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听道是先有师傅还是先有道?后生是否也能拥有先知之智?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是什么句式

本文目录:

意思是: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作《师说》,原文选段: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年-802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

但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是什么句式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这句话中有两处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1、生乎吾前:在我之前出生。将“乎吾前(在我之前)”这个状语放在谓语动词“生(出生)”的后面,是文言文常见的“状语后置”。
2、先乎吾:比我早。同样是将“乎吾(比我)”这个状语放在谓语形容词“先(早)”的后面。
文言文的状语并不是一定要后置的,但是,有一种状语必定后置,那就是介宾结构作状语。
我们知道,状语是用来修饰、限制谓语动词或形容词的,表示谓语中心词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表示状态、程度时,一般不需要用介词“介入”某个对象,如“强烈地”、“高兴地”就可以。但表示方式、时间、处所时,往往需要用介词来引入对象,如“在哪里”、“于哪天”、“用什么”。其中的“在”、“于”、“用”是介词,后面是介词引入的对象,属于介词的宾语。这样的结构叫“介宾结构”。文言文凡是介宾结构都要放在谓语中心词的后面。如“在市场上买的”,表述为“购于市”;“用道理劝说他”,表述为“晓之以理”。
乎,作介词时,意义相当于:于、在。
其实,现代汉语也有状语后置的情况,例如问题中的例子,也可以说成“生在我之前”;“早于我”。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是什么意思

“固”这里指的是:固然,本来的意思。

出处:《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原文节选: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

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

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的乎是什么意思

原文出自《师说》“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释义: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乎”:相当于“于”意思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