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而信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敬事而信?

敬事而信是什么意思 敬事而信的意思

本文目录:

意思是: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

【出处】《论语・学而》――春秋・孔子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扩展资料

1、“敬事而信”阐述的道理

敬事而信是从政应有的态度。可以将其拆成“敬事”和“而信”两部分理解,先来看看“敬事”。敬事,按照现代话来说就是敬业,小心谨慎地处理自己负责的事情。

“敬事”不仅是一种外在的态度,更是一种内在的感情,成为人性的一部分。至于“信”,是在敬事的基础上取信于人。若想争取下属或民众的信任,最重要的是信守诺言,及时兑现诺言。

2、《论语・学而》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敬事而信的意思

敬事而信意思是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

“敬事而信”出自《论语・学而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敬事”就是要对一件事认真做,例如一个职务可以不接受,但如果接受了,就要克尽厥职。“而信”与“敬事”密不可分,前者以后者为基础。

“敬事”之“敬”,可以理解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荀子・议兵》云:“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朱熹对“敬”字评释说:“敬者,一心之主宰,万物之本根也。”他强调:“凡事须是敬,则能立。才有慢心,事日趋于弊坏。”

即做任何事情都要精神集中、心无旁骛,如此才能成功。稍有轻忽、怠慢之心,事情就可能走向败坏。“敬事而信”,换句话说就是敬业,“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敬事”既是一种外在的态度,也是一种内在的责任,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与“敬事而信”一脉相承。恪守的宗旨,是在更高境界、更深层次上对“敬事而信”的发展与升华。在革、建设和改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和幸福而努力,涌现出许多“敬事而信”的典范。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什么意思

意思: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出处:《论语・学而篇》

作者:佚名

节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扩展资料

《论语・学而篇》中成语列举:

1、不亦乐乎 [ bù yì lè hū ] 原是喜悦之意。现常用来表示事态的发展已达到过甚的程度。

出 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犯上作乱 [ fàn shàng zuò luàn ] 旧指触犯皇 权或尊长,搞叛逆活动。

出 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3、一日三省 [ yī rì sān xǐng ] 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出 处:《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4、三省吾身 [ sān xǐng wú shēn ] 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出 处:《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5、言而有信 [ yán ér yǒu xìn ] 说话算数,守信用。信:信用。

出 处:《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敬事而信什么意思

敬事而信意思是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出自《论语》:“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为“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论语》主要内容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