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诗有哪些相关作品?牧童在哪些诗歌中出现?

牧童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横吹隔陇闻。(出自黄庭坚《牧童诗》,全诗) 关于牧童的诗有哪些

本文目录:

作者:平酱。聊一聊中国历史,古典文学。若要转载,请联系我授权哦~~~
对于著名古诗《咏鹅》的来源,大家都耳熟能详,这是作者骆宾王在仅仅只有7岁时写下的。因其用语直白易懂,刻画生动活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从而成为了当代儿童的启蒙作品之一。
那么,除了骆宾王以外,还有古代著名诗人能在小小年纪就写出优秀的作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今天,就介绍一下黄庭坚7岁时写的一首《牧童诗》,他是苏轼的弟子,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难能可贵的是,这首《牧童诗》虽然出自一个孩童笔下,却没有体现小孩子对于未来的无限向往,反而是对于功名利禄的淡漠和不屑,更像是一个历经沧桑的中老年人写的。

牧童诗
黄庭坚 〔宋代〕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横吹隔陇闻。( 吹笛横吹 一作:短笛风斜)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本诗的前两句,“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横吹隔陇闻”是白描,直接写出自己看到和听到的,看到牧童骑着牛远远地从村前经过,听到他清越悠扬的笛声隔着田陇传来。本诗的后两句,“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是说理,长安城里那些追名逐利的人,机关算尽都不如这自由自在的牧童。
《红楼梦》中曹雪芹评价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不知道是否也受了黄庭坚此诗的启发。王熙凤作为《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聪明伶俐,能说会道,八面玲珑,通过自己的手段,弄了不少私房钱,不料,贾府被抄家了,她的钱财全部被没收,她费尽心思敛到的财,不仅没怎么花,反而成了她的罪证。
7岁的黄庭坚还是一个未经世事的孩童,为何能写出如此老成的诗句?历史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答案。但是,我们或许可以从黄庭坚的父亲黄庶身上窥得一二。
黄庶是仁宗庆历年间的进士,虽然仕途不顺,但是为人却刚正不阿。因此,或许年幼的黄庭坚目睹了父亲的郁郁不得志,尽管在仕途上付出很多,却还是无法实现理想,内心苦闷,因此才更加觉得乡间的牧童自由自在,更令人羡慕。
可惜的是,黄庭坚也无法避免地走上了父亲的老路,这可能与他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吧,毕竟学而优则仕。
就像现在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一样,他们有的人也会羡慕小城市的安逸舒适,但是为了心中的理想,还是会选择继续留在大城市。
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关于牧童的诗有哪些

《牧童诗》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黄庭坚。其古诗全文如下: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译文】

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哎,多少到长安求取名利的人啊,机关算尽都不如你(牧童)啊,作者赞颂牧童清闲恬适,不追求名利的生活,他认为人应活得悠闲自在,不应受名利所驱。

《牧童》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吕岩。其古诗全文如下: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所见》作者是清朝文学家袁枚。其古诗全文如下: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清明》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全文古诗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翻译】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黄庭坚的牧童诗意

牧童词
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牧童诗
吕岩
草坪原野有六七里大,
逗弄笛子吹三四声.
吃完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看明月.

牧童诗
黄庭坚七岁作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杜牧的也可以啊
牧童

1.课文简说。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牧童》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诗词名:牧童 作者:卢肇 朝代:唐 体裁:七绝

牧童

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诗词名:牧童 作者:刘驾 朝代:唐 体裁:五古

牧童

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诗词名:牧童 作者:隐峦 朝代:唐 体裁:杂言

牧童

牧童见人俱不识,尽着芒鞋戴箬笠。朝阳未出众山晴,
露滴蓑衣犹半湿。二月三月时,平原草初绿。
三个五个骑羸牛,前村后村来放牧。笛声才一举,
众稚齐歌舞。看看白日向西斜,各自骑牛又归去。

诗词名:牧童 作者:栖蟾 朝代:唐 体裁:五律

牧童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