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泻心汤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人参、大枣和生姜有何功效?

生姜泻心汤医案一则 人参+大枣+生姜

本文目录: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生姜泻心汤医案,特此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初诊:

王某,33岁,男,胃脘不适,口气较重数年,大便不成形,舌淡苔黄腻脉沉滑。辨证为肝胃不和,治以调和肝胃,老师处方如下:

生姜六片 炙甘草15g 清半夏15g 黄芩12g

黄连3g 干姜3g 党参12g 木香3g (后下)

大枣三枚 藿香15g 砂仁6g(后下)

7剂

周天该患者前来复诊,处方如下

二诊:诸证较前明显好转,舌淡苔薄白脉沉缓

生姜六片 炙甘草15g 清半夏15g 黄芩12g

黄连3g 干姜3g 党参12g 车前子12g

藿香15g后下 佩兰15g后下 砂仁6g后下

7剂

此方后,无需三诊。

看到上面患者的症状,有没有想起生姜泻心汤的条文?

《伤寒论》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再看患者的症状,胃脘不适,口气较重,大便不成形。正好对应着条文中 的“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

那我们怎么来理解这条条文和这首方呢

条文重点:干噫食臭(夹食)胁下有水气(胁下的描述是与结胸作鉴别,再一个是说明有夹饮)――水饮食滞痞,腹中雷鸣(肠鸣音亢进)。下利自不必多言。

生姜泻心汤组成:生姜、黄芩、黄连,干姜,半夏,草枣参

功效:温中泄热和胃,宣散水气,消痞扶正

主治:邪热内陷,胃虚不化,水饮停蓄证。症见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舌苔薄黄而滑腻。

方义:生姜泻心汤即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减干姜四两至一两,再加生姜四两。干姜的主要作用是温脾阳,守而不走;而此条文中,提示饮停中焦无处可散,又有胃虚,故减少干姜用量并加大和胃降逆,宣散水气,走而不守之生姜的用量,以苦治热(芩连),以甘(草枣参)补虚,以辛(干姜,夏)散痞。老师处方中加木香以通导三焦气机,藿香、砂仁是以香治臭。

二诊的处方中,车前子利小便以实大便,藿香、佩兰、砂仁也是以香治臭,后下是因为药物中的挥发油起到主要作用。

下面对五首泻心汤做一个小总结:

条文: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三两,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四两,甘草三两,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

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炙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黄连一两

根据以上条文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阳不降:

大黄黄连泻心汤――胃热不降

附子泻心汤――胃热兼有表阳不固

2、阳不降,伴有阴不升:

半夏泻心汤――寒热错杂

生姜泻心汤――寒热错杂兼水饮食滞

甘草泻心汤――寒热错杂且胃虚更严重

人参+大枣+生姜

(人参, 大枣, 生姜) 共13个方剂使用:

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芒硝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生姜泻心汤,吴茱萸汤,小柴胡汤,旋复代赭汤,炙甘草汤,茱萸汤,橘皮竹茹汤,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竹叶汤

1.【柴胡桂枝汤】: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去皮)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四两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熬)大枣六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3.【柴胡加芒硝汤】: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 芒硝二两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4.【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5.【生姜泻心汤】: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6.【吴茱萸汤】:吴茱萸一升人参二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1)【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7.【小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违,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4)【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7)【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0)【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14)【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15)【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16)【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17)【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18)【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第394条.伤寒瘥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一作紧)者,以下解之。

19)【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第15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20)【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第2条.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21)【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第1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8.【旋复代赭汤】: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9.【炙甘草汤】: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0.【茱萸汤】: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1)【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4)【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第8条.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5)【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第9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11.【橘皮竹茹汤】:橘皮二升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

1)【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第23条.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12.【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柴胡八两人参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三两 栝蒌根四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1)【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

第5条.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

13.【竹叶汤】:竹叶一把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1)【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第9条.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和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的异同?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三方,均治胃气呆滞,湿浊中阻,升降失常之心下痞硬,均体现了泻心消痞之治。半夏泻心汤是其基本方,水气偏重者,表现以水饮犯胃之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为主,用生姜泻心汤,方中重用生姜以和胃散饮。胃虚偏重者,表现以下利频繁、完谷不化为主,用甘草泻心汤,方中重用炙甘草以补中焦脾胃之虚。

甘草泻心汤有中成药吗?因为常年在外跑,不方便熬药,找中成药。医生说这个药能治疗白塞病。

《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中,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的用药较为近似。半夏泻心汤为三方中心,生姜、甘草二方可视为半夏方的加减方。

半夏泻心汤 半夏(9克) 黄芩(6克) 干姜(6克) 人参(6克) 炙甘草(6克) 黄连(3克) 大枣(4枚)熬制成的,用于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重加炙甘草(由三两增至四两),
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之量(由三两减到一两)加生姜四两而成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