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世界无烟日的意义在哪里?

为什么要将每年的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 世界无烟日为什么要定在5月31日,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本文目录: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World No-TobaccoDay),”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已有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吸烟是导致肺癌的首要危险因素。为了引起国际社会对烟草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1987年11月建议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世界无烟日”,并于1988年开始执行。自1989年起,世界无烟日改为每年的5月31日。
[编辑本段]世界无烟日由来
烟草是生长在南美洲的一种野生植物,最初印第安人将烟叶口嚼或做成卷烟吸吮。烟草在全球盛行了200多年,直到20世纪,人类才开始认识到烟草对人类的危害。1977年,美国癌肿协会首先提出了控制吸烟的一种宣传教育方式――无烟日。这天,在美国全国范围内进行“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劝阻吸烟者在当天不吸烟,商店停售烟草制品一天。美国把每年11月第3周的星期四定为本国的无烟日。以后,英国、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制定了无烟日。
1987年11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世界无烟日”,并于1988年开始执行。但因4月7日是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卫生组织都要提出一项保健要求的主题。为了不干扰其卫生主题的提出,世界卫生组织决定从1989年起将每年的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中国也将该日作为中国的无烟日。
[编辑本段]世界无烟日主题
1988年:要烟草还是要健康,请您选择 。【那时选烟草】
1989年:妇女与烟草
1990年:青少年不要吸烟
1991年:在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上不吸烟
1992年:工作场所不吸烟
1993年:卫生部门和卫生工作者反对吸烟
1994年;大众传播媒介宣传反对吸烟
1995年:烟草与经济
1996年:无烟的文体活动
1997年:联合国和有关机构反对吸烟
1998年:在无烟草环境中成长
1999年:戒烟。口号是“放弃香烟”
2000年:不要利用文体活动促销烟草 口号“吸烟有害勿受诱惑”
2001年:清洁空气,拒吸二手烟
2002年:无烟体育―清洁的比赛
2003年:无烟草影视及时尚行动
2004年:控制吸烟,减少贫困
2004年5月31日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的第十七个世界无烟日,主题是“控制吸烟,减少贫困”。烟草危害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是人类健康所面临的最大的然而又是可以预防的危险因素。目前全球共有11亿吸烟者,每年导致近500万例可以预防的死亡。WHO强调指出,全球烟草种植、加工和消费消耗了自然资源,加剧了贫困。
2005年:卫生工作者与控烟
2006年:烟草吞噬生命
2007年:创建无烟环境,旨在提醒公众认识烟草烟雾对被动吸烟者和环境的危害。
2008年:无烟青少年[口号:禁止烟草广告和促销,确保无烟青春好年华。]
2009年:拒绝二手烟,让肺自由呼吸。

世界无烟日为什么要定在5月31日,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World No-Tobacco Day)”,2008年无烟日的主题是“无烟青少年”。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已有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吸烟是导致肺癌的首要危险因素。为引起国际社会对烟草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7年11月建议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世界无烟日”,并于1988年开始执行。自1989年起,“世界无烟日”改为每年的5月31日。

吸烟有害健康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有关医学研究表明,吸烟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种疾病,已成为继高血压之后的第二号全球杀手。世界卫生组织也发出警告,在吸烟者当中,大约有一半人最终将死于吸烟所导致的疾病,每年还有成千上万不吸烟者也会因为被动吸烟而使健康受到损害。有资料表明,长期吸烟者的肺癌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10倍至20倍,喉癌发病率高6至10倍,冠心病发病率高2至3倍,循环系统发病率高3倍,气管类发病率高2至8倍。被动吸烟的危害更大,每天平均1小时的被动吸烟就足以破坏动脉血管。一些与吸烟者共同生活的女性,患肺癌的几率比常人多出6倍。据统计,目前全球有13亿烟民,每年有5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吸烟者的人数,特别是青少年烟民的数量越来越多。中国约有3.5亿吸烟者。2002年,中国男性吸烟率为66%,女性吸烟率为3.08%。中国烟民正趋于低龄化,青少年吸烟人数高达5000万。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烟草流行作为全球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列入重点控制领域。2003年5月,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一致通过了第一个限制烟草的全球性条约――《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为在全球控制烟草危害,共同维护人类健康提供了法律框架。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大部分烟民都在18岁以前开始吸烟,其中部分烟民甚至在10岁前就开始吸烟。由于青少年身体正处于发育期,各项生理功能还不够稳定,因此吸烟所致疾病会在青少年身上产生许多严重的结果,如咳嗽、痰多、肺部感染、头痛、记忆力减退、抗病能力低下等。此外,青少年开始尝试吸烟的年龄越小,他们成为固定烟草使用者的可能性就越大,戒烟的可能性也越小。调查显示:全球少年烟民人数增多

控制烟草危害是一个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世界有一半儿童生活在不限制儿童购买烟草制品的国家。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世界各国保护青少年不尝试吸烟、不成为固定烟草使用者的最佳途径是禁止所有直接和间接形式的烟草广告,针对所有人口进行干预措施,努力创造100%的无烟环境等。

国际禁烟日是几月几日

国际禁烟纪念日每年6月3日举行。

世界禁烟日
哥伦布于1492年1月11日首度在美洲接触烟草,然后引进到欧洲,逐渐传布全世界。几百年来,人们对吸烟与健康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争论。

在人们吸用烟草的初期,有人说吸烟能防瘟疫。1665年伦敦大瘟疫时曾以吸烟作为防疫措施。汉堡的一次霍乱流行中,该城的烟厂工人无一人得病。但是,另一方面反对吸烟的力量也很强大,早在1602年,伦敦大主教之死震惊了世界,因为他嗜好吸烟,人们认为他是吸烟致死。于是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发动了禁烟运动,并亲自写了《对烟草强烈抗议》的文告。随后,世界上不少国家颁布了法规,禁种、禁售、禁吸烟草、1639年,我国明朝崇祯皇帝也曾明令禁烟,违者处以劓刑。不过,几百年来,争论双方都缺乏严谨的科学性。于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禁者自禁,吸者自吸。

从学术上而言,真正首先提出吸烟有害于健康论文的是1795年德国的赛玛林格(Somnering),他认为吸烟斗的人容易生唇瘤。近代关于吸烟与健康问题的提出,可追溯到1900年,一些流行病学者,根据对人类流行疾病的调查研究,发现患肺癌的病人逐年增加。因此引起对吸烟与健康关系问题的关注。不过,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应归因于1950年英国皇家医学会和1964年美国医政总署正式发表“吸烟与健康”的报告,报告综述了流行病学研究、烟草消费趋势、烟草化学成分及其致癌性、吸烟对试验动物的影响;吸烟对人和动物的病变机理等多方面的资料,明确提出了吸烟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特别是与肺癌和心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于是,1967年在纽约首次举行了世界吸烟与健康会议,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要吸烟还是要健康,任君选择”的口号,并把这一年定为“反吸烟年”。1987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总会作出一项决议,把1988年4月7日,即世界卫生组织成立40周年纪念日作为第一个“世界无烟日”,从1989年起,“世界无烟日”定在每年国际儿童节的前一天,即5月31日,以便提醒人们注意烟草对儿童的危害。1996年,第49届世界卫生大会在日内瓦举行,大会发表了关于吸烟的第一份世界综合性报告《警惕烟草》,报告指出:“香烟每10秒钟杀害一个人,估计世界上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吸烟。倘若烟草消费量维持目前的增长率,那么到2010年前后每年死亡人数可能达到1000万,其中70%的受害者在发展中国家”。大会通过一系列决议,要求各国实施“与吸烟作斗争的总体计划”:逐步禁止香烟广告;加重对烟草的课税;加强对不吸烟者在公共场所的保护;减少被动吸烟对少年儿童造成的影响等等。1997年,第10届世界禁烟大会在北京举行。

目前吸烟有害健康已成了世人的共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烟草会离人们越来越远。

5月31日是什么节日?

世界无烟日简介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World No-TobaccoDay),”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已有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吸烟是导致肺癌的首要危险因素。为了引起国际社会对烟草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1987年11月建议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世界无烟日”,并于1988年开始执行。自1989年起,世界无烟日改为每年的5月31日。
世界无烟日由来
烟草是生长在南美洲的一种野生植物,最初印第安人将烟叶口嚼或做成卷烟燃烧吸吮。烟草在全球盛行了200多年,直到20世纪,人类才开始认识到烟草对人类的危害。1977年,美国癌肿协会首先提出了控制吸烟的一种宣传教育方式――无烟日。这天,在美国全国范围内进行“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劝阻吸烟者在当天不吸烟,商店停售烟草制品一天。美国把每年11月第3周的星期四定为本国的无烟日。以后,英国、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制定了无烟日。
1987年11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世界无烟日”,并于1988年开始执行。但因4月7日是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卫生组织都要提出一项保健要求的主题。为了不干扰其卫生主题的提出,世界卫生组织决定从1989年起将每年的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中国也将该日作为中国的无烟日。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