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何会无缘无故产生焦虑?为什么会得焦虑症?

人为什么会无缘无故的产生焦虑? 为什么会得焦虑症?

本文目录:

虑症即通常所称的焦虑状态,全称为焦虑性神经病。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失调,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感。发病于青壮年期,男女两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焦虑症的病前性格大多为胆小怕事,自卑多疑,做事思前想后,犹豫不决,对新事物及新环境不能很快适应。发病原因为精神因素,如处于紧张的环境不能适应,遭遇不幸或难以承担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工作等。正常人在面对困难或有危险的任务,预感将要发生不利的情况或危险发生时,可产生焦虑(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这种焦虑通常并不构成疾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焦虑并不是坏事,焦虑往往能够促使你鼓起力量,去应付即将发生的危机(或者说焦虑是一种积极应激的本能)。只有当焦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超过一定的范围时才构成焦虑症状,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妨碍人应付、对处理面前的危机,甚至妨碍正常生活。可能在大多数时候、没有什么明确的原因就会感到焦虑;事实上什么都干不了。焦虑症状也见于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强迫性神经症、癔症、器质性意识模糊状态、甲状腺机能亢进等。所以广义的“焦虑症”是很大一类障碍的总称,还包括强迫症、恐怖症、惊恐症、创伤后障碍等等。这里所说的焦虑症是狭义的,在正式诊断中称为一般性焦虑症。目前认为,只有焦虑的原因不明显或和程度不相称,焦虑症状很突出而其他症状也不明显,且延续时间较长时才诊断为焦虑症。焦虑症的发病原因 对焦虑症的起因,不同学派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并不一定是相互冲突的,而是互补的。第一,躯体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碍虽然不会是引起焦虑症的唯一原因,但是,在某些罕见的情况下,病人的焦虑症状可以由躯体因素而引发,比如,甲状腺亢进、肾上腺肿瘤。许多研究者试图发现,是不是焦虑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某些神经递质,是引发焦虑症的罪魁祸首。很多研究集中在两个神经递质上: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很多研究发现病人处于焦虑状态时,他们大脑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的水平急剧变化,但是未确定这些变化是焦虑症状的原因还是结果。第二,认知过程,或者是思维,在焦虑症状的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抑郁症病人比一般人更倾向于把模棱两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释成危机的先兆,更倾向于认为坏事情会落到他们头上,更倾向于认为失败在等待着他们,更倾向于低估自己对消极事件的控制能力。第三,在有应激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出现焦虑症。我认为,既然焦虑是积极应激的本能,那么应激行为,包括应激准备是焦虑成症的主要原因。由于应激行为的强化,在某些情况下(比如信息缺失),会出现刺激-反应的错误联结,或者程度的控制不当,使应激准备过程中积累或调用的心理能量得不到有效释放,持续紧张、心慌等,影响到后续行为,而甲状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这些和紧张情绪有关的激素的分泌紊乱(过量)则对以上过程有放大作用。至于担心,多疑,也是思维能量过度的标志。焦虑症的临床表现患者表现焦虑、恐慌和紧张情绪,感到最坏的事即将发生,常坐卧不宁,缺乏安全感,整天提心吊胆,心烦意乱,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严重时有恐惧情绪、恐惧预感,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恐反应,常伴有睡眠障碍和植物神经不稳定现象,如头痛、入睡困难、做恶梦,易惊醒,面色苍白或潮红,胸闷、心跳、易出汗,四肢发冷,手指发麻,手抖,肌肉跳动,眩晕、心悸,胸部有紧压或窒息感,食欲不振,口干,腹部发胀并有灼热感,便秘或腹泻,尿频,月经不调,性欲缺乏、阳萎等。有些患者为上述躯体不适感而焦虑不安。常自扪脉搏是否增快,心跳是否停止,呼吸是否还有,皮肤颜色是否已经改变,为此而情绪紧张。检查时患者焦虑,双眉紧锁,肌张力增加,反射活跃,常伴有不安的动作,如不断的眨眼,敲打手指或捶手顿足等。患者发现难以控制自己的担心。容易激怒。注意力无法集中。入睡困难、睡眠不稳或不踏实,因担忧严重失眠。肌肉紧张。容易疲劳。由于过分紧张或担心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影响了理智时应有的思维和决策,而且这种情况在一段时间内重复出现。这些都是焦虑症的临床表现。急性焦虑发作时除情绪惊恐外,常有胸闷、窒息感心跳剧烈、面手发麻、有“要死去”的感觉,或“要发疯”、“要晕倒”的感觉,常以为心脏病发作去急诊。所谓焦虑性歇斯底里,见于部分焦虑症患者,可有阵发性恐惧发作,表现心情极度紧张恐惧,心慌,呼吸困难,喉部有窒息感,出冷汗,全身颤抖以及晕眩和飘浮不稳感等。患者往往认为这是一种濒死的感觉,它与歇斯底里的区别,在于发作间期仍有上述焦虑,紧张情绪存在。焦虑症的鉴别神经衰弱患者可有焦虑症状,但焦虑症的焦虑紧张情绪较一般神经衰弱的症状更为突出。恐怖症多表现为对某一物体,某疾病或某种环境的恐惧和严重不安,且常伴有其他强迫观念和行为,虽伴发焦虑,但与焦虑症有区别。疑病性神经症(疑病症)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多继发于疑病症状,而疑病症状又与自身内部特殊不适感受和以往生活经历、联想或暗示等有关,因而应与焦虑症相鉴别。忧郁症与焦虑症不同,前者的焦虑必然与他的疑病和自罪等妄想观念有关,这类患者的焦虑发作的背后,忧伤情绪总是存在的;若一个原来适应性很强的人突然发生焦虑发作,则应在排除器质性因素后首先考虑忧郁症。精神分裂症在早期也可有严重的焦虑或焦虑疑病,若发现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症状时,鉴别并不困难。有一些器质性脑病的患者,当临床上尚无明显的痴呆症状时,可能有焦虑或焦虑发作。另外,也有许多药物中毒或戒断症状是以焦虑开始的,应根据病史及检查进行鉴别。对于一般性焦虑症,一般都是紧张、不安、担心在较长时间的持续。所以对某一事物,比如学习、工作的担心超过半年,就构成焦虑症。焦虑和担心的内容,如果是关于被细菌感染(强迫症)、惊恐发作(惊恐症)、当众出丑(社交恐怖症)、长胖(神经性厌食症)、严重疾病(疑病性神经症(疑病症)),应该适用对应的心理障碍。但也可以用治疗焦虑的某些措施缓和情绪,消除紧张。如果焦虑是由疾病、药物(包括酒精、毒品)引起的生理作用,则以消除这些问题为主。治疗 对焦虑症患者的治疗,首先是心理治疗。以同情的心情去关心体贴患者,协助其消除病因,对病因有正确的认识,解决具体困难,并对疾病的性质加以科学的解释。焦虑的性质是一种心理反应,虽然焦虑时有各种身体症状,但不是身体发生了严重疾病,因此不要害怕。焦虑反应消退后不会留下任何严重后果。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包括听轻松音乐、打球、跳舞,能迅速减轻焦虑。个性胆怯、自信不足的人易有焦虑,所以讲究心理卫生,提高自信,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因素,敢于面对现实,在预防焦虑方面有重要意义。配合给以适量的抗焦虑药物。许多药物也有迅速、安全地控制焦虑的效果,应按医嘱使用。 如利眠宁10~20mg或安定2.5~7.5mg每日3次口服。有人报道心得安10~30mg,每日3次口服有一定疗效。 胰岛素低血糖疗法有镇静作用,当焦虑症状与忧郁症状同时存在时,三环类抗忧郁药可与利眠宁类药合并应用。焦虑症是焦虑神经症的简称,是一种功能性或心理障碍。身体各系统并无疾病,也没有任何危险性,不会危及生命。如何自我防治焦虑症呢?(1)应充分认识到焦虑症不是器质性疾病,对人的生命没有直接威胁,因此病人不应有任何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2)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应坚信自己所担心的事情是根本不存在的,经过适当的治疗,此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3)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会调节情绪和自我控制,如心理松弛,转移注意力、排除杂念,以达到顺其自然,泰然处之的境界。(4)学会正确处理各种应急事件的方法,增强心理防御能力。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心情豁达开朗。(5)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家属、同事、组织上的关照、支持,解决好可引起焦虑的具体问题。 (6)适应用抗焦虑药,如安定10mg,每晚口服1次;多虑平25mg,每日2次口服;或氯丙咪嗪25mg ,每日2次口服。 (7)生物反馈治疗,也有较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老年人身上也存在着焦虑过多的现象,这常称为老年焦虑症,但人们往往忽略这种心理疾病,而把原因归结到一些器质性疾病,比如心脏病、糖尿病中去,认为是这些疾病的症状。

为什么会得焦虑症?

很多的焦虑症患者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长期遇到一些焦虑的事情,长此以往产生的焦虑情绪,对于焦虑症应该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第一,认知方式,或者是思维,在焦虑症状的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焦虑症病人比一般人更倾向于把模棱两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释成危机的先兆,更倾向于认为坏事情会落到他们头上,更倾向于认为失败在等待着他们,更倾向于低估自己对消极事件的控制能力。
第二,心理社会因素在本病的发生中,是作为一种诱发因素,非特异性。有人提到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发生常与紧张性事件有关,当社会、心理问题持续存在时可变成慢性病程。也有人报道惊恐发作患者起病前一段时间生活事件显著多于正常人;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广泛性焦虑症患者有明显诱因,多于惊恐发作的患者。
第三,躯体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碍虽然不会是引起焦虑症的唯一原因,但是,在某些罕见的情况下,病人的焦虑症状可以由躯体因素而引发,比如,甲状腺亢进、肾上腺肿瘤。许多研究者试图发现,是不是焦虑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某些神经递质,是引发焦虑症的罪魁祸首。很多研究集中在两个神经递质上: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很多研究发现病人处于焦虑状态时,他们大脑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的水平急剧变化,但是未确定这些变化是焦虑症状的原因还是结果。

当代大学生焦虑的原因

绝大多数大学生,尤其是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除了在宿舍打游戏,闲晃,荒废时间以外,常常处在一个焦虑和迷茫的状态。对于未来,对于社会,甚至身边的人情世故,总有一层迷雾挡在眼前,难以看清前方。这种不确定性造成的迷茫和恐惧对于不同的大学生又有细微之处的差别。为了了解大学生的焦虑迷茫的原因,《好奇心日报》做了一项调查。

大学生们,你们都在焦虑什么?

这个调查,调查了50多个大学生,他们或是本科在读,或是新近毕业。他们分布在南京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等。通过调查可以将大学生们焦虑的原因分为几类。

一、对“社会”的误解和恐惧――终极原因

“社会”在大学生心中意味着需要“朋友”,“圈子”,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对人情事故的驾轻就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这套“潜规则”,比如“我自己的性格不是很圆滑和世故那种”,“交朋友很重要,需要时间和精力,但我的性格不愿意主动交朋友”,很多大学生都认为社会上的种种规则有悖于“自我”,但似乎又必须做出妥协,于是没有朋友、不善交往成了很多人茫然、焦虑和困惑的主要原因。
这个庸俗化的职场和社会图景,让在校的大学生们有了恐惧。

二、以前焦虑而现在不那么焦虑的事

入学时的焦虑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朋友”,到了陌生环境,逼着自己合群。另外一大部分跟“课业”学习有关。最简单就是学生的“本行”――成绩,于是就把中学时期的排名压力自动延续到大学。

“比较后悔的事情就是大一大二的时候太钻牛角尖,只想把成绩搞上去,没有去尝试更多的事情,后来慢慢发现何必一定要唯成绩论呢,成绩并不是一切,我现在也开始有点改变了,我也开始学法语,因为感兴趣,觉得有兴趣就去作出改变,现在也不是特别晚。(晁越 北大 物理学 大四)”
三、突然独立了,一个人,非常焦虑

无论是无微不至的照顾、还是监督,家长一直都在身边。突然要离开,都会打个寒颤。这经常发生在大学刚入学,到了新的城市、遇到新的人,就连不同的说话口音,都会让人敏感,提醒着你要尽快学习适应,忘掉熟悉感。

然而四年时间又培养出了新的熟悉感,辅导员、室友、同学、社团成员…即将进入社会的时候,又是一个新的寒颤,可能这次你会更淡定一些,也可能你意识到了“寒颤”跟是不是有很多朋友都没有关系,该来的还是会来。

“我适应新环境的速度要比一般人慢很多,大一的时候很不适应广州的生活,经常会隔三差五去找一起在广州念书的高中同学,我们也经常聊天,可以化解一些一开始的焦虑。(何佳龙暨南大学 环境科学 大四)”
“离开学校后,很多事情不得不自己去面对了。生活里有很琐碎的事情,不再有辅导员提醒你、家里人帮你,比如租房子这种事。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不是一个人在上海有多好。”我是那种典型的女孩一人在上海、无亲无故打拼的那种吧…我对上海没有那么强烈的归属感。(雪燕上海外国语 日语 大四)”
四、“有很多朋友”,是他们对“社会”最大的误解,也是最大的焦虑

做了十几年的学生,往往会被贴上“不懂社会”的标签。而这个“社会”到底长什么样,某些形象很受推崇,看起来很体面,于是大学生们都记住了――一定是个长袖善舞、朋友众多,游刃于各种社交圈的“成功人士”。当大学生一发觉自己朋友不够多的时候,就恐慌了。不过,“有几个朋友”真是一个简单粗暴的指标。
“我大一到大四变得会有选择性的交朋友了,觉得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合不来的就算了。大学最开始逼着自己去敷衍去应酬,只是因为害怕自己不合群,怕冷场,后来知道自己要什么了,也有了自己圈子的朋友,我也就不强求了。(陶佳怡上海交大 机械与动力工程 大四 )”
五、所以,没办法与人沟通会变成一个大缺点,然后再度放大焦虑

“交朋友需要时间和精力,需要我主动热情、善于沟通”,但这些都不是我性格里的特点,是我的问题吗?需要改变什么?因为有交朋友的迫切需求,于是开始自我审视,最后很有可能上升到对自己能力的否定。与此同时,放大了的焦虑,也会强化不安全感。
“我有一段时间感觉非常 over, 就是认识很多人,不光是同龄人,可能认识很多已经工作了的人。实习期间,一些校友的活动,或者是社团组织的活动…但是这种交流都不是那种深交,因为你认识的人越多就代表你分配给每个人的时间是很少的,浅浅的交往,我很难建立一个长期的关系。(虞冰 南京大学 地理科学 大四)”
六、相比于对社会的误解,对自己的认知是迷茫更深层的原因

22岁的时候,他/她对自己的认知更多是一个“学习”认知自己的过程,在此之前,成绩和学业是最重要的可量化的衡量指标,当这个指标权重下降,而又没有其它的量化数据可以显现自己价值的时候,如何评估自己变得更迷茫。
而认知压力,可能来自于同学的成绩,可能也会来自于事业有成的父母,最多的还是来自从小到大对自己的希冀。
“大学四年期间,我焦虑的事情主要有两件吧,一件就是对自己身份认知(bi)的一些焦虑。父母不知道我的情况,我有试探着和他们聊过这类事情,拿我身边的同学给他们举例子,当时他们的反应和态度就让我觉得至少现在肯定不能和他们说这件事情..(广州某大学法学 匿名 )”
七、钱

没钱,可能随时会成为眼前最重要的困扰,是你无法忽视的,它产生的焦虑显而易见 。
“焦虑迷茫除了(淘宝/银行)账单和听同学说找不到工作,就没什么可焦虑的了,也没什么缓解的方法,只能默默放下….因为我觉得钱不是省出来的,以后还是得我慢慢赚回来,除非有明确的省钱目标比如演唱会,出去玩,旅游呀。(孙淑 四川大学 建筑学 大四 )”
八、未来,因为未知而迷茫

无论是工作、创业还是读研,最担心的是学了没用的知识、将来没有一技之长,还没来得及施展自己,世界已经变了。
“迷茫还是针对未来的吧,因为不知道这事到底能不能成,未来会是什么样的。而且迷茫和焦虑随时都有啊,创业的时候,如果哪天不焦虑那肯定就出问题了,因为市场瞬息万变,你要随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北大大四 匿名)”
九、生活变故,为什么是我?

总有一些特殊事情会改变你生活的轨迹,让你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焦虑是全新的,但是是深远的。很多时候,你也使不上劲,只是被动地裹胁于其中,偶尔还会感慨命运不公
“爸爸最后没有事了,他也想通了一些事情,不会再像其他家长一样希望我找个稳定的工作,做个公务员之类的,因为他也吃到了苦头,知道不是这么好呆的。( 广州某大学法学 匿名 )”

他们是如何找到解决焦虑的办法的?

我觉得最不能缓解焦虑的方法不是吃饭或买衣服什么,那个只会让我更焦虑。我觉得那是一种逃避对我一点用都没有,所以我现在没事的时候会逛逛一些实习网站、论坛什么的,多了解,好去准备。(北大英语文学 大四 匿名)

一是能不能读得上,二是读得上读什么方向,这两个是最迷茫的,有时候出去逛一逛,没心没肺看一些电视剧和电影,排解焦虑和迷茫….我觉得对未来那些的困惑,迷茫可能一直都有,所谓的消除只是换一种方式看待它,真正的消除得看以后的实践。(三分之Z 先生)

迷茫过了,觉得还是要找工作的,工作必须要找,早晚的问题,就开始投简历。深圳面试的时候顺便去广州玩了一下,看演唱会的时候顺便去上海玩了一下。那段时间迅速变好很多。四月份渐渐忙论文,忙考我的证,基本也不会去考虑消极的事情。(Susie)

我一直在试着改变自己性格中的某些方面,我以前属于那种比较在意别人的说法和看法的,然后过了四年,可能经过的事情比较多了,发现其实有些别人对你的看法或者说法,经过时间以后你会发现其实没有那么重要,你做你的事情,你做的好的不好的事情大家都会看到..自己的内心会越来越就是觉得OK,就不用太去在意别人了。

人为什么会感到焦虑紧张

焦虑症 (Anxiety disorders)
分类 (Classification)

焦虑症是一种并有显著与持续心理与身体焦虑症状的状态,且非其它疾病造成的。

分为持续症状( 广泛性焦虑症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与阵发症状两类。

后者再分成因在特殊状态下阵发的焦虑( 畏惧焦虑症 phobic anxiety disorders )与任何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的焦虑( 恐慌症 panicdisorder )。

畏惧焦虑症又再分成 单纯畏惧症 (simple phobia) , 社交畏惧症 (social phobia) ,与 惧旷症 (agoraphobia )。

有些病人除了在惧旷症的特殊情境下才会出现焦虑外也会偶发恐慌症特有的症状。这种混合的个案在两种分类系统有不同的病名,在 DSM 称为 「并有惧旷症之恐慌症」,在 ICD 则称为 「并有恐慌症之惧旷症」 。

焦虑症的症状学

焦虑症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障碍,在女性中的发病率比男性要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城市人口中大约有4.1%到6.6%在他们的一生中会得焦虑症。

焦虑症的主要症状是,病人充满了过度的、长久的、模糊的焦虑和担心,这些担心和焦虑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因。虽然,这些担心、焦虑与正常的、由现实危机引起的担心、焦虑很相象。比如,他们会成天为家里的经济情况而担忧,即使他们的银行帐户上的存款远远超过了六位数;或者他们会成天为自己孩子的安全担心,生怕他在学校里出了什么事;更多的时候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了什么,就是感到极度的焦虑。

焦虑症的焦虑和担心持续在六个月以上,其具体症状包括以下四类:身体紧张、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对未来无名的担心、过分机警。这些症状可以是单独出现,也可以是一起出现。

身体紧张:焦虑症患者常常觉得自己不能放松下来,全身紧张。他面部绷紧,眉头紧皱,表情紧张,唉声叹气。

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焦虑症患者的交感和附交感神经系统常常超负荷工作。患者出汗、晕眩、呼吸急促、心跳过快、身体发冷发热、手脚冰凉或发热、胃部难受、大小便过频、喉头有阻塞感。

对未来无名的担心:焦虑症患者总是为未来担心。他们担心自己的亲人、自己的财产、自己的健康。

过分机警:焦虑症患者每时每刻都象一个放哨站岗的士兵对周围环境的每个细微动静都充满警惕。由于他们无时无刻不处在警惕状态,影响了他们干其他所有的工作,甚至影响他们的睡眠。

焦虑症的诊断标准和类型

A、在过去六个月中的大多数时间里,对某些事件和活动(比如工作进度、学业成绩)过度担心。

B、个体发现难以控制自己的担心。

C、焦虑和担心与至少下面六个症状中的三个(或更多)相联系(至少有某些症状至少在过去六个月中的大多数时间里出现)。

注意:在儿童中,只要一个下述症状就可以了。

坐立不安或者感到心悬在半空中

容易疲劳

难以集中注意力,心思一片空白

易激惹

肌肉紧张

睡眠问题(入睡困难、睡眠不稳或不踏实)

D、焦虑和担心的内容不是其他(一轴)障碍的特征内容。也就是说,焦虑和担心的内容,不是关于被细菌感染(强迫症)、惊恐发作(惊恐症)、当众出丑(社交恐怖症)、长胖(神经性厌食症)、严重疾病(疑病症),等等。

E、焦虑、担心和躯体症状给个体的社交、工作和其他方面造成了有临床显著意义的困难。

F、上述症状不是由于药物的生理作用(例如,服药,吸毒,酗酒)或者躯体疾病所引起(例如,甲状腺分泌降低),也不仅仅是发生在情绪障碍、精神病性障碍、或普遍发展障碍之中。

焦虑症的病理学

焦虑症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它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呢?

到底焦虑症是由什么引起的?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到现在为止我们还不能完全回答这个问题。但是,现有的研究显示:

第一,躯体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碍虽然不会是引起焦虑症的唯一原因,但是,在某些罕见的情况下,病人的焦虑症状可以由躯体因素而引发,比如,甲状腺亢进、肾上腺肿瘤。而且,许多研究者试图发现,是不是焦虑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某些神经递质,是引发焦虑症的罪魁祸首。很多研究集中在两个神经递质上: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很多研究发现病人处于焦虑状态时,他们大脑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的水平急剧变化,但是,我们并不很清楚这些变化是焦虑症状的原因还是结果。

第二,认知过程,或者是你的思维,在焦虑症状的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抑郁症病人比一般人更倾向于把模棱两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释成危机的先兆,更倾向于认为坏事情会落到他们头上,更倾向于认为失败在等待着他们,更倾向于低估自己对消极事件的控制能力。

第三,我们发现,在有应激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出现焦虑症。

对焦虑症的起因,不同学派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见,虽然这些意见并不一定是相互冲突的,而是互补的。下面我们介绍生物医学研究者、认知行为研究者、和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者各自对焦虑症的解释。

焦虑症的治疗方法

生物医学研究者、认知行为研究者、和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者从各自的理论出发,为焦虑症提供了各自不同的治疗方法:

精神分析治疗:因为精神分析学把焦虑症的起因归结为压抑的无意识冲突,所以,焦虑症的精神分析治疗,就是帮助患者领悟他们的内在心理冲突的根源。具体请见:精神分析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的不同,运用行为治疗的医生有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治疗焦虑症。如果患者的焦虑症状与某些确定的情境有关,那么,医生通过运用“情境分析”,一种行为治疗技术,来找出患者的焦虑症状是由情境中的哪些关键因素造成的。然后医生运用“系统脱敏”的技术,降低患者对这些特定因素的焦虑程度。如果患者的焦虑症状游离于任何特定情境也就是不与某种特定环境有特殊的关系,那么医生就会运用“放松训练”来降低病人的总体紧张水平。另外,由于焦虑症患者经常表现出无助感,所以治疗者会帮助患者通过学习有用的技巧(比如,社交技术,直言技术),来提高患者面对各种情境的信心。由于焦虑症患者特有的认知方式-容易把模糊的刺激解释为威胁,容易过高估计消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知治疗常常被用来改变患者的认知方式。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