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能否解决问题?主人翁的智慧可信吗?

主人翁智慧小故事 用智慧解决问题的故事有哪些

本文目录:

人的智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小 故事 中的智慧你领悟到了吗?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主人翁智慧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主人翁智慧小故事篇1:大师的智慧
弟子问大师,怎样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

大师没有回答弟子,而是问弟子:“你能用石头扔中前面的那棵树吗?”

弟子捡起地上的石子,一连扔了好几次,都没有扔中。

“太远了,扔不中。”弟子说。

“但我可以扔中。”大师说。只见大师向那棵树走去,在离树二三米的地方停住,捡起地上的一块石子向树扔去:“你看,这不是扔中了吗?”

“离这么近,我也扔得中的。”弟子说。

“知道吗,我之所以扔得中,是把目标拉近了,把目标拉近到自己够得着、自己扔得中的地方,不好高骛远,这样才能扔中目标。”大师说,“要实现人生的目标,也是如此。”
主人翁智慧小故事篇2:规则的智慧
有了规则,就按照规则做,哪怕看上去有那么一祥物点儿迂腐

德国人相信规划,生活中,充满了规划。

德国的门把手,一律“一”横。在中国则五花八门,菱形的、球形的……因为“扭”力比“一”横的柄大,结果故障率高。“一”横柄,往下按,轻轻推,豁然洞开。用力小,损耗低,最符合工程经济学。“一”横柄,看着都省力、顺手。在德国,我没有见过其他时髦形状的把手。

德国人的门,至少是宾馆的门,都覆盖到门框外。门,厚厚的突出门框,看上去总以为虚掩着。门板大于门框,既可以阻断光源,又能够阻断声源,还能够阻断插片撬门,这样卧室里绝光、静音、安全。

德国的窗,都是往里开,而且上部开,这样上宽下窄轮辩,兜住所有的轻轻扬起的室内浊气、尘埃,被兜住而落于窗外。又不让落叶、落雨漏入室内。倘若侧开窗,雨是斜的,就会从侧面踢角球一样斜入。风,不管从哪个侧面飘,侧开窗的上面豁开的角度肯定会渗入。

德国的连锁店,起码是鞋店,同一品牌,同样的款式,在另外一家加盟店则没有,妻子很奇怪,我则“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让消费者养成这样的消费共识:有分店,无分销,也就是中国乡村鸡毛店的促销警句:“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这样可以加速落单速度,减少挑选频率,随之也降低营业员的服务强度,更杜绝了加盟店之间暗让折扣、降价促销的可能,结果大家都有钱赚。

欧洲的广场,起源于城邦国家——希腊,既是交易又是集会、演说的公共场所,广场在希腊更赋予政治色彩。到了罗马,尤其“独尊”____之后,广场成为教堂的附属,总是敞开于教堂门前。到了欧洲,有教堂的地方未必有广场,那是小镇;有广场的地方一定有教堂,那一定是个大镇。这时的广场是农贸市场,喷水池就是挑菜脏了,就近洗手的地方。欧洲中世纪,广场是上海城隍庙、苏州观前街。

号称法兰克福南京路上的广场,却不在教堂门前,先是奇怪,后是揣度。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兰克福几乎化为废墟,所以那里的古建筑少,高楼多,这是座重新规划的城市。所以它的广场不再是教堂的附属物,体现出现代市政的理念。广场是人流、车流中转,更是商业聚合中心。那个广场是地铁出口,四周都是“豁”口,而不是只有十字路口,这样便于去每个方向抄近路,任何“豁”都不会堵车。每个“豁”口都有“包口”——岔路口弧形店铺,左右过路客都能一谨桐液目了然的店铺,过去上海法租界的地段这样的商铺较多,这样的门面是“龙额上的珍珠”,在上海是“可遇不可求”,租金明显高于隔壁沿街店铺。站在法兰克福的广场,环顾椭圆四周,包口店铺尽收眼底,这样的店铺开角更阔、收视率更高,租金也更高。路口越多,包口越多,顾客越多,消费越多,政府税收就越高。

在德国,凡事都很合理,合理的背后就是规划,规划的结果是规则,有了规则,就按照规则做,哪怕看上去有那么一点儿迂腐。
主人翁智慧小故事篇3:小木匠的大智慧
木匠出身的成功创业者,而且都是60后出生的,在我国有两位:一位是重庆的谭木匠,另一位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红星美凯龙董事长兼CEO——车建新。从一个懵懂的小木匠,到一个年创收300亿元的中国家居流通业第一品牌的CEO,而且荣获“2010年度十大华人经济领袖”,这需要超人的大智慧。读者诸君千万不要以为车建新拥有硕士、博士或海归的头衔,他的智慧不是来自于高校,而是完全来自于创业的实践和平时的刻苦钻研。我们探析一下他的创业轨迹,或许就能找到他成功的秘诀。

车建新,1966年7月出生于江苏常州的农村。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生活过得比较贫困,从小车建新就尝到了贫穷的滋味。那时候,农村的孩子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刻苦读书,跳出农门;另一条就是打工学艺来养家糊口。少年的车建新贪玩不喜欢读书,而且学习成绩也不好,所以,他只能是选择打工学艺这条路。初中尚未毕业 ,车建新便离开了学校。他觉得读书没多大意思,再读下去也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出去打工赚钱,来减轻家里的负担。

1983年,从学校出来没多久,17岁的车建新正式开始了他的打工学艺生涯。起初在一个工地上当伙夫专门给人做饭。干这种差事工资一般都比较低,而且还算不上什么手艺。做了一年饭后,车建新便拜师学木工了。车建新知道,要想学好木工手艺既要靠师傅教,还要靠自己刻苦学。为了得到师傅的技艺传授,车建新非常勤奋,而且对师傅也非常敬重。每到吃饭时,他帮师傅打饭,休息时替师傅洗衣服、鞋子;到了农忙时节,他还要帮助师傅家里收稻割麦。由于车建新勤奋好学,深受师傅的喜爱,而且其他的师傅们也都喜欢这个手勤腿快、虚心好学、尊敬师傅的小伙子,在传授技艺时,师傅们都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手艺传授给他。肯动脑筋,爱钻研的车建新在师傅们的精心指导和传授下,木工手艺进步神速。一般的人学木匠,学个两三年都难有长进,而车建新只是两年时间还没有出师,就能够自己带徒弟了。20岁时,他带的5个徒弟都出师了,他自己的木工技艺已达到了高级水平。

1986年,车建新出师之后,就自己单独揽活干了。他接的第一单生意是做一个组合家具。老板只给他一张图,问能否做得出来。车建新肯定地点头说没有问题。实际上,这活他从来没做过。为了做好这第一单生意,他认真地看图纸,查找书本,不明白的问题,他便跑到常州第一木器厂的车间里去找老师傅虚心请教。当时没有钱买材料,他硬缠着姨父把人家准备盖房的600块钱借来了。在边做边学中,车建新终于做出了第一件组合家具。店老板看完家具后,非常满意。这第一笔生意,让车建新净赚了200元。此后3年多时间,车建新就专门给客户做家具,来积攒自己的财富。

做了几年的家具,车建新发现一个问题:做家具的并不太赚钱,而卖家具的利润反而高得多。这就好比人们常说的,养猪的不如杀猪的,杀猪的不如卖肉的。车建新想,如果自己做家具并卖家具的话,利润不是更高吗?于是,车建新打定主意要自己开个家具店。他边做家具边学习如何开店。他利用做家具的空隙时间跑到常州百货大楼去看人家如何做生意,还跑到当时常州的新时代家具店去学习如何卖家具。

在经过一番充分的准备之后,1991年1月,车建新投资100万,找了一个营业面积1000多平方的大卖场,开起了常州红星家具城。店子开始的一段时间都是卖自己做的家具,生意还不错,利润也很可观。为了扩大影响,做出名气,开拓更广泛的市场,车建新在店子里代售国内的一些品牌家具。此举果然不错,店子顾客盈门,生意火爆。车建新趁势扩大了家具生产的规模。在产销两旺的时候,车建新逐步开始了增开分店。在车建新感受到家具市场潜力巨大时,他不再满足于在常州开分店了,而是把市场布局放到了整个江苏省。短短的5年时间,他在省内就开了20多家分店。随着分店的增多,销售额成倍增长。1991年时,家具的销售额还只是600多万元,到1995年时,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1。5亿元。

当车建新的家具连锁超市高速发展后,问题也随之涌现。由于扩张速度过快,管理跟不上发展的速度,人才培养滞后,流通环节没有理顺,全部由自己在做,占用资金过大,分店虽多,但都缺乏规模效益。这些问题在市场竞争开始加剧的时候,企业的利润开始了大幅下滑。到1995年底时,竟然有14家连锁店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

正当车建新在苦苦思索一种新的经营理念时,1996年国家企改委组织一批企业家参加市场经济短训班并赴美国考察,他报名参加了。在美国,车建新参观考察了沃尔玛、销品茂等大型商业集团。回来后,车建新颇有感触,他探寻到了,现代商业模式 应该是大卖场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满足消费者不同的个性化需求。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车建新决定舍弃旧的商业营销模式,以一种全新的商业思维和新的名称来代替原来的家具城。他在“红星”的名称后面加上了“美凯龙”三个字,变成了“红星美凯龙”,这样就富有时代特征和新的气息。在营销方式上,他把卖场全部出租给国际国内知名的品牌家具公司,让这些公司做直销。这样的话,著名品牌公司可以直接和消费者见面,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都可由美凯龙来做。美凯龙只收这些公司的场地出租费。于是,美凯龙要做的事就是买地、建商场、招商、开业。这种如同车间化的商业运作模式在当时是独创的,而且是没有竞争对手的。

果然,车建新成功了。在车建新30岁这一年,红星彻底转型为全国铺设家居销售终端——红星美凯龙家居卖场。尽管转型之初备受争议,而且艰苦守候了两年多,但是,实践证明,车建新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特别是他倡导的“1 2000>2001模式”非常成功。这就是他的1家店铺,加上2000多个家居行业的知名品牌,两者相结合获得了品牌倍增效应。让车建新更幸运的是,他的大规模买地建卖场是赶在中国房地产快速爆发之前。如今,他建商场的那些地全都升值了20多倍,高的达到了30多倍,仅是土地增值一项他就赚了100多个亿。业界对车建新的评说,他哪是在做商场,简直是在做商业地产。红星美凯龙的大规模发展,正逢商业物业费爆涨之时,所以,手持70%的商场物业很容易到银行抵押贷款或融资,因此,车建新可以毫不费力地在全国各地复制红星美凯龙的模式。

当金融危机突袭过后,许多同行经不住风暴而倒下去时,车建新的红星美凯龙却依然笑傲江湖。时下,红星美凯龙在全国各地有73家卖场,年创收300多亿元,是中国家居流通业第一品牌。

有人问车建新:红星美凯龙成功的秘诀何在?车建新笑答:在实践中学习,在市场中创造。

看过“主人翁智慧小故事”的人还看了:

1. 名人智慧小故事

2. 智慧小故事大全

3. 68个经典励志小故事大道理

4. 关于智慧的故事

5. 智慧人生小故事

6. 有人生智慧的小故事

用智慧解决问题的故事有哪些

用智慧解决问题的故事差竖有:司马光砸缸、田忌赛马、曹冲称象等。

1、司马光砸缸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2、田忌赛马

田忌经常与齐国众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马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用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用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三场比赛猜颤结束后,田忌一场败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

3、曹冲称象

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然后再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虚兆大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佛教智慧小故事

佛教是充满智慧的,真正参透佛家智慧的人其实并不多。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佛教智慧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佛教智慧小故事篇1:老人与孩子的故事

过去,在东北一个偏僻的地方,有一个小村子里居住着一群人,这些人相互扶持过着艰难的生活,后来听说日本人要来了,为了活活命,他们决定逃到一个很远的村庄。

他们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他们也不知道那么远的路,等待每一个人的是什么,他们更不知道是否大家能够坚持到目的地。但是他们知道,必须逃到安全的地方,所以,大家就艰难地上路了。

走啊走啊,到了第三天的时候,他们已经又累又饿,他们都没有多少力气了。很多人支撑不了已经慢慢地倒下了,还有一些人趁着自己还没倒下,就悄悄地离开了,因为他不忍心让大家看到自己死去的样子,而拖累大家。

到了第四天的时候,队伍中的人已经是越来越少了,只剩下20多人了。这时候有一个老人,因为又累又饿,加上年纪太大,他实在是走不动了,就对其他的人说,我实在是走不动了,你们走吧,不要管我,如果管我,恐怕我们谁都活不了。大伙都舍不得丢下老人不管,可是大家明白,现在每一个人都已经筋疲力尽了,如果再抬着一个人的话,所有的人都会死在路明友笑上。

最后大家只好留下老人,当大家正要走的时候,一个妇女把怀里的孩子递给老人,说:“这个孩子由你来带了。”说完,头也不回地跟大家走了。

到第五天傍晚的时候,大家终于来到了目的地,整个队伍都欢呼起来,但只有那位母亲一个人跑到村口,朝来时的路上张望。

第六天中午的时候,那位母亲终于看到老人抱着孩子一步步地捱了过来。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责任能够让一个人变得坚强而勇敢,当我们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的时候,有的人突然不知道了什么叫害怕,因为他知道他必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战胜它,因为在他身上还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佛教智慧小故事篇2:不见世间过

在寺院里工作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寺院里新来了一位义工,一开始安排她在花圃里帮忙,做了几天,她一会儿嫌花工安排她的活多、一会儿又嫌一起工作的义工偷懒,要求换工作。后来安排她到图书馆里帮忙,她做了没几天,又开始嫌一起做事的阿姨太慢,或是嫌来借书的人没有素质,总是乱放图书。于是又安排她到偏殿门口负责卫生,没想到,她的抱怨更多了,嫌游客乱扔烟头,嫌孩子乱丢食品袋……最后,她带着一腔怨气找到方丈,要求重换工作。

方丈听完了她的一番抱怨之后激含,问她:“你为什么要到寺院来做义工?”她答:“我想学习佛法。”方丈又问:“学习佛法为了什么?”她想了一想,答:“学习佛法是为了做一个佛那样的人。”方丈微微一笑,然后写了几个字送给她,让她悟了之后再来。

方丈写的字,义工拿给朋友看,原来是一句偈语:“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义工请教偈语的意思,于是朋友告诉她这是六祖惠能《坛经》里的句子,其大意是说一个真心想学佛修道告如的人,心地是清净的,是看不到世间的是非人我的。义工辩解说:“我的心很清净啊,所以我才会看到他们的很多不对。”朋友只好又解释说:“这个‘不见世间过’是让你不要执著于别人的过失,不要把那些放在自己的心里、口里,不起怨恼,不四处传播,而是先要自己做个好样子,然后再以悲悯的心和智慧善巧的方便来帮助别人改过。”

听到此,我想起了不久前看到的一则民间故事:

有一个染布的师傅,同时收了两位学徒。不过他为学徒立下了一个奇特的规矩:每个月底,学徒都要对他说两个字。

第一个月月底,师傅问这两个学徒:“你们心里最想说什么?”学徒甲说:“饭香。”学徒乙说:“食劣。”

第二个月月底,师傅依然问这两个学徒:“你们心里最想说什么?”学徒甲说:“觉稳。”学徒乙说:“床硬。”

第三个月月底,师傅又问这两个学徒:“你们心里最想说什么?”学徒甲说:“活轻。”学徒乙说:“事多。”

第四个月月底,当师傅再问同样的问题时,学徒甲回答:“想学。”学徒乙却说:“告辞。”

看着学徒乙扬长而去的身影,师傅摇了摇头,自言自语道:“心中有魔,难成正果。”

结果,不出师傅所料,学徒乙此后又学过不同的技艺,但都未成功。而学徒甲却继承了师傅的染技,最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染布人。

显而易见,染布师傅所收的两个弟子,学徒乙心中之魔就是“世间过”,由于这个心的作用,他所行所见所感,都是生活中那些消极和不良的方面,所以,他就只能收获那些怨怼,最终不得不辞别而去。而学徒甲则是个乐观的人,在他眼里,世间是没有什么欠缺的,饭食粗糙一些没关系,只要吃得香;床硬一些也没关系,只要睡得安稳;活计再多再忙,只要想学习都不会成为负累一

“不见世间过”,“不见”,不是看不见,也不是听不见,而是看到听见,但是由于心是清净的,所以不执著、不计较、不放在心上。“世间”,不单单是指人世间,还包括动植物、社会、物理世界等。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有种种不净,即是所谓的世间过,而佛视此世界如净土,所以佛不见世间过。可以说不是大路不够宽广’而是你的思想不够包容;不是鲜花不够鲜艳,而是你的眼睛只看到了黯然;不是阳光不够明媚,而是你的心灵太阴霾。

正如藕益大师在《示昙生方丈》中所云: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愚人除境不除心,至人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达境本空,便能素位而行,不愿乎外。以所历位,无非无外之法界也。知皆即法界,自无人而不自得。稍或未然,则富贵能淫之,贫贱能移,夷狄患难能屈之矣。孟子论素位而行,则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其在吾门,则日,人如来室,坐如来座,着如来衣。要之皆不为物转,方能转物也。

所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就是指见或不见世间过,其根源都是我们的这颗心,如果心是清净的,是善的,那么我们所见的就都是好的;如果心是不净的,是恶的,那么我们所见的就都是丑的。所以一切人_切物的是非差别都是缘于心的意识,而非外在的境缘。《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其中的“观”,就是强调要向内察看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向外去看他人的过失。查看我们自己的心,检点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看到别人的不善处,我们也要回过来反省—下自己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在生活中,“不见世间过”其实就是要我们学会以宽容和大度来包容一切,对于不如法、不如意的人和事,以慈悲之心,放下恩怨,放下计较,放下取舍。当代著名高僧星云大师的《星云禅话》中有这样一个事例:

佛光禅师对徒众一向慈悲有加,尤其有关疾病医药、参学旅游、教育留学,乃至日用所需等福祉设施,无不考虑周详,督促常驻执法者要供应大众弟子衣食无缺,达到僧团利和同均的理想生活。

一日,掌管会计的师父拿来一叠请款收据,皱着眉头对禅师说:“师父!最近住众们患牙病的人特别多,牙疼虽然不是大病,痛起来的确很难受。常住尽量给大家方便,偏偏牙病的医药费非常昂贵,一个人补几颗牙,动辄万千金额,实非常住所能负担。”

“不能负担,也要设法负担。”禅师坚持他的意见。

会计又说道:“这些人受了常住恩泽,不但不知回报,说些好话,反而批评常住,不满常住,依我看犯不着为他们出这笔冤枉钱。”

佛光禅师自言自语般地说道:“这些人口中虽然说不出什么好话,但是却不能不为他们装一口好牙!”

以常理来说,佛光禅师这种做法可以被称赞为以德报怨,但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不见世间过”,佛光普照,既照在好人头上,也照在坏人头上,所以禅师才会这样无差别地对待一切众生。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既是惠能大师悲心切愿的真实教诲,也是引导我们契人佛菩萨境界的真知灼见。期待大家都能如实观照,如实受用。

佛教智慧小故事篇3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一个又一个小故事,小和尚觉得这些故事都很精彩,也朝你招招手,让你坐下一块儿听听……

有座寺庙,因留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闻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庙里的老住持和七个弟子知道。七个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觉得将来把衣钵传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光大佛法,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见了。

老住持问七个弟子:“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处,我不追究,佛祖也不会怪罪。”弟子们都摇头。

七天过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住持又说:“只要承认了,念珠就归谁。”但又过去了七天,还是没人承认。

老住持很失望:“明天你们就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第二天,六个弟子收拾好东西,长长地舒了口气,离开了。只有一个弟子留了下来。

老住持问留下的弟子:“念珠呢?”弟子说:“我没拿。”老住持问:“那为何要背个偷窃之名?”弟子说:“这几天我们几个相互猜疑,有人站出来,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脱。再说,念珠不见了,佛还在呀。”

老住持笑了,从怀里取出那串念珠戴在了这名弟子手上。

很久以前,有一个性格粗暴的农夫,他家中只有一位老母亲,但他对母亲毫不关心,甚至到了不闻不问的程度。

有一天,农夫听说观音菩萨经常会现身于普陀山,他便决定和朋友们去看菩萨。

可是好不容易到了那儿,很多人都说看到了菩萨,却只有那个农夫没有看到。

他平日里倒是很恭敬菩萨的,因此很失望,气急败坏地问庙里的出家人:“喂!老和尚,为什么我看不到菩萨呀!”老和尚慈悲地笑了笑说:“你知道吗?刚才菩萨来了,很想跟你说话,但是这里人又多,所以菩萨让我告诉你他上你家等着呢。你现在回家,就能看到菩萨了!”农夫听后很惊讶,也转怒为喜了,连声说:“真的吗?我现在回去就能见到菩萨吗?但是,我没见过菩萨,菩萨长什么样子?”

老和尚语重心长地回答:“要说菩萨的长相,我不会形容,我只能告诉你他的穿着打扮。当你回家的时候,看见反穿衣服、倒穿鞋的人,那就是菩萨了!”农夫听了,连夜就赶回了家。

“儿行千里母担忧”,农夫的母亲为儿子出远门彻夜难眠。当农夫到家的时候已经半夜三更了,他急切地敲着门。老母亲听到儿子那么晚回来,还那么紧张地大声敲门,担心出了什么事,因此很慌乱地披上衣服,不小心把衣服都穿反了,连鞋子也倒穿了,踉踉跄跄走到门前把门打开……

当门被打开的瞬间,农夫恍然大悟:原来菩萨一直都在家里。

山上的寺院里有一头驴,每天都在磨房里辛苦拉磨,天长日久,驴渐渐厌倦了这种平淡的生活。它每天都在想:要是能出去见见外面的世界,不用拉磨,那该有多好啊!

不久,机会终于来了,有个僧人带着驴下山去驮东西,驴兴奋不已。来到山下,僧人把东西放在驴背上,然后返回寺院。没想到,路上行人看到驴时,都虔诚地跪在两旁,对它顶礼膜拜。

一开始,驴大惑不解,还慌忙躲闪,可一路上都是如此,驴不禁飘飘然起来:原来人们如此崇拜我。当它再看见有人路过时,就会趾高气扬地停在路中间,心安理得地接受人们的跪拜。

回到寺院里,驴认为自己身份高贵,死活也不肯拉磨了。僧人无奈,只好放它下山。

驴刚下山,就远远看见一伙人敲锣打鼓迎面而来,心想,一定是人们前来欢迎我,于是大摇大摆地站在马路中间。那是一队迎亲的队伍,却被一头驴拦住了去路,人们愤怒不已,棍棒交加……

驴仓皇逃回寺里,已经奄奄一息,临死前,它愤愤地告诉僧人:“原来人心险恶啊,第一次下山时,人们对我顶礼膜拜,可是今天他们竟对我狠下毒手。”

僧人叹息一声:“果真是一头蠢驴!那天,人们跪拜的,是你背上驮的佛像啊!”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一辈子不认识自己。

流量少年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少年流浪到寺庙。每到用餐时,他就惆怅地盯着菩萨,像在祈盼什么。大师见他可怜,便催促弟子快些给他送去食物。

渐渐地,少年与弟子们熟络起来,再到饿时,便直接让弟子去找大师要食物。弟子匆忙地去找大师,可大师却总想出各种理由,推迟片刻后才让弟子备好食物,还吩咐慢些给他送去。

如此这般次数多了,弟子疑惑不解地问大师:“为何您以前急着要给少年送食物,如今却总在故意延迟呢?”

大师微微一笑,说:“以前我们给他送去食物,那是在成全;而如今他让我们送食物给他,我们则成了迁就。成全是帮他,所以要快;迁就是害他,所以要慢呀!”

大热天,禅院里的花被晒枯萎了。小和尚赶紧去提了一桶水来准备浇水。“别急!”老和尚说,“现在太阳大,一冷一热,非死不可,等晚上再浇水。”

傍晚,那盆花已经成了“霉干菜”的样子。小和尚见了,嘟囔道:“不早点浇……现在怎么浇也活不了了。”没想到老和尚却指示:“少唆!浇!”

等小和尚把水浇下去没多久,已经垂下去的花居然缓了过来,而且生气勃勃。

“天哪!”小和尚喊道,“它们可真厉害,憋在那,撑着不死。”

“胡说!”老和尚纠正,“不是撑着不死,而是好好活着。”

小和尚问:“这有何不同?”

“当然不同。”老和尚拍拍小和尚,“我问你,我今年八十多岁了,我是撑着不死,还是好好活着?”

小和尚低着头,半天答不上来。老和尚敲了小和尚一下,说:“笨啊!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撑着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活着。只有好好活着,才有希望。”

不被接受的礼物

在旅途中,佛陀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好长的一段路,那人用尽各种方法诬蔑、诋毁佛陀。

最后,佛陀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那人答:“当然还是属于送礼的那个人。”

佛陀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不就是在骂自己了吗?”

于是,那人摸摸鼻子走了。

有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十分厌倦战争,也厌倦了世间的你争我斗。于是,他特地来找一位有名的禅师,诚恳地告诉禅师自己已看破红尘,愿出家为僧。

禅师回答:“你心性火气太重,还不能出家,再等等吧。”

将军急忙说:“我现在什么都能放下,请您立即为我剃度吧。”

然而禅师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将军无奈,只能暂时作罢。

一天,将军起了个大早,赶来寺里拜佛。老禅师一看他就说:“将军为什么这么早就来拜佛呢?”

将军回答:“为了除去心头火。”

禅师当场就做了一首偈语给他,大致的意思是:“起得这么早,不怕妻子偷人吗?”

将军一听,大怒:“你这个老和尚,怎么信口开河,言语伤人?”

禅师长叹一声道:“轻轻一撩拨,心火就燃烧,你这样暴躁的脾气,还谈什么除去心头火呢?”

五个『放』的故事

寺院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对什么都好奇。秋天,寺院里红叶飞舞,小和尚跑去问师父:“红叶这么美,为什么会掉呢?”

师父一笑:“因为冬天来了,树撑不住那么多叶子,只好舍。这不是‘放弃’,是‘放下’!”

冬天来了,小和尚看见师兄们把院子里的水缸扣过来,又跑去问师父:“好好的水,为什么要倒掉呢?”

师父笑笑:“因为冬天冷,水结冰膨胀会把缸撑破,所以要倒干净。这不是‘真空’,是‘放空’!”

大雪纷飞,厚厚的,一层又一层,积在几棵盆栽的龙柏上。师父吩咐徒弟们合力把盆搬倒,让树躺下来。

小和尚又不解了,急着问:“龙柏好好的,为什么要弄倒?”

师父正色道:“谁说好好的?没见雪把树枝都压塌了吗?再压就断了。那不是‘放倒’,是‘放平’。”

天寒人稀,香火收入少多了,小和尚便问师父怎么办。

师父说:“数数,柜子里还挂了多少衣服?柴房里还堆了多少柴?仓库里还积了多少土豆?别想没有的,想想还有的。苦日子总会过去的,春天总会来,你要放心。‘放心’不是‘不用心’,是把心安顿。”

不久,春天果然来了,也许因为冬天的雪水特别多,春花烂漫,胜于往年,前殿的香火也渐渐恢复往日的盛况。师父要出远门了,小和尚追到山门:“师父您走了,我们怎么办?”

师父笑着挥挥手:“你们能懂得‘放下’、‘放空’、‘放平’、‘放心’,我还有什么不能放手的呢?”

古人智慧的故事

仰望智慧的天空,我们在惊叹周恩来能思巧辩的同时,也学到了他为国人维护了尊严的精神。是的,只要多动脑筋,善于锻炼口才,就能在别人的恶意取笑中反败为胜,在人生中书写出不朽的篇章。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古人智慧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古人智慧的故事篇一:谭振兆吞阄定婚事

清朝时期,通山县有个叫谭振兆的人,小时候因为家里比较宽裕,父亲给他定了亲,亲家是同村的乐进士。后来,谭父死了,谭家渐渐衰退,经济条件远不如以前,乐进士便想赖婚。

一天,谭振兆卖菜路过岳父家,就进去拜见岳父。乐进士对他说:“我做了两个阄,一个写着橘耐‘婚’字,另一个写着‘罢’字。你拿到‘婚’,就把女儿嫁给你;拿到‘罢’字,咱们就退婚,从此谭乐两家既不沾亲也不带故。不过,两个阄你只看一个就行了。”说完就把阄摆出来。

谭振兆心想:这两个阄分明都是“罢”字渣氏,我不能上他的当。想到这,他立刻拿了一个阄吞在腹中,指着另一个对乐进士说:“你把那个阄打开看看,如果是‘婚’字,我马上就离开这,咱们退婚;若是‘罢’字,那就说明我吞下的是‘婚’字,这门亲事算定了。”乐进士煞费苦心制造骗局却被谭振兆识破,没办法只好把女儿嫁给谭振兆。

谭振兆吞阄是他机智地运用了另立标准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就收到了变被动为主动的奇效。

古人智慧的故事篇二:司马光砸缸救人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古人智慧的故事篇三:徐文长聪明、机智的小故事

徐文长从小就善于动脑筋思考,他聪明、机智也充满了情趣。

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送你一件礼物。”

少年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木桥。

伯父还想用一个更难的法子把徐文长难倒。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我当然要给你,但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到一根长竿顶上,并且告诉徐文长:“你既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又不能把竹竿横下来。”

伯父想,这下徐文长就没有办法了。

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住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重向井里放,当竹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伯父被聪明的徐文长惊呆了,不禁拍手称赞:“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徐文长到舅舅家做客,半晌才端出一盘菜,却只一鸡蛋,舅如伍散舅说:文长啊,真是不好意思,你来的真不巧,要是晚来三个月,这个鸡蛋就是一碗鲜的鸡汤了。徐文长笑道:啊,真是难为你了。

一日,徐文长复请舅舅,半晌,端出一盘竹片,对舅舅说:舅舅啊,真是不好意思,你来的真不巧,要是早来三个月,这盘竹片就是一碗鲜美的竹笋了。张三李四拜访徐文长,张三暗将徐文长拉到一边说:文长兄,今日你若能令李四“呱呱呱”的叫三声,我今天就请客吃饭。徐文长笑道:“此事极易”。徐文长将张三李四带到一片西瓜地中,徐文长手指瓜田对李四说:“李兄啊,你看这一片葫芦长的多好啊。”李四纳闷道:“文长兄啊,这明明是瓜嘛,你怎么说是葫芦呢。”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