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究竟有几颗恒星和行星?""恒星和行星在太阳系中的排列顺序是什么?"

太阳系的星球排列顺序 太阳系到底有几大恒星?几个行星?

本文目录:

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包括八大行星(由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至少173颗已知的卫星、5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

广义上,太阳系的领域包括太阳,四颗像地球的内行星,由许多小岩石组成的小行星带,四颗充满气体的巨大外行星和充满冰冻小岩石被称为柯伊伯带的第二颗小天体区。其中目前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扩展资料:

1、水星: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星球,近日点为4600.12万公里,远日点为6981.69万公里。它的自转周期需要58.646个地球日,这就意味着超过58个地球日,水星才会出现一次日出和日落。

然而水星只需要87.969个地球日就能完成一次公转,这就意味着水星的一年相当于地球的88天,也就是说水星的一年只持续大约1.5个水星日。

2、金星:金星也被称为“地球的双胞胎”,它是距离太阳第二近的星球,近日点距离为10747.7万公里,远日点距离为10893.9万公里。不幸的是,金星也是运行最缓慢的星球,它的自转速度仅有6.5公里每小时,而地球的自转速度达到了1670公里每小时。

这意味着它自转一次的时间超过了243个地球日,而它的公转周期仅为224.701个地球日。金星的一年还没有一天的时间长。

3、地球:当我们提到地球日的时候,我们都会认为它有着24小时的周期。事实上,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钟4.1秒。事实上地球上一天时间的长度会随着季节的循环出现变化。

当地球的南、北极处于冬季时,夜晚的时间能够持续长达6个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极夜。在夏季,极点地区则会出现夜半太阳的现象。

4、火星:火星从许多方面来说也能够被称作“地球的双胞胎”。除了在星球表面同样拥有极地冰帽、季节变化和水之外,火星日也与地球日相当接近。火星24小时37分钟22秒完成一次自转,这意味着火星日相当于1.02597个地球日。

由于它的轴倾角接近于地球,因此其季节循环与我们在地球上的经历更加相似。火星在夏季时太阳会升起的较早落下的较晚,而在冬季则完全相反。由于火星距离太阳更加遥远,因此火星年接近有2个地球年长,确切的说是686.971个地球日,也就是668.5991个火星日。

5、木星: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星球,但是官方记载木星日只有9小时55分钟30秒。这是由于这颗气体巨星球有着非常快的旋转速度,赤道的速度达到了惊人的4.53万公里每小时。由于木星并非是固体,它的上层大气也与赤道有着不同的旋转速度。从10°N到10° S,它的旋转周期最短,为9小时50分钟30秒。

此范围外的旋转周期为9小时55分钟40.6秒。

6、土星:土星的情形非常类似于木星,尽管它体型巨大,它的自转速度大约为3.55万公里每小时。它的自转周期大约为10小时33分,不到地球日的一半。

土星围绕太阳的公转周期相当于10759.22个地球日(或者29.4571个地球年),大约有24491个土星日。与木星类似,在土星的不同纬度存在着不同的旋转速度。

7、天王星:天王星的一天有点复杂。一方面天王星的自转周期为17小时14分钟24秒,相当于0.71833个地球日。

天王星的倾角达到了97.77度,因此它的南极或者北极几乎直接指向太阳,当一个极点经历夏季时,它将得到连续42年的照射,另外一边则会持续42年的黑暗。这意味着天王星的最长一天能持续84年,换句话说,就是天王星一年的时间与一天的时间相当。

8、海王星:海王星的一天也稍微有点复杂。海王星的自转周期大约为16小时6分钟36秒,想大于0.6713个地球日。但是由于它是一颗巨大的气体巨星球,因此星球的极点旋转速度快于赤道。

海王星赤道的旋转周期约为18小时,而且极地地区的旋转周期为12小时。海王星的自转差异在太阳系中是最显著的。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青年网-你知道太阳系其它星球一天是多久吗

太阳系到底有几大恒星?几个行星?

太阳系(solarsystem)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恒星系统。由太阳、8颗大行星(原先有九大行星,因为冥王星被剔除为矮行星)、66颗卫星(原有67颗,冥王星的卫星被剔除)以及无数的小行星、彗星及陨星组成的。行星由太阳起往外的顺序是: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离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称为类地行星(terrestrialplanets)。宇宙飞船对它们都进行了探测,还曾在火星与金星上着陆,获得了重要成果。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密度大(>3.0克/立方厘米),体积小,自转慢,卫星少,内部成分主要为硅酸盐(silicate),具有固体外壳。离太阳较远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称为类木行星(jovianplanets)。它们都有很厚的大气圈,其表面特征很难了解,一般推断,它们都具有与类地行星相似的固体内核。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有1000000个以上的小行星(asteroid)(即由岩石组成的不规则的小星体)。推测它们可能是由位置界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某一颗行星碎裂而成的,或者是一些未能聚积成为统一行星的石质碎块。陨星存在于行星之间,成分是石质或者铁质。这些行星都以太阳为中心以椭圆轨道公转,虽然除了水星的十分接近于圆。行星轨道中或多或少在同一平面内(称为黄道面并以地球公转轨道面为基准)。黄道面与太阳赤道仅有7度的倾斜。冥王星的轨道大都脱离了黄道面,倾斜度达17度。上面的图表从一个特定的高于黄道面的透视角显示了各轨道的相对大小及关系(非圆的现象显而易见)。它们绕轨道运动的方向一致(从太阳北极上看是逆时针方向),因此,科学家们把冥王星排除在九大行星之外。除金星和天王星外自转方向也如此。太阳系的构成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虽然它只是一颗中小型的恒星,但它的质量已经占据了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85%;余下的质量中包括行星与它们的卫星、行星环,还有小行星、彗星、柯伊伯带天体、外海王星天体、理论中的奥尔特云、行星间的尘埃、气体和粒子等行星际物质。整个太阳系所有天体的总表面面积约为17亿平方千米。太阳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中所有的天体紧紧地控制在他自己周围,使它们井然有序地围绕自己旋转。同时,太阳又带着太阳系的全体成员围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太阳系内迄今发现了八颗大行星。有时称它们为“八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这八大行星依次是:最近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也被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和土星也被称为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也被称为远日行星。除了水星和金星外,其他的行星都有卫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存在着数十万个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小行星,天文学家将这个区域称为小行星带。此外,太阳系中还有超过1000颗的彗星,以及不计其数的尘埃、冰团、碎块等小天体。太阳系中的各个天体主要由氢、氦、氖等气体,冰(水、氨、甲烷)以及含有铁、硅、镁等元素的岩石构成。类地行星、地球、月球、火星、木星的部分卫星、小行星主要由岩石组成;木星和土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其核可能是岩石或冰。银河系(Galaxy) 银河系是地球和太阳所属的星系。因其主体部分投影在天球上的亮带被我国称为银河而得名。银河系呈旋涡状,有4条螺旋状的旋臂从银河系中心均匀对称地延伸出来。银河系中心和4条旋臂都是恒星密集的地方。从远处看,银河系像一个体育锻炼用的大铁饼,大铁饼的直径有10万光年,相当于9460800000万万公里。中间最厚的部分约3000~6500光年。太阳位于一条叫做猎户臂的旋臂上,距离银河系中心约3.3万光年。银河系的发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望远镜发明后,伽利略首先用望远镜观测银河,发现银河由恒星组成。而后,T.赖特、I.康德、J.H.朗伯等认为,银河和全部恒星可能集合成一个巨大的恒星系统。18世纪后期,F.W.赫歇尔用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开始恒星计数的观测,以确定恒星系统的结构和大小,他断言恒星系统呈扁盘状,太阳离盘中心不远。他去世后,其子J.F.赫歇尔继承父业,继续进行深入研究,把恒星计数的工作扩展到南天。20世纪初,天文学家把以银河为表观现象的恒星系统称为银河系。J.C.卡普坦应用统计视差的方法测定恒星的平均距离,结合恒星计数,得出了一个银河系模型。在这个模型里,太阳居中,银河系呈圆盘状,直径8千秒差距,厚2千秒差距。H.沙普利应用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测定球状星团的距离,从球状星团的分布来研究银河系的结构和大小。他提出的模型是:银河系是一个透镜状的恒星系统,太阳不在中心。沙普利得出,银河系直径80千秒差距,太阳离银心20千秒差距。这些数值太大,因为沙普利在计算距离时未计入星际消光。20世纪20年代,银河系自转被发现以后,沙普利的银河系模型得到公认。银河系是一个巨型旋涡星系,Sb型,共有4条旋臂。包含一、二千亿颗恒星。银河系整体作较差自转,太阳处自转速度约220千米/秒,太阳绕银心运转一周约2.5亿年。银河系的目视绝对星等为-20.5等,银河系的总质量大约是我们太阳质量的1万亿倍,大致10倍于银河系全部恒星质量的总和。这是我们银河系中存在范围远远超出明亮恒星盘的暗物质的强有力证据。关于银河系的年龄,目前占主流的观点认为,银河系在宇宙诞生的大爆炸之后不久就诞生了,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我们银河系的年龄大概在145亿岁左右,上下误差各有20多亿年。而科学界认为宇宙诞生的“大爆炸”大约发生 ...银河系是太阳系所在的恒星系统,包括一二千亿颗恒星和大量的星团、星云,还有各种类型的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它的总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400亿倍。在银河系里大多数的恒星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范围内,扁球的形状好像铁饼。扁球体中间突出的部分叫“核球”,半径约为7千光年。核球的中部叫“银核”,四周叫“银盘”。在银盘外面有一个更大的球形,那里星少,密度小,称为“银晕”,直径为7万光年。银河系是一个旋涡星系,具有旋涡结构,即有一个银心和两个旋臂,旋臂相距4500光年。其各部分的旋转速度和周期,因距银心的远近而不同。太阳距银心约2.3万光年,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心运转,运转的周期约为2.5亿年。银河系物质约90%集中在恒星内。恒星的种类繁多。按照恒星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空间分布和运动特征,恒星可以分为5个星族。最年轻的极端星族Ⅰ恒星主要分布在银盘里的旋臂上;最年老的极端星族Ⅱ恒星则主要分布在银晕里。恒星常聚集成团。除了大量的双星外,银河系里已发现了1000多个星团。银河系里还有气体和尘埃,其含量约占银河系总质量的10%,气体和尘埃的分布不均匀,有的聚集为星云,有的则散布在星际空间。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现了大量的星际分子,如CO、H2O等。分子云是恒星形成的主要场所。银河系核心部分,即银心或银核,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它发出很强的射电、红外,X射线和γ射线辐射。其性质尚不清楚,那里可能有一个巨型黑洞,据估计其质量可能达到太阳质量的几千万倍。对于银河系的起源和演化,知之尚少。1971年英国天文学家林登・贝尔和马丁・内斯分析了银河系中心区的红外观测和其他性质,指出银河系中心的能源应是一个黑洞,并预言如果他们的假说正确,在银河系中心应可观测到一个尺度很小的发出射电辐射的源,并且这种辐射的性质应与人们在地面同步加速器中观测到的辐射性质一样。三年以后,这样的一个源果然被发现了,这就是人马A。人马A有极小的尺度,只相当于普通恒星的大小,发出的射电辐射强度为2*10(34次方)尔格/秒,它位于银河系动力学中心的0.2光年之内。它的周围有速度高达300公里/秒的运动电离气体,也有很强的红外辐射源。已知所有的恒星级天体的活动都无法解释人马A的奇异特性。因此,人马A似乎是大质量黑洞的最佳候选者。但是由于目前对大质量的黑洞还没有结论性的证据,所以天文学家们谨慎地避免用结论性的语言提到大质量的黑洞。我们的银河系大约包含两千亿颗星体,其中恒星大约一千多亿颗,太阳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颗。银河系是一个相当大的螺旋状星系,它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包含旋臂的银盘,中央突起的银心和晕轮部分。螺旋星系M83,它的大小和形状都很类似于我们的银河系

太阳系八大行星示意图

太阳系八大行星示意图:

八大行星的重量及平均密度从大到小做一个排序,比较出太阳系质量最大的行星。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

具体情况如下:

1、木星(质量1.90×1027千克、平均密度1.326g/cm³)

2、土星(质量(地球质量=1):95.18、平均密度0.70g/cm³)

3、海王星(质量1.0247e26千克、平均密度1.66g/cm³)

4、天王星(质量8.6810±13×1025kg、平均密度1.318cm³)

5、地球(质量5.965×1024kg、平均密度5507.85kg/m³)

6、金星(质量4.869×1024千克、平均密度:5.241.318cm³)

7、火星(质量6.4219×1023kg、平均密度3.94g/cm³)

8、水星(质量3.3022×1023kg、平均密度5.42794g/cm³)

扩展资料

环绕太阳运转的其他天体都属于太阳系小天体。卫星(如月球之类的天体),由于不是环绕太阳而是环绕行星、矮行星或太阳系小天体,所以不属于太阳系小天体。并且没有编号;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内以天文单位(AU)来测量距离。

1AU是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5亿公里(9300万英里)。冥王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39AU,木星则约是5.2AU。最常用在测量恒星距离的长度单位是光年,1光年大约相当于63240天文单位。

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公转周期为周期变化着,最靠近太阳的位置称为近日点,距离最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有时会将太阳系非正式地分成几个不同的区域:“内太阳系”,包括四颗类地行星和主要的小行星带;其余的是“外太阳系”,包含小行星带之外所有的天体。其它的定义还有海王星以外的区域,而将四颗大型行星称为“中间带”。

太阳系的组成

太阳系(solar system)组成

太阳系(solarsystem)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恒星系统。由太阳、8颗大行星(原先有九大行星,因为冥王星被剔除为矮行星)、66颗卫星(原有67颗,冥王星的卫星被剔除)以及无数的小行星、彗星及陨星组成的。行星由太阳起往外的顺序是: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离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称为类地行星(terrestrialplanets)。宇宙飞船对它们都进行了探测,还曾在火星与金星上着陆,获得了重要成果。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密度大(>3.0克/立方厘米),体积小,自转慢,卫星少,内部成分主要为硅酸盐(silicate),具有固体外壳。离太阳较远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称为类木行星(jovianplanets)。它们都有很厚的大气圈,其表面特征很难了解,一般推断,它们都具有与类地行星相似的固体内核。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有100000个以上的小行星(asteroid)(即由岩石组成的不规则的小星体)。推测它们可能是由位置界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某一颗行星碎裂而成的,或者是一些未能聚积成为统一行星的石质碎块。陨星存在于行星之间,成分是石质或者铁质。

这些行星都以太阳为中心以椭圆轨道公转,虽然除了水星的十分接近于圆。行星轨道中或多或少在同一平面内(称为黄道面并以地球公转轨道面为基准)。黄道面与太阳赤道仅有7度的倾斜。冥王星的轨道大都脱离了黄道面,倾斜度达17度。上面的图表从一个特定的高于黄道面的透视角显示了各轨道的相对大小及关系(非圆的现象显而易见)。它们绕轨道运动的方向一致(从太阳北极上看是逆时针方向),因此,科学家们把冥王星排除在九大行星之外。除金星和天王星外自转方向也如此。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