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积雪为何常年不化?为什么高山上的雪离太阳更近却不融化?

高山上的雪离太阳更近,但是为什么常年不化? 高山上的积雪为什么常年不化

本文目录:

虽然山的海拔高度很高,距离太阳更近,但是因为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就会下降六度。所以说,山顶的气温相对于地面,是更低的,即使距离太阳更近,但是因为气温低的缘故,积雪难以融化。

01、海拔较高的山上通常会有常年难以融化的积雪。

雪山我们应该还是很熟悉的,并且很多人都知道在海拔较高的山上,都是有常年不化的积雪的,很多人这个时候就会好奇,山的海拔那么高,距离太阳按理来说应该是很近的,为什么它们还会有很多的积雪?特别是像珠穆朗玛峰这样的高度,在人的潜意识中是不应该有积雪的存在的。

02、为什么山的海拔那么高,还会有积雪呢?

在解释这个问题以前,我们需要明白一个原理,那就是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就会下降6度,就拿珠穆朗玛峰来说,虽然它有8000多米的高度,但是因为高度太高,所以相对于地面的温度,它至少是要底上40多度的,也就是说,虽然它距离太阳更近了,但是气温还是保持在零下,所以,即使太阳离的更近,给的温度更多,但是还是没办法让气温升的太高。

我去年暑假的时候和朋友一起去了云南,当时就是去了玉龙雪山,虽然是暑假去的,但是上山的时候还是需要的穿的厚一点的,不然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还是很冷的,还有一次就是去和朋友夜爬华山,就我当时拿了个外套,但是还是扛不住那温度,特别是日出前后,全身都是冷的。

总结:

虽然山的海拔高度都比较高,但是因为海拔上升,气温下降,所以说,山上的积雪还是可以保持常年不融化的。

高山上的积雪为什么常年不化

高山上积雪终年不化在世界上是很普遍的现象。常年积雪的下界是雪线,也就是开始有常年积雪的那条线,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或称万年积雪),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高度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降低,反映了气温的影响。地貌和大气环境也对常年积雪形成有影响。
雪线高度在热带非洲为4500~5200米,到阿尔卑斯山降至2400~3200米,北极圈内只有200米以下。
高度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降低,反映了气温的影响。在中国西部,从青藏高原、昆仑山往北到天山、阿尔泰山,雪线高度由6000米依次下降到5500米、3900~4100米和2600~2900米。再往北到北极地区,雪线降至海平面。

在气温相同的条件下,雪线高度取决于年降水量的多少。在青藏高原,雪线附近的年降水量为500~800毫米,雪线高5500~6000米;阿尔卑斯山脉雪线附近的年降水量达2000毫米,雪线高度仅2700米左右。祁连山东段的年降水量大于西段,雪线由东(4600~4700米)向西(5000米)升高。

地形通过影响气温和降水而间接影响雪线高度。北半球在同一山地,南坡的雪线通常比北坡高。但在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气温和年降水量相差极大,致使南坡雪线(4500米)比北坡雪线(5900~6000米)低1400~1500米。
雪线高度不仅有空间差异,在时间上也有一定变化。空气变冷、变湿,导致雪线降低;反之,引起雪线上升。这种变化有季节性的,也有多年性的。第四纪时期几次大的气候波动,出现冰期和间冰期,都引起雪线的大幅度升降。故古雪线升降是古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高山顶部的雪为什么常年不化?

每高出海平面1000米,气温下降6摄氏度。所以高处不胜寒,高山高出海平面几千米,最高温度低于0摄氏度。因此,雪一年到头都不会融化。中国西部的一些高山,如祁连山、天山、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终年被冰雪覆盖,就像戴着一顶“白帽子”即使在夏天也不会消失。在热带地区,一些非常高的山峰终年积雪。这是因为山上的温度很低,天气也很冷。

为什么山里这么冷? 因为山越高,空气越稀薄,太阳的热量就容易消散。每增加100米,温度就会下降约0.6℃。因此,在一定的高度,温度会下降到0℃以下,冰雪不会一年到头融化。这个高度的边界叫做雪线。离两极越近,雪线越低,因为那里的温度已经相对较低了。在热带地区,雪线被抬高了。

山顶被冰雪覆盖后,阳光照射在这里。因为冰和雪的表面强烈反射阳光,它通常能反射50%-90%的光和热。大部分热量被反射出去,这降低了这里的温度,使得冰雪难以融化。

因此,比雪线高的山顶终年积雪。 在强烈的阳光下,会有一些融化,在夏天,会有更多的融化,但是雪很快就会落下来,所以山顶总是可以保持冰雪,可以形成冰川向下移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山顶上的那些“白帽子”,也决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由雪花慢慢变成的。

某些高山上的积雪,为什么终年不化?

冰雪的熔点为0℃,也就是说积雪在0℃或以上才能熔化,而某些高山由于地理位置高,常年气温在0℃以下,所以积雪不能够熔化。

积雪对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任何时间和空间尺度的气候变化都伴随着不同规模的积雪波动。大气中CO2和其他具有温室效应的微量气体不断增加,导致气候变暖,积雪面积减少,引起永久积雪边缘带的消融和海平面上升。

反之,则积雪面积扩大,甚至导致冰川推进或扩展,季节积雪的年际波动与厄尔尼诺涛动有关,是全球海气关系异常和火山喷发导致温度变化的结果。

扩展资料:

新雪可反射太阳短波辐射的85~95%,仅红外部分被表层吸收,热辐射率达0.98~0.99,几乎接近完全黑体。

因此,积雪可形成冷源性下垫面和近地层逆温层结,使近地面气温下降好几度(℃),积雪区与无积雪区之间热状况的显著差异,使中纬度气旋活动加强。

欧亚大陆积雪的波动,影响东亚大气环流、印度季风活动和中国初夏降水,积雪变化还引起反射率-温度反馈循环:若积雪增加,地表反射率增加,吸收的太阳能量减少,气温降低,降雪量增加;反之,则气温升高,降雪量减少。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