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3优缺点有哪些?为什么不如前两季好看?舌尖3和前两季相比有何不同之处?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与之前两季相比有什么优缺点?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舌尖3不如前两部好看了

本文目录: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是介绍了主食和各地小吃,说是舌尖上的中国一点也不为过,每每看到新的美食出现总会让人口水直流,这无关地域,好吃的食物总是会赢得各地人的心。第二季的设定本就与第一季有些偏差,口碑有所下降,幕后工作人员的大换血更让人对第三季有些许的怀疑。不仅如此,第三季的美食幕后的故事则偏离了美食这个中心,让人完全提不起胃口,在看完纪录片后也没有真正记住其中一样美食。反而《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加入的煽情故事让人有隐隐反胃之感。其中不乏有做广告的嫌疑。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舌尖3不如前两部好看了

像一个广告节目,很多网友表示这一季的舌尖像一个大型的广告节目,推销各种物品唯独缺了美食,章丘的铁锅等物品由于舌尖的播出瞬间被抢光,舌尖的带货能力很强,像广告节目而不是一个美食节目.

纪录片那么多,为什么《舌尖上的中国》会受到大众的喜爱?

食物,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食物被归于生理需求。它是人类的生活需要,身体需要。“人是铁,饭是钢”。

然而,现在的食物不仅仅扮演着生活需求的角色,它甚至成为“吃货们”的追求。

共进一餐美味,不但能带给人一天的好心情,更能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尤其是近年来人们的生活逐渐健康,生活走向富足,最能有共同语言的莫过于食物。无论是健康、美味、美丽、新奇、廉价都可以成为食物的标签,被人传播,被人喜欢,被人关注。人与人之间对食物的交流,其实也是饮食文化的交流。

而食物在历史长河中,正扮演着文化的记录者,传播者的角色。油条、玉米等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文化传播需要媒介。

无论是彩绘、壁画、官窑、书籍辞赋,它们都有共性,可保存,可传颂,具有代表意义。它们是古代文化的传承,象征。研究文化和研究历史,是有着千丝万缕般的关系。因为文化离不开历史。

现在中国社会需要巩固自己文化地位。就需要类似的,可被广泛接受,理解,喜爱的一种媒介。这才用食物作为了代表。

食物的地域性差异,也正代表了地域性的文化差异。也正因此,舌尖上的中国看似是述食物,其实是述文化。这与以往的香香美食等单纯为了传播食物述文化的方式不同。

舌尖上的中国以文化为中心,就把自己的节目提升到了高的境界。具有了教育意义和积极影响。正如此,它彻底与传统美食节目分类开。

这是舌尖上的中国自身的成功。也是把握到了观众的喜好。而最重要的,是大势所趋。

中国正在逐渐成为世界顶尖强国。中国需要巩固自身地位。打铁还需自身硬,对外做科技军事。对内重视教育,其中也包括文化教育。这也是现在中国年轻人都需要的教育,需要了解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中国强盛,身为国民的我们更应该了解自身,才能做到代表中国对外传播中华文化,而最有趣和简单的方式,依然是食物,因为它轻松,不苛刻,有趣,而代表历史。

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有目共睹。国家的强盛,国民对文化教育的需求也在提高。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成功,必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自身很棒,国家支持。

为什么《舌尖上的中国》一季不如一季?

原来的第一季名声打出来了,各方面的干预就越来越多,从开始介绍中国美食,到现在插入更多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这些东西一插就显得整体很混乱,美食也没功夫介绍了。再加上导演,文案实力和第一季相比略输一筹,似乎第三季是想跳出前两季给大家留下的刻版印象,所以就开始大改,变成了四不像。然后就成了大家现在看到的《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了。

舌尖1是更加注重美食的展现,舌尖2注重的中国人文情怀,生活方式的体现。这是不同的命题,不论好坏。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舌尖1》里面选择美食的制作者,要么是擅长烹饪,要不是对食物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总之跟烹饪的关系是比较近的。但是《舌尖2》里面对于人物的选择可能只是因为恰好,在外打工的儿子从外面回来,妈妈做了一顿美食给他。人们都是喜欢看故事的,也不是说这个不好,但是对于吃货的我来说,还差那么一点。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