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的含义是什么?中国的公知指什么?中国公知是指哪些人?这个词汇有何特殊意义?

“公知”是什么意思 中国公知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

何谓公知?即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都有哪些特征呢?根据我在网络上的观察,发现公知一般具有以下两大特征:
首先,公知之所谓“公”,主要是他们的价值立场“为公”,公知们往往以公共利益代表自居。公知们往往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所以他们非常关心一些所谓的公共事务,自认为自己是真正排除个人利益干扰而站在集体或公共利益的立场上发言的。所以我们经常发现公知们在很多问题上站在大众的立场上,批评政府,因而赢得了较高低公信力。这些公信力激励着公知们的道义担当。但是,一旦公知们发现政府某些做法是有利于所谓公共利益的,公知们又会站在政府的立场上教育大众。由于公知们确认自己是大公无私的,因此对自私、自愿和自由的市场保持着鄙夷和敌意,认为普通大众道德水平低劣,不符合文明社会的需要,尤其是会衍生假冒伪劣和丛林竞争,政府干预市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天经地义的。在这个意义上,公知们又扮演着“国师”和“策士”的角色。公知们道德感很强,爱恨分明,对违背他们道德信念的事情深恶痛绝,往往会呼吁政府加强管制和治理,严厉打击。由于公知们的道德水准较其它人高,当他们高举自己的道德高标作为武器时,个人自由和私人空间在他们眼里都是平庸的恶。
其次,公知之所谓“知”,即知识水平。主要表现为他们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在某些领域可能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由此自认为智商比别人高,掌握的着某种真理。在他们眼里,普通大众不仅道德上自私,而且智识上愚昧,很容易被统治者所蒙骗,为了提高公民素养,促进社会文明,他们理所当然地担当起启蒙责任,诲人不倦……

中国公知什么意思?

公知:从字面可认为是公共知识分子(The PublicIntellectual)的缩略词,精确定义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而在中国社会的实践中,“公知”一词更是对那些貌似公正博学,实则摇摆不定,自视甚高,以天下评判为已任,视政府和百姓问题多多,自认担纲启蒙责任,诲人不倦的一群文化人。尤其在网络和微博中,第三方提到“公知”多含有讥讽的意思。

公知原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是公共议题最活跃的群体,可追溯到法国启蒙运动,但内涵和所指均不等同于公共知识分子。现为对有目的性引导舆论或发表批判言论,并自诩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特定人群的特殊化简称。

公共知识分子(PublicIntellectual)在中国正式使用是在2005年,《南方人物周刊》第七期特别策划“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首先推出的一个概念,其共同标准为: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公知一词原是褒义词汇。原指参与公共话题讨论,具备跨学科性,对自己专业之外的公共话题发言,有专业背景具有权威性及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后“公知”一词社会声誉以直线下降的趋势演变为一个负面词汇。

扩展资料

公共知识分子和专业型知识分子相比,其内涵具有明显的不同点。

其一,公共知识分子具有相对独立的思想和批判精神;

其二,他们以自己的理想和观念来看待现实社会,是现实社会的批判者;

其三,他们将关注世界、国家、人类、民族、社会的公益之事,视为自身义不容辞的社会义务和道德责任;

其四,他们把是否将对人类社会的人文关怀付诸于实践提高到个人道德高低的判别标准,即所谓“铁肩担道义”;

其五,他们对现存的各种知识体系、观念体系存在一种本能的怀疑和批判;

其六,他们往往会借助于职业平台来传播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以此来影响社会各阶层的思想选择和价值取向。他们本身也成为社会公众心目中的一种社会良知、社会理性的楷模;

其七,他们更多地是从社会契约理性的高度,以一种穷根究底的精神来探索终极答案和完满境界。具有这些特征的公共知识分子在现代法制社会里有可能成为一种相对独立、具有很大社会影响和能量、代表社会的良知和人类理想的社会阶层。

参考资料:公知--

什么是公知?为什么叫公知?

公共知识分子(英语:public intellectual),简称公知。

公知原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狭义的公共知识分子概念,通常具有五个基本特点:具备学术背景和专业知识;拥有普遍价值的基本底线;保持个人独立和正义立场;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能够对重要公共事务发表真实意见。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公知”。广义的“公知”概念,仅指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专业知识分子。自从有公共媒体以来,就有公知的存在。

公共知识分子这一名词“大范围使用始于2005年《南方人物周刊》。《南方人物周刊》第七期特别策划“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首先推出的一个概念,此后自2005年起,“政右经左工作室”每年推举当年度富有影响的“‘政右经左’版公共知识分子”。

其共同标准为: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同年底,《光明日报》发表了题目为《警惕“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理论文章,认为公共知识分子以“意见领袖”和社会“牛虻”自居,其实没有真正的独立性,也没有价值中立的批判精神,“其实质是要通过宣扬所谓的知识自主性来与我们党和国家争夺'话语权',不利于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阶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知识分子的社会阶层功能(知识分子)将成为社会变革的进步思想的源泉:向政治领导人提供建议和建议,向民众大众解释国家的政治(城市)工农)。

在小册子中要做的是什么?(1902),弗拉基米尔・列宁(VladimirLenin,1870C1924)说,先锋党革命要求知识分子参与,以向未受教育的无产阶级解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复杂性。

以及城市工业工人,以便使他们融入革命,因为“所有国家的历史都表明,工人阶级仅凭自己的努力就只能发展工会意识”,并且会适应有限的,社会的如此取得的经济收益。

以上内容参考 -公知

公知是什么意思?

公知:从字面可认为是公共知识分子(The PublicIntellectual)的缩略词,精确定义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公知是公共议题最活跃的群体,可追溯到法国启蒙运动,但内涵和所指均不等同于公共知识分子。

现为对有目的性引导舆论或发表批判言论,并自诩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特定人群的特殊化简称。公知指参与公共话题讨论,具备跨学科性,对自己专业之外的公共话题发言,有专业背景具有权威性及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


扩展资料:

社会需求

公共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知和理性的代表,不仅要展现思想魅力,更应该通过行动践履。他们所受的教育和具备的知识,使他们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认识比其他社会成员高。

他们的人文关怀就是以人类基本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为前提,从而对人类、国家、民族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表现出深切的关注。

这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公共知识分子人文关怀的核心内容,具体表现为对人类生存实态的忧虑,对现行社会秩序的批判,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对特权群体的监督。

公众知识分子在各种场合表达人文关怀时,更多的是从思想、理论和制度的高度,批判现实的社会秩序,指出改进的途径和应该实现的前景。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