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留清白在人间”是哪首诗的一句?这句话的上一句是什么?

“要留清白在人间”上一句是什么? 只留清白在人间,的全诗?

本文目录:

“要留清白在人间”上一句是“粉骨碎身全不怕”。

一、出处

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

三、译文

石灰石是要经过无数次的锤打和凿击才能从深山里面被开采出来的,面对烈火的焚烧它也觉得非常平常。

即使粉身碎骨它也不怕,但求能给人间留下清白的本色。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此诗相传是作者12岁时所作。他参加科举考试时,因为不肯对主考官拍马屁,结果以状元的文才,却被降到三甲第九十二名,几乎名落孙山。据说他观看煅烧石灰的过程中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

二、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石灰是古代建筑中用于涂抹和粘合的主要原料,它由石灰石烧制而成,须经过山中艰难的开采和熊熊烈火的煅烧。诗人把这一过程用拟人化的方式形象地描写出来。诗的语言简洁、生动,全诗有一种磊落刚正的英雄之气,感染力很强。

三、作者简介

于谦,生于1398年5月13日,字廷益,号节庵,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天顺元年(1457年)含冤遇害。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代表作有《石灰吟》、《节庵诗文稿》等。

参考资料来源:-石灰吟

只留清白在人间,的全诗?

石灰吟
明代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此诗的背景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字里行间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清白是什么意思?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石灰吟》明代: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作:千锤万击出深山 / 千m万击出深山)

(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 / 粉身碎骨浑不怕 / 粉身碎骨全不怕)

释义: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此诗借吟石灰的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此诗通篇用象征手法,以物比人,把物的性格和人的性格熔铸成一体。言在物,而意在人,不言人而人在其中,似呼之即出。风格豪迈,气势坦荡、铿锵有力。

作者简介

于谦(1389~1457),明代大臣。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初任御史,历官兵部尚书。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为瓦剌俘去,于谦拥立明景帝,击退瓦剌的侵扰,捍卫了北京,功炳史册。后徐有贞、石亨等迎明英宗复位,将他杀害。明孝宗追谥肃愍,明神宗改谥忠肃。其诗多以忧国爱民和表达坚贞节操的内容为主。有《于忠肃公集》。

参考资料来源:-石灰吟

“直捣黄龙、要留清白在人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分别与下列哪一位有关?

这几句话和三位民族英雄相关

“直捣黄龙”――相关人物:岳飞 ****

《宋史・岳飞传》:“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 直抵黄龙府 ****,与诸君痛饮尔!’”黄龙,即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当时是金国腹地。


“要留清白在人间”―― 相关人物:于谦

出自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谦的诗作《石灰吟》,原诗如下:

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 相关人物:文天祥 ****

孔曰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孟曰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文天祥在被俘后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于大都就义。终年47岁。后在其衣服中发现所作绝命诗:“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