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在哪里?雁门关属于哪个省?

雁门关是在什么地方啊? 雁门关位于我国哪个省?

本文目录: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2001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4年雁门关风景区荣获“中国最佳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称号。此外还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山西十大旅游品牌”等称号。

2020年2月,为致敬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景区自疫情结束景区开放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向医护人员免费开放。

扩展资料:

雁门关的围城随山势而建,周长5公里多。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围城以外还筑有3道大石墙和25道小石墙,起到屏障的作用。

关城正北的山岗上有明清驻军的营房旧址,东南有练兵的校场。西门外有关帝庙。东门外有靖边祠,祭祀战国名将李牧,现仅存石台、石狮子、石旗杆和数通明清碑刻。

关城以西的旧关城俗称为铁里门。两关之间用石砌长城相连,并建造了敌楼、烽火台等,形成一组完整的防御体系。

雁门关位于我国哪个省?

雁门关位于我国山西省。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在北宋时,雁门关成为宋与辽对峙的主战场,家喻户晓的杨家将的故事原型,就发生在这里,景区内还立有杨六郎的塑像。

雁门关历史价值

雁门关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古时塞外北方民族入侵内部的渠道,所以,自古为边防戍守要地。雁门山是山西吕梁山脉北支云中山向晋东北延伸的部分,东与恒山相接,略呈东西走向横亘于晋北大同盆地与晋中忻代盆地之间,海拔1500米以上,构成南北之巨防。

而它又是断块山,峭拔险峻,难以攀越,这更增强了山北山南的隔离性,以致山北地区在历史上长期为汉族统治势力所不及,而为北方诸民族所占据。雁门关北通晋北重镇大同,远至蒙古高原,南通晋中重镇太原,可转达古代政治中心区中原和关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玉门关和雁门分别在哪?

雁门关在山西

玉门关在甘肃

雁门关

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除了实体意义的关口,雁门关跟山海关、玉门关、阳关等,一起书写了中国历史上的边塞情怀,成为边塞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不过,其他关口的地理位置,大家似乎都能明确,很多人一听到雁门关,往往不会联系到山西这个内地省份。比如,《天将雄狮》 里提到的雁门关,按照历史背景,实际上是甘肃境内的玉门关。

初春季节,有杏花、桃花开放在雁门关附近

雁门关,是一个关口、关城的名字,同时也是一个防区的名字:它管辖着附近很多隘口和边墙

居庸关以西、偏头关以东的明长城一分为二:北线为外长城,俗称“头道边”,南线为内长城,俗称“二道边”。整个长城防区有九镇,山西境内的大同镇防守的是“头道边”,山西镇(即“太原镇”)防守的是“二道边”。西起阳方口,东接平型关的雁门长城是“二道边”的中枢部分,18座隘口连成了340里长的边墙,北望大同盆地,南扼忻定盆地。“雁门十八隘”所在的山区富含赭石、长石和黏土,遇水之后呈紫红色,所以雁门关号称“紫塞”。李白诗“紫塞严霜如剑戟,苍梧欲巢难背违”以浪漫笔法对这一带地形进行了描述。

雁门关,不是一座孤立的关:它是以内长城雁门关为核心,管辖着东西两翼十八座隘口的一道长长的要塞。这是一条庞大的防线,包含山、陉、关、城、堡、寨的防御体系。在明代版图上,内外长城围成了一个大大的环形。从长城建筑史和防御体系角度来说,雁门关的定位应该是“内长城外三关的枢纽”。

最早修建的老雁门关叫西陉关,口口相传后称为“铁裹门”――铁裹门作为地名在万里长城上并不少见,居庸关边上有一个村子就叫铁裹门。它大概就是为了形容城垣高峻,如同铁壁那样坚固。后来的雁门新关被称为东陉关,关城为明代所筑,即今天主要所指的雁门关城。

玉门关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我们这一代的成长过程中,玉门关,一个小小的地理名词作为诗歌意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脍炙人口,从小读诗如雷贯耳。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列四郡、据两关”,这四郡为河西四郡,玉门关则为两关之一,另一为阳关。之所以以玉命名,相传是新疆(古西域)和田玉进入中原的最主要的关口。

在古代,关口的存在,一般来说都是在交通要道设置的关卡。作为边境的关口,更是有海关的作用,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更是承担了重要的功能。和平时期是重要的贸易窗口,而战斗时期更是最前沿的堡垒。因此,玉门关在中国历代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最早的玉门关――石关峡

唐初僧人道宣 《释家方志》中有记载:

...至肃州,又西少北七十五里至故玉门关, 关在南北山间...

根据石关峡的地貌,石关峡在嘉峪关的北侧,夹在祁连山与黑山之间。这又从另一方面佐证了石关峡是最早的玉门关。

汉代最早设置的玉门关应在今嘉峪关市石关峡,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战略的需要,“玉门关遂西迁敦煌西北一带,石关峡原址改置为玉石障。”

今石关峡悬臂长城

二、敦煌西北的小方盘城

大约在汉武帝太初三四年(公元前102--公元前101年),玉门关进行了一次一次西迁。

关于这次西迁的缘由,西北师大教授、博导李并成认为,主要是随着武帝西方战略的需要。学术界对于小方盘城附近存在“玉门关”没有争议,(自1907年,斯坦因在此发现的汉代简牍,多标“玉门”,学术界一致认可;且有“阳关居玉门之南,故曰阳关”等史料做证)而主要的争议集中在到底小方盘城就是汉代玉门关,还是小方盘城为玉门都尉府、关口在他处?

这个也是现在被大众所接受的玉门关遗址

古时的雁门关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雁门关关城踞于雁门山雁门之口,距山西省代县西北的20公里。城周长1公里余,墙高2丈(约合今4米余)。
石座砖身,形势雄固。有关门三座,即东门、西门和西门外的一座南北向小北门。北门门额石匾刻“雁门关”三个大字,其两侧镶嵌砖镌联语:“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现仅残存部分关城及三座关门。
雁门关是“外三关”中最大的一关。附近峰峦错耸,峭壑阴森,中有路,盘旋幽曲,穿关城而过,异常险要。古时防备十分严密。关下的雁门山北麓,还建有新旧广武二城,为山外防御据点。旧城建于辽金时,东西长约300米,南北长约5O0米,有三座城门。现存城墙尚完好。新城与关城同时建,紧贴雁门关北口,依山修建,周长1.5公里,一半坐落在半山坡,一半修在山前洪积扇上。北门外又筑有北关,此外,关外还筑大石墙三道,小石墙二十五道,隘口十八个,以增强防御力量。明代内长城横于关北,彼此钩连,形成严固的防御体系。今明长城仅存遗迹。
雁门关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古时塞外北方民族入侵内部的渠道,所以,自古为边防戍守要地。雁门山是山西吕梁山脉北支云中山向晋东北延伸的部分,东与恒山相接,略呈东西走向横亘于晋北大同盆地与晋中忻代盆地之间,海拔15O0米以上,构成南北之巨防。而它又是断块山,峭拔险峻,难以攀越,这更增强了山北山南的隔离性,以致山北地区在历史上长期为汉族统治势力所不及,而为北方诸民族所占据。雁门关北通晋北重镇大同,远至蒙古高原,南通晋中重镇太原,可转达古代政治中心区中原和关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雁门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从早期的匈奴、鲜卑、突厥,到后来的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都先后与汉王朝在此进行过许多次战争。
早在战国后期,蒙古高原上的匈奴已经相当强大,赵国大将李牧曾多年驻守雁门,以防匈奴。匈奴单于曾率1O万余骑攻打雁门。李牧利用有利地形与匈奴决战,结果大败匈奴。
西汉前期,匈奴屡屡来犯,汉武帝曾先后(前129――前119)派李广、卫育、霍去病率骑兵1万至数万出雁门关,北击匈奴。除李广兵败外,其他都获大胜。
西晋末年,中原板荡,北方的鲜卑族拓跋氏乘机率部南徙,到达雁门,雁门山成为拓跋魏与西晋的边界,双方屡次发生冲突。
隋代,北方的突厥渐见强大。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巡视北塞,到了雁门,被数十万突厥兵包围,突厥兵急攻雁门关。后赖吏部尚书樊子盖设计送出诏书,募兵来救,始得脱险。
到了北宋,雁门关的战事更为频繁。当时雁门山――恒山一带是宋与辽的分界,辽多次向宋进攻。宋抗辽名将杨继业及其后代多年与辽作战,主要就在雁门关内外。杨家将镇守边关,对遏止辽军想从幽州南下取宋,起到了牵制作用。宋对辽的战争是生死存亡之战,战争很激烈,也极艰苦。陆游曾有诗云:“全师出雁塞,百战运龙韬。”“夜沙风破肉,攻垒雪平壕。”今日读来,心绪犹不禁为所震撼!
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第12O师曾辗转眼门关与日寇作战。1937年10月,第716团在雁门关以南伏击南北对开的日军汽车约500辆,经3小时激战,歼灭日军5OO余人。八路军曾几度占领雁门关,切断敌人的南北运输线。
古老、雄伟和风云激荡的雁门关,今日莅临犹难禁激情飞动,感慨万千!雁门关内至今尚存李牧祠旧址,有碑石数通,记载李牧率兵屡胜匈奴的事迹。关上原有宋杨继业父子塑像,今已毁。雁门关北面远处,在起伏的群山之间有一片方圆10公里的平滩地,据说就是杨家将与辽血战的金沙滩。据记载,其他原有村庄田野,树木草丛,由于历代战火的破坏,今已是一片覆沙的荒滩。另外,在代县城东10公里鹿帝涧村,有杨家祠堂。古代州是杨继业故里,因杨继业破辽有功,后为乡人所奉祀。元代,杨家十七世孙奉旨建祠,明清间又重修。现存祠内建筑及塑像,大部分为明代遗物。正殿有杨继业及佘太君坐像,八子彩塑分列两侧。祠内有“宗祖图”碑一通,铭刻杨继业后裔世系。大殿前竖有鹿蹄石一块,形状奇特,镌刻秀美。相传杨继业第十四世孙杨友镇守代州时,一日外出打猎,射中一梅花鹿,鹿带箭而逃。杨友即随后尾追,到鹿蹄涧,鹿忽钻入地下,经挖掘,得一方石,上刻梅花鹿带箭,并踏有蹄印。后移于祠内存放。鹿蹄涧村即由此得名。
在雁门关南的代县城内有“雁门第一楼”,它正面对雁门关,并是拱卫这关的首座高楼,故有此称。它是我国现存的最大一座木结构古楼,为北方文物中的一绝。这楼与雁门关在明初同期初建,后毁于火,成化十二年重建。清代续有维修。楼通高40米,宽7间,深5间,周有围廊。楼底下为券洞台基,上为三层四檐歇山顶,最上层挂着两块巨匾,南面一块书“声闻四达”,北面一块书“威镇三关”,形势雄伟。登高远望,北面勾注山莽莽苍苍,雁门关蹲伏于勾注山下恰像一头野兽,南面的五台山高入云霄,滹沱河在脚下从东北向西南流去,蜿蜒如带。山川美景,令人陶醉。
雁门关是可贵的古代军事文化遗迹,并具有游览价值,近年已吸引不少游客来参观游赏。今山西省有关部门准备修复这座雄关,辟为旅游区。现在从大同通省城太原的公路线经过雁门关。这条公路是晋北至晋中的最便捷道路,故这里仍具有交通上的重要性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