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绑架案例有哪些?生活中哪些行为属于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的案例有什么? 生活中有哪些道德绑架的行为?

本文目录:

一 、刘福成为了筹钱给女儿治病而向国内六位富豪求助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久,被求助的富豪中有两位表示愿意捐助。

二 、网友呼吁大奖得主捐钱。广东省电白县18岁女孩蔡燕梅患有尿毒症。蔡家已花掉10多万元,负债累累。如果彻底康复,蔡燕梅必须换肾,手术费用逾20万元。

网友“冰尘”大胆建言:“我们找出买彩票中了奖的彩民,让其捐献25万,挽救一条生命……”巧的是,电白县就有一名彩民中得双色球两注头奖,总奖金高达1200多万元。

数个网友戴着口罩和鸭舌帽,来到投注站,手拉“救救蔡燕梅吧!伸出援助之手,让18岁的生命延续”的求助横幅,呼吁当地刚中了1200万元的大奖得主捐资救人。

三 、中国男孩洪战辉作客央视新闻会客厅,接受了记者李小萌的专访。洪战辉在节目中重点谈了自己成名后的烦恼。

其中,最让洪战辉迷惑不解的是,自从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之后,他先后在全国各地做了近150场报告,而这些报告全部是免费的。洪战辉说他想过要收出场费,可是又不敢收。

洪战辉的烦恼是其他众多道德偶像精神世界的缩影。它带给了我们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到底需要树立什么样的的道德偶像?一个被社会推崇为道德偶像的人,究竟该如何做一个主体的人?特别是在社会商业规则和公众道德诉求面前,道德偶像们该如何作出自己的选择?

四、 2006年9月,为了筹集孩子“神经干细胞移植”所需的4万元手术费,一位母亲向王菲、李亚鹏夫妇发出求助信,这封信刊登在了报纸上。

五、 2006年3月,北京地铁车厢里,一个身披袈裟的男子扮成“唐僧”,号召乘客转告李宇春、徐静蕾等名人向一个患白血病的孩子献爱心,得到媒体广泛报道。

扩展资料

道德绑架的实质是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结果一般是做了的也少有自豪感,不做的则会在一段时间内感到忐忑不安。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社会是经常发生的。

比如半强迫性的捐款、本不该进行的道歉等等。道德绑架之所以容易得手,是因为在强调群体和统一价值观的社会中,舆论具有足以杀人的功能。

因而就出现了不自愿的捐款和满含委屈的道歉。中国是一个道德社会,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们对道德力量的恐惧有时候甚于对法的力量的恐惧。应该说具有西方现代文化理念的人,与传统的道德社会是格格不入的。

我们每一个人的确会经常遭遇并难以承受许多道德的绑架,然而,这也不是说道德社会就一无是处,如果你适应了,还会去依靠它。

而具体到某一事件,比如范美忠事件,又不能说公众对他或对教师群体进行了道德绑架。在任何时候,教师保护学生的利益,都属于公众正常的期待,也属于相关法规的正常要求。

以道德绑架的方式迫使某人就范,动机崇高,手段错误,每每尴尬收场。同样,用法规来绑架道德,硬性要求乘客如何,也犯了类似的错误。

并且,这种错误比单纯的道德绑架性质上更恶劣。用权力意志,强奸了另外一些人的自由意志,尽管后者的自由意志可能是不道德的。

法规绑架道德,解决不了道德危机。现代社会的道德状况固然不容乐观。我们的社会道德取向,站在了两个极端:从极端的无私道德取向一步跨越到了极端自我道德的取向的边缘,缺少中和的地带。

参考资料来源:--道德绑架

生活中有哪些道德绑架的行为?

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灾难面前,政府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众志成城、心手相连,积极展开各种救助。

地震灾害后,多位知名演员捐款赈灾,其中,吴京也在第一时间捐款100万元。出人意料的是,吴京的善举并没有换来一片赞扬声。恰恰相反,有网友在网上发表评论,嫌他捐款太少了。有人说:“吴京你赚了那么多,起码要捐一个亿!”还有人说:“吴京你应该把《战狼2》票房的10%捐给地震灾区!”好好的一个赈灾善举,眼看就要演变为充斥着暴戾的“网络逼捐”了。

殊不知, 吴京不仅这次捐了100万,此前在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的抗震救灾行动中,更是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和武警官兵一起扛包救灾,搬运物资。那个时候吴京并没这么火,又有多少人知道和关注?

电影《杰出公民》里有这样一个情节:诺贝尔文学奖得者丹尼尔回到故乡后,遇到一个老乡,带着他身患残疾的儿子,请求丹尼尔给他买一个9800美元的进口轮椅,丹尼尔拒绝了他的要求。

丹尼尔说:我对你儿子的病症感到抱歉,但我不能帮助你,你应该向政府机构寻求帮助,而不是我。对我来说1万美金确实不是什么难事,但我不是救世主,我救不了那么多人,如果我给你1万美金,那么对其他身患疾病的人是不公平的。另外,我觉得你求救的方式,更像是一种勒索……

丹尼尔虽然有点不尽人情,但后来还是让秘书给残疾儿童买了轮椅。显然,他是被迫的。丹尼尔不是没能力帮,只是他有他的行为准则,帮与不帮都不应该降低对他的道德评价。简单点说就是:我可以帮你,但我没有义务帮你。

捐款助人是美德,需要我们继续发扬,但同时也要善于分辨真假,切莫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否则带来的后果将会是人心麻木,社会冷漠。

可要知道,道德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从来只能约束自己,如果想用道德约束他人,来谋取自己的利益,无疑是最大的不道德。

所谓的“道德绑架”, 只可能是在用圣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或混淆政治义务和道德义务的情况下才成立。比如,要求一个人舍身救人,否则就要谴责,这就是道德绑架;要求一个人掏钱支持希望工程,这尽管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人不掏就要谴责,这也是道德绑架,因为这并非他的道德义务。“道德绑架”之所以发生,除去人的精神结构不谈,根源就是道德判断逻辑的混乱。

2012年的一部电影《搜索》,曾经在戏剧化的情节中,将我们常遇到的不让座事件完整展现。

电影中,高圆圆扮演的女秘书叶蓝秋,在得知自己身患淋巴癌之后,心灰意冷的她上了一辆公交车,一时还无法接受人生悲剧的她,终于放肆了一回,拒绝给车上的老大爷让座。

车上的乘务员对着叶蓝秋大喊:“我让你给这个大爷让个座。”

叶蓝秋若有所思,一动不动。这时这位大爷发了话:“大姐,不就一个座位吗,就当我呀,让给这个姑娘了。”

围观者们开始帮腔,全车的目光集中在叶蓝秋身上,一旁的记者佳琪拿起手机记录下来这一幕。

在叶蓝秋下车后,佳琪追上去询问: “为什么快到站了,您就是不愿意让个座呢?”

叶蓝秋回答道: “没别的原因,我就是不想让座。”

随后,经过记者和媒体,全社会都知道了有一位不让座的墨镜姐,学校以她为耻,同事议论纷纷,她成了社会不道德的典范和“楷模”。

这就是道德绑架最经典的一幕:抢占道德高地,随后发出谴责,媒体和围观者作为舆论放大器,活活的将一个守规则的人压成了不道德。

而当事大爷的那句“就当我把座位让给这个姑娘了”,更是显示出道德绑架的本质――资源的争夺。

要知道,这座位本来就不是他的,但在他的潜意识里,在尊老爱幼的道德法则下,这个座位就已经成了他的了,抢了他的东西,在他心里自然就是天理不容了。于是只能发动舆论攻势,逼着你来让座。

尼采说,迫使人们遵从道德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诚然,“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着需要帮助的人”, 但这一客观事实并不能推衍出 “道德绑架” 的合理性。

面对道德绑架,最好的方式无疑是主动从道德高地上走下来,例如当对方说“都说大学生素质高,怎么都不懂让座呢?”,你便可以说“阿姨对不起,我素质就这么低。”

面对道德绑架,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把自己“年老“作为一种道德砝码,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年轻人,去强迫甚至要挟年轻人让利于己,其实就是一种“道德绑架”。换句话说,用道德“绑架”道德,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的表现,是一种道德上的作秀,只会成为引发负面情绪,带来更多的社会“戾气”。我们倡导尊老爱幼,年轻人应自觉践行,也都希望年轻人主动让老年人排在前边、主动给老年人让座,但老年人也应该有道德有美德有自我约束,应该成为年轻人道德模范的榜样。

道德绑架的实质是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结果一般是做了的也少有自豪感,不做的则会在一段时间内感到忐忑不安。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社会是经常发生的。比如半强迫性的捐款、本不该进行的道歉等等。道德绑架之所以容易得手,是因为在强调群体和统一价值观的社会中,舆论具有足以杀人的功能。因而就出现了不自愿的捐款和满含委屈的道歉。中国是一个道德社会,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们对道德力量的恐惧有时候甚于对法的力量的恐惧。应该说具有西方现代文化理念的人,与传统的道德社会是格格不入的。

小到公交车上的让座问题,大到各种灾难后关于名人、明星捐款多少的议论,“道德绑架”的影子随处可见。曾有媒体报道,有大学生到公交车上拍照,美其名曰“曝光不给老人让座的不文明行为”,这种挟持着“道德优越感”的行为,其实已将道德变成伤害他人权利的利器。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一个充满道德感的社会固然让人憧憬,也值得我们追求,但道德终究只是一种个人选择,而并不是一种前置于个人自由权利、隐私权利的义务。不管是对于富人还是穷人,捐助作为一种个人处分财产的权利,本身就是有选择性的。你捐钱我不拦着,但不能因此认定捐就是道德,不捐就是不道德―――捐与不捐都是个人自主性的选择,它们应该都是出于内心的自觉。一旦变成了一场让“对方”不能缺席、令人不舒服的“表演秀”,那么,这种带着“绑架”意味的道德要求,反而会在某种程度上消解我们的同情心和慈善意愿。

有哪些常见的道德绑架?

在最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非常普遍化社会问题,比如生活当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关于道德绑架的事件,总有一些人会莫名其妙的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指责他人的做法,遭遇这种事的人真的会觉得非常的不爽。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生活之中有哪些常常出现的有关道德绑架的事件。
第一件事便是公交车让座事件。公交车给老人让座本是一件发扬中国的传统美德好事,然而也成了道德绑架的频发的理由,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多年轻人都是愿意将座位让给老年人的,然而有的老人总是仗着自己年老去要求年轻人为其让座,当遭遇年轻人不为其让座的时候,他们就会用道德去指责一些有原因的有难言之隐的个人行为,这个行为从本人的角度出发并没有错,但从别人的角度就会觉得没有道德。也许我们未曾遭遇过这样的事,所以无法感同身受,但我们也需要换一个角度,为他人多考虑一下为何别人会这样做,而不是一味的去指责他人的举动。
第二件事就是有人总是觉得能者多劳的问题。这句话如果置身于一定的环境当中,它本就是存在问题的,可以说是完全属于一种强盗逻辑。比如在工作当中,两个人领着同样的工资,如果你的同事认为你会做这样工作,而且做得更好,所以把更多的任务推给你,你会愿意接受吗?自然很多人都不愿意吃这种亏,凭什么同样的酬劳,为何我要比你付出的多一点呢!我们也需要换位思考,不能将能者多劳这句话放在别人的身上,有时候人家帮你是情分,但并不是别人的责任。
第三种便是有钱人被迫捐钱。有人会心生这样的想法:认为那些有钱人应该将钱捐给贫苦之人,他们会认为有钱人捐款是应该的,反正他们有那么多钱。这种事情常常发生在很多的名人的身上,他们会因为捐款捐得少而被网上那些无所事事的键盘侠们指责,赚那么多钱,捐款的时候为何不多捐一点。捐款献爱心本是发扬了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事,捐款不是个人献爱心的行为么?本属个人意愿的事情,怎就偏偏就成了对他人品德丈量的尺寸呢!

之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因买了两部华为手机,就遭遇了无良人的辱骂与诅咒,说其不爱国。这本是一件寻常的小事,为何有的人却用道德却绑架别人,处处针对别人的言行,你在指责别人的同时,有没有想过真的是为了维护所谓的道德么,你的做法是否合情合理呢?

社会上有什么典型的道德绑架的案例吗?

说到道德绑架简直是太多了,最典型的就是公交车上让座的事情。虽然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有的老人倚老卖老就不道德了。接下来我再分享一个我自己的关于道德绑架的亲身经历。
高中时候,门口有个卖麻糖的老人。
冬天,那天下午特别冷,我在校门口吃饭,老人在饭店门口卖糖。
我从进店到吃完饭都没有看到过有人买过她的糖,于是我就想过去买一点。
我平时是不吃麻糖的,因为觉得太甜了。但又看到老人这么冷的天背着个背篼卖点糖也不容易,所以还是想买一点给我同学吃。
她说五元一份,我就要了二十块钱的。
途中,她告诉我说
“我这里还剩下二十块钱的,要不你就全买了吧”
我告诉她我吃不了这么多,也就是尝尝味道。
“那你可以全部买回去慢慢尝啊,这冬天又不会融化”
我心里突然就有点不舒服,就直接说
“我其实也不怎么吃糖,我看这么冷的天就想帮你分担一点”
老人哦了一声,然后说了句
“既然你是同情我,那你就要把我的糖全部买了啊”
我没说话,她还问了我一句为什么不给她买完,那样子她就可以回家了。
我摇了摇头,递给她二十块钱,把糖给了同学吃。
如果她当时回了我一句谢谢,那么我以后应该会天天都去买她的糖。
其实我对她这个人也讨厌不起来,因为她本人也挺可怜的,大冬天的连身上穿的衣服都是破烂的,只是这件事让我有些不舒服。
她的这几句话,也让我长了记性,
提醒着我以后没有下定决心的话,就不要乱去帮别人什么。觉得别人给你帮助是理所应当甚至还得寸进尺的人真是好感全无,这样真的是在消耗别人的善意,所以我以后帮助弱势的人我总觉得不能太直接。之前看过一个故事。大概:经济不景气很多人都挨饿。有对老夫妇为人善良。看到街上很多孩子没饭吃想帮助他们。但是僧多粥少不可能都帮到。老头对小孩说非常喜欢他们的玻璃弹珠。希望可以用食物换一些。并且老头经常对玻璃珠的颜色等提出质疑。有时候小孩需要来回跑几趟换不同的珠子才能得到食…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