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是什么故事?韦编三绝讲的故事梗概是什么?

韦编三绝的故事,简短些 韦编三绝讲的是什么故事

本文目录: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 wéi biān sān jué ]

1.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3. 【示例】:我们提倡~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4.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5. 【近义词】:悬梁刺股 ,三绝韦编 ,牛角挂书

6. 【反义词】:偶一为之

拓展资料:

1、刘老先生读书有韦编三绝的精神,所以他对每一本书的内容都了若指掌。

2、这对任何一家公司都是受益匪浅的,《从优秀到卓越》今后将成为经理人和首席执行官韦编三绝的宝典。

3、老师总是告诉我们,如果读书韦编三绝,书本内容滚瓜烂熟,那么不管考什么样的题目都难不倒我们的。

4、我们要效法孔子那种韦编三绝的好学精神,不应虚应故事,不求甚解。

5、以《红楼梦》为例,从班级书架上的一本连环画册开始,再阅读原着,到研读脂批,几近“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讲的是什么故事

韦编三绝
【读音】: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示例】:我们提倡~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典故】: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韦编三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当今优越的学习的条件下,更应当努力,认真学习,更要发挥自觉性,主动性。克服应付观念,克服投机取巧的思想,扎实读书,将来才会成为一个很有用的人。

韦编三绝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韦编三绝的故事

【读音】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读书勤奋;含褒义。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三绝韦编,牛角挂书 【同韵词】庄生梦蝶、女中豪杰、晚生后学[1]
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编辑本段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像《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编辑本段成语评说
“韦编三绝”是孔子勤读《易》书的一则典故。《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传统说法,孔子晚年喜欢读《易》,并且撰写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合称"十翼",又称《易大传》。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写书,再用皮条编缀成册。三,指多次。绝,断。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的皮条多次断开。他还说:"如果多给我几年功夫,那么,我对于《易》的知识会更加丰富的。"《论语・述而》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加与假意近。如果五十岁就开始学习《周易》,那么就可以不犯大错误了。宋欧阳修作《易童子问》,提出许多疑问,认为"十翼"、"皆非圣人之作","亦非一人之言"。以后,对十《易经》和《易传》的写作年代和作者的问题,成为学术界持久华沦的问题。许多人否定孔子与《易传》的关系,进而否定孔子与《周易》的关系。-般学者认为《易经》作于殷末周初,而《易传》则成于战国时代。《十翼》虽非孔子一人手笔,《易经》、《易传》与孔子的密切关系却难以否定。《左传》、《国语》记载,春秋时期的人引《易》占卜论事,就有二十余条,通《易》学的人分布于周、鲁、卫、郑、晋、齐、秦各国,说明当时流行《易》学,学习者甚多,可能还是一种时髦。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作为周游列国的大学者孔子怎么会不学《易》、不谈《易》呢?《史记・儒林列传》还记载孔子的传《易》系统。孔子传《易》给鲁国商瞿,商瞿六世传到齐人田何。田何传东武人王子仲,王子仲传川人杨何,杨何又传给齐人即墨成、广川人孟但、鲁人周霸、莒人衡胡、临人主父偃。《汉书》把《史记》省略掉的中间四世补齐,他们分别是:东鲁桥庇子庸、江东{马干}臂子弓、燕周丑子家、东武孙虞子乘(又作淳于人光羽子乘)。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残卷附录《易传》六篇,分别是《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据廖名春考证,这些应为战国中、后期的作品,不会晚于《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二三子问》中,记载孔子与子贡等学生讨论《周易》的对话。从以上资料可见,孔子晚年确实喜读《周易》,而认真钻研《周易》,以致韦编三绝。还向学生传授过《周易》。传统说法,孔子作《十翼》,后人对《十翼》进行研究,发现与传统说法不一致之处,例如《十翼》中常有"子曰",孔子自己著书,不可能写"子曰"。可以作这样的推测,开始,孔子口讲,经几代传授,到战国中期,传《易》者写于竹帛,才真正成书。传《易》者采纳了孔子以来历代传《易》者的说法,整理成系统的《易传》,称孔子所传,也是可以理解的。其中包含历代传《易》者的研究成果,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有的提法、思想不是孔子所写,就认为《易传》孔子无关,是不妥当的;相反,如果认为它是孔子所传,其中每一句话必定是孔子所写,也未必妥当。
编辑本段成语示例
◎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孔子读书勤奋以至韦编三绝的故事激励无数读书人用功学习。◎如果学生读书都能有韦编三绝的精神,书本内容完全理解,那就什么题目都难不倒了。 成语事迹"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的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后就用来形容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参考资料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