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死因是什么?李自成在湖北哪里去世?

李自成到底是怎么死的? 李自成到底是死在湖北哪里?

本文目录:

李自成归宿何地?300多年来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有殉难、禅隐等数种说法,但《明史》和清初的大多数史料记载李自成殉难于通城九宫山。
1955年,通城县人民委员会根据政务院和省政府的指示,在离县城一公里的九宫山北面原李自成墓址上培修了李自成之墓。墓成后,有位通山县高湖乡的民办小学教师向《历史教学》编辑部提出了质疑。该刊在函请专家作问题解答时,认为在通山县高湖牛迹岭被程九伯打死的李延就是李自成。当时这些被函请的专家接触史料非常有限,也没有到通城和通山实地进行考察调研,草率回函附和《历史教学》编辑部的考证。郭沫若同志看了《历史教学》编辑部和少数专家的论证后信以为真,于是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声明,宣布注销他为通城李自成墓的题词并将《甲申三百年祭》中的“通城”更正为“通山”。从此在国内,李自成殉难于通山说取代了通城说,编进了教科书。1979年通山县为开发旅游资源,在高湖乡小月山下新建闯王陵,并派人到通城县李自成墓前拓取郭沫若同志所题的李自成墓志铭和“李自成之墓”碑石,并将其中通城县的“城”改成通山县的“山”,重新錾刻碑石,分别立在新建的闯王陵内和一个无主坟旁充作李自成墓。1988年这个新建的闯王陵被国家文物局报送到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而通城县的李自成墓因得不到有效保护于1992年遭山洪冲毁。
李自成归宿之谜引起笔者浓厚兴趣,为了澄清史实,近十年来笔者自费对这个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在进一步发掘史料的同时,注重大顺文物的发现与征集,通过不懈的努力,近年来考证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调查中发现,李自成殉难后,其夫人高桂英、丞相牛金星和不少大顺军老营家属隐居在幕阜山一带的深山老林,笔者在其后裔发现各类大顺文物300余件,其中李自成玺印13颗,高桂英玺印8颗,还有30多位各级大顺军官员的印章40多颗以及高一功担任通城县官的“通城县符”1颗,特别是两套大顺军碑刻的发现为解开这一迷团提供了有力证据,结合史料谈两点看法:
一,通山县程九伯打死的李延不是李自成。通山高湖《程氏宗谱》记载:程“九伯,……顺治元年甲申剿闯贼李延于牛迹岭下”;清康熙庚午通山高湖举人谢廷树诗中有“天剿李延贼,凶魂乃帝催”;通城县《彭城堂金氏宗谱》康熙丙申谱序记载“……李延(李自成流寇)猖狂,其烧毁居民也不殊秦火之虐焰”。从这些史料记载看确有李延其人在通城、通山一带活动,但李延是不是李自成?目前还没有发现史料记载李自成一名李延。
我们再从新发现的文物证据中看看李延是不是李自成?据光绪壬午通山《九宫山志》记载:“至今传贼佩剑尚藏山下民家”。此剑曾被通山高湖朱家大屋朱型淼先生收藏(见图1)。该剑长75厘米,剑鞘为普通木制作,鞘上包鞘箍,制作工艺简单、朴素,虽剑身锈蚀较重,但篆体“米脂李延”铭文仍依稀可见,这把普通、低档的佩剑不可能是李自成的,与崇阳县发现的李自成豪华佩剑相距甚远。该剑长1米,羚羊角柄,红木剑鞘,剑身包铜处均錾刻精美的五爪龙纹及C枝花纹,剑从与剑格处有镶金“除暴安良”四字。
与通山县相邻的阳新县洋港和江西武宁县大洞的牛金星后裔收藏有“永昌元年”款“李延记”阴阳刻印章各一颗(见图2):一颗为田黄石,高5.6厘米,宽3.8厘米;另一颗为寿山石,高6.8厘米,宽2.8厘米。据《明季北略》等史料记载和馆藏大顺官印证实,大顺官员三品以上印章用“符”、“印”字;三品以下印章用“信”、“契”、“记”等字,由此可见,这两颗“李延记”印显然不是李自成的。
再说程九伯打死李延的时间、地点与李自成殉难的时间、地点显然不符。程九伯打死李延的地点属通山大仰山系中的牛迹岭,此地距离通山九宫山有20多公里,中间还隔了一座比九宫山还高的太阳山。程九伯打死李延的时间是顺治二年七月十五日清朝武昌总督佟养和上任以后。清初部分史料记载李自成殉难地点的是九宫山,而时间则是顺治二年五月中上旬。史料和所发现大顺文物有力证明程九伯打死的李延不是李自成。

李自成到底是死在湖北哪里?

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大起义兵败后,李自成并没有出家做和尚,也没有前往九宫山,而是辗转来到粤北乐昌的金城山,蜷伏6年继续着其抗击清军的战斗,不幸为自己内部的叛军所害,死于‘湘粤之途,马背之上’,乐昌万古金城是其最终归宿。”

今年是明末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军建立大顺国政权,进而推翻明崇祯王朝的360周年,粤北乐昌市考古学者、农行乐昌支行退休干部丘陵借助国家图书馆史料、大量的民间传说以及自己近20年的实地考证,近日向社会公布了自己的这些考证成果,对李自成之死提出了新说,从而否定了史学界原有的“九宫山说”和“夹山寺说”。

李自成下落成悬案

据史料记载,明末暴政,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1630年,李自成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崇祯十七年,在军师宋献策等人协助下,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克北京城,迫使崇祯帝朱由检自缢煤山今景山,推翻朱明王朝。然而,李自成进京后,唯我独尊,以帝王自居,不听从部下的谋略和劝告,执意到山海关亲征吴三桂,致使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结果被打得大败而归。

大顺军失败后,李自成和宋献策等一大批高官成了清兵捕杀的对象,李自成遂领大顺军残部南撤,不知所终。有关李自成一干人等的下落,几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一宗历史悬案。

闯王之死有新说

有关兵败后李自成的下落,目前有史料可查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在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二是“禅隐”湖南石门县夹山寺。而粤北乐昌市考古学者丘陵近期则提出了自己的“新说”,称李自成化名“曹国公”,曾在粤北乐昌市金城山的“万古金城”蜷伏6年,后不幸为自己内部的叛军所害,死于“湘粤之途,马背之上”;又称李自成及余部“高桂英夫人、宋献策军师 等最后都归宿于南岭山脉。”

据丘陵介绍,目前史料中记载的李自成兵败后,大顺军分兵两路南撤,以刘宗敏、田见秀、牛金星等人为首的东路军和李过、高一功等人带领的西路军,而据其考证,实际上应该是分兵三路,即李自成原本在东路,但到襄阳时分开,亲自带领的中路军,由襄阳经荆州、澧州、凤凰、广西龙虎关、连县、宜章莽山,最终到达乐昌金城山。

历史对此没有记载,丘陵分析认为,这都是大军师宋献策的功劳,他巧妙地诱导清军从襄阳往东南方向追赶假闯王,而隐匿真的闯王从襄阳南下,从荆州渡江,至湘北、湘西、桂北、湘南、粤北,以至瞒过了清军的追捕,也骗过了几百年来众多的考古学家。

他说,到达金城山后,李自成即化名“曹国公”,利用这一带险要地势,着手打造大顺南国京城万古金城,并以此为根据地,北边与皇后高桂英率女兵据守的坪石金鸡岭相望,东边与军师宋献策率部镇守的庆云凑云山相依,联明抗清,直至被叛军所害。死后葬于金城山的山岭中,后被太子移迁至佛地凑云山,当地流传的一首隐诗,“前三山,后三山,面前流水转九弯;左有青龙倚皇榜,右有白虎朝马山。”隐喻了李自成所葬的位置。

群山中暗藏古城墙

金城山为粤湘边境的一带群山,坐落于乐昌梅花镇西北的武江三角洲,距坪石、梅花各约8公里。近日,记者顶着烈日、冒着37摄氏度的高温,随着丘陵爬到山上。金城山山势险峻,山路崎岖,易守难攻,只有一条小径通往山顶。来到山顶,即有一段用大麻石砌成的古城墙将山路堵死,顶部为半弧形的拱门仅容一人通过。丘陵说,这就是万古金城的城门。入内,除了一个个巨石形成的小山头外,巨石间隔内的地势则相对平缓,可惜的是由于常年无人到此,这一带都已经长满了荆棘,而无法再往内行走。丘陵指着深处告诉记者,这一带就是当年李自成的屯兵之所,当时“拥众万余,石工数千,设有长寨、大寨、方寨、圆寨、盆寨等营寨”。而绕开城门,由城门外的另一条山道,再往里走约1公里,我们来到一题字为“万福仙”的寺院,寺内供奉着化名为“曹国公”的李自成木雕像。而寺外,有两块石碑,其中一块从中断裂为两段,由于年代久远,石碑上的多数文字已经难以辨认,但经丘陵的简单处理,在其指点下,记者仍能看几处刻着“曹国公”字样。丘陵告诉记者,此碑刻于民国时期,是后人为纪念“曹国公”所作,而石碑上也刻有“明末清初之际有曹国公结寨于此,并勒石于其间曰‘万古金城’”。

曹国公即为李自成

据丘陵介绍,“曹国公”就是李自成,这在粤湘考古专家已经考证,而乐昌梅花一带,民间历代相传,众口一词都说,曹国公不是姓曹,而是姓李,人称李大人。丘陵还介绍说,当年曹国公部众万余,石工数千,石头建筑如城墙、廊亭、庙宇等均标志有龙形图案,这象征着曹国公为真龙天子,而在明末清初,李姓之真龙天子,除李自成之外,别无他人。他还指出,除了这些石碑、遗址以及当地民间传说之外,在金城山一带,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山顶又可屯兵,是英雄用武之地,这也为李自成屯兵提供了地理条件。另外,化名曹国公的李自成到过凤凰、龙虎关、莽山一带,在当地的县志中均有记载,而此前已论证过的军师宋献策与太子逝于庆云凑云山之说都印证了自己的新说。

丘陵表示,还将在这一带作更深入的考查,以便为新说找到更多的证据

李自成死亡之谜?

我个人认为以下说法更符合历史逻辑,并有大量史料跟发现的文物佐证。虽然现在教科书中讲到是通山死的,相信一定会还历史一个真相。

解开李自成归宿之谜的重大发现――大顺军碑刻
李自成归宿何地?300多年来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有殉难、禅隐等数种说法,但《明史》和清初的大多数史料记载李自成殉难于通城九宫山。
1955年,通城县人民委员会根据政务院和省政府的指示,在离县城一公里的九宫山北面原李自成墓址上培修了李自成之墓。墓成后,有位通山县高湖乡的民办小学教师向《历史教学》编辑部提出了质疑。该刊在函请专家作问题解答时,认为在通山县高湖牛迹岭被程九伯打死的李延就是李自成。当时这些被函请的专家接触史料非常有限,也没有到通城和通山实地进行考察调研,草率回函附和《历史教学》编辑部的考证。郭沫若同志看了《历史教学》编辑部和少数专家的论证后信以为真,于是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声明,宣布注销他为通城李自成墓的题词并将《甲申三百年祭》中的“通城”更正为“通山”。从此在国内,李自成殉难于通山说取代了通城说,编进了教科书。1979年通山县为开发旅游资源,在高湖乡小月山下新建闯王陵,并派人到通城县李自成墓前拓取郭沫若同志所题的李自成墓志铭和“李自成之墓”碑石,并将其中通城县的“城”改成通山县的“山”,重新錾刻碑石,分别立在新建的闯王陵内和一个无主坟旁充作李自成墓。1988年这个新建的闯王陵被国家文物局报送到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而通城县的李自成墓因得不到有效保护于1992年遭山洪冲毁。
李自成归宿之谜引起笔者浓厚兴趣,为了澄清史实,近十年来笔者自费对这个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在进一步发掘史料的同时,注重大顺文物的发现与征集,通过不懈的努力,近年来考证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调查中发现,李自成殉难后,其夫人高桂英、丞相牛金星和不少大顺军老营家属隐居在幕阜山一带的深山老林,笔者在其后裔发现各类大顺文物300余件,其中李自成玺印13颗,高桂英玺印8颗,还有30多位各级大顺军官员的印章40多颗以及高一功担任通城县官的“通城县符”1颗,特别是两套大顺军碑刻的发现为解开这一迷团提供了有力证据,结合史料谈两点看法:
一,通山县程九伯打死的李延不是李自成。通山高湖《程氏宗谱》记载:程“九伯,……顺治元年甲申剿闯贼李延于牛迹岭下”;清康熙庚午通山高湖举人谢廷树诗中有“天剿李延贼,凶魂乃帝催”;通城县《彭城堂金氏宗谱》康熙丙申谱序记载“……李延(李自成流寇)猖狂,其烧毁居民也不殊秦火之虐焰”。从这些史料记载看确有李延其人在通城、通山一带活动,但李延是不是李自成?目前还没有发现史料记载李自成一名李延。
我们再从新发现的文物证据中看看李延是不是李自成?据光绪壬午通山《九宫山志》记载:“至今传贼佩剑尚藏山下民家”。此剑曾被通山高湖朱家大屋朱型淼先生收藏(见图1)。该剑长75厘米,剑鞘为普通木制作,鞘上包鞘箍,制作工艺简单、朴素,虽剑身锈蚀较重,但篆体“米脂李延”铭文仍依稀可见,这把普通、低档的佩剑不可能是李自成的,与崇阳县发现的李自成豪华佩剑相距甚远。该剑长1米,羚羊角柄,红木剑鞘,剑身包铜处均錾刻精美的五爪龙纹及C枝花纹,剑从与剑格处有镶金“除暴安良”四字。
与通山县相邻的阳新县洋港和江西武宁县大洞的牛金星后裔收藏有“永昌元年”款“李延记”阴阳刻印章各一颗(见图2):一颗为田黄石,高5.6厘米,宽3.8厘米;另一颗为寿山石,高6.8厘米,宽2.8厘米。据《明季北略》等史料记载和馆藏大顺官印证实,大顺官员三品以上印章用“符”、“印”字;三品以下印章用“信”、“契”、“记”等字,由此可见,这两颗“李延记”印显然不是李自成的。
再说程九伯打死李延的时间、地点与李自成殉难的时间、地点显然不符。程九伯打死李延的地点属通山大仰山系中的牛迹岭,此地距离通山九宫山有20多公里,中间还隔了一座比九宫山还高的太阳山。程九伯打死李延的时间是顺治二年七月十五日清朝武昌总督佟养和上任以后。清初部分史料记载李自成殉难地点的是九宫山,而时间则是顺治二年五月中上旬。史料和所发现大顺文物有力证明程九伯打死的李延不是李自成。
二、李自成殉难地应是通城九宫山。李自成殉难地是哪个县的九宫山?《明史》和清初的《绥寇纪略》、《见闻随笔》、《罪惟录》、《怀陵流寇始终录•甲申剩事》、《所知录》、《明末纪事补遗》、《明亡述略》记载通城九宫山;《思文大纪》、《野史无文》、《三湘从事录》、《永历实录》以及南明总督何腾蛟《逆闯伏诛疏》和清英王阿济格奏疏记载九宫山;《荒书》、《烈皇小识》记载通山九宫山。从清康熙初年的《武昌府志》、《大冶县志》、《兴国州志》、《蒲圻县志》、《崇阳县志》、《通山县志》、《通城县志》等地方志记载来看,大顺军自武昌战败后,李自成的主力50余万人撤退到鄂东南山区,但李自成究竟殉难通山县的九宫山、还是通城县的九宫山?最近新发现的两套大顺军碑刻为解开这一谜团提供了有力证据,现分别介绍如下:
1、大顺军端石碑刻六块(见图3)。这套碑刻发现于江西修水县与铜鼓县交界的练兵场(据传大顺军在此练兵而得名)附近的三位村民家。碑石每块之间大小、厚薄、轻重不一,高在40―45cm之间,宽在28―40cm之间,厚在2―3cm之间,碑石每块均为四句诗文,落款均署“大顺军”,共186字,诗文如下:
明季三秦多苦难,辽东八旗妄称天。群雄并起共逐鹿,洪卢挥刀困好汉。大顺军
明公举剑起银川,挥洒英豪震九边。闯王迎祥恨就义,当仁不让军心安。大顺军
既占关中议远谋,称王建祚复改元。挥军北上捣京师,所向披靡无敢战。大顺军
一日北京龙椅坐,正当奋力安天下,不幸汉奸引虎狼,神州变色辱皇汉。大顺军
三军既颓返关中,一战满清败潼关。皇天不佑势难起,亡我闯王九宫山。大顺军
一身戎马携刀剑,救世安民志自远。时不我济身先死,青史载名百代传。大顺军
这套碑刻记载了李自成的兴衰和功德,但其中的“亡我闯王九宫山”只能排除李自成殉难九宫山以外的所有说法,还不能肯定这个九宫山在通山或在通城,还需要相关的文物和史料作佐证。
2、永昌二年汉白玉碑刻1块(见图4)。这块碑刻发现于江西武宁县与湖北阳新县交界的大洞牛金星后裔所在地。碑石长97cm,宽39 cm,厚12cm,正面篆书“山高水长”;背面8句诗文,落款为“永昌二年”,共60字,诗文如下:
亡吾闯王九宫山,血海深仇恨不消。灭绝通城县贼人,岂能还吾闯王魂?
天大地大不留人,何处去寻吾王回?顺军将士寸肠断,跪泣狂呼吾王归!
永昌二年
这块碑文表达了大顺军对打死闯王的通城人的深仇大恨和对闯王的深切怀念。如果是通山程九伯打死了闯王,这里应写“灭绝通山县贼人”才是。而“灭绝通城县贼人”这句诗稍有文化的人都会理解为通城人打死了闯王。这里的“亡吾闯王九宫山”与前一套碑刻中的“亡我闯王九宫山”互为证据,有力证明李自成确实殉难通城九宫山,大顺军方面的记载与《明史》和清初的大多数可信史料的记载完全相符。
可信史料和新发现的大顺文物有力证明李自成殉难通城九宫山,排除了此外的所有说法。1645年4月中下旬。大顺军与英王阿济格所率清军在武昌战败,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军师宋献策等重要将领被杀被俘,李自成随主力南下撤退到鄂南通城县。五月上旬,李自成率二十八骑到距离县城仅一公里的九宫山求神拜佛,因通城九宫山曾是唐代著名道仙罗公远修炼之地,李自成为表示虔诚,不使道教圣地有刀光剑影,于是令二十八骑在九宫山下警戒,自己则微服入元帝庙,谒拜元帝像时,突遭庙内避兵的姜姓村民误杀。李自成殉难后,大顺军群龙无首,有的降清,有的与南明联合抗清,而李自成夫人高桂英、丞相牛金星以及大顺军老营家属大多隐居于幕阜山一带的深山老林,以图东山再起,这就是大批大顺文物得以长期保存的历史背景。
李自成殉难地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笔者希望有关权威的学术机构组织相关专家到通城县和通山县实地进行考察调研,并对所发现大顺文物进行科学鉴定,澄清这一史实,对这个重大历史问题作出公平、公正的结论,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李自成是怎么死的

李自成
(1606~1645年),原名鸿基,陕西米脂县人,明末著名农民起义军领袖。他起义后率领农民军转战南北15年,历经艰苦的斗争,终于打败了明军主力,推翻了朱明王朝。胜利后,由于政策和策略上的失误,起义终归失败。

明朝的统治延续到最后一代君主――崇祯皇帝初年,已是政治腐败、社会危机四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陕西北部连年灾荒,广大农民饥饿难忍,有的卖妻弃子,有的掘草根、剥树皮、挖白石充饥,道旁尸体枕藉。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饥民们揭竿而起。崇祯元年(1628),陕北爆发了王嘉胤、王自用、高迎样等领导的多起农民起义。饥民武装反对明朝统治阶级的斗争如火如荼。李自成起义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发生的。

李自成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6岁时曾入塾读书,后因生活所迫,替艾举人家牧羊。不堪其虐待,逃为边兵,升至把总。当时,明政府财力不济,西北边境的延绥、甘肃、宁夏等军镇已欠饷三年,军心不稳。崇祯二年,李自成所在的甘肃镇兵东调,行至金县(今甘肃省榆中县),士兵索饷,发生哗变,杀了参将和县令。众推李自成为首,举行武装起义,投奔于王左挂领导的农民军。

明朝廷调动延绥巡抚、甘肃巡抚和秦抚所部围攻农民军。王左挂迫于明军的强大攻势,投降于延绥巡抚洪承畴,李自成率部分义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成为王自用指挥的36营农民军的一部,称八队闯将,有步马700。

崇祯六年(1633)初,明朝派重兵进入山西围剿农民军。王自用为避敌锐气,转移入河南,李自成同张献忠则经汉中转入四川。七年七月,李、张二部由川东越大巴山回陕南,路经兴安(今安康)时,误入绝谷车厢峡。他们向明总督陈奇瑜送重金财宝,声言愿受抚。陈批准在官员监督下出峡。农民军出峡后,立即反戈相击,接连攻下关中的眉县、扶风、武功、凤翔、宝鸡、岐山、麟游七座县城,补充了粮食和武器,救济饥民。这一举影响颇大,全陕震动。有一些地方小股武装,纷纷投归李、张二部,农民军力量空前壮大,发展到数万人。

八年(1635)初,中原的农民军由高迎祥率领,连克孟县、温县、汜水。四月克荥阳后,召集13家农民军首领在荥阳开会,共商对敌大计,李自成在会上提出“分兵定所向”的作战策略,即集中农民军兵力,分编为若干路,分头迎击明军。他的意见得到赞同。会后,农民军分为5路反击明军。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率主力东向,以迅猛的攻击,歼敌四千余,攻占了明中都凤阳,焚毁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皇陵,给崇祯朝廷一个沉重的打击。

凤阳之战后,李自成回师河南,与留在荥阳、汜水间的罗汝才军会师。明军迅速集结河南,准备围歼农民军。李自成等迅速驰入陕境,与明军周旋于陕甘沿边地区。十年夏,李自成部受到明军东西两路夹攻,从天水退却南下,转入四川。在四川连克数县,直逼成都。次年初,经川北梓潼进入甘肃文县、阶州、礼县一带。是年十月,李自成率部东入陕西,准备东进河南与“革左五营”会合。途经潼关南原,陷入明军重围,经几昼夜激战,李自成部损失惨重,他本人仅率十几骑突出,潜伏于商洛山中。

在商洛山中,李自成刻苦读书,重新组建部队,操练兵马,积蓄力量,待机再起。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张献忠在谷城二次起义,李自成立即率部出武关,进入湖北郧阳地区。十三年,东进入河南西部。广大饥民纷纷参军,李自成部扩大到几十万人。这时,一些失意的封建知识分子,如李岩、牛金星、宋献策等人投奔李自成军中。李自成重用他们,采纳他们的建议,提出“均田免粮”,“平买平卖”、“割富济贫”的口号,得到中原农民的拥护。在政治上、军事上取得了主动,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十三年底,李自成攻克洛阳,杀宗室福王朱常洵,用福王积存的粮食钱财救济贫穷。随后,他三次围攻开封,与明军决战。明朝廷调集主力二十余万猥集朱仙镇,李自成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以主力抢先占领朱仙镇南高阜,在东西两面筑炮台,挖壕沟,布下大战阵势。会战开始后,他运用避敌之锐、懈敌之志的策略,集中精锐部队先打垮了明军主力左良玉部,他路敌军望风而逃,农民军乘胜追击,俘敌数万。驻守开封的明军等不到援军,竟挖开黄河大堤,以洪水冲击农民军阵地,万名战士,近十万人民被淹死开封城下。李自成放弃开封,挥兵南下,攻占了襄阳。次年改襄阳为襄京,李自成称奉天倡义大元帅。他整编了军队,严明军纪,分析了敌我力量形势,制定了进军计划,作了与明军进行决战的淮备。

这年初夏,李自成率百万大军北上河南,在郏县、汝州(今临汝县)一带与明军相遇。农民军断其粮道,逼明军以大部兵力去运粮草,乘机击垮了汝州四万守敌,缴获军资无数,使明军首尾不能相顾,陷于被动。十六年(1643)十月.李自成攻破潼关,打败了兵部尚书、总督孙传庭的部队,在渭南战斗中击毙了孙传庭。李自成进入西安后,马不停蹄,分派大将分头往汉中、延安、固原追歼孙传庭的余部,他本人率军北上攻克榆林。尔后占据宁夏和甘肃大部,于年底返回西安。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改西安为“西京”,建立大顺国号,称“大顺王”,建立起中央政权,重新组建了军队建制,以崇祯十七年为永昌元年,铸“永昌钱”,颁“甲申历”。按着,李自成统帅百万大军北进,攻下太原。随即,分兵两路,向明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进军。是年三月,南北两路大军会师北京城下,崇祯皇帝朱由检恐慌万状,自杀于煤山。统治了276年的朱明王朝中央政权,在农民武装斗争的冲击下崩溃了。

时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李自成在胜利的形势下头脑不够清醒,缺乏应付新局势的正确政策和策略。他对明军的残余力量估计不足,尤对眼前镇守山海关的明军总兵官吴三桂有所轻视,对辽东的清政权缺乏警惕。广大将士麻痹松懈,军纪涣散,对明皇族的官吏的“索饷”又过分严酷,使农民军在人民中的威信迅速下降。这时,吴三桂投降清政权,引导清军陈兵山海关外。

永昌元年(即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四月中旬,李自成仓促率领六万人马东征,直驱山海关。二十二日,农民军与吴三桂战于关西一片石。送时,八万清军突然向农民军发动攻击,李自成军难以抵挡,大败南撤。退至永平(今河北卢龙县)再度受挫,败回京师。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匆忙称帝,次日即撤离北京。南撤途中,他听信谗言,错杀了股肱之将李岩,造成内部分裂。十月,太原失守,豫西不保,在清军步步紧迫之下,农民军退回陕西。年底,清军从东、北两面夹攻,潼关失守,延绥陷落。永昌二年正月(1645),李自成放弃西安,率余部东出武关,南下湖北,节节败退。这年五月,当李自成渡江进入通山县九宫山时,自率28骑登山观察地形,不幸在九宫山西40里的牛迹岭,遭源口寨乡勇头目程九伯的袭击,被杀害,年仅40岁,时为大顺永昌二年(即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二日。<

李自成牺牲后,余部分散在湖北、湖商、川东等处,坚持抗清斗争十余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其历史影响是深远的。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