来抗感染。临床常用的抗癌抗生素主要来源于放线菌属,毒性较大。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尽相同,例如丝裂霉素主要是烷化作用,柔红霉素是RNA合成的抑制剂,选择性的作用于嘌呤核苷,类似抗代谢药。

4.植物抗癌药
此类药物由植物中提取,常用的有长春碱类、鬼臼碱类、三尖杉酯碱类、美登素、榄香烯乳等。
主要作用于有丝分裂期,使细胞停止在M期。常用的长春新碱和长春花碱可抑制RNA的合成,特别是可与细胞微管蛋白(tubulin)结合,阻止微小管的蛋白装配,因而干扰纺锤体的合成,使细胞停止在分裂间期。

5.激素类
包括性激素,黄体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前两类药物可干扰体内肿瘤发生的激素状态。最常用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干扰敏感的淋巴细胞的脂肪代谢,使淋巴细胞溶解、淋巴组织萎缩而发生疗效;另外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改善毛细血管功能,促进药物进入肿瘤细胞,消除包围在肿瘤细胞周围的纤维组织,可杀伤增生的及非增生的淋巴细胞,抑制细胞由G1期进入S期。

6.杂类
主要是尚未分入或不能分入上述几类的所有药物,如常用的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铂类(顺铂,卡铂,草酸铂)、氮烯咪胺、六甲嘧胺。羟基脲和亚硝脲类也曾经划分为杂类,现已经根据其作用机制分别列入抗代谢药物和烷化剂类。

(二)化疗药物的细胞增生动力学分类:

1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CNSA):可杀灭各增殖周期细胞,对细胞的杀伤作用与细胞所处的增生状态无关,即不管细胞是否处于增生状态,是否处于增殖周期中都能杀伤细胞,如盐酸氮芥和自力霉素,对G0期的细胞也有作用;

2时相非特异性药物:可杀灭一代分裂周期中(包括G1,S,G2,M期4个时期相)均有杀灭作用,没有选择性。细胞群体对它的敏感性取决于处于增生状态的细胞数的多寡。此类药物对G0期细胞无作用,如环磷酰胺、大多数烷化剂、氟脲嘧啶、放线菌素D属此类,不同于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3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CCSA):只杀伤一代分裂周期中的一部分处于特定阶段的细胞(如S期,或M期),可分为作用于有丝分裂期和作用于DNA合成期两类。

以上分类对临床合理用药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较繁琐,为了方便起见,目前一般将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和时相非特异性药物两类药物合称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包括传统分类中的多数烷化剂及抗癌抗生素;而将第三类药物称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包括传统分类中的大部分抗代谢和植物抗癌药。

乳腺癌化疗FEC方案一般用哪些药

FEC方案指的是佛尿嘧啶、表阿霉素和环磷酰胺,三种药的剂量都是按体重和身高算出来的,其他的“格拉斯琼8支,谷胱甘肽18支,鸭蛋子油乳溶液18支,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18支”的都是止吐、保肝等等预防副反应的药。
换医院一般只要是正规医院问题不大,不过小一点的医院可能不会打这些化疗药,还是到稍大的医院好点。

肿瘤分几种?

肿瘤
一、肿瘤概念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肿瘤细胞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它生长旺盛,常呈持续性生长。

癌的英文(cancer)名字,汉译意为"螃蟹"。这就是说"癌"是一种无限制地向外周扩散、浸润。癌症是一组疾病,其特征为异常细胞的失控生长,并由原发部位向其它部位播散,这种播散如无法控制,将侵犯要害器官和引起衰竭,最后导致死亡。

人类发现肿瘤已有3000年以上例史。不仅人类患肿瘤,动、植物也有肿瘤(关于植物肿瘤见本站相关栏目)。直到19世纪应用显微镜后,才建立了目前肿瘤学的框架。20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基础理论研究与新技术的应用,肿瘤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尽管恶性肿瘤已成为人类致死的第1或第2位原因,但肿瘤学的进展已使肿瘤患者的1/3有根治希望。

二、肿瘤命名

医学家根据肿瘤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成两大类: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叫"癌",来源于间叶组织(包括结缔组织和肌肉)的恶性肿瘤叫"肉瘤"。通常所讲的"癌症"指的是所有的恶性肿瘤,包括"癌"与"肉瘤"等。恶性肿瘤是当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癌症与心脑血管疾病和意外事故一起,构成当今世界所有国家三大死亡原因。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卫生部门都把攻克癌症列为一项首要任务。

良性肿瘤 如:子宫肌瘤、乳房瘤

恶性肿瘤 癌(来源于上皮组织)如:宫颈癌;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如:骨肉瘤;其它 如:神经母细胞瘤、精原细胞瘤、白血病

--------------------------------------------------------------------------------

三、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一般来讲有如下区别。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比较

良性

恶性

1. 成长特性

(1)生长方式

(2)生长速度

(3)边界与包膜

(4)质地与色泽

(5)侵袭性

(6)转移性

(7)复发

往往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

通常缓慢生长.

边界清晰,常有包膜.

质地与色泽接近正常组织.

一般不侵袭,少数局部侵袭.

不转移.

完整切除,一般不复发.

多为侵袭性生长.

生长较快,常无止境.

边界不清,常无包膜.

通常与正常组织差别较大.

一般者有侵袭与蔓延现象.

一般多有转移.

治疗不及时,常易复发.

2. 组织学特点

(1)分化与异型性

(2)排列与极性

(3)细胞数量

(4)核膜

(5)染色质

(6)核仁

(7)核分裂相

分化良好,无明显异型性.

排列规则,极性保持良好.

稀散,较少.

通常较薄.

细腻,较少.

不增多,不变大.

不易见到.

分化不良,常有异型性.

极性紊乱,排列不规则.

丰富而致密.

通增厚.

通深染,增多.

粗大,数量增多.

核分裂增多,或出现不典型核分裂.

功能代谢

除分泌性肿瘤以外,一般代谢正常

核酸代谢旺盛,酶谱改变,常产生异常代谢

对机体影响

除生长在要害部位外,一般影响不大

无论发生在何处,对机体影响很大,甚至导致人死亡

注: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最主要的特征

肿瘤是人体中正在发育的或成熟的正常细胞、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改变――包括癌基因的活化、抑癌基因的缺失和突变――而影响细胞的生物学表型和特征、转化为癌细胞后形成的。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结构、功能及代谢等存在不同,它们不能按正常的新陈代谢规律生长,不受约束和控制,呈无规律的迅速生长,可以破坏正常组织器官的结构并影响其正常功能。

生物技术治疗肿瘤有明显效果

山西省肿瘤医院研究人员经过长时间研究,在生物法治疗肿瘤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专家们研究发现,从肿瘤病人体内取出一块肿瘤组织,在体外由研究人员进行瘤组织抗原增强培养,形成肿瘤“疫苗”,然后再注射到病人体内,可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减少肿瘤复发的目的。

据悉,目前治疗肿瘤的手术、放疗、化疗“三大治疗手段”,虽都有一定的疗效,但也有其不足。而采用这种方法可抑制肿瘤生长,清除手术后残余病灶,减少复发,延长生存年限,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研究发现麻疹疫苗可以对抗肿瘤

生物通编译:麻疹病毒可以帮助治疗一种癌症。美国研究人员发现,至少在小鼠中已经使用了长达30年的减毒疫苗可以使肿瘤缩小1。目前这种新抗癌治疗的人类试验已经被批准。

明尼苏达州Rochester的Mayo Clinic,参与分子医学计划的AdeleFielding和同事们从一名具有迅速扩散的Burkitt淋巴瘤的患者体内和一名具有缓慢生长的滤泡淋巴瘤患者体内采集到细胞。将它们注射入小鼠体内,这些细胞长成为淋巴系统(哺乳动物循环系统成员之一)中的肿瘤。

注射减毒的麻疹病毒进入这些肿瘤中,可以大大减慢它们的生长,在部分病例中肿瘤甚至发生缩小。当Fielding的研究组给这这些小鼠注射大量抗麻疹抗体的情况下注射减毒麻疹疫苗也同样有效。这是一个重要点,因为大部分成年人都因为患过这种疾病或接种过疫苗儿具有抗麻疹病毒抗体。

注射病毒到动物的血液中还可以阻断Burkitt淋巴瘤患者的细胞发展为大肿瘤。静脉给药是治疗淋巴瘤的关键,因为淋巴瘤作为一种循环系统疾病,瘤细胞的扩散影响众多器官和组织,其中包括脾脏,骨髓和肝脏。

在少数患有淋巴结肿瘤的患者身上进行麻疹疫苗注射安全性和毒性试验已经获得批准。Fielding说:“我们最初将使用低剂量的病毒和严格的标准进行研究。”她希望这次试验“将显示这是一个安全途径”,从而让研究者们进行I期加大剂量的临床研究。

加拿大Calgary大学从事感染性疾病研究的PatrickLee对这项研究做了很高的评价,他相信,“随着发现来自不同病毒家族的越来越多的病毒,以不同类型的癌症为攻击对象,一定可以找到被所有这些病毒利用的,癌症细胞的共同特性。”Lee补充说:“鉴定这样一个特性将代表癌症和病毒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对年轻人来说,由于老年人患有的恶性肿瘤分化程度高,恶性程度相应就低,因而其病情发展相对较慢,患者带瘤生存时间可能更长。例如,老年性结直肠癌较中青年性结直肠癌一般进展慢,患者带瘤生存时间更长。因此,即使是得了晚期癌症,由于其发展相对较慢,老年人带瘤生存期可能较长,这就需要通过治疗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山西省肿瘤医院研究人员经过长时间研究,在生物法治疗肿瘤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专家们研究发现,从肿瘤病人体内取出一块肿瘤组织,在体外由研究人员进行瘤组织抗原增强培养,形成肿瘤“疫苗”,然后再注射到病人体内,可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减少肿瘤复发的目的。

据悉,目前治疗肿瘤的手术、放疗、化疗“三大治疗手段”,虽都有一定的疗效,但也有其不足。而采用这种方法可抑制肿瘤生长,清除手术后残余病灶,减少复发,延长生存年限,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可供老年晚期癌症治疗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比如各种姑息性手术、局部放疗、较温和的化疗、止痛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免疫和生物靶向治疗、各种微创技术、并发症的防治和先进的护理监护技术等等。针对不同老年晚期癌症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上述一种或几种手段的综合治疗,往往可以达到安全有效、延长寿命、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的目标,而对于某些敏感的肿瘤,例如淋巴瘤,病人可能还有根治的机会。

根据目前进行的肿瘤宣传周活动统计:我国平均癌发人数约为180-200万,死亡人数约140-150万,如果不加以控制,20年后癌症死亡人数将会翻上一番。并指出肿瘤的术后复发、转移是影响手术远期疗效的着急因素,肿瘤治疗的关键。因此,攻克肿瘤有两个具体目标:一是如何预防肿瘤;二是生了肿瘤后,能否控制肿瘤,使肿瘤不转移。

肿瘤(癌症)治疗(治愈)的关健---防止转移

一、肿瘤的预防

专家指出:及早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有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预防。

第一、改善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不吃烧焦和油炸食物。尤其是蛋白质烧焦含致癌物质很多,高热量、高脂饮食与癌症发病率有关。

2、不酗酒,过量饮酒对肝脏有严重损害。

3、不吸烟,因为烟中含有苯芘致癌物质。

4、少食腌制品,国为腌制品中有亚硝酸胺致癌物品。

5、多吃粗纤维性食物,补充适当维生素,多吃水果和新鲜蔬菜,使大便次数增多,让有害物质在肠内停留时间缩短。

6、不吃霉变食物,特别是发霉的花生(米)、豆类等,都会有黄曲霉为致癌物质。

7、避免过度疲劳,使人的自身免疫功能下降。

8、保持卫生清洁,适当增加运动量。

第二、积极治疗癌前期疾病,注意日常保健,并给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第三、保持良好愉快的情绪,性格开朗,心态平和,在生活中会自寻乐趣。

二、肿瘤的转移

肿瘤转移的前提条件是:肿瘤细胞必须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处,然后找到适宜生长的骨骼、器官、组织,再行侵袭它们。而一些肿瘤细胞的基因和由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肿瘤转移的“先遣部队”。对很多患者来说,切除原发病灶(肿瘤)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是因为很可能在切除的时候就已经发生转移。

当前,人们对于肿瘤发展过程中机体免疫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并已开展相应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生物治疗在有的肿瘤的治疗上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

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造成体质下降,免疫系统变得很脆弱。再加上一些残余的肿瘤细胞以GO期的状态长期存在于人体,一旦病人的免疫功能下降,它就可能苏醒,并且大量繁殖,使旧病复发。

癌症病人贫血吃什么补血最快食补或药补

癌症病人贫血要引起重视,可以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癌性贫血又称肿瘤相关性贫血,是指肿瘤本身以及抗肿瘤治疗(如放疗、化疗等)导致的一类贫血。有数据显示,癌性贫血的临床发生率为40%~70%,男性63.3%,女性49.2%,老年患者癌性贫血发生率更是高达60%~70%。
癌性贫血在肿瘤乏氧、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之间,起着主要的、复杂的作用,并能降低放化疗敏感性,影响治疗效果,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
癌性贫血常见的治疗方法为:铁剂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与红细胞输注治疗,但这三种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或安全隐患,如铁剂的吸收效率较低,促红细胞生成素会增加血栓栓塞事件,红细胞输注治疗会导致输血反应及循环过载、传染已知或未知的病原菌、增加由于免疫抑制引起的感染等。现在有一种血红蛋白肽,对于改善贫血,效果很好,建议试试。
平时宜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和铁的食物,也要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多吃些水果蔬菜如大枣、荔枝等,同时注重休息,按时作息,适量轻度锻炼。祝早日康复。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