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在外军令不听?”的意思是什么?“‘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句话怎么理解?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意思和原句还有出处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本文目录:

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打仗的一般法则是:主将从国君那里接受使命,征集民众和组成军队,(在行军作战中)如遇毁圮难行之圮地,慎勿驻扎;如遇四通八达的衢地,则注意结交邻国;如遇环境险恶生存困难的绝地,就不要停留;如处不易找到出路的围地,就需设计免难;如陷走投无路的死地,那就需要奋力作战以死里求生了。

(二)〔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 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译文:有的道路可以不走,有的敌军可以不打,有的城邑可以不攻,有的土地可以不争,国君的命令也并不是件件都必须听从。

(三) 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译文:所以,将帅若能精通上述各种应变策略之运用及其产生的不利,就算懂得如何用兵了。将帅若不精通这些策略的运用及其产生的不利后果,虽然了解地形,也不能充分发挥地理条件的有利作用。用兵作战,若不懂得如何运用上述各种应变策略的方法,虽然也知道这五个"有所不"所带来的好处,也是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

(四)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译文:所以,明智的人思考问题,必须同时兼顾利和害两个方面。充分考虑到利的一面,所从事的事业才能顺利完成,充分考虑到害的一面,祸患才能预先排除。

(五)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译文:所以,要用对敌不利的事去伤害它,使其困屈;用一些小事去驱使调动它,使其频于应付;用小利去引诱它,而使其疲于奔走。

(六)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译文:所以,用兵打仗的一般法则是:不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袭我,而要依靠自己随时应付敌来的充分准备;不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攻我,而要依靠自己有着使敌人不敢攻我的强大实力。

(七)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译文:将帅有五个致命的弱点:只知硬拼,就有被杀的危险;贪生怕死,就有被掳的危险;刚忿急躁,就有被轻侮的危险;清廉自好,就有被污辱的危险;宽仁爱民,就有被烦扰的危险。以上五点,是将帅的过失,也是用兵的灾害。军队败没和将帅被杀,都由上述"五危"引起,是不可不予充分重视的。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1、“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行军打仗,统帅都必须要有皇帝的虎符(平时是一分为二,统帅和皇帝手里各一半,出兵时必须合二为一,才能号令士兵),而统帅出兵后虎符就在统帅手里了,在战争中,统帅拥有号令所有士兵的权利,不受皇帝的制约,所以理解来说就是将军在外面行军打仗,可以不受君王的号令,完全由自己做主。

2、“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出自于《孙子兵法》九变篇:“途有所不经,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由,君命有所不受”。实地打仗的将军可以根据现场的形势,指挥出更好的作战效果,可以不听取远在京城纸上谈兵的首长的指导命令。

3、读音:jiàng zài wài,jūn mìng yǒu suǒ bù shòu

4、释义:将:将领;受:接受。将领远征在外可以相机作战,(胜败乃一瞬间之事,战机不可失)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如再请命,怕是贻误战机)。还有一层意思是,将士在外随机应战,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遵守君王的命令。

5、示例:岂不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安有千里而请战者乎?★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3回。《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回:“侯生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信,或从便宜,复请于魏王,事不谐矣。臣之客朱亥,此天下力士,公子可与俱行。晋鄙见从甚善,若不听,即令朱亥击杀之。’”

6、“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原则。但凡明君圣主,只要头脑清醒,对于征战在外的将帅,只是遥相节制、赋予将领充分的自主权,而非“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地干预前线兵务。结果往往是前者得胜,后者败北。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意思和原句还有出处是什么?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出自《孙子兵法》九变篇。这句话的意思是实地打仗的将军可以不听取远在京城纸上谈兵的首长的指导命令。

原句为“途有所不经,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由,君命有所不受”。

白话翻译:将领远征在外可以应急作战,(胜败乃一瞬间之事,战机不可失)。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如再请命,怕是贻误战机)。

扩展资料: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典故:

在西汉有个“文景之治”,在这期间有一个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就是周亚夫。

有一次汉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先是去了霸上和棘门,在军营里汉文帝驾车直入,将军和他下面的官兵骑马迎进送出,接着到了“细柳营”,此营中的将士各个披坚持锐,刀出鞘,弓上弦,拉满弓,持战备状态。

文帝的先导驱车门下,不得入。先导说:“天子就要到了!”守卫军门的都尉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在历史上所谓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出自这里。

参考资料:-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出自何处,又有那些历史事件?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起源于春秋・齐・孙武《孙子兵法・九变篇》:“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而后期第一个说出这句话,并且做出相应决策的人,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司马司马穰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将军出征在外可以随机应战,不必事先请示或者等待皇帝的命令,再进行作战。首先古代的交通和信息传播都不方便,在边境一旦发生战争,如果等到将军写信去请示皇帝,在等皇帝和大臣开会,完了后再回信给将军,这时候边境的战争可能又会有变化。

第一个运用“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司马穰苴。在齐景公的时候,领国一直骚扰不断,且齐国场场连败。作为统治者,齐景公很是忧心,身为臣子的晏子推荐了司马穰苴,于是齐景公便召见了司马穰苴,司马穰苴对军事上的见解非常得齐景公的欢心,便任命其为将军。但是这个时候司马穰苴因自己出身低微,为稳定军心,安慰民心,让齐景公派监军,随他一起。齐景公便答应了他的要求,派出自己的宠臣庄贾担任监军。随后司马穰苴便和庄贾相约第二天营门口集合出发。第二天,司马穰苴早早等候在军中,庄贾却因朋友相送,迟迟归来。司马穰苴非常生气,随后按军规处斩了庄贾,庄贾即使找人报齐景公求救,使者持节来到军中,司马穰苴也未改变决定。

“文景之治”曾出现在军队中军人只听从将军的将令,对于皇上的诏令不听的事件。大家都知道在西汉有个“文景之治”,在这期间有一个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就是周亚夫,有一次汉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先是去了霸上和棘门,在军营里汉文帝驾车直入,将军和他下面的官兵骑马迎进送出,接着到了“细柳营”,此营中的将士各个披坚持锐,刀出鞘,弓上弦,拉满弓,持战备状态。文帝的先导驱车门下,不得入。然后先导就对将士说天子即将到了,欲让他们打开大门,但是守卫军门的都尉回并未开门,而是由门卫便通知周亚夫,周亚夫确认后亲自来迎接,天子才进的大门。

从以上的几个典故可以看出,古时候交通和信息传播不发达, 在战场之外的皇帝是不可能遥控指挥作战的,因此,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非常有必要的。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原则。只要当时的皇帝头脑清醒,对于征战在外的将帅,只是遥相节制、赋予将领充分的自主权,结果一般都是皆大欢喜的。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