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持续多长时间?梅雨季节的特点是什么?

梅雨季一般持续多久? 梅雨季节的特征是什么?

本文目录:

正常梅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早梅雨
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例如,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农谚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
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称为“冷水黄梅”。以后,随着阴雨维持时间的延长、暖湿空气加强,温度会逐渐上升,湿度不断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早梅雨的出现机会,大致上是十年一遇。这种早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形。一种是开始早,结束迟,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结束,雨期长达四、五十天,个别年份长达二个月。另一种是开始早,结束也早,到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来,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伏旱。
迟梅雨
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暖湿空气一旦北上,其势力很强,同时,太阳辐射也比较强,空气受热后,容易出现激烈的对流,因而迟梅雨常常多雷雨阵雨天气。人们也把这种黄梅雨称为“阵头黄梅”。迟梅雨的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平均只有半个月左右。不过,这种梅雨的降雨量有时却相当集中。
特长梅雨
1954年中国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这次大水,就是由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梅雨造成的。这一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开始之前的5月下半月春雨已经很多,梅雨又来得很早,6月初就开始了。天气一直阴雨连绵,并且不时有大雨、暴雨出现,维持的时间特别长,直到八月初才“出梅”。当阴雨结束转入盛夏天气时、已经临近“立秋”了。这一年整个梅雨期长达两个月,连同五月份的春雨,则达到两个半月以上。进入“小暑”、“大暑”以后,长江中下游本来应该是晴朗炎热的“伏天”了,却一直是阴云密布难见太阳,瓢泼的大雨不时倾泄到地面上来,不少地区洪水滚滚、“寒气”袭人。
这一年长江中下游地区5月-7月三个月的雨量,一般都达到800-1000毫米,接近该地区正常年份全年的雨量;部分地区,雨量多达1500-2000毫米,相当于同一地区一年半的雨量,导致洪水泛滥成灾。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局部洪涝经常发生。有的可能是由于台风雨引起的,有的可能是别的天气系统接连带来的几次暴雨造成的,但它们的持续时间不长,洪水退去比较快,影响范围也比较小。象1954年这样,阴雨时间达到二个多月之久,造成长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现象,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罕见的大水、常常是与异常梅雨联系在一起的。像1998年的大水,也是特别长的梅雨所造成的。
“短梅”和“空梅”
同特别长的梅雨完全相反的是,有些年份梅雨非常不明显,它象来去匆匆的过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十来天以后,就急急忙忙地向北去了。而且这段时间里雨量也不大,难得有一、二次大雨。这种情况称为“短梅”。更有甚者,有些年份从初夏
南京罕见梅雨开始,长江流域一直没有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多数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凉爽,出现了“黄梅时节燥松松”的天气。本来在梅雨时节经常要出现的衣服发霉现象,也几乎没有发生。这段凉爽的天气一过。接着就转入了盛夏。这样的年份称为“空梅”。“短梅”和“空梅”的出现机会,平均为十年中1-2次。“短梅”和“空梅”的年份,常常有伏旱发生,有些年份还可以造成大旱。

梅雨季节的特征是什么?

特征:

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亚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梅雨季节:

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扩展资料

成因:

梅雨的形成是气旋或锋面在当地长期停滞的结果。每年五、六月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迅速加强,湿热的热带海洋气团和赤道气团就乘势扩张到我国南岭一带,与北来的、较冷的温带气团接触,形成锋面,在锋面上,不断产生气旋或低槽,这些气旋或低槽向东移动时,常常被我国沿海的高压挡住去路,因而行动迟缓,先后在东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南部长期滞留,使各地形成阴雨连绵的梅雨。

分布:

梅雨主要出现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国台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的最南部、日本的中南部。世界同纬度的其他的地区没有梅雨。华南地区没有明显的梅雨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梅雨季节

参考资料来源:-梅雨期

什么是梅雨季

梅雨是初夏时期,从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经黄海直到日本南部雨期较长的连阴雨。梅雨是东亚特有的一种气候现象。
气候统计表明,梅雨大约在6月上中旬开始,7月上旬结束。梅雨每年的开始日期称为“入梅”或“主梅”,结束日期叫做“出梅”或“断梅”。入梅和出梅时间随气候情况而有所不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20世纪50年代平均入梅日期为6月10日,出梅日期为7月12日,梅雨期33天;60年代以后平均入梅日期在6月17日,出梅日期在7月6~7日,梅雨期为20天左右,与50年代相比,入梅晚,出梅早,且梅雨期短。如此看来,2003年的入梅时间比平均年份偏晚5天左右。
每年梅雨时期的平均总降水量约为300毫米。我国气候学家根据每年梅雨期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多少,将梅雨强度分为3个等级。
1.丰梅:阴雨日数多、降水量大的年份称为“丰梅”。丰梅年梅雨期间降水量有时可达400毫米以上,约占全年降水总数的1/3~1/2;1954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自6月初到8月初,历时2个月,降水量达1000毫米左右,使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2.“枯梅”或“旱梅”:降水日期和降水量比较少的年份称为“枯梅”或“旱梅”。
3.“空梅”:少数年份,雨带从华南迅速跃过长江、淮河,进入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一带不出现梅雨,或者只有很少几天降水,降水量也寥寥无几,这种年份叫做“空梅”。
梅雨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梅雨锋面中。梅雨锋面从长江中下游延伸到日本南部,形成多云、多雨、多雾、多雷暴天气,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和特大暴雨相间出现,在东海、黄海至日本南部的梅雨带上,海面能见度极低,常常出现锋面气旋,加大海面风力。
梅雨锋能维持稳定多长时间,梅雨就能持续多久。当副热带高压再次北抬,脊线移到北纬25度附近时,暖湿空气越过江淮一带,北方冷空气也开始北退,梅雨期结束。待到冷暖空气再次相持在黄河流域时,北方雨季开始。
正常的梅雨降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畜的正常生活,但若降水时间过长或出现暴雨,则容易造成水灾。梅雨期间空气的温度高、湿度大,易造成霉菌大量繁殖,危害人畜健康。海面梅雨锋附近的海雾和大风,对海上航运和渔业生产也极为不利。
梅和梅雨的含意
历书上的入梅、出梅是一种节令的含意。它不管是下雨或不下雨,总是把入梅定在芒种节气后的第一个丙日;将小暑节气后的第一个未日称出梅。所以历书上的入梅总是6月6日至6月15日之间;出梅日期在7月8日至19日之间。它不分是江南、江北、或淮河流域、一律统用。
气象上的入梅、出梅侧重一种雨季的含意,它是指在由初夏至盛夏的季节过渡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不断增强中,其西北边缘的暧湿气流与北方的弱冷空气在江淮一带交锋对峙所形成的雨带。故气象上的入梅、出梅则需根据大气环流形势背景、天气系统以及雨带地理位置来划定。
苏南民间把芒种节气称黄梅;夏至节气称时梅,芒种--夏至之间的阴雨称梅雨;夏至--小暑之间的连阴雨称时雨。又将芒种到小暑间的降水通称梅雨。

什么是“梅雨”?

梅雨期,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梅雨的形成是气旋或锋面在当地长期停滞的结果。每年五、六月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迅速加强,湿热的热带海洋气团和赤道气团就乘势扩张到我国南岭一带,与北来的、较冷的温带气团接触,形成锋面,在锋面上,不断产生气旋或低槽,这些气旋或低槽向东移动时,常常被我国沿海的高压挡住去路,因而行动迟缓,先后在东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南部长期滞留,使各地形成阴雨连绵的梅雨。

梅雨季节怎样防止家里发霉:

通风:虽说室内要常通风透气,但是梅雨时节不宜过分勤快的通风透气,尤其是早晚水汽最重,空气中相对湿度较高,门窗打开的话水汽会进入家中,不过中午湿度低,可以适当开窗透气。

除湿:梅雨季节的空气水汽较多,室内潮湿现象比较严重,容易导致衣物发霉,可以在家里用空调除湿,或者除湿机进行除湿处理。

晾晒:梅雨季节偶尔有放晴的时候,要将家里的被褥、衣服拿出来晾晒,让被褥、衣服里的水分蒸发出来,保持干燥。

梅雨主要出现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国台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的最南部、日本的中南部。世界同纬度的其他的地区没有梅雨。华南地区没有明显的梅雨现象。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