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有什么用处?湿地能起到什么作用?

湿地有什么作用 湿地的功能和作用

本文目录:

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它因有如此众多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物质生产
湿地具有强大的物质生产功能,它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七里海沼泽湿地是天津沿海地区的重要饵料基地和初级生产力来源。据初步调查,七里海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水生、湿生植物群落100多种,其中具有生态价值的约40种。哺乳动物约10种,鱼蟹类30余种。芦苇作为七里海湿地最典型的植物,苇地面积达7186公顷,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不仅是重要的造纸工业原料,又是农业、盐业、渔业、养殖业、编织业的重要生产资料,还能起到防风抗洪、改善环境、改良土壤、净化水质、防治污染、调节生态平衡的作用。另外,七里海可利用水面达10000亩,年产河蟹2000吨,是著名的七里海河蟹的产地。
大气组分调节
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湿地中的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功能,能有效调节大气组分。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湿地生境也会排放出甲烷、氨气等温室气体。沼泽有很大的生物生产效能,植物在有机质形成过程中,不断吸收CO2和其他气体,特别是一些有害的气体。沼泽地上的氧气则很少消耗于死亡植物残体的分解。沼泽还能吸收空气中粉尘及携带的各种菌,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另外,沼泽堆积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污水或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通过沼泽能吸附金属离子和有害成分。
水分调节
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在时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过湿地的吞吐调节,避免水旱灾害。七里海湿地是天津滨海平原重要的蓄滞洪区,安全蓄洪深度3.5-4m。
沼泽湿地具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部分发育在负地貌类型中,长期积水,生长了茂密的植物,其下根茎交织,残体堆积。潜育沼泽一般也有几十厘米的草根层。草根层疏松多孔,具有很强的持水能力,它能保持大于本身绝对干重3~15倍的水量。不仅能储蓄大量水分,还能通过植物蒸腾和水分蒸发,把水分源源不断地送回大气中,从而增加了空气湿度,调节降水,在水的自然循环中起着良好的作用。据实验研究,一公顷的沼泽在生长季节可蒸发掉7415吨水分,可见其调节气候的巨大功能。
净化
沼泽湿地像天然的过滤器,它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净化水质。
沼泽湿地能够分解、净化环境物,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因此被人们喻为“地球之肾”。假如没有了湿地,好比一个人被割去了肾脏。
如氮、磷、钾及其他一些有机物质,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被生物体贮存起来,或者通过生物的转移(如收割植物、捕鱼等)等途径,永久的脱离湿地,参与更大范围的循环。
沼泽湿地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性、浮水性和沉水性的植物,具有很强的清除毒物的能力,是毒物的克星。据测定,在湿地植物组织内富集的重金属浓度比周围水中的浓度高出10万倍以上。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利用湿地植物的这一生态功能来净化污染物中的病毒,有效的清除了污水中的“毒素”,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例如,水葫莲、香蒲和芦苇等被广泛地用来处理污水,用来吸收污水中浓度很高的重金属镉、铜、锌等。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有人作了如下试验,将废水排入河流之前,先让它流经一片柏树沼泽地(湿地中的一种),经过测定发现,大约有98%的氮和97%的磷被净化排除了,湿地惊人的清除污染物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印度卡尔库塔市(Calcutta)没有一座污水处理厂,该城所有的生活污水都被排入东郊的一个经过改造的湿地复合体中。这些污水被用来养鱼,鱼产量每年每公顷可达2.4吨;也可用来灌溉稻田,每公顷年产水稻2吨左右。另外,还在倾倒固体垃圾的地方种植蔬菜,并用这些污水来浇灌。大量的营养物以食物形式从污水中排除出去。卡尔库塔城东的湿地成为一个如此低费用处理生活污水并能同时获得食物的世界性典范。
提供动物栖息地
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
沼泽湿地特殊的自然环境虽有利于一些植物的生长,却不是哺乳动物种群的理想家园,只是鸟类能在这里获得特殊的享受。因为水草丛生的沼泽环境,为各种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巢、避敌的良好条件。
在湿地内常年栖息和出没的鸟类有天鹅、白鹳、鹈鹕、大雁、白鹭、苍鹰、浮鸥、银鸥、燕鸥、苇莺、掠鸟等约200种。而且该湿地是西伯利亚和东北地区鸟类南迁越冬的中途站。
调节局部小气候
湿地水分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汽,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使宁河县成为天津市气候较为湿润的地区之一。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湿地中的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功能,能有效调节大气组分。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湿地生境也会排放出甲烷、氨气等温室气体。沼泽有很大的生物生产效能,植物在有机质形成过程中,不断吸收CO2和其他气体,特别是一些有害的气体。沼泽地上的氧气则很少消耗于死亡植物残体的分解。沼泽还能吸收空气中粉尘及携带的各种菌,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另外,沼泽堆积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污水或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通过沼泽能吸附金属离子和有害成分。

湿地的功能和作用

1、提供水源: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湿地,如泥炭沼泽森林可以成为浅水水井的水源。

2、补充地下水:我们平时所用的水有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而湿地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从湿地到蓄水层的水可以成为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又可以为周围地区的工农生产提供水源。如果湿地受到破坏或消失,就无法为地下蓄水层供水,地下水资源就会减少。

3、调节流量,控制洪水: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天然储水系统。

4、保留营养物质:流水流经湿地时,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被湿地植被吸收,或者积累在湿地泥层之中,净化了下游水源。湿地中的营养物质养育了鱼虾、树林、野生动物和湿地农作物。

5、防止盐水入侵:沼泽、河流、小溪等湿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延安植被也有助于防止潮水流入河流。但是如果过多抽取或排干湿地,破坏植被,淡水流量就会减少,海水可大量入侵河流,减少了人们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的淡水供应。

6、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湿地可以给我们多种多样的产物,包括木材、药材、动物皮革、肉蛋、鱼虾、牧草、水果、芦苇等,还可以提供水电、泥炭薪柴等多种能源利用。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水生植物。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

湿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作用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湿地的水陆过渡性使环境要素在湿地中的耦合和交汇作用复杂化,它对自然环境的反馈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如食物、原材料和水资源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功能。它能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消除毒物、净化水质,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很强的区域之一,它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蓄滞洪水、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稳定海岸线、控制土壤侵蚀、保墒抗旱、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维护、调节河川径流和气候等方面。一是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湿地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湿地植被具有种类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许多的自然湿地为水生动物、水生植物、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特别是水禽提供了必须的栖息、迁徙、越冬和繁殖场所。对物种保存和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具有商品价值的物种,均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保存完好的自然湿地,许多野生动物将无法完成其生命周期,湿地生物多样性将失去栖身之地。同时,自然湿地为许多物种保存了基因特性,使得许多野生生物能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生存和繁衍。因此,湿地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生物超市和物种基因库。二是调蓄径流洪水,补充地下水。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等方面的功能十分显著,是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替代的,湿地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湿地还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三是调节区域气候和固定二氧化碳。由于湿地环境中,微生物活动弱,土壤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十分缓慢,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湿地土壤和泥炭层,起到了固定碳的作用。湿地的水分蒸发和植被叶面的水分蒸腾,使得湿地和大气之间不断进行了能量和物质交换,对周边地区的气候调节具有明显的作用。四是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许多自然湿地生长的湿地植物、微生物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吸收和化学合成与分解等把人类排入湖泊、河流等湿地的有毒有害物质降解和转化为无毒无害甚至有益的物质,湿地在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上的强大功能使其被誉为“地球之肾”。五是防浪固岸的作用。湿地中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这些湿地植被可以抵御海浪、台风和风暴的冲击力,防止对海岸的侵蚀,同时它们的根系可以固定、稳定堤岸和海岸,保护沿海工农业生产。
一是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湿地提供的水稻、肉类、莲、藕、菱、芡及浅海水域的一些鱼、虾、贝、藻类等是富有营养的副食品;有些湿地动植物还可入药;有许多动植物还是发展轻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如芦苇就是重要的造纸原料。二是提供水资源。湿地是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我国众多的沼泽、池塘、溪流、河流、湖泊和水库在输水、储水和供水方面发挥着巨大效益,其它湿地,如泥炭沼泽森林可以成为浅水水井的水源。三是提供矿物资源。湿地中有各种矿砂和盐类资源。湿地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包括食盐、天然碱、石膏等多种工业原料,以及硼、锂等多种稀有金属矿藏。中国一些重要油田,大都分布在湿地区域,湿地的地下油汽资源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重大。四是能源和水运。湿地能够提供多种能源,湿地通过航运、电能为人类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约有10万公里内河航道,内陆水运承担了大约30%的货运量。

湿地净化环境的功能

湿地,以它复杂而微妙的方式扮演着自然的净化器的角色,显示了地球生态系统的严谨、完善和神奇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可以沉淀、排除、吸收和降解有毒物质,因而被誉为地球之肾。

湿地的过滤作用是指湿地独特的吸附、降解和排除水中污染物、悬浮物和营养物的功能,使潜在的污染物转化为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复杂界面的过滤过程和生存于其间的多样性生物群落与其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该过程既有物理的作用、也有化学和生物的作用。物理作用主要是湿地的过滤、沉积和吸附作用;化学作用主要是吸附于湿地孔隙中的有机微生物提供酸性环境,转化和降解水中的重金属;生物作用包括微生物作用和植物作用,前者是指湿地土壤和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如细菌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后者是指大型植物如芦苇、香蒲以及藻类在生长过程中从污水中汲取营养物质的作用,从而使污水净化。生物作用是湿地环境净化功能的主要方式。

湿地植被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此外,一些湿地植物如芦苇、水葫芦等还可以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质。流经湿地的营养物质则被植物有效吸收,或者积累在湿地泥层之中,既为下游净化了水源,又通过物质循环养育了湿地生态系统中众多的次级生产者和更高食物链等级以上的消费者。

认识到湿地的净化作用,人们有目的地为处理污水而建造了人工湿地。目前欧洲有500多处、北美有600多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亚洲、澳洲和拉美也在越来越多地建造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并投入运行,广泛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和各种工农业废水。

人工湿地一般由人工基质(多为碎石)和生长在其上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茳芏等)组成,是一种独特的土壤-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主要设计参数包括:污水类型、水流负荷、渗滤介质、滞水深度和时间、流路的可控性、植物类型及管理模式等。湿地处理系统的工艺目标包括:(1)直接处理污水;(2)对经人工或其它工艺处理后的污水进行再处理或深度处理;(3)利用污水营造湿地自然保护区,为野生群落提供有价值的生态栖息地。根据污水径流的方式,人工湿地可分为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立式流湿地。人工湿地对废水的处理有十分复杂的净化机理,现在仍未完全搞清楚。一般认为人工湿地成熟以后,填料表面吸附了许多微生物形成的大量生物膜,植物根系分布于池中,与自然生态系统中通过物理、化学及生化反应三重协同作用净化污水。

人工湿地中的物理作用,主要是过滤、沉积作用。土壤-植物是一个活的过滤器,污水进入湿地,经过基质层及密集的植物茎叶和根系,可以过滤、截留污水中的悬浮物,并沉积在基质中。由于植物、土壤-无机胶体复合体、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酶的多样性,人工湿地中可以发生各种化学反应过程如化学沉淀、吸附、离子交换、拮抗、氧化还原反应等,这些化学反应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所选择的基质类型。

人工湿地在净化城市污水等方面显示出廉价高效的特点和巨大的潜力。有目的地建造更多的人工湿地,是湿地利用的新方向

人工湿地是根据不同污染物类型,以及当地自然条件,有目的地构建而成。

湿地内水-沉积物-植物体-碎屑-生物膜之间密切接触,可以促进矿质养分的吸收利用,加强各组分之间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相互影响,还可以形成多种酶和腐殖酸。植物吸收的养分一方面在植株内部循环,另一方面,也参与活体和枯枝落叶的矿化和淋溶过程。部分营养物质被基底砂砾和难溶性的腐殖质固定下来,累积在湿地中。从植物中分泌出来的酶以及枯枝落叶腐烂过程中产生的有机成分为多种微生物过程提供了良好环境,如反硝化过程。

人工湿地内,由于有机物负荷高,淹水时间长,限制了与空气的对流交换,因而往往处于厌氧条件之下。白天藻类和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改善水体内和生物膜附近的氧化条件。通过扩散、对流和植株本身的释放,也可以与大气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在水体表面甚至根系附近形成好氧小环境。湿地内这种好氧与厌氧环境的时空镶嵌格局大大提高了不同微生物过程的作用,为吸收和转化各种养分、重金属和有机毒物创造了条件。研究表明,城市污水在3小时~5小时内流过200余公顷的沼泽湿地后,硝酸盐即可减少63%,磷减少57%;2公顷湿地可净化200公顷农田径流中过剩的氮和磷。

在美国佛罗里达,城镇废水经过柏树沼泽后,98%的氮和97%的磷被吸收和净化。湿地植物还能够富集许多重金属,有时富集浓度可达10万倍以上,如芦苇净化铅、锰、铬的能力分别是80.18%、94.54%和100%,对铝、铁、钡、镉、钴、硼、铜、钼、钒、锌等均具有一定的富集作用,其根系附近这些离子的浓度大大高于周围水体。由于湿地具有如此之强的净化作用,加上低廉的建造和运行费用,因而成为许多地区建立污水处理系统的首选。

印度卡尔库塔市将所有污水排入一个经过改造的湿地复合体,既处理了污水,又从中获得了收益:鱼产品年产2.4吨/公顷,水稻年产2.0吨/公顷,还有数千公斤的蔬菜,成为全球利用湿地处理污水的典范之一。

成都市活水公园是国内利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一个成功尝试。该系统用水泵把受污染的府河上游来水输送至活水公园的湿地,再将处理后的水排放到府河中,获得了良好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活水公园人工湿地系统是以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合为一体的完整的水处理工程,主要工艺过程为:厌氧沉淀池、嫌氧池、人工湿地塘床系统、养鱼塘系统、戏水池及连接各工序的水流雕塑与自然水沟等5个部分。从厌氧沉淀池到戏水池可以清晰地看到污水在各工序逐级变清的过程和在这个过程中水质、水流、水生物及水使用功能的变化。在府河丰水期和平水期,植物及其它各种生物生长旺盛,府河水中TN、TP的主要去除途径是生物的降解、转化及吸收。而在府河枯水期,活水公园人工湿地塘、床系统对水中污染物质的去除主要依赖于系统内植物、微生物及其它生物与其周围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的综合净化能力。即便是在系统处理效果较差的枯水期,活水公园人工湿地塘、床系统对府河水中大部分污染物质的净化效果依然明显。系统中各单元之间各有特点,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能够耐受由于丰水、枯水期导致的清污交替变化冲击。

成都市活水公园的建立是将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工艺与城市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在净化受污染水体、充分利用淡水资源方面迈出的成功一步,建设成为集观赏、娱乐和污水处理于一体的旅游景点,是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工艺较高层次的应用,为其推广开拓了更广泛的领域。

杭州西湖因遭受上游农田过剩化肥、农药之危害,一度呈现水质恶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之态势。利用人工湿地对富营养湖水进行处理的试验表明,在入水水质达到超V类水平的条件下,经过两级湿地处理后,出水水质可达到I-II级水平,对总氮、COD、BOD的净化效率达到40%以上,总磷净化率达到60%以上,铵态氮净化率达90%以上。实际净化效果受气候条件、水流负荷及植物物种的影响很大。进一步研究表明,某些物种如薏苡和蕉芋表现出较强的净化能力;生长快的物种比生长慢的物种有更强的净化能力。冬季,虽然多数植物的生物活动受到限制,但有些物种,如黑麦草及其根系仍能发挥较强的净化作用。

正如湿地多样的类型一样,湿地的净化功能也是多样的。重要的是保护好自然湿地,使其更好地发挥净化作用

辽河三角洲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芦苇沼泽湿地,由于地处流经辽宁中部城市群的辽河之下游,使之成为截留污染物质入海的最后一道屏障。污水灌溉在这里已有30余年的历史。由于所产芦苇每年都以茎杆形式作为造纸原料移出系统,适当污灌不仅不会造成污染物质的累积和苇塘退化,反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芦苇的产量和质量。研究表明,辽河三角洲目前8万公顷的苇田及纵横交错的渠系每年至少可以去除总氮3200吨~4000吨,活性磷80吨左右,这是以春季灌水量为限制因子的保守估计,此值尚不足其潜在去除能力的1/10。就去除效率而言,该湿地对总氮的去除率约为66.7%,对活性磷的去除率约为90%,而且小面积集中分布的苇田具有更好的效果。辽河口湿地的这种养分截留效应为削减氮磷入海通量,防止近海水域富营养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果没有这片湿地,辽东湾的赤潮发生频率要比现在高得多。不仅如此,该区芦苇湿地对油田污水中的落地原油、BOD、COD等也具有很高的净化效率,分别达到80%、80%、60%以上,为缓解当地石油开采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目前对这片自然湿地净化功能的利用仍处于自发阶段,远没有达到系统、合理的水平,因而每年仍有大量受污染的河水排入海中。若使这片天然湿地的净化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红树林-细菌-藻类-浮游动物-鱼、虾、蟹、贝类等生物群落共同构成的兼有厌氧-需氧的多级净化系统,林下的多种微生物能分解排入林内的污水中的有机物、吸收有毒的重金属,而释放出来的营养物质供该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吸收,或固定在不易被鸟类和昆虫取食的部位(根和树干),从而达到净化海洋环境的目的。多数红树林植物根系发达,生物量大,生长周期长,物质循环迅速,故纳污能力较强。红树林下土壤中又有多种厌氧、嗜氧微生物,可分解红树林的枯枝落叶、鱼虾蟹贝类、藻类和其它生物的残骸,以及排入红树林中的有机污水,释放出无机养料供给红树林本身和其它生物,起到物质转换、净化环境和避免海水富营养化的作用。据研究,如不计该藻类和底栖动物,红树林生态系统累积的总氮可达8.5吨/公顷,磷4.5吨/公顷,钾19.4吨/公顷。

河流洪泛湿地能有效阻止硝酸盐的积累。湿地阻止硝酸盐进入河流和湖泊,并能减少田间施肥的潜在危害。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曾签署一项协议,通过利用现有湿地和建造人工湿地,有计划地减少由于面源污染向波罗的海的总氮输入量。据瑞典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每平方公里的湿地每年能阻止向临近水域迁移的氮约2000吨,仅此一项,每平方公里湿地的价值就达20000美元。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多级净化系统,多数红树林植物根系发达,生物量大,生长周期长,物质循环迅速,故纳污能力较强。

人们对湿地自然净化作用的认识和利用的手段都还有待深化,我们的认识和行动关系湿地的未来,也关系人类的未来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湿地在水资源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建立了各种保护区对现有湿地进行保护,对退化湿地进行修复。但湿地作为一种高效、低廉的自然净化系统,在国内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多数城市对建造人工湿地来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可行性还处在观望和尝试阶段,有些已经建成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往往因为管理不善,运行效率较低,达不到期望效果而废弃。对自然湿地的净化功能,也处在自发阶段,远没有达到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

因此,在湿地净化功能的发挥和利用方面,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公众充分认识湿地功能的多重性,提高保护和利用湿地的积极性。选择典型城镇,建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示范工程,集美、净、产、教于一体,由点及面,推广实施。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发达国家成功的湿地处理系统工艺,以提高我国人工建造湿地的水平,但并非任何地方都适合建立湿地净化系统,应视当地气候条件、污水负荷的可持续性以及可能供建造湿地使用的面积而定。对于已经建成的人工湿地,也要加强维护,避免污染超负以及造成对周围农田、水体的二次污染。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