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大春灭亡的谶言是什么意思?毛泽东说的我们经不起自成是什么意思?

预示大����亡的谶言:�顺而止,究竟是什么�� 毛泽东说“我们��当�自��是什么��?

本文目录:

如何看待李自成起义?有何功过?

李自成在历史上确实是反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首先,明末之所以出现群雄并起,主要是因为明朝腐败透顶,统治机器彻底锈蚀。基层老百姓衣食无着,苦不堪言。为了活路,只有起来造反。中国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好的老百姓,但有一丝希望都不会起来造反。所以,灭明者明也,非天下人也!李自成只不过起带头作用,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不要小看那些升斗小民,要善待他们。他们好国家才能好。民富才能国强。

其次,李自成没有长远打算和目标。不是打下一个地方,就巩固一个地方,而是打到哪算到哪。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队伍能发展这么大,更没有想到还能打下北京城,恐怕做梦都没有想到。

第三,没有善待和利用明王朝的投降官员,正是因为他们,李自成才兵不血刃地进入北京城,一手终结了曾经辉煌的大明帝国。进入北京城的李自成,对前朝官员甚至商人平民,实行实行抢、掠、敲诈、勒索、屠杀,手段极其残忍,比土匪流氓还凶狠,从而丧失了其统治的基础。逼得本来准备向其归顺的吴三桂彻底降清,自己成了孤家寡人。为满清彻底征服中国提供了机会。第四,李自成缺乏像辅佐刘邦的陈平张良,以及朱元璋手下的李善长、刘基等大智慧的知识分子,尽是些没有大局意识到溜须拍马之徒。不是没有这样的人,而是李自成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瞧不起他们。所以,这种人当了皇帝也不会给百姓带来福音的,只能是灾难。

毛泽东常说的我们觉不做李自成是什么意思

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农民起义,它起自陕西,横扫中原,席卷大半个中国,前后经过16年之久的曲折、艰苦的斗争,最后推翻了明王朝。这一历史事件给了毛泽东极大的启发。上个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毛泽东关注、指导和支持了两位作家的两部著名的关于李自成起义的历史小说,对中国文坛产
生了重要影响。

以李自成为镜

在毛泽东的心中,李自成是一个英雄人物,更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着他成长,照着他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对李自成的关注,使毛泽东很早就开始吸收其思想中的积极成分。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进入东山学校读书,放假回外婆家时买了一些“笔杆糖”,平均分给表兄弟们。分完后,最小的表弟吵着还要多分一点。毛泽东便对他说:“农民领袖李自成起义,与昏庸官府作斗争,为的是使天下人均田均富。所以,我们兄弟之间也要按均田均富的原则来分糖,谁也不能多分。”毛泽东的话说服了小表弟。
然而,毛泽东更多的时候,还是在分析李自成失败的根本原因。1921年,毛泽东在衡阳第三师范向同学们作《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问题》的演讲时,向学生介绍了陈胜吴广、黄巢、李自成等农民起义领袖的事迹,总结了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指出他们的失败是由于没有先进阶级和政党的领导。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学员讲授“中国农民问题”课程时,引用了李自成起义的有关资料。他说:“当时陕北大饥,自成乘机而起,至山西、张家口、南口、土木堡等处,后至北京,卒为清兵所败……后被三桂引清兵入关,迫至无路可走。这可见李自成是代表农民利益的。不过他们的举动,多为暴动,是其失败之主要原因也。”
对历史上农民起义经验教训的总结,加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使毛泽东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据谭震林回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拒绝到上海党中央工作,“他总结历史上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对我们说:‘李自成为什么失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巩固的根据地。’”稍后,毛泽东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特别强调了要与流寇主义思想作斗争:“历史上黄巢、李闯式的流寇主义,已为今日的环境所不许了。”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更加注意对李自成起义的研究。他曾对刘志丹说:“陕北这个地方,在历史上是有革命传统的。李自成、张献忠就是从这里闹起革命来的。这个地方虽穷,但穷则思变,穷就要闹革命。”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再次强调:“历史上存在过许多流寇主义的农民战争,都没有成功……只有彻底地克服了流寇主义,提出并实行建立根据地的方针,才能有利于长期支持的游击战争。”
毛泽东对李自成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对其战争思想的层面,还将视野深入到了其失败的更深层面——腐败。在1938年关于保卫工作的一次讲话中,毛泽东谈到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时说:“我们历来的造反领袖,后来都腐化了,做了皇帝的都不好了,但李自成始终是好的,老百姓都称赞他,因为他代表农民利益向地主阶级造反。”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前夕,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等中央重要领导人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毛泽东对其他领导人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当即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关注李健侯与他的《永昌演义》

李健侯,陕西米脂人,李自成同乡,其父为清末进士,在四川和绥德做过官,李健侯自幼随父亲在衙门读书,父亲死后曾游河北、山西各省,后回米脂在县志局供职,同李鼎铭是同事。在此期间,他对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产生了深深的景仰之情,他认为李自成“崛起草泽,战必胜,攻必克,10余年间覆明社稷,南面而王天下”,其业绩可与刘邦、朱元璋比美,况其人不贪才、不好色,光明磊落,有古豪杰之风,是一位了不起的伟人。“窃叹吾乡有此不世之传人,而竟听其事埋没,莫得搜考而表彰之,时时引以为憾。”(《永昌演义·自序》)李健侯立志为李自成写书,他潜心收集各种资料,参考了60多种古籍,以非常严肃的态度订正谬误,考证其真伪。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