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无一物'的意思是什么?'何处惹尘埃'有什么含义?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

一、该句含义: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既然什么都没有穗带,尘埃昌知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二、出处: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

三、原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四、原文白话释义:菩提原本比喻智猜迅芦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五、惠能大师简介:

惠能(638―713),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二十四岁时,惠能辞母出家,往湖北黄梅东山寺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成为禅宗六祖。

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险,隐居十五年。弘忍入灭之后,惠能才开始传法受戒。此后演化佛法三十余年,弘法度众无数。武则天、唐中宗闻其名声,多次敕书征召入京,惠能皆以老病相辞,竟不奉诏。713年(唐玄宗先天二年),惠能赴新州入灭,当时七十有六。

扩展资料:

惠能大师菩提偈的其他三偈: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白话释义:本来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

2、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白话释义: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3、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白话释义: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参考资料来源:-菩提本无树

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此偈子出自六祖坛经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们的清净本性,本来就没有任何形状,“无树”这个就是我们的本性,不是任何形状的。

明镜亦非台,那个我们所谓的心,犹如明镜,它也没有所谓的台,如果有台的话,就变成有能照所照。
为什么昌腊叫明镜亦非台?我们这个镜子啊,要是假设说,我们这个清净心,就象明镜一样,但是这是方便啊,真正的清净心,怎么样?亦非台,非台就是没有能照所照。有台,就有能照所照啊。众生认为说:我有能觉悟,有所觉悟的。所以觉悟了那个迷,那个觉还是迷。

本耐陆滑来无一物,为什么呢?佛在《楞伽经》对大慧菩萨说:大慧,看到任何的相,都把它碎为微尘。
譬如说:这个毛巾,碎为微尘,毛巾的相没有,没有这个东西,讨论这个没有意义悉没,世间本来就没有这种东西,我们就是在本来没有,没有这种东西的假相,缘起无自性的假相,一直在分别这个是啊、非啊,众生就是这样,下决定心,取决定义,这个就是毛巾。
大智慧的人看,毛巾本空,因为缘起不可得,它是条件所构成的,所以,毛巾没有毛巾的相;桌子彻底的摧毁,如是观照,没有桌子相;美女,彻底的摧毁,丑女,彻底的摧毁,没有美女之相,也没有丑女之相,没有,对不对?如果有相,统统叫作妄想,颠倒、执着。

本来无一物,何入惹尘埃?哪里有能所呢?哪里可以说沾惹到烦恼呢?没有的啊,那你起心,动念即乖,起心动念才产生妄想、颠倒、执着嘛。

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什么意思?

原句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解释是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意思是:

“菩提本无树”是我国佛教禅宗禅磨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修法,当看到启明星时而顿悟菩提本心。

禅诗“菩提本无树”中的菩提,不是指树木的意思。这是六祖慧能一首禅诗里的话。他和神秀的禅诗中提到的“菩提树”、“明镜台”是来比喻自己对佛法的认识。而六祖“菩提本无树”中的“菩提”,则指的是真实本心。

“何处惹尘埃”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尘在内,团袭源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心中对世间一切事物的挂碍便是心中之尘。

扩展资料:

在《坛经》第二十节,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这是惠能“顿悟说”的基础。

在他看来,“愚人”与“智人”,“善人”与“恶人”,他们和“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迷”到“悟”,仅在一念之间。这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仅对中国佛塌态教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理论也有重大的影响。

参考资料:――菩提本无树

何处惹尘埃?什么意思

意思:到哪里染上尘埃?

出自《菩提偈》是六祖慧能作的偈中的第三首偈。

其三

菩提本无(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译文: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扩展资料:

尘埃:佛教术语,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故称尘务。

第三首偈,见于《六祖法宝・坛经》,流传甚广,为《全唐诗外编》所补录。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关键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带头,契嵩本、宗宝本因之,把“佛性常清净”改成“本来无一物”。

这是一种误解,早在宋代即有人提出非议。郭朋认为:“《坛经》的首窜者,不仅不了解‘佛性’论,而且也不了解‘性空’说。”其实,大乘佛教的所谓“空”、“无”,是就“妄心”、“妄境”而言;若就“真心”、“真境”而论,则决非“绝无”。

在《坛经》第十五节,惠能有言:“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腊穗磨光是灯之用。”在《坛经》第二十四节,惠能又说:“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这些都足以证明惠能的思想体系,同“一切万法,自性本空”的理论完全不同。不过在这句话之前,惠能先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他把一切归结于“心”,也即“自性”。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但无论如何,把“佛性常清净”和“本来无一物”等同起来,是不适当的。

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族举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

他弘化于岭南,轮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云寺的无遮大会之后,通过对南北是非的辩论,奠定了曹溪禅在禅宗的地位。

在惠能入灭一百年后,禅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谈禅。柳宗元撰《赐谥大鉴禅师碑》说:“凡言禅,皆本曹溪。” 武宗灭法之后,曹溪禅即位居中国佛教的主流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菩提偈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