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在医学上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到底什么是崩漏?

医学上讲的崩漏是什么意思?(具体的) 崩漏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

崩指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来势急骤,出血如注;漏是出血量少,淋漓不止,或经期血来,量少而持续不止。在发病过程中,崩与漏两者可以互相转化,如崩血渐少,可转成漏;漏势发展可转为崩。临床不易截然分开,故概称崩漏。
《内经》首先记载了“崩”,认为“阴虚阳搏谓之崩”,通过脉象阐明崩的病理是由于阴血亏损,虚火炽盛,迫血妄行所致。“漏”的记载首见于《金匮要略》,书中列举了漏的4种情况:“妇人有漏下者”,“半产漏下”,“妇人宿有瘕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年五十所,病下血,数十日不止”,说明一般的妇人漏下与产后漏下及绝经期妇女漏下是不同的,应加区别。张仲景还记载了治疗此病的方剂,如温阳补虚的胶艾汤等。隋唐以前把崩与漏分开论治,认为其病机主要是劳伤致冲任损伤,五脏亏虚,治疗以补为主,对瘀血等其他病因有了初步的认识。《济生方》曰:“崩漏之疾,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首次确立了崩漏之病名。宋元时期在前人笼统论述五脏亏虚的基础上具体阐发了某些脏腑的病理机制,并认为肝脾肾三脏与本病关系最为密切,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丹溪心法附余》曰:“治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复其旧。”提出了塞流、澄源、复旧治崩三法,作为治疗崩漏的总原则。沈金鳌将崩漏病因归为六类,为火热、虚寒、劳伤、气陷、血瘀、虚弱。
依据传统认识,举凡阴道下血证,其势如崩似漏者,均属崩漏范围。也有指出崩漏为“经乱之甚”的,这里所述即指后者,属于月经疾病范畴。崩漏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辨证类型亦比较繁多,严重者常常因崩而气随血脱,故属于妇科疑难重症之一。
崩漏作为一个症状,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官炎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肉、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所引起的阴道出血,都可归属崩漏范围。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指由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经诊查无器质性病变,多发生在青春期及更年期。女性生殖器炎症,主要指急慢性子宫内膜炎、慢性子宫肌炎(子宫肥大症)、急性盆腔炎等,均有可能引起月经紊乱。
子宫肌瘤导致的出血,主要由于壁间肌瘤和黏膜下肌瘤所致。子宫内膜癔肉由子宫内膜增生过盛引起,多发性弥漫型者可出现经多如崩,或漏下不止。此外,如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非正常的子宫出血。
[病因]
自《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对崩漏的病因病机续有探讨,立论各有侧重。如《诸病源候论》认为是由于“冲任气虚,不能统制经血”所致。《兰室秘藏》有脾虚及湿热之论,如说:“脾胃有亏,下陷于肾,与相火相合,湿热下迫,经漏不止,其色紫黑”。《陈素庵妇科补解》则主张由多种因素所致,如说:“同一血崩症,有属虚寒者,有属实热者。有因怒动肝火而崩者,有因劳役过度而崩者,有阳虚下陷不能摄血而崩者,有瘀血久留胞门而忽然崩者,有湿热相乘者,有风热相搏者,有痰涎壅塞而卒然暴崩者。”综合诸说,崩漏的发生多由脾虚、肾虚、血热、血瘀等因素,损伤冲任二脉,经血不得约束所致。
1.脾虚气陷,统摄无权脾统血,即血液运行于经脉之中,全赖脾气统摄。若忧思过度,或饮食劳倦,或因久病,损伤脾气,致中气下陷,统摄无权,冲任失固,则经血失于约制,而成崩漏。
2.肾阳虚弱,封藏不固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肾阳稚弱,天癸初至,冲任未盛;或年届七七,精亏于下,精不化气,冲任虚衰;或房劳过度,产多乳众;或手术不当,损伤胞宫;或因久病不愈等,均可导致肾阳虚弱,肾气不足。肾虚则封藏失司,冲任失固,不能约制经血,乃成崩漏。
3.肾阴亏虚,虚火动血若是肾阴亏损,水亏则火旺,火旺则动血,动血则血溢,血溢妄行而成崩漏。如《兰室秘藏》云:“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
4.阳盛血热,迫血妄行 或过食辛辣香燥之品,酿成实火;或外感热邪不解,均可导致热伏冲任。由于实热内蕴,损伤冲任,血海沸腾,迫血妄行,发为崩漏。
5.肝郁血热,冲任不调 由于素体阳盛,肝火易炽;或平素抑郁,郁久化火,均可导致肝郁血热,冲任不调,血海蓄溢失常而成崩漏。
6.胞宫湿热,灼损血络经行产后,胞脉空虚,若因摄生不洁,或因久居阴湿之地,湿邪乘虚而人,蕴而化热,或肝经湿热下注,或因热毒蕴蒸,均可伤及冲任,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崩漏不止。如《医学入门》云:“有因膏梁厚味,以致脾湿下流于肾,与相火合为湿热,迫经下漏。”
7.虚火内炽,动扰血海 由于素体阴虚,或更年期阴精渐亏;或久病失血伤阴;或多产房劳,阴精暗耗,皆能导致虚火内炽,动扰血海,
冲任失约,经血非时妄行。如《沈氏女科辑要笺正》说:“阴气即虚,则无自主之权,而孤阳乘之,搏击肆扰,所以失其常轨,暴崩直注”。血崩则阴愈亏,冲任更伤,以致崩漏反复难愈。
8.血瘀胞宫,血不归经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复感外邪,以致成瘀;或经行未净,产后未复而不禁房室,污物与血相搏,则致血瘀。《临证指南医案・卷九・崩漏》指出:“又有瘀血内阻,新血不能归经而下者。”亦有因高处坠落或闪挫受伤,损及冲任,以致恶血下流者。又有气虚推动无力,血行不利,经血迟滞而瘀,以致崩漏者。
总之,崩漏的病因病机,从脏而论,则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以肝不藏血,脾不统血,肾失封藏而致崩漏。就气血而言,不外气虚下陷,血失统摄,血热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归经。但其发病原因却非一端,如肝郁化火之实热崩漏,既有肝不藏血,冲任失调的一面,又有火热扰血,迫血妄行的一面。同时,肝病则乘脾侮肾,又可致脾运失司,肾失封藏,使病情复杂化。又如肾阴虚之崩漏,阴虚失守;虚火动血是其主要病机,而肾水不足,木失涵养,又可导致肝阴不足,肝阳偏旺,致肝不藏血,或肝之疏泄失常,而致肝郁血凝的病变;以及水不济火,心火上炎而致血热妄行,成为心、肝、肾同病的崩漏之证。再如肾阳虚之崩漏,其主要病机为封藏失职,血海不固,然阳虚不能温脾,则致脾虚,从而表现脾肾两虚的病变。
此外,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崩漏,由于失血耗气,日久均可转化为气血俱虚或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故崩漏为病,即使是由某一原因所引起,但在发病过程中也常是气血同病,多脏受累,因果相干,致使病情反复。正如《女科证治约旨》所言:“盖血生于心,藏于肝,统于脾,流行升降,灌注八脉,如环无端。至经血崩漏,肝不藏而脾不统,心肾损伤,奇经不固,瘀热内积,堤防不固,或成崩,或成漏,经血运行,失其常度。”
崩漏的病因病机,虽有在气、在血、属肝、属脾、属肾的区别,但“经本于肾”、“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又据现代对肾的实验研究,
中医之“肾”涉及了西医之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大部或一部分功能,而月经恰恰与这些系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崩漏一证,病本在肾,位在冲任,变化在气血,表现为子宫非时下血,或为崩或为漏,或崩漏互见,或相互转化。
我这位团队友按照中医的说法说的很好的,我按照西医的说法作个补充,是你更加明白的:崩漏相当于西医学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为妇科病常见病,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理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功血可分为排卵型和无排卵型两类,85%属无排卵型功血。无排卵型功血由于单一雌激素对子宫内膜作用而无孕激素对抗而引起雌激素撤退出血或雌激素突然出血。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出血量时多时少,甚至大量出血。有时先有停经,然后不规则出血,妇科检查子宫正常

崩漏是什么意思?

中医所说的崩漏其实就相当于西医所说的无排卵性功能失性子宫出血。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不尽,前者调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然二者常相互转化,交替出现,且其病因病机基本相同,故概称崩漏。中医认为造成崩漏的原因有很多,不同原因造成的崩漏,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气血两虚证。伴随症状有,出血量多或淋沥不尽,血色淡薄,面色无华,气短懒言,食欲不振,便溏。舌质淡,苔薄白湿润,脉细弱。针对气血两虚所导致的崩漏,常采用补脾摄血,引血归经的方法进行治疗。方剂常采用归脾汤去当归、茯神、远志加党参、茜草、乌贼骨、仙鹤草。中成药常选用定坤丹、乌鸡白凤丸、养血饮口服液。

二、脾不统血证。伴随症状有,出血量多,日久而止,气短神疲,面色㿠白,或面浮肢肿,手足不温,或饮食不佳,大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沉细。针对脾不统血所导致的崩漏,常采用健脾补气,养血调经的方法进行治疗。方剂常采用固本止崩汤加升麻、山药、大枣、乌贼骨。中成药常选用认参归脾丸(大蜜丸)、阿胶三宝膏、山东阿胶膏。

三、肝肾不足证。伴随症状有,月经非时而下,或月经先期,经期延长,经血暗红,量少而淋沥不畅,咽干颧红,心烦潮红,腰膝酸软。舌红苔少或光剥苔,脉沉细无力。针对肝肾不足所导致的崩漏,常采用滋补肝肾,止血调经的方法进行治疗。方剂常采用左归丸合二至丸加黄芩、夏枯草、仙鹤草、制首乌。中成药常选用妇科止血灵片、安坤赞育丸、春血安胶囊。

四、瘀血阻络证。伴随症状有,经血非时而下,量时多时少,时出时止,或淋沥不断,或停闭数月有突然崩中,继之漏下,经色暗有血块;舌质紫暗或尖边有瘀点,脉弦细或涩。针对瘀血阻络所导致的崩漏,常采用活血化瘀,固冲止血的方法进行治疗。方剂常采用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加减。中成药常选用宫血停颗粒、四物胶囊、茜芷胶囊。

崩漏带下是什么意思?

崩漏带下的意思是:一般指女性阴道不规则出血。

崩漏带下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崩漏和崩漏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崩漏是指女性在非月经期突然大量阴道出血或持续滴漏。与体质虚弱、外感邪热、劳累过度等因素有关。

主要症状是阴道不规则出血,表现为月经周期、月经紊乱、月经量多或少,甚至大量出血。白带是指女性白带量明显增多或减少,白带颜色、质地、气味发生变化,可伴有四肢乏力、小腹疼痛、腰酸等症状。

腹泻主要由外感湿热或湿毒、劳累过度、情绪不佳、房事过多等引起。建议患者注意加强营养,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维生素都比较高的食物。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可以理解为女性在行经期间,如果阴道出现大量出血,就称为是崩,如果出现持续性出血,或者淋漓不断的出血,这种情况称为漏,它们是不同的,二者往往是会交替性的出血。但带下是指女性的阴道以及宫颈等这些组织当中分米出来的一种比较粘稠的液体。

如果女性的阴道宫颈或者内生殖器发生病变以后,女性的白带量就会发生明显的增多,而且颜色,质地都会发生变化,还会有气味异常,这些都是对于崩漏带下疾病的解释。

崩漏带下是什么意思??

崩 漏崩漏是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出血的总称。临床以阴道出血为其主要症状。若出血量多而来势凶猛者,称“血崩”或“崩下”;若出血量少,但持续不断的,称为“漏下”。本病多发生在青春期及更年期。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和肿瘤等所出现的阴道出血症,皆属崩漏的范围。本处着重介绍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特征,表现为两种形式: ⒈ 规则性出血,经期延长量多; ⒉ 不规则出血,量多或淋漓出血,时间长短不一,长期出血者可致贫血。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脾、肾三脏有关。⑴肝:精神刺激,使肝郁气滞,郁久化热,热盛迫血忘行。⑵脾:思虑伤脾或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虚不能统血,营血外溢引起。亦有由于平素阳盛血热,饮食不节,脾不运湿,湿从热化,湿热内蕴,血热妄行而引起的。⑶肾:为先天之本,肾气不足,或大病久病耗伤阴血,而致肝肾阴虚,冲任不能固摄而出血。中医学将功能性子宫出血分为四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病因辨证施治。 ⒈肝郁血热(多见于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发病初期):经前胸胁胀痛,性情急躁,头晕头痛,口干,尿黄,大便干结,月经量多,色红或深红,粘稠有块,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稍数。治宜平肝解郁,清热凉血。⒉脾不统血(多见于出血日久患者):头晕目眩,面色苍白,面目下肢浮肿,食欲减退,便糖,心跳,失眠,月经量多,色淡质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治宜健脾益气,固摄冲任。⒊ 湿热内蕴(多见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合并盆腔炎):下 腹灼热,尿黄尿频,白带黄稠有恶臭味,月经量多,色紫红,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⒋肝肾阴虚:头晕,眼干涩,视物不清,手足心热,腰酸痛,腿酸软,肩背酸沉,记忆力减退,尿贫急,舌红或正常,脉弦细。治宜滋补肝肾,固护冲任。 ▲带下身体健康的女性阴道内有少量白色无臭味的分泌物,以滑润阴道壁粘膜,月经前后、排卵期及妊娠期量较多,而并无其他不适症状者,为生理性白带。但如果分泌物异常增多,或杂有其他色泽者,或粘稠如胶液,或稀薄如水状、秽臭,并拌有瘙痒、灼热痛等局部刺激症状,以及腰酸腿软、小腹胀痛时即可确诊为带下病。白带异常是生殖器官疾病的一种信号,如患有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子宫颈的炎症、息肉或癌变、子宫内膜炎、淋病等疾病时,白带可出现异常现象。中医学认为,导致本病的发生,多与脾虚、肾虚、肝郁及湿毒等因素相关。⒈脾虚:带下色白质薄,无臭味,面色皎白,神疲乏力,纳少,小腹坠胀,大便溏薄,下肢浮肿,舌质淡,苔薄腻,脉象缓弱。治宜健脾益气,除湿止带。⒉肾虚:肾阴虚者,则带下量多,呈黄色或赤白相兼,阴部瘙痒,心烦易怒,头晕目眩,耳鸣心慌,失眠,易出血及腰痛,舌质红、少苔,脉系数或弦数,治易滋阴补肾,清热泻火;肾阳虚者,则带下量多,质稀薄,终日不断,小腹冷,腰酸如折,脉沉迟。治易温肾壮阳,收敛止带。⒊肝郁:肝郁化火,则带下色赤,或赤白相兼,质粘稠臭味大,淋漓不断,月经先后无定期,烦躁易怒,胸肋张满,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易疏肝解郁,化湿止带。⒋湿毒:带下量多,色黄粘稠,有泡沫状,臭味,阴部瘙痒,尿赤短,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易清热解毒,活血止带。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