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怎样做好?怎样培养幼儿学习习惯?

浅谈在幼儿园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如何在

本文目录: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方法:
一、制定幼小衔接工作计划,增强衔接意识
计划是活动实施的依据,是我们有序行动的指南。基于此,我们在学期初通过研讨制定了符合我园幼儿情况的幼小衔接工作计划。并制定了各月活动安排。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努力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一步一个台阶,逐渐把活动引向新的高度。幼儿的能力随着活动的逐步深入也逐渐增强。
二、开展教育研究活动。加强日常生活管理,促进幼小衔接
1.加强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
(1)培养幼儿遵守作息制度,早睡早起,有规律地生活,按时来园,不迟到。
(?)培养幼儿会独立地穿脱衣服、鞋袜,养成良好的进餐、午睡等生活习惯。
(3)会做值日工作,适当增加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扫地,擦椅子等等。
2.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
(1)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培养幼儿做事有计划,有条不紊,按时完成不拖拉。
(3)通过各种游戏加强幼儿遵守纪律,并锻炼其意志、品质。
3.重视幼儿情商的发展
(1)在活动中发现的兴趣爱好,帮助幼儿分析成败的原因,增强其获得成功的信心。
(2)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多给幼儿正向的鼓励和肯定。
(3)鼓励幼儿多与同伴、老师交往,鼓励其合作性行为。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溃.要在常规上有要求
(1)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
(2)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
三、建立良好的家园互联网,做好家长工作,形成教育合力
1.定期召开家长会
针对幼小衔接工作及本班的实际,各班学期初、学期未召开专题家长会,宣传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以取得家长的配合。
2.在家园联系栏增设《幼儿衔接家长专栏》
各大班在家园联系栏开设《幼小衔接家长专栏》,开辟“家长须知”、“专栏快讯”、“今日要点”等栏目,加强与家长的信息交流。
3.开展家长开放日
定期召开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其了解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教育,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请小学优秀教师给家长做“怎样做好幼儿入学前的准备”的讲座,并组织教师、家长、幼儿“三位”一体的教育活动,吸引家长参与并重视幼小衔接工作。
4.向家长推荐“幼小衔接”好方法
要求家长为幼儿做好入学前的生活、心理、学习物质的准备,给幼儿购买的学习用品力求简洁实用、小巧安全,并调整好幼儿生活作息规律。家长应从开学前两周开始调整幼儿的作息时间。专家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可以早晨6点起,晚上8点睡,至少保证10小时的充足睡眠。给幼儿建立稳定的作息制度,让他们有时间概念,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

家长可在家为幼儿开辟一个独立学习的小空间,选择幼儿喜爱的台灯及其朴素实用的学具(书包、文具盒、橡皮、拼音本、方格本、多格算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热爱学习。要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平常在家中多做“倾听”游戏,看谁听得最准确。让幼儿明白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同时,家长要精心地为幼儿选购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书,培养幼儿热爱阅读的态度。看图讲述时,要督促大班幼儿大胆地、大声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读短文时,则督促小学低年级幼儿以朗读为主,用普通话朗读,口齿要清楚,声音要响亮,不漏字、添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子。长期培养,不仅能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能让幼儿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还可以提高孩子语言感受的敏锐性。

四、加强与小学的联系与交流

1.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有组织地参观小学的校园、教室、办公室、操场、多媒体教室等,边参观边听教师介绍其作用;还可以观摩小学生升旗、上课及课余活动,亲眼看到哥哥、姐姐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例如:看小学生作业,看老师怎样给哥哥姐姐们上课,小学生如何摆放书本、文具盒的规则。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不仅了解了小学校园各场所的用途,也了解了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更重要的是激起了他们对学校学习生活的向往。
2.邀请小学生到幼儿园与小朋友交谈。
3.通过图片、电教资料等各种教育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入小学后的学习与生活。

如何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1]。在这段时期里,学前儿童将结束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系统性正规课程的小学教育,这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对幼儿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长期以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普遍存在一个明显的误区,即把学前儿童入学后在知识储备量能否与小学教学接轨视为衡量幼小衔接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把会拼音、能看书、会计算100以内加减法、30以内的乘法等能力作为幼小衔接的首要目标,而忽视了幼小衔接的核心要求:儿童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这直接导致很多儿童学习兴趣缺失,由于缺乏学习习惯的培养,一些儿童的身心在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使他们的认知兴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断减弱。因此,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就成为幼儿园教育关键的一环。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应当从良好的生活习惯抓起,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这一点需要家长和老师之间相互配合,如坚持让孩子按时自己吃饭睡觉、早晚刷牙、自己穿衣服、叠被子,等等。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更有利于孩子的未来发展。此外,由于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模式的不同,因此,幼儿的自律能力训练是不可或缺的。在幼儿教育时期,幼儿园老师时时刻刻关注着幼儿的一举一动,从上课、游戏、吃饭、上厕所到午休等活动都随时有老师在旁边引导和督促,而小学教育则给了儿童更多的空间和自由。除了上课之外,儿童的其他时间都是自己支配和管理。这时儿童的自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幼儿自律能力的培养,如要求孩子在上课铃声响之后立刻停止讲话并坐好;课前把将要上课的课本准备好放在桌上提前做好上课准备;下课之后有序离开教室等。这可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对于提高幼儿的自律能力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开展科学教育和兴趣培养
毫无疑问,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家长和老师“分数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这是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造力相对较弱的主要原因。幼儿和儿童期是培养儿童科学兴趣和创造力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形成的科学素养、学习兴趣和思维行为模式等将会伴随其一生。因此,家长应该摒弃“分数至上”的错误观念,了解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师加强沟通交流,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与此同时,家长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技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当幼儿被某一事物或现象吸引而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时,家长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探索,并且积极地参与到儿童的探索行为中,为孩子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例如当儿童问为什么船能在水上航行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做船的模型,一起观察船在水上航行的过程,并引导孩子进行思考,让孩子寻找答案。这无疑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科学兴趣和思维能力。
三、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直接影响到儿童未来的学习生活。幼小衔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在培养儿童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他们良好的书写习惯、听讲坐姿等学习习惯。这一过程同样依赖教师和家长的有效配合。
1.从教师层面来看,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应当采取正面引导的方式,尽量避免批评和惩罚教育,着重培养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如我们在教授拼音时,应当采取情境教学法,加强与儿童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引导孩子去说、去感知。再让孩子们写,而在书写之前我们应当明确告诉孩子们正确的坐姿和书写姿势。
2.从家长层面来看,家长应当及时与老师沟通,配合老师的教育,做到步调一致。为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校应当及时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教师的要求和方法,家长则应当积极配合老师的要求,尤其家长应当注意的是,在孩子做作业时不要在一旁指手画脚,而是给他们提供安静的环境。让他们独立完成作业。刚开始家长们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孩子刚写一个字或一个题就跑过来问对不对,写得不对怎么办等,这时候应当让孩子先独立完成作业,然后自主检查思考,最后完成之后再过来由家长检查。这样等时间长了以后,孩子们慢慢习惯了自己作业,就能安静独立完成作业了。此外,家长还应当及时检查作业,及时督促。教师布置完作业不等于就没事了,有的孩子经常因为贪玩而忘记写作业,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检查,及时给予评价,这样才能保证学习效果,如果我们对布置的作业不闻不问,孩子们就会放松警惕,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总之,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幼小衔接是一项系统而全面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儿童的良好习惯,更是一点一滴积累和培养起来的。它需要教师、家长和学校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儿童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从而为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顺利进入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顺利而有效地渡过幼衔接阶段。

如何做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为什么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小衔接就是指由幼儿园进入到小学低年级在教育中的连接。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设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务的教育结构,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不同的教育阶段。而连续性规律又决定了衔接存在的意义。
1.教育的性质、内容不同。幼儿园是一个保教并重非义务教育机构。幼儿以游戏为主,教师的指导方法灵活多样,没有考试制度。而小学教育属义务教育阶段,主导活动是根据国家统一计划、大纲规定的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氛围严肃。有一定的家庭作业和必要的考试制度。
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不同幼儿园的生活节奏是宽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的时间较多,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而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每天上课时间较长,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
3.环境设置不同幼儿园环境的设置生动活泼,色彩亮丽,有许多的活动区域,在其中有丰富的活动玩具和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摆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及同伴进行交往。小学的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
4.师生关系不同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的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师幼关系融洽和谐。幼儿的安全感和被爱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小学师生接触局限在课堂之内,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小。
5.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不同 成人对小学生的要求相对严格具体,期望值高,这给儿童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
6.教学知识结构不同幼儿园学习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以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概括、想象、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的能力等为主。小学的教育内容是系统的学科知识,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它的抽象水平相对较高,这种学习内容只有当学习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
同时,小学生活对幼儿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儿童初入学时由于幼小衔接不当经常有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会适应方面,及情绪方面的不良适应表现如食欲不振,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降低,
不会和谐交往,厌学等。
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初入学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并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它既有利于儿童入学前后的学习和发展,也为以后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当前我县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很多幼儿园,尤其是一些中小幼儿园和乡村幼儿园把入学准备片面的理解为认字,做数学题,并以此作为评价幼儿园教育的指标。像小学生一样写作业、背诵课文。由于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使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这不但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极大的挫伤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这不仅影响幼儿上小学,甚至影响他们今后对学习的不良情绪。
2.幼小衔接的片面性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全面性,不应仅偏向某一方面。目前的幼小衔接工作中偏重智力的倾向比较严重。近年来,有些幼儿园对幼儿智力因素极为重视。这些幼儿园教育中有时忽视了儿童倾听、表达等各种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忽视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这样使幼儿缺乏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校的规矩和课堂常规缺乏了解。另外如握笔姿势和坐姿不当等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也将影响日后儿童的有效学习。
3.幼小衔接的单向性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但小学却无动于衷,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特点,有的小学甚至给幼儿入学设置各种台阶,形成衔接上的一边倒,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幼小衔接既不是幼儿园小学化,也不是小学幼儿园化,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4.幼小衔接的突击性衔接工作是一场持久战。其实,衔接工作在幼儿一入园就开始了,整个幼儿教育时期都要为儿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而在大班,是要侧重做好儿童入小学的特殊准备,如通过游戏和绘画等活动培养儿童写字所需的基本功,熟悉田字格等。但大多数幼儿园在儿童将要入学的前半年才做衔接工作,在大班对幼儿进行相应的突击训练,这些做法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儿童3、4岁刚入园时就加以逐步的培养其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等和正确的姿势、良好的习惯等。如果在最后时期才进行强化训练,急于求成,会使儿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骤然加大,难以适应,不但教育效果不佳,而且还使儿童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习产生畏惧情绪。幼小衔接是长期的工作。
5.入学准备的表面性。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在幼儿园大班,在大班末期按小学教学方式上课,改变一下课桌的摆放形式,延长课时,或带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学习生活等。而儿童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这些对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三,针对问题,明确思路
1.遵循儿童发展的特点,明确衔接任务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学前儿童和小学生确有不同阶段的特点,但是一个孩子决不可能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怕困难的进取精神、不依赖他人的独立创新意识、主动积极的求知欲望和活泼开朗的性格等。
2.依据衔接工作的规律,突出衔接原则
(1)、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是指小学和幼儿园相互衔接,园领导和老师要设法与小学沟通,既要保持幼儿园的独立性、特殊性,又努力使其与小学保持连续性,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
(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是指衔接的内容要包括体、智、德、美各个方面。入学准备是全面素质的准备,包括身体、学习和社会性适应等方面。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是儿童的学习,最苦恼的是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能力,而儿童的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性能力对学习又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幼小衔接应是全面的衔接。
(3)、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是指从幼儿入园之初就开始逐步做衔接工作。儿童某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要将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分解成不同层次、水平的教育目标,划分到不同阶段的教育中去完成。衔接工作应该儿童一入园就开始,整个幼儿教育时期,都要为儿童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在学前的最后一年,侧重做好儿童入小学的特殊准备,如通过游戏和绘画等活动培养儿童写字所需要的基本功,熟悉田字格、四线格等。
3.从实际出发,找准衔接点由于儿童所处的区域不同(如县城和农村),所受学前教育时间长短和程度不同(有的只接受了学前一年教育,有的接受了学前三年教育),因此他们入学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必须依据上述条件来确定衔接的重点,以点带面,推动衔接工作的全面发展。要把提高儿童的适应能力做为衔接的焦点。应从发展和提高儿童自身的内部适应能力入手,解决衔接问题。在课程设置、教材配置和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上要注意以提高儿童心理素质为目的,要加强对儿童的主动性、学习动机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减少或缩小儿童不适应的过程,使之较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
4.考虑外界困素对衔接的影响,重视家长工作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一方面,儿童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态度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应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如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和向家长开放幼儿园的活动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幼教工作者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根据思路,调整方法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针对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我们学前班进行了“注重心理素质培养为入学打下基础”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
一、帮助幼儿树立初步的责任意识,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我们要重视从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入手,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其将任务作为自己的一份来完成。首先,要给幼儿立规矩,该做什么,该怎样做。利用榜样的作用,如开展每周一评有“小能手”“我最棒”“我会干”激励幼儿完成自己的职责。在活动中让幼儿意识到应该如何对自己、对别人、对班集体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幼儿参加活动的自觉性。开展游戏活动,使幼儿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大家的利益,增强了集体意识,培养了合作精神,促使幼儿主动性的发展,使幼儿心理产生强烈的愉快体验,通过自身活动获得发展。
二、教幼儿一些基本技能,使幼儿树立自信心
能力是幼儿入学后能否适应小学生活的主要条件,入小学后,儿童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因此,学会听清、理解、记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非常重要。
(一)让幼儿会听,能听懂老师的话,幼儿只有在听懂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在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应利用一切
(二)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在活动中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让幼儿“说”,可能的机会和环境,让幼儿学习听懂老师的话。
(三)鼓励幼儿克服困难,独立完成任务。老师要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如让幼儿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一些事情,
(四)积极争取家长合作,共同注重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只有“家”“园”密切配合与共同重视,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初步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孩子自己拿主义做决定的能力及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帮助幼儿提高学习能力
创造性的认识特征是儿童学习的良好品质,训练幼儿发散思维是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在活动中,我们积极训练幼儿的这种扩散思维能力。要及时发现和鼓励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类创造性游戏来满足幼儿创造表现的愿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总之,在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不是让幼儿被动地消遣地适应,而是促进幼儿身心向前发展,增强个性在生活中的适应能力,是让幼儿主动地积极地适应。也就是说,在教育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上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幼儿园应注重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幼儿衔接”中我们应重视的问题

幼儿园小班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一、引导幼儿自觉遵守常规,打好幼小衔接的基础
引导幼儿自觉遵守常规
在一定程度上,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教学阶段,环境也完全不同。幼儿一旦进人小学后,就有许多规则要遵守。
因此在幼儿进入大班后,老师要偶尔向幼儿简单介绍小学的情况,激发幼儿向往小学的迫切心情。
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老师还要特别制作一些新颖有趣的教具,用生动的教学形式吸引幼儿,使幼儿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参加学习活动,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另外,老师应该与家长一起鼓励幼儿早起、不迟到,积极坚持参加幼儿园的活动,养成遵守时间的好习惯。老师要经常对幼儿的常规进行检查,并通过各种游戏巩固幼儿已有常规。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架好幼小衔接的桥梁
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而且比较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
因此,从幼儿园进人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无疑是严峻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就会变成美丽的泡影,心里开始失望,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应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做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可安排在三十五分钟左右,让幼儿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一个好的准备,消除幼儿因时间问题而产生的恐慌心理。
三、培养幼儿增强任务意识,贯穿幼小衔接的理念
老师要勤观察,多引导,布置的任务要坚持要求,坚持检查。另外,进入大班后,应该经常布置一些任务让幼儿回家完成,让幼儿当小传令兵,把任务转达给家长听,如用废旧材料做玩具、听说新闻等,这样的作业既加强了幼儿的任务意识,又能够培养幼儿准确转述他人意图的能力。
四、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维系幼小衔接的纽带
我们会发现那些乐于将自己的玩具、图书、食品与人分享,对人热情有礼的幼儿常常能成为许多幼儿的玩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应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榜样、游戏等培养幼儿真诚、善良、热情、守信的良好品质=老师应当利用榜样、表扬的方法让幼儿知道怎样让自己更受欢迎,让幼儿学会认识自己,学会交朋友,学会融入集体。另外,还应该要求家长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幼儿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广泛结交伙伴,使孩子得到愉快的同时,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