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是什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人物形象如何?

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人物形象分析?

本文目录:

①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从其创作背景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丑恶和弊端凸显无疑,对社会的揭露和批判现实的意义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最突显的特征。莎士比亚的悲剧表达出来的都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具有现实意义的对立,突出表现内在冲突的激荡。
②他的悲剧,还闪耀着强烈的理想光辉,表现理想的崇高性和追求理想的执着性,表现正义力量的不可压抑和顽强抗争。人物设置方面,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在于,为表现悲剧深广的震撼力量,其悲剧都是发生在身处精英阶级或是豪门望族的成员。因为,对于一个位高权重的人来说,他的命运可以影响整个国家或者社会的福祉,当他突然从天上摔下来时,他的毁灭就会给人一种极其强烈的对比,更加能够显示出人的无能和宿命的不可掌控。
③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在于表现手法上。莎士比亚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艺术想象,他让鬼魂、女巫上场,直接参与舞台表演,利用伊丽莎白时代人民普遍存在的迷信观念,来帮助制造气氛,展开情节,刻画人物。
④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还在于,他的悲剧不是纯粹的悲剧,还带有喜剧的因素。传统的悲剧一般都保持着肃穆的格调,但是在英国悲剧的发展过程中却突破了这一局限。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常常加入笑剧的元素,这样不仅不会使悲剧显得不伦不类,也不仅仅只是“惨剧”或者“哀剧”,而是使悲剧的内涵更加丰富起来,让悲剧的氛围更加浓厚。
⑤意象的运用构成了莎士比亚悲剧语言上的最大特色。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光”的意象,《哈姆莱特》中的“疾病”的意象,《麦克白》中“黑暗”、“鲜血”等意象,它们具体形象,含蕴深远,最大限度地表达了作家的意念和思绪。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人物形象分析?

一、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现实和理想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曾经对天地万物、人与社会都充满了美好的希冀。但是现实的严酷与丑恶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的人文主义的信念破灭了。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在复仇道路上的犹豫,显示了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与封建势力的悬殊。借此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反思与对人的命运与未来社会的忧虑。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虽然他在剧中一出场就是一个身著黑衣、一脸肃穆的忧郁王子,但“剧前期”的哈姆雷特可是一个在人文主义思想策源地的威登堡大学学习的快乐王子,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能力!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世界倏然改观:哈姆雷特心目中理想化的君主――老哈姆雷特突然亡故,猥琐而卑鄙的叔父克劳狄斯却践登王位;父母亲的爱情理想又为改嫁的母亲所玷污;盛大的结婚笙乐使哈姆雷特看到了本民族的致命缺陷,而老臣新贵们纷纷向新王献媚邀宠更使哈姆雷特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仅仅这些生活的不幸、人世的苦难就已经使哈姆雷特深深地陷入悲凉、忧郁中,谁知还有更加残酷的谋杀阴谋,使哈姆雷特的信念受到致命一击,巨大的震惊和愤怒,使忧郁的王子从个人的痛苦中转到了更加深广的范围,使他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在严峻的现实中,他自觉地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他所要担负起的责任太大太重,远不是那个暴烈如火的王子小福丁布拉斯,目标狭隘、不计后果地一会儿攻打丹麦,一会儿攻打波兰;也不是那个简单莽撞,一心复仇,纠集一群乌合之众攻打王宫,又被国王几句花言巧语所哄骗和利用,愚蠢地充当了国王的枪手的雷欧提斯。哈姆雷特的复仇,不仅仅是遵照父命去杀死国王克劳狄斯的肉体,而是要消灭克劳狄斯所代表的黑暗社会: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到处充满着专制腐败、阴谋诡计、阿谀奉承以及“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所换来的鄙视”。“载负万物的大地,这一座美好的框架,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一个点缀着金黄色的火球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而这一大堆污浊的瘴气,克劳狄斯是罪魁祸首,但老臣波洛涅斯、同学罗森克兰兹、吉尔德斯特恩等等,出于自己的私利,无不成为国王的帮凶。就是母亲和情人奥菲丽雅也由于软弱无知,无意中被黑暗势力所利用,并成为牺牲品。敌对势力是广大之阵,又是隐蔽很深的无物之阵。哈姆雷特的认识更加深广,但却陷入到思考的怪圈中。在一个和自己的理想信念相背谬的社会里,“生存还是毁灭”,这真是一个难以抉择的人生命题。这也是人文主义理想者所面临的无奈和不幸。时代社会的颠倒混乱,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所造成的必然的阵痛。君主理想已然破灭,君臣礼仪不复存在,纲纪败坏,伦常崩溃,世风日下。而封建堡垒却更加顽固。新兴的第三等级势力仅仅处于萌芽阶段,还不为人文主义者所认识。历史的反复和螺旋状态,是人文主义理想者们不期然而然的规律。人文主义者们不是政治家,而是理想家,他们胸怀远大,目标纯正,坚持理想信念,意志坚定。绝非为了一己的目标而不择手段。在哈姆雷特机智地以“戏中戏”的方式证明这一骇人听闻的罪恶时;本可以毫不犹豫的复仇。但在克劳狄斯慌乱地向上帝祈祷时,哈姆雷特不是趁机杀死他,而是想到要在敌人罪恶昭彰时,再举起正义的剑惩罚邪恶。这不能仅仅归结为哈姆雷特的宗教情结,更不能怪罪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这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文主义理想者的必然行动,而不再是宫廷权利的血腥争斗。最后哈姆雷特让他的好友霍拉旭好好活着把他“行事的始末根由昭告世人”就说明了这一点。?人文主义者过于推崇个人的力量,这使得王子哈姆雷特看不起一般民众,嫌弃“一个平民也敢用他的脚趾去踢痛贵人的后跟了。”尽管国王曾经担忧哈姆雷特在民众中的威望,海盗也给了他应有的尊重和帮助。但哈姆雷特不可能“堕落”到像雷欧提斯那样率领暴徒攻打王宫,在暴徒的山呼万岁中登上王位。因为,这距离他心目中的人文主义理想太遥远了。只有到了十九世纪,我们才看到如雨果、狄更斯等伟大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下层平民百姓攻打王宫、教堂、监狱的情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人文主义理想信念的根本在于“人”!高贵文雅,纯洁优美,勇敢坚强,兼具热情和理智,拥有平等和尊严。但在残酷的现实中,人性是那么邪恶,那么卑鄙;那么脆弱,那么善变;那么孤独,那么……“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但忧郁的哈姆雷特毕竟没有丧失人文主义对“人”这个“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信念,而且为这个永恒的信念献出了生命。这个信念就是我们一代代人活着而且奋斗的理由。另一方面,对哈姆雷特来说,爱情是那么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以至于有人怀疑他对奥菲利亚的爱,这对他显然有失公允。我们不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创作动机中哈姆雷特是一个具有延宕性格的人。他从不延宕(杀波尔纽斯,杀两个朋友,在奥菲利亚的葬礼上一跃而出)。我认为也许把造成这一结果归为两点恐怕更合情理:一、对母亲的爱。所以说,弗洛伊德的解释是有其价值所在的。剧中哈姆雷特往往将奥和葛并举,可以看出母亲失贞一事给他的心理造成多么巨大的阴影。这倒并不是说他的叔父做了他潜意识渴求的事,以至于心慈手软,被自己唬住,而在于母亲改嫁这件事令他无法再相信女人。这种透彻的了悟又是和爱女人的欲望纠缠在一起,以致痛苦万分,手足无措。二、正如有的沙评家称哈姆雷特性格的形成一大部分原因在于莎士比亚无法对如此巨大的题材加以把握。这里有几条证据,如哈姆雷特的对于演戏的大段评说,诸多地方是为了表现剧作者的聪明才智和对社会的褒贬(这在古典主义作家那里是无法想象的)。再如,同时要表现母子关系,爱情关系,又要表现复仇,势必拖延了后者。再回到开头的判断,我们看哈姆雷特死前的场景,他说的是有关丹麦继承权的问题。设想一下,如果整出戏发生在罗密欧身上,那么他临死时,不是抱着母亲就是呼唤着奥菲利亚的名字。所以说,把这部戏理解成社会批判据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毕竟,也许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哈姆雷特的身份是王子,而非公子,而王子是将继承王位的。

二、麦克白:麦克白:作为邓肯国王的一个首席将军和最亲近的军事顾问,麦克白在三个女巫预言和他妻子的阴谋的驱使下做出邪恶的行动。当他因他的军事功绩而被授予考德爵士时,他登上皇位前的一个预言实现了。他受谋杀的诱惑而去实现第二个预言。一旦他被加冕为国王,他就会制定残忍的计划,开始不加选择的杀人以确保他王位的安全。他是不敏感的,当他激怒了整个苏格兰贵族反对他的暴虐时没有有效的抵挡,最终他迫于心理压力和反抗势力而垮台。
麦克白夫人:作为麦克白的妻子,麦克白夫人是那个帮麦克白登上皇位的残忍计划最早的煽动者。她野心勃勃,对权力有很强的渴望,她的阴谋就像她丈夫的行为那样冷酷狠毒。然而,在虐杀开始后,她没有能力去忍受她的所作所为所带来的影响,不久她成了自己罪过所带来的的精神压力的受害者,最终发疯并自杀。尽管她和她丈夫的罪行有着可怕的性质,但他们是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

三、奥赛罗;奥赛罗的人物形象,他一方面宽容大度,一方面狐疑猜忌;一方面严于律己,一方面吹毛求疵;一方面单纯朴质,一方面缺乏智谋;一方面浪漫而富于诗意,一方面急躁冒进,无法冷静处事;一方面重视“证据”,一方面捕风捉影、疑神疑鬼;一方面疾恶如仇、大义灭亲,一方面对坏人疼爱有加;一方面英勇善战、屡建功勋,一方面急躁异常、有勇无谋。正是这些矛盾性和两面性,促成了奥赛罗的悲剧,促成了他的毁灭和自戕
奥赛罗的悲剧是人文主义的悲剧.它体现的是种族的偏见,反映的是邪恶力量与正义势力的交锋.一般认为,奥赛罗的形象是光辉和高大的.人们认为他是马基雅弗利式的恶魔,莎剧中最险恶的人物伊阿古的牺牲品.然而,稍微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奥赛罗这一角色,或多或少是一个自私,偏狭,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四、李尔王: 李尔形象的本身,反映出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的理想和现实之间不可解决的矛盾。道义上的胜利使李尔的悲剧留给了人们决不至于悲观的感觉。

葛洛斯特在《李尔王》中是有着同李尔王类似的遭遇的人物。他轻信私生子爱德蒙的谗言,而把自己的大儿子爱德伽驱逐。后来,他反而被爱德蒙“出首告发”,在康华尔的酷虐之下失去了双眼,又被驱逐到了荒野。在遭到命运的打击的痛苦中,葛洛斯特思想悲观,情绪沮丧,以致绝望跳崖自杀;李尔却相反,呼天骂地,指控豪富,谴责自己,还想用武力夺回王位,惩处恶人。因此,在这个剧本中,葛洛斯特是作为与李尔王相比较的形象来写的。在他的衬托之下,李尔王的形象也就显出了更丰富的思想内容,更高一层的精神境界。同时,也加强了《李尔王》的悲剧性,进一步地反映出人文主义者对现实和理想不可解决的矛盾的思想主题。不过,正如李尔经过痛苦打击之后悔悟过来一样,葛洛斯特也最终认识到了自己的两个儿子的真正品质。

葛洛斯特的私生子爱德蒙,是全剧首要的反面人物。他是一个外表漂亮、殷勤而内心凶狠的阴谋家、两面派。他垂涎自己不能继承的产业和爵位,痛恨自己的私生子身份,时刻幻想着铲除障碍,“扬眉吐气”:“合法的爱德伽,我一定要得到你的土地。”因此,他一方面欺骗自己“轻信”的父亲,从中离间使其在愤怒之下控告和追杀长子;一方面则假意“协助”“忠厚”的长兄,促成其弃家逃命。这样的“计策”成功之后,他又投靠李尔王不孝的大女儿科纳里尔,一跃而成为富有的伯爵。同时勾结李尔王的二女儿里根和大女婿康华尔,在她们的明争暗斗中,获取渔人之利,并使得她们互相争风吃醋。他还利用奥尔尼作“号召军心的幌子”,密令刽子手杀死李尔及其小女儿卡狄利娅。爱德蒙是整个剧本中恶势力的代表,有着靠个人本领无所忌惮地去追求成功和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无所不为的人生哲学。他的厚颜无耻已到了不顾一切的程度,为了遂一己的私欲,甚至不惜置自己的父母于死地。这种人可以说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亡命之徒和冒险家的真实写照。但他也代表着对传统束缚的反叛。

剧本中作为邪恶势力的人物还有李尔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两姊妹。她们内心凶狠,表面上则用无耻的奉承和谎言谄媚父王,把其权力和土地骗到了手中。接着就马上虎起了脸,对李尔步步紧逼―减免他的全部随从,把他急成疯癫,在暴风雨来临的傍晚把他赶到荒郊野外。她们发动战争,纵容爱德蒙叛逆。利益一致时,她们狼狈为奸;一旦争风吃醋,就剑拔弩张,势不两立。里根要破坏科纳里尔害死丈夫与爱德蒙鬼混的美梦,科纳里尔又下毒杀死自己的妹妹和情敌里根。

高纳里尔的管家奥斯华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无赖”、“恶棍”,“靠着官府势力压人的奴才”,“奴颜卑膝,装腔作势的混帐东西”,“天生的王八坯子”,可是,也居然“佩起剑来”。高纳里尔的丈夫康华尔公爵,却是专横残暴的掌权者、野心家、好战分子。他们或者为效忠主子而作恶多端,或者伙同自己的妻子和妹妹迫害李尔、葛洛斯特而干出“暗无天日的暴行”。

和剧本中这些反面人物相反,李尔的小女儿卡狄利娅、侍臣肯特伯爵、大女婿奥尔尼和弄人却是作者理想化了的人物。卡狄利娅正直、诚实,她宁可以“忠实”做“嫁奁”,宁可丢掉父亲按其言语所给予的分封和土地,却不愿意在父亲面前说一句违心的奉承的谎话。肯特忠实、憨厚,敢于“直言极谏”、“大声疾呼”,即使由此而被国王驱逐国境。奥尔尼正直、勇敢,面对妻子高纳里尔的淫威,表示一定要报复葛洛斯特被康华尔的“挖目之仇”,谴责妻子“偏心”虐待自己的父亲,指出她是“变化做女人的形状,掩蔽蛇蝎般的真相的魔鬼”。弄人则在诙谐的面具之下,隐藏着自己非凡的聪明和才智,蕴含着对世事的清醒认识,敢于对人当面说真话,口中响彻着人民的呼声。被爱德蒙讥为“忠厚的哥哥”的爱德伽也是作品中被理想化了的人物。他虽遭爱德蒙的妒忌、诬陷而被放逐家门,但却为了复仇而扮成“可怜的汤姆”,始终有着清醒的头脑和顽强的斗争意志。他赤身裸体从容地忍耐和经受着灾难和打击,他在荒野中愤怒地控诉着自己遭遇的险恶、揭露社会的黑暗,他仍然殷勤地扶侍着被挖掉了双眼的父亲,他勇敢地把奉主子之命要缉拿父亲的奥斯华德击倒在地,他面对弟弟爱德蒙的疯狂而坚决与之决斗……在爱德伽的身上,体现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性格,体现出作者的理想和希望。

《李尔王》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及其关系,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现实,反映出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反映出主题的普遍性,揭露出当时的社会实质。在人文主义者看来,人是上帝所造的万物之灵,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他们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要求亲爱、和谐和诚挚,他们主张人应该享受健康和美好的生活,他们希望以社稷为念的明智君王以及人人忠于职守的和谐、安定的社会秩序。可是,由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到来,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了,人的思想本质也变化了。正如葛洛斯特指出的:“亲爱的人互相疏远,朋友变为陌路,兄弟化成仇雠;城市里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之内潜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无数农民转瞬之间沦为流浪汉、乞丐和盗贼,长期忍受着赤贫与酷刑的煎熬和迫害。连象李尔、葛洛斯特和爱德伽这样的国王、贵族,一旦失去他们的权力、地位和财产以后,也逃不出灾难的罗网。资产阶级利己主义者为了争得权力、地位和财产,也不惜采取各种恶劣的手段,奉承、欺骗、离间、中伤,诬陷、谋害,于是高纳里尔和里根逼疯自己的父王而投之荒野,爱德蒙迫害自己的长兄而驱之门外。在他们的眼里,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钱就有了一切,有权就有了一切。

《李尔王》中的人物形象,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又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活动、相互关系和内心独白来展示他们的思想实质。除李尔、爱德蒙和爱德伽外,其它人物都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却各自分明。如葛洛斯特、卡狄利娅、肯特和弄人,同为作品中的理想人物,有着作者理想化的痕迹,各自又有鲜明的思想性格,好象音乐中不同旋律或节奏给人的微妙感觉,使人不易忘却,没有模式化、概念化的脸谱。

同莎士比亚的其它悲剧作品一样,《李尔王》中的人物也有着强烈的对照作用。肯特公爵和奥斯华特管家,爱德伽和爱德蒙,卡狄利娅和高纳里尔、里根,奥尔尼和康华尔……都分别代表正面和反面,进步和邪恶。他们之间不仅在性格上不同,更重要的是思想上截然相反。就是在正面人物或者是反面人物中,也可以找到对比的形象,如李尔和葛洛斯特,高纳里尔和里根,思想性格也有不同之处。

简述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哈姆雷特】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迪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迪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迪斯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迪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迪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
【奥赛罗】

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因为两人年纪相差太多,婚事未被准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梦娜身边。
【李尔王】
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赢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只好到荒郊野外……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麦克白】
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将军,为国王平叛和抵御入侵立功归来,路遇三个女巫。女巫对他说了一些预言和隐语,说他将进爵为王,但他并无子嗣能继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要做王。麦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邓肯,做了国王。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麦克白夫人神经失常而自杀,对他也是一大刺激。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袅首的下场。
【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是个宽厚为怀的富商,与另外一位犹太人夏洛克的高利贷政策恰恰相反。安东尼奥的一位好朋友巴萨尼奥因要向贝尔蒙脱的一位继承了万贯家财的美丽女郎鲍西娅求婚,而向他告贷三千块金币,而安东尼奥身边已无余钱,只有向夏洛克以他那尚未回港的商船为抵押品,借三千块金币。夏洛克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要利息,影响高利贷行业,又侮辱过自己,所以仇恨安东尼奥,乘签订借款契约之机设下圈套,伺机报复。
夏洛克对安东尼奥往日与自己作对耿耿于怀,于是利用此一机会要求他身上的一磅肉代替商船。在一番口舌之后,安东尼奥答应了,与他定了合约。巴萨尼奥欢天喜地到贝尔蒙脱去求亲了,在贝尔蒙脱,他的侍从葛莱西安诺喜欢上了鲍西娅的侍女尼莉莎,两对新人在一个意外事件来临时,匆匆同时结了婚。原来,安东尼奥写了一封信来,信中说明了他的商船行踪不明,他立刻就要遭到夏洛克索取一磅肉的噩运,因这一磅肉可能会导致他的性命不保,所以,他希望见到巴萨尼奥的最后一面……听到这个消息,巴萨尼奥与葛莱西安诺赶紧奔回威尼斯,鲍西娅与尼莉莎也偷偷地化装成律师及书记,跟着去救安东尼奥。
在法庭上,鲍西娅聪明地答应夏洛克可以剥取安东尼奥的任何一磅肉,只是,如果流下一滴血的话(合约上只写了一磅肉,却没有答应给夏洛克任何一滴血),就用他的性命及财产来补赎。因此,安东尼奥获救,并且,庭上宣布以谋害威尼斯市民的罪名,没收其财产的二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则给安东尼奥,而后者却把这笔意外的财产让给了夏洛克的女婿、自己的朋友――罗伦佐。夏洛克见阴谋失败,也只好答应了,并遵依判决,改信基督教。就这样,鲍西娅巧妙地挽救了安东尼奥的生命。同时,鲍西娅及尼丽莎戏弄了他们的丈夫。她们要求用戒指作为替安东尼奥辩护的报酬,然后回到了家中。等她们的丈夫回来时,她们责备他们忽视了结婚戒指的意义,并咬定了一定是他们把它们送给了别的女人。一连发窘的解释后,终于真相大白。每个人都有一个满意的结局,除了那个想害人反害己的夏洛克。
【仲夏夜之梦】
有两个男青年拉山德、狄米特律斯同时爱上了女青年郝米娅(Hermia),而郝米娅恋着拉山德,她的好友海丽娜(Helena)又恋着狄米特律斯。郝米娅为了反对包办婚姻和情人私奔,来到约定好的森林里。海丽娜将这一消息告诉了狄米特律斯,二人也跟着赶到了森林里。这个森林里本来住着仙王、仙后和侍奉他们的小仙、精灵,此时仙王、仙后正因为一个“换儿”(传说中仙人常于夜间将人家美丽的小儿窃去充做侍童)而不和。仙王为了让仙后做出让步,便派小精灵迫克(Puck)去取来魔汁(西方一朵纯洁的白色小花因为误中了丘比特的爱情之箭,受创伤后而流出的汁液)以戏弄仙后。这种魔汁有这样的魔力:如果它滴在睡者的人的眼皮上,无论男女,醒来一眼看见的生物,就都会发疯似的爱上它。因为魔汁的出现,整个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魔汁滴在睡着的拉山德的眼皮上,他醒来时一眼看见的是误闯进来的海丽娜,因此而“移情别恋”,对海丽娜大献殷勤,这让可怜的郝米娅伤心万分;而狄米特律斯醒来时一眼看见的恰是被精灵引来的海丽娜,因而“旧情复燃”,这让可怜的海丽娜苦恼万分。两个同样美丽、善良的女孩如今一个被悲伤逼得要发疯、一个被惊喜冲昏了头脑,于是开始恶意地揣测甚至中伤起对方。而另外两个痴情的热血青年又在愤怒中为海丽娜而决斗。此刻我们发现这四个人分别在不同的方向跑着,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又顿生同情。幸福的斗争是如此艰难,天命弄人,可是这种斗争的过程并非一种痛苦,一种悲剧,而是一种有着快乐意味的戏剧性的东西。而在这个故事中,最具戏剧性的情节恐怕要数仙后在魔汁的作用下与一个闯入林中的织工荒唐的“相爱”。这个滑稽可笑的织工本来是和几个同是手艺人的伙伴们来林中来排戏,小精灵迫克使织工变成了一头更可笑的蠢驴,而仙后在接触魔汁后一觉醒来时正是看见了这个可怜的家伙。于是对于织工而言,“横祸”又变成了“横福”,因为他得到了尊贵的仙后的恩宠。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又显得多么滑稽!而这一切都取决于魔汁的威力、仙王的旨意和小精灵迫克的顽皮。后来也正是按着仙王的旨意,魔力得以解除、情人终成眷属、仙人和好如初,仙界、人间复归太平。
【皆大欢喜】

已故的罗兰爵士有三个儿子,大儿子阿立夫没有按照父亲的遗嘱好好的照顾小儿子欧兰得,于是欧兰得准备拿著属于自己的遗产离开哥哥,阿立夫为了不让欧兰得得到遗产,安排他和大公爵的武士卡而斯比武。大公爵被自己的弟弟取代了爵位,他的女儿罗斯兰却因为和新公爵弗得利克的女儿西利亚要好而留了下来。罗斯兰和西利亚去观看了比武,胜利的欧兰得爱上了罗斯兰,罗斯兰也对他抱有好感。弗得利克放逐了罗斯兰,西利亚决定和她一起走,她们带著小丑试金石去亚敦森林投奔被放逐的大公爵。

在森林里,罗斯兰和欧兰得相遇并且相爱了。阿立夫被弗得利克拿去了所有的田产,也来到了森林,大公爵收留了他,他和自己的弟弟冰释前嫌并且和西利亚相爱。最後阿立夫拿回了自己的田产,欧兰得继承了大公爵的爵位和财产,故事有了皆大欢喜的结局。
【第十二夜】

西巴斯辛和薇奥拉是相貌相同的孪生兄妹。在一次航海事故中,两人在伊利里亚岸边失散。薇奥拉以为哥哥身遭不幸,便女扮男装,化名西萨里奥,投到当地奥西诺公爵的门下当侍童。奥西诺公爵派薇奥拉替他向年轻貌美而富有的伯爵小姐奥丽维娅求婚。可是,这时薇奥拉已经暗暗地爱上了主人奥西诺。而奥丽维娅却对代主求婚的薇奥拉一见钟情。事情变得微妙复杂了。与此同时,一个密谋正在奥丽维娅家中进行。她的叔父托比等人由于受到傲慢的大管家马伏里奥的斥责,便对他进行报复。他们模仿奥丽维娅的笔迹写了一封情书给马,信中鼓励马大胆求爱,并要他经常穿着令人厌恶的黄色长袜。马伏里奥鬼迷心窍,上了他们的当,丑态百出;而奥丽维娅则以为管家在发疯。为赢得奥丽维娅的芳心,奥西诺再次派薇奥拉到奥丽维娅的家中游说。奥丽维娅愈加爱慕薇奥拉了。而奥丽维娅的叔父却执意要将她嫁给蠢笨的富户安德鲁,于是便与奥丽维娅的女仆玛莉娅一起极力鼓动安德鲁和薇奥拉决斗。原来薇奥拉的哥哥西巴斯辛遇难时被海盗船长安东尼奥所救,俩人结成莫逆之交。来到伊利里亚后,由于安东尼奥船长惧怕伊利里亚当局的追捕,不能陪西巴斯辛逛城,便把钱袋交给他使用。
安东尼奥船长意外地碰到正在和安德鲁决斗的薇奥拉,他错把她当成她的哥哥西巴斯辛,遂上前拔刀相助。然而,路过此地的警察认出了他并把他逮捕。安东尼奥看到薇奥拉对自己被捕既无动于衷,也不肯还他钱袋,大为吃惊,遂指责她忘恩负义。安德鲁等人还想找薇奥拉决斗,但是他们遇到了西巴斯辛,错把他当成薇奥拉,便拔剑相向,幸被及时赶来的奥丽维娅所制止。奥丽维娅也错把西巴斯辛当成薇奥拉,并把他请到家里表示爱情,俩人遂私下结百年之好。马伏里奥被宣布患有精神错乱而关进了暗室,并被装扮成牧师的小丑百般戏弄。后来马伏里奥得机写信向奥丽维娅小姐申辩,才使得真相大白。最后,西巴斯辛和薇奥拉兄妹重逢,西巴斯辛和奥丽维娅相爱,奥西诺公爵被薇奥拉的品貌所感动,宣布娶她为妻,安东尼奥船长亦获自由。除马伏里奥外,众人皆大欢喜。
【莎士比亚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他亦跟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索福克里斯(Sophocles)及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合称为戏剧史上四大悲剧家。

莎士比亚创作的三个时期各有什么特点?

1、早期作品

1590~1600年的伊丽莎白一世的中央主权尚属巩固,王室跟工商业者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尚在发展。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英国国势大振。这使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

2、中期作品

1601~1607年英国农村的“圈地运动”加速进行,王权和资产阶级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正在瓦解,社会矛盾深化,政治经济形势日益恶化。詹姆士一世继位后的挥霍无度和倒行逆施,更使人民痛苦加剧,反抗迭起。

在此情况下,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其所写的悲剧也不是重在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

3、晚期作品

1608~1612年詹姆士一世王朝更加腐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乃退居故乡写浪漫主义传奇剧。其创作风格也随之表现为浪漫空幻。

扩展资料:

成就荣誉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他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

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


参考资料来源:-莎士比亚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