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就像一本书读者的想法会影响阅读体验吗?内心欢快和身体折磨哪个更重要?

小说:一个人就好比一本书,读者们总是带着自己的想法去读它…… 小说:一切都变了,内心欢快和身体的折磨相比就好比蝼蚁一般微薄

本文目录:

(上接第44章《梦见哥哥》)

我懒得去阻止他们讨论,何况他们交流的声音很小,也不影响其他班级,同学们都是刚睡醒的,让他们自由谈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还起到了提神的作用。反正这些东西也无关他们的痛痒,只要上课的音乐铃声一响,他们都会习惯性地翻开当堂要上的课本,注意力就转移到课本上去了,老师一走上讲台,同学们也就专心听老师讲课了……

再说,我也很好奇——他们到底还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所以我在座位上没有动,就当作自己没听到任何内容,然后继续听——

“那可不一定,也许那个人很平凡,不如潭潭,但是潭潭也是个凡人啊,她的凡心被追求者打动了……所以她极力转移注意力,把全部心思用到学习上,这样既能摆脱感情的困扰,也能在学习上取得成就感,一举两得……”

“那得有多强的意志力和多好的心理素质啊!”

“唉——还是称呼她‘小仙女’比较合适,小仙女的心理我们这些‘小俗人’哪能琢磨得明白呢?”

……

一个人就好比一本书,读者们总是带着自己的想法去读它。这不但丰富了原书的意蕴,而且在众多不同的读者或同一个读者多次不同的解读中又获得了多重的新生,赋予了这本书更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没什么不好。

听到“小仙女”这儿,我不由得捂着嘴偷笑,心想——就我还仙女?一顿不吃饿得像猴似的,急得想啃树。别看我瘦,但我吃起东西来“贪得无厌”,用我外婆的话说——就是“你这丫头,要是生在解放前的贫苦人家呀,为了把你一个人养活,全家都得饿死。”

记得当时我好奇地对外婆说:“解放前为什么没东西吃啊!那时候没有现在的山吗?没有现在的田地吗?没有现在的商场吗?如果全家都饿死了,还有谁给我弄好吃的呀?那我也饿死了呀!这样不对,这样不对,我必须要救活你们,我不要你们死,我要把吃的东西分一分,每人分一点,大人多点,我们小孩少点,哥哥比我大,哥哥要比我多点……”

外婆叹了口气,又摸了摸我的头,带着一点似有似无的笑意——正像我家墙上的壁画《蒙娜丽莎的微笑》一般,带着些神秘感,然后轻轻对我说道:“唉!一言难尽啊!你长大了就知道啦。不过现在呀,你想要吃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爸爸妈妈可以做给你吃,买给你吃。但当爸爸妈妈也像太爷爷太奶奶那么老的时候,你和哥哥就要想办法弄给他们吃啦。所以呀,你要好好读书,书里头会告诉你——解放前为什么贫苦人家没东西吃;会告诉你——学到什么本事自己才有东西吃,会告诉你——用什么办法才能让爸爸妈妈开心,才能让爸爸妈妈吃到自己喜欢吃的……潭潭一定能做到,对不对?”

我一边回答着“能”,一边就把哥哥念过的二年级的书拿来念,因为当时我刚上完一年级,自己的书已经都念得滚瓜烂熟了。我只能再到哥哥的书中寻找外婆没有回答我的——问题的答案……

有关吃的问题,妈妈比喻得就更形象了——“潭潭,你爸爸老说叫你吃个‘八分饱’,你非得像鹅一样的吃,要吃十二分饱……”

每逢这时,我总是回应妈妈说:“妈妈,你们老说我脖子细,我多吃一点,把脖子填粗一点不好吗?”妈妈没什么可说的了,又是点头又是摇头又是哈哈大笑的……

这都是小时候的事情啦……唉!为了自己这么能吃,我也要加倍努力学习呀!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将来不饿肚子,保证有资本去赡养父母,保证做一个自食其力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啊!”

我从眼角的余光里感觉到青青向我侧过头,我转头一看——她正睁着一双无辜又迷茫的大眼睛观察着我……我又从回忆中被拉回现实。

我的手脚已经恢复了正常的知觉,顺着青青的目光——我才想起我的身上真的被披了一件厚厚的军绿色棉大衣,真是人生如梦,梦亦人生啊!梦见的东西真的在现实中出现了——这也算是一种梦想成真吧!可是,哥哥啊,你什么时候才能探家呀?但午休的这一觉绝对把我睡清醒了——我知道肯定是有人在我熟睡的时候给我披上的。我站起身准备仔细端详一下,看能不能想起来曾经有哪位同学穿过这件大衣,然后直接悄悄地还给人家并致谢就可以了!省得问这问那的,有的同学正在班级学习呢!

没想到一站起身,又引起了周围同学的关注与议论:

“哇!潭潭好帅!披上这件大衣好帅……”

(未完待续)

敬请期待第46章《大衣之谜》

小说:一切都变了,内心欢快和身体的折磨相比就好比蝼蚁一般微薄

宁静两眼泛酸,自己遭罪也就算了,她没有想到过罪孽还会强加到下一代的身上:“有什么好哭的,你摆这一张臭脸只会让我对你更加的厌恶,不就是没了一个孩子吗?想要的话就吭一声,我还可以给你很多个。”

这不正是她想要的吗?虽然每次和他身体的接触都会让她承受折磨,但她的内心却是无比的欢乐,她渴望和他有所接触,渴望和心中所爱的人在一起,可是为什么现在一切都变了,内心的欢快和身体的折磨相比就好比蝼蚁一般微薄。

秦江似乎察觉到了她身体上的不妥,咬牙切齿的说到:“三天!”

一声阴冷的裁决,他利落的抽身便离开了房间,房门被关上的那一刻宁静便知道,她要呆在这间黑屋子里三天才能出去了。

那个男人的离开让她重重的松了一口气,仿佛周围的空气都变轻了许多,明明对他那么的惧怕,可是看着他离去的背影,为什么还是会十分的不舍…

四周的墙壁上全是姐姐的照片,她不敢发出太大的声音,就怕惊醒了在天堂游玩的姐姐,她只能紧紧地抱着自己的膝盖,蜷缩在床角窥视着黑暗里的一切。

秦江来到客厅,李妈妈已经准备好了一桌的饭菜,全是他最喜欢吃的:“少爷,留下吃个午饭吧。”

想到楼上那个小女人虚弱的样子,他坐了下来,少见的在家里吃了个午餐,对李妈妈说到:“给那个女人多做一点补品送进去。”

她瘦了,手感似乎变得没有之前好了。

临走又补充到:“流产的人该怎么调养就给她怎么调养好。”

那是他的孩子,在他知道她流产的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也像是堵了一块巨石,还好母亲没事。

明明是一种关心,在他的嘴里说出来却是冷冷淡淡,李妈妈或许是误会了他的意思,往宁静的小黑屋里尽塞了一些她吃剩下的馊饭馊菜,完美的扭曲了秦江口中调养的意思。

黑屋子里的能见度并不高,让宁静的视线模糊,看不清事物,只知道每天递给她的饭菜都少的可怜,一天只有两顿,而且都特别的难闻,正常人根本就吃不下去。

屋子里面弥漫着饭菜的馊臭味,装着食物的碗筷就堆放在墙角,她一顿也没有吃过,因为饥饿, 尝过几口,可到最后全都吐了,还引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反胃。

三天的时光,她就在黑暗,恐惧和饥饿中度过,因为流产而变得虚弱的身体没有得到一点好转,反而更加虚弱了:“秦江…我快要后悔爱上你了…”

宁静望着灰蒙蒙的天空近乎呢喃的说着,黑屋子里的时光让他越发的见识到了那个男人的可怕,再这样下去,她真的要死在秦家。

《一间自己的房间》:这是我读过关于女性最好的发声

大家好呀,这里是 日长宜读书

日子很长,我只想与你共读每一本好书。

今天我要介绍的一本书,是由英国十九世纪天才意识流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所写的《一间自己的房间》。

豆瓣评分8.6

作为伍尔夫在剑桥大学以“女性与小说”为主题的一篇一小时的长演讲的收录,这本书被公认为女性主义文学领域的里程碑。

它涉及女性在经济、教育、职业、生育等许多领域面临的困境,

在书中她将带着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探讨女性被剥夺的多项权益,让我们看清很多真相和识破诸多谎言。

『女人想要写小说,她就必须有钱,还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甚至在19世纪,还需要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出版社。)

这发表于两百多年前的惊世骇俗的言论,却到如今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弗吉尼亚·伍尔夫

但就像很多杰作需要流芳百世的名言,但也可能因一言而蔽,后世的读者反而会因此疏忽和淡漠文中的多重思想一样,伍尔夫的这本《一间自己的房间》就是这样的典型。

太多人以为从这个标题就已了解了整本书的中心思想(比如我),从而忘记了从头到尾慢慢品读,导致错过。

总的来说,这本书既是一篇演讲散文,更是一篇充满庞杂论据的论文。

全书分为六个章节。


第一章开宗明义。

作者先从自己短短半天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讲起,

比如被剑桥的学监轰出草坪,只因她是女人,

还有校园内世界闻名的图书馆却有着“ 只有在本学院研究员的陪同下,或持有介绍信的女士,才得入内”的规章,

而引出“为什么一种性别群体享有安逸与富饶,而另一种性别群体却得忍受贫穷与不安”这个问题。

紧接着在第二章中,作者转战大英博物馆,

想通过请教那些早已著述论断的不带偏见的饱学之士来解疑答惑,

却意外地发现在卷帙浩繁的著作中,竟有如此多由男性手笔写出的关于女性的书,

即“ 自己竟然可能是全宇宙被人谈论最多的生物”。

但通过不断的阅读,作者只能记下了什么呢?

“女性的道德意识比较薄弱”

“女性的脑容量小”

“女性的心智、道德和体能逊于男性”

“女性的肌肉有欠发达”

“女性的虚荣”

更有冯·X教授倾心倾力撰写的传世之作《论女性心智、道德及体能之低劣》……

写到这,我不经想到杨笠的那句出圈的“男人总是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所引发的舆论狂潮,

无数男性觉得自己被冒犯而上蹿下跳, 却殊不知这种冒犯女性早已忍受了近千年

而这种贬低和诋毁本质上是什么呢?

作者认为是不能心平气和,是愤怒和在意,

是为了捍卫自己的优越和权威时的急于强调,是因为虚荣心受伤害时发出的哀嚎和抗议。

由此作者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侦探到男性之愤怒本质的女作家,揭开了男性权威的真相。

男性赞美的永远是男性凝视下具有其要求的女性特征的女性。

千百年来,女性必须担当魔镜职责,可以将镜中的男人放大两倍。

如此拿破仑和墨索里尼才能通过特别强调女性低劣卑下,而自我膨胀成伟人。

如此无数的男人才能在魔镜的光辉中,盛装打扮,洋洋自得,精神抖擞,高谈阔论。

而在第三章中,作者摒弃极易带上自我情绪的那些观点,

而开始求助于记载史实而非阐述见解的历史学家,

想通过女性在历史上的严重缺席的客观事实, 弄懂十八世纪前的女性究竟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而她在《英国史》中读到是什么呢?

「殴打老婆是被公认的男人的权利,不管地位高下,男人都能面无愧色地下手……」

「女儿若拒不嫁给父母选择的女婿,就可能被关进屋里,饱受拳脚,公众对此保持漠然……」

但与之相对,极度怪异的是,女性在所有诗人、剧作家和文学作家的笔下都如灯塔般光芒四射:

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奥赛罗》当中的苔丝狄蒙娜、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宁娜,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盖芒特夫人……

因此就导致一种杂糅出来的,异常奇特的现象:

在无数男性所著的文学作品中,她主宰和影响着无数帝王和征服者的人生,无数富于灵感的动人词句由她们说出,无数隽永深刻的思想由她表达;

但在现实生活中,她却在历史长河中无迹可寻,她不认得多少字,更遑论读写,无数人对她所期许的只是能套上婚戒养好子宫。

在想象中,女性千姿百态,举足轻重;

而在现实中,女性却被推搡质疑,饱受拳脚。

在想象中,她无比尊贵;

而在现实中,她根本无足轻重。

「如果先读历史,再读诗章,那我们会看到一个何其奇特的怪物啊——长着鹰翅的蠕虫,象征着生命与美的精灵,却在厨房里剁着板油」

而在这一节中,最精妙的莫过于作者虚构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而她是莎士比亚的妹妹。

再通过结合时代背景和世俗伦理,合理推断出她一生的悲惨命运。

并再次通过论证得出作者的观点:

心智自由才是伟大作品诞生所仰仗的基础

而这种基础始于丰厚的物质基础。

莎士比亚般的才华,不可能源自日夜操劳、目不识丁、卑躬屈膝的人群中,

不会出现在十九世纪中的工人阶级中,

更何况是那些尚且年幼便被父母逼去干活、没有上学机会,在法律和世俗的束缚下一生不能脱身的女性中呢?

所谓“诗才可在任何地方滋长繁盛,贫富贵贱之处没有差别”的说法,

在十九世纪前,就是一句彻头彻尾的空话。

接着在第四章,作者改用无法辩驳的实例取胜,

通过引用十八世纪从斥责、侮辱和训诫脱颖而出的女性诗人温切尔西夫人的大量诗句,来进一步论证女性所受到的困境:

「我们沉沦于何等地步!沉沦于错误笃信的陈规,被阻挡在一切令人心智发展的进步之外,就这样变得呆滞无知,如人所愿,听人摆布……」

「啊!一个尝试握笔书写的女人,被认为是肆意妄为是怪物……

书写、阅读、思考,或是探索,会令我们的美貌失色,年华耗尽, 而呆板地打理无趣的家务事却被认为是我们最高的艺术、最大的用处……

由此可以想象,在那些数不清的年代中,

有多少狂野、充沛和未经雕琢的智慧被肆意浪费,有多少如火山般炙热滚烫的才华被兀自喷薄,肆意流淌。

本该有人把显微镜递到她手中,本该有人教她仰望星空,本该有人让她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思考。

但可惜的是,都没有。

没有钱,没有时间,没有教导,没有榜样。

在不绝于耳的反对女性写作的声音中,

同温切尔西夫人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玛格丽特只能被人视为老妖婆,出行被无数人蜂拥窥视,最后身心俱伤;

在不能拥有自己独立房间的扰乱中,

简·奥斯汀只能在人来人往的共用起居室里写出《傲慢与偏见》,且不得不改用“柯勒·贝尔”这个男性笔名才得以出版;

而作为第一位以写作为生的英国女性班恩夫人,

她也有时穷得连纸也不能一次多买几叠,且因没有更多阅历,而几乎从未目睹过城市的喧嚣和繁华。

但她们仍然坚持了自己。

毫不理会那些顽固不化的学究们的一成不变的训诫,

对那些喋喋不休的声音充耳不闻,对那些耳提面命和诋毁攻击视而不见。

在她们应得的冠冕上,最璀璨的那一颗明珠便是:

她们仍用了女人的方式去写作,而没有像男人那样去写。

图书馆尽管去锁,学堂尽管去封,

但她们自由的心智是永远锁不了和封不住的。

而在第五章,告别历史,

我们跟随作者一同来到作者所在的十九至二十世纪。

此时女性作家已逐渐崛起,且在对比中,发现了不同性别的作者笔下的女性角色是有多么大的区别呀。

辉煌的小说长廊,被截然划出了一道分水岭。

我们也因此注意到,在作者写下这本书以前,文学世界里竟还从未有过描写女性友谊的作品。

「在简·奥斯汀的时代之前,小说中所有的重要女性都是从异性的角度来看的,而且,只有在与男性发生关联的情况下,她们的形象才得以显现。」

这放在如今的很多影视剧上又何尝不可以通用。

我曾看过一个比较出名的判断性别歧视的标准,即Bechdel Test,

其中第一条讲的就是看 剧中的两个有名有姓的女性角色是否有过一段与男人无关的谈话

这看起来是多么容易达到的目标,但却成为了一个标准。

其中的女性角色被影视作品物化和边缘化的现状可见一斑。

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测试即 性感台灯测试(Sexy LampTest),

即把一部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换成一只性感台灯,

如果整个故事情节仍旧可以保持不变,那么这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就是有问题的。

于是我自动代入了这几年我看过的一些偶像剧和偶像电影,

嗯……几乎全中。

回到书中,那么除了与男性发生关联以外,女性存在的意义,或者说是男性女性共存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呢?

作者写道:

「因为人人脑后都有一先令大小的部位是自己永远看不到的。

两种性别间的互惠互助之一,便是为彼此描述这后脑勺上一先令大小的部位。」

多么令人振聋发聩的观点。

虽然这本书已发表已经两百多年,虽然社会不断在发展,

但伟大的思想真的永不过时,而且能跨越时空,引领共鸣。

最后第六章,作者对演讲台下的学生们振臂呼号:

「我应当请你们记住自己的责任,努力向上,追求更崇尚的精神追求;

我应当提醒你们肩负着何等众人,你们对于未来的影响又是何等重大。」

并再次得出那个结论:

「女性想要写小说或诗歌,必须每年有五百磅的收入,以及一间带锁的房间。」

五百磅的收入,代表了沉思的力量;

门上的锁意味着独立思考的能力。

即使道路艰苦卓绝,即使全程完全不受瞩目,

哪怕上千只笔乐于指点你们应该做些什么,应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你们也要记住,

独立而自由的灵魂,才是幸福之源。

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写在最后:

哪怕这本书中写了很多貌似将男女安排在两个阵营的内容,

我也想强调,这绝不是一本抨击男权的小说。

作者所期待的是 真正的平权运动

就像她在书中强调的那样:

『煽动一种性别的人去反对另一种性别的人,抬高一种素质去抵制另一种素质,这种自命不凡、贬低他人的行为都好比是人类社会小学阶段的幼稚行为。』

这是作者在19世纪就已悟到并提出的道理呀,可如今还有大多数人不懂。

就像如今日益兴起的捍卫女性权利的女权运动固然好,但是当这种运动被刻意理解和异化为是单纯的“女性反对男性”时,这一切早就变味了。

这除了导致疯狂反扑形成男女对立外,没有任何实际作用。

就像柯勒律治最出名的那句话, “伟大的头脑是雌雄同体的”

如果女性也成为愤怒的男权家长式的人物,这绝对不是雌雄同体的心智该有的表现

愿我们都能更清醒。

码字不易。如果喜欢记得点赞加关注!

我是日长宜读书,下次再见啦!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