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的外貌在《西游记》原著中是怎样的?《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长什么样子?

西游记原著中是如何描写孙悟空的外貌? 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的形象是什么样的?

本文目录:

原著中孙悟空的外貌描写是这样的:真个是生得丑陋: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就像属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

孙悟空的真实长相想一想就觉得吓人,连吴承恩自己都说孙悟空生的丑陋。至于说“美猴王”这个称谓,当然只不过是孙悟空在自娱自乐,毕竟不能叫自己“丑猴王”吧。电视剧中六小龄童的孙悟空形象倒是很符合想象中“美猴王”的特点,而《西游伏妖篇》中黄渤的孙悟空形象才是最符合原著。

孙悟空外貌原著描写:

长相圆眼睛,查耳朵,满面毛,雷公嘴,面容赢瘦,尖嘴缩腮,身躯像个食松果的猢狲,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

从虎腹上割个四四方方一块虎皮,收起一幅,把一幅围在腰间,揪了一条葛藤,紧紧束定,遮了下体。白布短小直裰披在身上,将虎皮脱下,联接一处,打一个马面样的折子,围在腰间,勒了藤条,这等样才像个行者。

黄发金箍,金睛火眼;身穿锦布直裰,腰系虎皮裙;手拿一条儿金箍铁棒,足踏一双麂皮靴;毛脸雷公嘴,朔腮别土星,查耳额颅阔,獠牙向外生。

扩展资料:

姓名由来:

出自吴承恩所著四大名著《西游记》:孙悟空本是花果山上一块仙石所生,天地生成,无父母,无名无姓,拜菩提祖师处,得名孙悟空。

姓孙:祖师从猴王身上取个姓氏‘猢’。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他姓‘狲’。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姓‘孙’。

名悟空:祖师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猴王乃第十辈之小徒矣。那十二个字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猴王,正当‘悟’字。祖师便为猴王起就个法名,叫做‘孙悟空’。

孙悟空,又呼“行者”,出身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金水为真空之性,悟得此空,还须行得此空,而金水攒矣。

参考资料:-孙悟空 (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主角)

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的形象是什么样的?

四大名著之中我们最先熟悉的莫过于《西游记》。因为《西游记》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拍成了动画片。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形象都十分熟悉。那么在《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的个人形象特点又是怎么样的呢?其实原著中的孙悟空与影视剧中的孙悟空的个人形象大致相似。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最大的特征就是能够大胆挑战权威,敢于并善于与封建权威进行斗争。



一、孙悟空个人形象

不管是从影视作品角度还是从《西游记》原著的角度,我们都会发现孙悟空具有一种叛逆精神,而这种叛逆精神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叛逆又有所不同。因为它是一种敢于挑战的叛逆。这种叛逆主要体现在孙悟空曾在玉皇大帝面前自称齐天大圣,大闹天宫,甚至连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他都敢骂。但是,面对正义与权威,他常常会凭借着自己的判断力,选择站在正义的一边,有时候还会为了正义而不惜一切代价挑战权威。这种精神也是我们当今社会中所缺少的一种精神。

二、对孙悟空的评价

孙悟空是一个喜欢追根到底的人。这主要体现在孙悟空打妖怪的时候。孙悟空并不像猪八戒以及沙僧一样仅仅看到整件事情的表面。他常常能够识破表面,深入到整件事情的本质去思考,这整件事的背后的主谋究竟是谁,他该负什么责任等等。也因此孙悟空有了一个火眼金睛的技能。

三、孙悟空的实力

我们从《西游记》原著中不难发现孙悟空的实力在唐僧的三个徒弟中是最强的。他不管是在打妖怪,还是救唐僧都是很强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孙悟空,唐僧西天取经是完全无法进行下去的。

《西游记》原著孙悟空形象是什么?

*《西游记》 *原著孙悟空 形象是:在花果山时期和取经路初期,对孙悟空顽劣本性的体现较多,但在取经路的中后期,孙悟空的形象则愈发高大和正派。

“美猴王”这个名号并不是一个意义不明的称号,只是孙悟空自封的而已。所以你能理解,孙悟空无论走到哪里,逢人就被说丑究竟为何。按照六小龄童塑造的形象,虽不至于说是潇洒,但也还算是个五官端正的猴子,断不至于把沿路老小给吓成那个样子。

花果山时期和取经初期的孙悟空要比电视剧塑造的要凶恶很多,杀人吃肉只是家常便饭,欲打杀唐僧也不是一次两次,天庭将其定性为“妖”是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没有任何道德约束。即使是在出家之后,他仍然保留着这种习气。

孙悟空的性格特点:

孙悟空是一个是非观念十分鲜明的人物,他济困扶危、恤孤念寡、嫉恶如仇、为民除害。孙悟空除妖并非只是为了保护唐僧,也是为民除害。孙悟空抱打不平之事,救人间灾害。所以,在取经途中,孙悟空只要听说有妖,不管是否阻碍唐僧西行,都要坚决捉拿。

而且还要捉之必尽,就是碰上最凶恶的妖精,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也毫不退缩,总是那样斗志昂扬地去夺取胜利。

他或上天入地,查清妖精的来历,设法把它斩除;或者变作蜜蜂儿、小虫、蚊子,钻到妖洞中摸情况,探消息,偷宝贝,把妖精制服;或者化作妖精的亲戚、朋友、亲人,以至小妖,去蒙骗他们;为了战胜妖精,他甚至巧妙地钻人妖精的肚子里“竖蜻蜓,打斤斗”“跌四平,踢飞脚”,使妖魔俯首认输。

即使在生命攸关的时刻,孙悟空也从未灰心过,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战斗精神,同妖魔进行始终不懈的顽强斗争。可见,孙悟空确实是以救人苦难而扫荡妖磨为己任的。

《西游记》原著中的孙悟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关于猴年春晚要不要请六小龄童的事情一度闹得纷纷扬扬,攻占了各种社交媒体。

人民群众纷纷表示,猴年春晚就是要看猴,哪怕是摆张桌子看大圣嗑瓜子也心满意足。但也有文章指出,尽管六小龄童演的猴很好,但未必像原著里的孙悟空。

那么究竟《西游记》原著里,孙悟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与六小龄童所塑造的形象又有什么不同?本文将立足于原著,稍稍分析一二。

一、孙悟空不是什么样

因为86版电视剧《西游记》所塑造的孙悟空形象太过根深蒂固,以至于当我们提起孙悟空时,第一印象都是那个穿着僧袍围着虎皮裙的忠义美猴王。他恭敬唐僧,捉弄八戒,有手段本领,偶尔也会偷奸耍滑。

因此,在讨论原著中的孙悟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之前,必须先要明确,孙悟空不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或者说,这个形象与电视剧中的孙悟空有什么不同?

应该说,《西游记》全书对孙悟空形象的塑造并非一以贯之,而存在较大的变化。在花果山时期和取经路初期,对孙悟空顽劣本性的体现较多,但在取经路的中后期,孙悟空的形象则愈发高大和正派。在此背景下,电视剧西游记与原著的差别主要发生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样貌

首先是长相。

原著中对孙悟空长相的描写是:“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就象属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真正是又丑又凶。

所以你能理解,孙悟空无论走到哪里,逢人就被说丑究竟为何。按照六小龄童塑造的形象,虽不至于说是潇洒,但也还算是个五官端正的猴子,断不至于把沿路老小给吓成那个样子。

(二)秉性

其次是秉性。

事实上,花果山时期和取经初期的孙悟空要比电视剧塑造的要凶恶很多,杀人吃肉只是家常便饭,欲打杀唐僧也不是一次两次,天庭将其定性为“妖”是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

在第二十七回,三打白骨精一节,唐僧不相信女子为白骨精所变,孙悟空教导唐僧说

第十四回,被唐僧哄骗带上紧箍咒,疼痛难忍,一怒之下想杀掉唐僧。

(三)本领

然后是本领。

与《西游记》有关的所有讨论中,被提及最多的一个话题是,为什么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所向披靡,天宫地府如入无人之境,但到了取经路上动不动就要搬救兵,找观音。千奇百怪的答案一直衍伸到所谓妖精有后台之类的阴谋论上。

但实情是,孙悟空并不像86版电视剧所刻画的那样能打。所谓的大闹天宫,仅仅是醉酒、偷桃、偷丹而已,并未与天庭发生真正有规模的正面交战,将玉帝打得钻到桌子下面之类的场景更是不可能发生。

事实上,在与二郎神交手的过程中,孙悟空一直都是处于被压制的状态。在唯一的一次天庭战斗中,灵霄殿外负责值班的王灵官也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和孙悟空战个平手。因此,在取经路上遇到摆不平的困难也可以理解。

二、孙悟空是什么样?

在说清楚孙悟空不是什么样后,接下来可以进一步分析孙悟空到底是什么样。随着取经路线的深入,原著对孙悟空形象的描写愈发丰满,且以正面描写居多。其中,孙悟空的道行、智慧、以及重情义,都有比较集中的体现。

(一)有道行的行者

电视剧中,孙悟空一直以古灵精怪的形象出现,经常脑洞大开,想出一些鬼点子,比如骗猪八戒去探路,用白龙马的尿给皇帝治病等等。但原著中,孙悟空还要较此高出一个段位。其不仅多次在取经路上与唐僧解经讲法,开导唐僧,还在沿途路过各个国家时给国王提供治国理政的意见。用现在的话说,可以算是高级智库。

以下举四个例子说明:

(二)有智慧的团队领导者

从整部《西游记》的描写来看,在十万八千里取经路上,唐僧仅仅是一个名义上的领导者,遇事即哭,显得着实“脓包”。孙悟空实际上承担了团结队伍、制定计划等一系列工作,聪明机变一览无余。

举一个例子说明:

第四十回,唐僧不听孙悟空劝,受八戒怂恿,轻信红孩儿,结果被抓走。孙悟空无奈道:“兄弟们,我等自此就该散了。”八戒应声附和,把沙僧吓得够呛,赶紧告饶。

悟空才又接着说,我每次认出妖怪来,师傅都不相信,所以我才心灰意懒,你们这态度搞得我也是进退两难。

八戒无奈,只能承认“我才自失口乱说了几句,其实也不该散。”随后悟空才 回嗔作喜 道:“兄弟们,还要来结同心,收拾了行李、马匹,上山寻找怪物,搭救师父去。”

八戒说了千万次散伙,结果不是挨骂就是挨打。孙悟空一句散伙,不仅使得以后唐僧再怀疑他时大家都要站在他一边,也让猪八戒以后不敢再乱进谗言、胡说散伙。智商区别由此体现。

(三)有情义的徒弟

小说中,虽然孙悟空并不秉承所谓的尊师重道传统,反而对唐僧极尽调侃和嘲讽,但是始终记挂唐僧救他脱身的恩德。这在每次被唐僧驱离的时候都有表现。

以下是两个例子:

第三十一回,黄袍怪拿了唐僧,猪八戒去请孙悟空来救。黄袍怪说,你已经被你师父驱逐了,还有什么嘴脸来见我要人。悟空答道:“你这个泼怪,岂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子无隔宿之愁’? 你伤害我师父,我怎么不来救他 ?”

三、最后

可见,原著中对孙悟空形象的塑造极为复杂,86版电视剧呈现了一部分,放大了一部分,却也削减和改变了一部分,最终形成了六小龄童塑造的孙悟空形象。

翻拍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对原著进行取舍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彻底按照原著的描写进行人物塑造的话,观众的接受度未必会更高。

在这个意义上,指出86版电视剧存在的问题无可厚非,但抨击86版电视剧画风幼稚、情节简单,像是儿童剧之类,倒也全无必要。

受时代背景、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86版电视剧《西游记》能够有此成就,做到雅俗共享,也就够了。尽管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视野变宽了,但对于陪伴儿时的经典应该依然保持一份感激和宽容,而不是嘲弄。

至于《大话西游》、《西游降魔》等作品对于孙悟空的演绎,毕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演绎得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各人理解不同,没必要争个你高我低。事实上,到了今天,《西游记》原著本身也成了再创作的素材,出现一些新的解读未尝不是好事。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