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长度是多少?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建造方式是怎样的?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有多长?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有多长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怎么建的

本文目录: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千米,主桥全长约29.6千米。为桥隧结合结构,包括一条长约6.7千米的海底隧道及两个人工岛。其中,海中桥隧主体工程(粤港分界线至珠海和澳门口岸段)由粤港澳三地共同出资建设;海中桥隧工程香港段(起自香港国际机场人工岛,止于粤港分界线)由香港方面建设,三地口岸和连接线由三地各自建设。

扩展资料

兴建横跨珠江口大桥的构想最初在1983年由香港合和集团董事局主席胡应湘提出,并将比较成形的方案定名为《兴建内伶仃大桥的设想》。此方案得到珠江口西岸的珠海市政府的响应,1989年2月,珠海市开始筹划伶仃洋大桥工程项目,并按照基建程序开展了伶仃洋大桥建设的前期准备,1997年12月获国务院正式批准立项进行可行性研究,后因种种原因搁浅。

后来香港青屿干线通车,加上新的香港国际机场位于大屿山,胡应湘又提出香港应该善用青马大桥等新落成的基础建设;把大桥香港起点改为大屿山,同时增加连接澳门(单Y方案)和深圳(双Y方案)。

2002年11月,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F基访港,明确表示支持兴建港珠澳大桥的计划。2003年开始,香港政府积极研究建设跨海大桥。在当年1月发表的《施政报告》中,时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便提出兴建连接香港与澳门和珠三角西部的大桥。

其指出粤港两地特别是和珠江三角洲特殊的地理和人文关系,历经二十多年发展实际上已经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功能齐全的大型经济区,而单个城市的力量相对单薄,故要加强与区内城市的优势互补,进而提升香港在整个地区的竞争力和地位。

这项大型建设计划经过草拟与协商后,最后在2005年选择了单Y方案,并且定名为“港珠澳大桥”。连接深圳的路段则改由深港西部通道连接。2006年12月,港珠澳大桥专责小组正式成立,专责小组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交通部、国务院港澳办及粤、港、澳三地政府代表共同参与。

经过多个月的协商,于2007年2月达成协议,各地政府部门设置自己的入境口岸,即“三地三检”;由于采用“三地三检”而非“一地三检”,毋须兴建原来计划面积达2.62平方千米的人工岛,所以主桥工程总预算由500亿大幅度地省减至约300亿,相对西九龙站内地口岸区较少政治争议。

参考资料来源:-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有多长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怎么建的

刚刚开通的港珠澳大桥可以说是一项大工程,中国新的地标性建筑,串联起了香港、珠海、澳门,不少人对此有不少疑问,最常见的就是港珠澳大桥有海底隧道吗?

港珠澳大桥有海底隧道吗

有。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中国第一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工程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海中桥隧主体工程;二是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口岸;三是香港、珠海、澳门三地连接线。香港大屿山岛与青州航道桥之间,通过东西人工岛接其它桥段。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有多长

全长6.7公里。

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全长有6.7公里,是世界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也是我国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有多深

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海底部分约5664米,由33节巨型沉管和1个合龙段最终接头组成,最大安装水深超过40米。

港珠澳大桥为什么要建海底隧道

港珠澳大桥的路线经过了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目前达到10万吨级通航等级,远期30万吨油轮可以通行。如果建造桥梁,必然是跨径很大,净空很高、桥塔耸立的悬索桥梁,但同时该处临近香港国际机场,航空领域的建筑物高度限定使得该区域无法实现大跨径、高塔结构物。

所以为了给珠江口这条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让出通道,隧道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为了实现桥梁与隧道之间的转换,故在隧道两端修建人工岛,于是这就构成了港珠澳大桥的桥岛隧相结合的建设方式。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怎么建的

海底隧道是为了解决横跨海峡、海湾之间的交通,而又不妨碍船舶航运的条件下,建造在海底之下供人员及车辆通行的海底下的海洋建筑物。

海底隧道的开凿,主要有4种工法。

钻爆法

主要用钻眼爆破方法开挖断面而修筑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施工方法。用钻爆法施工时,将整个断面分部开挖至设计轮廓,并随之修筑衬砌。大陆已建和在建的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厦门海沧海底隧道均是采用矿山法施工。

沉管法

沉管法是在水底建筑隧道的一种施工方法。沉管隧道就是将若干个预制段分别浮运到海面(河面)现场,并一个接一个地沉放安装在已疏浚好的基槽内,以此方法修建的水下隧道。香港多条海底隧道采用沉管法施工。

掘进机法

掘进机法是挖掘隧道、巷道及其它地下空间的一种方法。简称TBM(tunnel boringmanchine)法,是用特制的大型切削设备,将岩石剪切挤压破碎,然后,通过配套的运输设备将碎石运出。连接英国及法国的英法海峡隧道就是采用掘进机法开挖。

盾构法

盾构法(ShieldMeceod)是暗挖法施工中的一种全机械化施工方法,它是将盾构机械在地中推进,通过盾构外壳和管片支承四周围岩防止发生往隧道内的坍塌,同时在开挖面前方用切削装置进行土体开挖,通过出土机械运出洞外,靠千斤顶在后部加压顶进,并拼装预制混凝土管片,形成隧道结构的一种机械化施工方法。日本东京湾海底隧道是采用盾构法施工。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已贯通,海底隧道到底长啥样?

港珠澳大桥主体建造工程于2009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屈指算来至今有6年整了。12月21日6点30分,被称为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已经成功安装沉管24节。至此,海底隧道已建成4185米,超过总长的73%。

岛遂工程是港珠澳大桥的重难点工程。人工岛和海底隧道到底建设如何,距离海面约40米深的海底隧道又是个什么样子呢?

蚝贝型岛“筑堤建道”

“东西两个人工岛外形均呈椭圆形,也就是蚝贝型。目前,东西人工岛均已经初见雏形,分别完成工程总量的80%。”港珠澳大桥岛遂工程一工区的副总工程师刘昊槟如实说道,岛遂工程是港珠澳大桥工程技术难度最大的一部分,于2010年底动工建设。

2011年5月15日,首个直径22米,高50.5米(相当于17层楼房高度)的钢圆桶通过震沉的方式沉入海底。历经207天的奋战,120个钢圆桶震沉后,成功将距离6公里的东西两个人工岛围起。

据刘昊槟介绍,东西两个人工岛的面积相差不大,东岛大约10万多平方米,西岛大约9.8万平方米。岛上工程主要是三部分,即岛上挡浪墙工程、露天隧道工程、岛内运营办公用房,“目前,按照工程进展,两个人工岛的岛上工程都在加班加点施工中”。

中午12时许,此时的西人工岛机器轰鸣,电焊的火花四射。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工人们都把午餐端到了工地现场。

在西人工岛现场,靠近人工岛四周仍有部分外形像山坡的水泥设施,一工区的另一名副总工程师杨润来说,这是由沙袋和水泥构成的临时挡浪墙,目前已有7成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永久性挡浪墙。

据介绍,整个西人工岛一周的长度是1326米,新建的挡浪墙根据气象标准,按照300年一遇的海浪冲击力度设计,防止海水进入岛内,因此建设高度为4.35米、厚度为1.8米。“加上人工岛面标准高度比平均水位高4.5米,整个挡浪墙比现在的水位高9米左右,高度相当于三层楼”,杨润来表示,“永久性挡浪墙已经完工1000多米,按计划将于2016年1月份完工”。

在人工岛西端,一座双向6车道大桥已经横跨伶仃洋海面直达人工岛,等待着与人工岛道路连接。靠近大桥的地面上,已经铺满了星罗密布的钢筋网。一工区党支部书记孙长树称,只要这个路面铺好,大桥就可以与人工岛相通了。

在人工岛东端,到处安装着起吊设备,孙长树表示,这些正在施工的是岛内房建工程,也就是岛上的运营中心用房,虽然看起来很大,但实际的投资额度不足人工岛工程总量的10%。目前,已经属于岛上的收尾工程。

在进入海底隧道的入口处,三面巨大的水泥墙异常显眼,杨润来称,这是进入海底隧道前的露天隧道,由三面隧道墙组成,每道墙长327米,高15.5米,每条隧道墙体之间的宽度在20米至30米之间,该露天隧道墙体被评为世界上体量最大的清水混泥土结构。

杨润来还说,这个隧道墙都是用德国进口的模板一次性成型,不需要再用其它任何附属装饰,清雅庄重的混泥土与自然的融合之美,更能体现它的朴素、线型、顺直等特点。

“为什么要在进入海底隧道前又要建设一个露天隧道呢?”杨润来笑着说,那是避免司机从海面大桥上的自然光突然进入灯光隧道不适应,因此为了保证司机驾驶的安全,所以在进入海底隧道前要建设一个盖有玻璃过滤光线的露天隧道,让司机进入到海底隧道前有一个从明到暗的过渡光线。

海底隧道:

双洞6车道如同在陆地

站在人工岛西端,双洞口的海底隧道就呈现在记者眼前。据介绍,隧道分左右两个洞口,每个洞口均为三车道,两洞口之间还有一个4米高和4米宽的中管廊,主要用于隧道机电设施安装以及遇险逃生,其中中管廊下面是逃生通道,上面是排烟通道。

“每一节沉管的每一边洞口都有一个逃生通道进入中管廊,当遇到火灾等紧急情况时,隧道内车上的人员都可以通过逃生通道进入中管廊逃离现场。”说起隧道内的紧急处置方法,杨润来道出了中管廊的秘密。

穿过300多米的露天隧道后,从右洞口进入了隧道暗埋段。此时可以看到,暗埋隧道地面两旁仍然堆满了预制施工的钢制脚手架,整个隧道内已经亮起了施工照明灯光。隧道暗埋段的入口宽度与第一节沉管的接口宽度是由宽到窄的渐变式设计。

越过暗埋隧道后,首节沉管隧道就出现在眼前。“这里是2013年5月6日巨型沉管下沉到40米深的海底实现‘深海之吻’的地方”,杨润来自豪地说。

据介绍,港珠澳大桥近6公里长的海底沉管隧道,共由33个管节组成,每个标准管节长180米,宽37.95米,高11.4米,管壁最厚处达1.5米,重达7.6万吨,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埋得最深、规模最大、单节管道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堪称一艘航空母舰的体量。

港珠澳大桥为什么要建海底隧道?

1、限高120米

港珠澳大桥跨越珠江口伶仃洋,连接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由于伶仃西航道和铜鼓航道对通航要求较高,远期要保障30万吨游轮的通航能力。但要满足30万吨游轮的通航能力,就必须建造一座桥面高度超过80米,桥塔高度达到200米的超级大桥。

但由于大屿山机场在航道处限高为120米。因此,不可能采用桥梁方案跨越这两条航道,如果找不到解决的办法,那么,港珠澳大桥就将陷入无疾而终的困局。

对此,采取的应对措施就是修建海底隧道,由于有高度上的限制,加上海底隧道不仅能很好地解决水域的跨越问题,而且还在大程度上降低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解决了大面积水域的航运问题。特别是随着修建海底隧道的一些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海底隧道已逐渐成为了工程界普遍认同的跨越航运繁忙航道的第一选择。

因此,港珠澳大桥之所以选择修建长海底隧道,并成为海底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这一方面既有客观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海底隧道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2、10%水阻率

要建造海底隧道,首先要找到能把桥梁和海底隧道连接起来的岛屿,由于附近海域没有现成的岛屿可供使用,这就必须修建人工岛来连接海底隧道和桥梁。

而伶仃洋是―个典型的弱洋流海域,加上每年有大量的泥沙从珠江口流入伶仃洋,如果人工岛长度和宽度过大,就会起到阻挡泥沙流入大海的作用,水阻率一旦超过10%,泥沙就有可能被阻挡沉积,在岁月流逝中让伶仃洋变成一片冲积平原。

为了避免这个灾难性的后果,就必须缩小人工岛的尺寸,把人工岛的长度控制在1公里以内,但采用盾构法的话,由于盾构法对稳定性要求很高,隧道也会埋得比较深,最终会导致人工岛的长度超标并撞上10%水阻率的红线。

在综合考虑水阻率以及该处隧道规模、海域水文地质条件的情况下,最终采用了沉管法取代盾构法。沉管隧道是指在海床上浅挖出沟槽,将预制好的管道沉放到沟槽中,然后进行水下对接。采用沉管隧道技术后,降低了400米的岛屿长度,将岛屿长度控制在625米,解决了10%水阻率的问题。

3、800万立方米淤泥

之前讲到要修筑625米长的人工岛以连接桥梁和海底隧道,而在修筑人工岛的地方有一层15到20米的淤泥,由于淤泥的物理属性,如果在其基础上做抛石斜坡或常规重力式沉箱的话,抛石或重力沉箱就会因淤泥而打滑,地基不稳。最常规的办法是把淤泥全部清理掉,或者用排水结固的办法使淤泥变干,然后再抛石或用沉箱坐稳。

但在海底排水使淤泥变干并不现实,而如果要把淤泥全部清理掉,要清理足足800万立方米淤泥,这不仅耗时耗力,使在一年的造岛工期内无法完成工作任务,而且还会对海洋环境造成很大污染。

对此,工程师的解决之道是采用120个重550吨,高55米,直径22.5米的圆形钢桶围成一圈来稳定地基,钢桶会插入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夹砂层中,逐渐会形成稳定的结构,届时只要在钢桶围成的人工岛内填充沙石即可,钢桶会使沙石留在人工岛内,不用在担心抛石和沉箱顺着淤泥滑走,最后形成永久的抛石斜坡堤和临时钢圆筒结构相结合的岛壁结构。

4、3厘米误差

成功修筑人工岛的前提是要制造出120个550吨重、55米高的巨型钢桶,但由于钢桶的体积过于庞大,没有任何一个卷板机和模具能够完成这样钢桶的制造工作,不得不采用模块组装的办法,将钢桶分成72个模块,一组一组的拼装。

但这种做法也会带来一个问题,由于钢桶的误差要求被限制在3厘米以内,而每一次拼接都会有一定的误差,加上拼接的模块数量达72个,以及钢桶高达55米的巨大体积非常不利于加工和制造,在多次拼接后有可能无法将误差控制在3厘米以内。

最终,工程师们用内胆来解决钢桶制造的精度问题――制造一个能够控制圆柱形钢桶外型的钢结构支架,在这个钢结构支架的辅助性进行拼接,终于将误差控制在3厘米以内。

5、沉管的浮运和沉放

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由33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沉管对接而成,每个标准沉管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排水量大约在8万吨。隧道沉管在岸上预制好之后,用钢封门将两端封闭,沉管浮在海面上,由多艘大马力拖轮拖到约7海里外的施工海域,然后再下沉到海底对接安装。

由于沉管体积庞大且重量很大,加上水文情况、水道宽度的限制,以及沉放时对精度有很高的要求,沉管的浮运和沉放属于施工过程中的项重要技术。沉管浮运需要考虑拖拽力、水流速度与方向以及潮汐、海水密度和大风的影响。

由于水的阻力系数等因素,会造成经验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际结果有一定差异的情况,一旦拖拽力如果计算不精确,就有可能导致钢缆断裂,沉管倾覆。另外,潮汐也会引起水位变化,海水密度也会引起浮力变化,水流的大小和方向是决定管节尺寸以及浮运沉放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都是要仔细考量的因素。

沉管沉放也有很多技术挑战,由于局部施工区域属于极为松软而且类型多样的土质,较容易发生过度沉降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安装将严重影响安装的精度,无法按要求将误差要控制在7厘米以内,可能给隧道的工程质量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另外,沉管下沉过程中对稳定性有很高的要求,海底基槽淤泥回流也会给沉放带来不小阻碍……

面对上述挑战,工程师们见招拆招,一一将问题解决。为确定拖拽力,工程师开展的管段拖曳阻力模型试验,确定管段及管段组合体的拖航阻力,并以试验数据推算推拖拽力和拖船的数量和所需功率。

为避免过度沉降,保障安装精度,在每个沉管安装之前,先在伶仃洋40多米深的海底开挖一条海底隧道基槽,基槽挖好后打挤密砂桩,然后在基槽上铺2到3米的块石并夯平,创造一种新的复合地基,使沉管的沉降值大大缩小,把误差控制在5厘米左右。

面对海底基槽淤泥回流,一方面设置5个固定观测点保持对施工海域的泥沙检测,提供有效的泥沙淤积预警分析,为后续沉管安装施工提供可靠保障。另一方面设置水下横向截泥堤坝,拦截沿基槽方向的泥沙回淤物,同时调动“捷龙”、“浚海6”清淤船清理淤泥。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