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百年战争打了多少次?为什么会有英法百年战争?

英法百年战争的背景、原因及过程 英法战争,一共打过几次?

本文目录:

1337―1453年,英法两国间先为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争权夺利,尔后演变为英国对法国的入侵,法国则被迫进行反入侵,从而进行长达百年的战争。

战争的主要原因是,法国力图把英国人从法国西南部(基思省)驱逐出去,从而消除英在法境内的最后一个堡垒,而英国则力图巩固它在基恩的地位,夺回早先失去的诺曼底、曼恩、昂茹和法国的其它一些地区。英法两国对佛兰德的争夺,加深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佛兰德形式上是处于法国国王的统治之下,但实际上却是独立的,并且与英国有密切的贸易关系(英国的羊毛是佛兰德毛纺织业的主要原料)。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觊觎法国王位。德国封建主和佛兰德站在英国一方,苏格兰和罗马教皇则支持法国。英军主要由雇佣兵组成,由国王指挥,其主体是步兵(弓箭兵)和雇佣骑士部队。法军主要由封建骑士武装(见骑士军)组成。

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1337―1360)

英法双方争夺佛兰德和基思。在斯吕斯海战(1340)中,英军重创法军,夺得制海权。经过1346年8月的克雷西会战,英军又取得了陆上优势,并在长达11个月的围攻之后占领了海岸要塞加来港(1347)。此后,两国休战将近十年(1347―1355)。接着英国又发动进攻,占领了法国的西南部(基思和加斯科涅)。在普瓦捷战役(1356)中法军再次被击败。英国人的横征暴敛和遍及全法国的经济崩溃,导致了法国人民的起义――艾蒂安・马塞尔领导的巴黎起义(1357―1358)和扎克雷起义(1358)。法国被迫于1360年在布雷蒂尼签订条件极为苛刻的和约――从卢瓦尔河以南至比利牛斯的领土割让给英国。

百年战争的第二阶段(1369―1380)

为了夺回英占领区,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编了军队,整顿了税制。他用雇佣步兵取代部分骑士武装,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B.迪盖克兰这位有才略的军事长官被任命为军队总司令,并拥有很大的权力。法军采用突袭和游击战术,到七十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一带。法军对炮兵的使用有利于军事行动获得成功。英国为了保住在法国的几个沿海港埠(波尔多、巴约纳、布雷斯特、瑟堡和加来)和波尔多与巴约纳间的部分地区,并鉴于国内形势恶化,遂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当时,法国国内也开始出现群众骚动。

百年战争的第三阶段(1415―1424)

法国因国内矛盾加剧(勃艮第派和阿曼雅克派两个封建主集团发生内讧;农民和市民举行新的起义)而遭到削弱,英国乘机重开战端。1415年,英军在阿赞库尔战役中击败法军,并在与其结盟的勃艮第公爵的援助下占领法国北部,从而迫使法国于1420年5月21日在特鲁瓦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按照和约条款规定,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为法国摄政王,并有权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于1422年都先后猝然死去。由于争夺王位斗争(1422―1423)加剧,法国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处境十分困难。捐税和赔款沉重地压在英占区居民身上。因此,对法国来说,争夺王位的战争已转变为民族解放战争。

百年战争的第四阶段(1424―1453)

随着人民群众的参战,游击战更加广泛地展开(特别是在诺曼底)。游击队给法军很大帮助:他们设置埋伏,捕捉征税者,消灭敌小股部队,迫使英军在征服地的后方留下大批驻防军。1428年10月,当英军与勃艮第派攻下法军占领区以外的最后一座坚固要塞奥尔良时,法国的民族解放斗争愈加高涨。领导这场斗争的是贞德,在她的指挥下赢得了奥尔良战役的胜利(1429.5)。1437年法军攻下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吉耶讷。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

百年战争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法国经济造成了很大损失,但是,它却促进了法国民族的觉醒。在赶走了英国人之后,统一法国的历史性进步过程即告完成。在英国,百年战争暂时巩固了封建贵族阶级和骑士阶层的统治地位,从而延缓了国家权力集中的进程。百年战争展示出英国的雇佣军优越于法国的封建骑士武装,从而迫使法国建立了常备雇佣军。这支雇佣军效忠于国王,在组织、军纪和训练方面均具有正规军的特点。王权与要求消除封建割据的市民的联盟,是雇佣军的政治与财力基础。战争表明,骑士重骑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别是那些能够成功地与骑兵作战的弓箭兵的作用则得到了提高。在战争中出现的火器虽然还抵不上弓和弩,但却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各种战役当中去。战争性质的改变及其转化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使法国摆脱了侵略者的统治。

英法战争,一共打过几次?

英国与法国在中世纪到19世纪初,一直都是宿敌。他们打过的战争大大小小几十个,我就说说我知道的几场大战争。
第一次;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起因是因为法国国王查理四世死后无嗣,而英王爱德华三世要以近亲的身份继承王位,结果腓力六世继承王位,英王继而向法国宣战,而此时英国早已经拥有法国半壁江山了。这场战争出现了最先进的武器:大弓。英军用这种武器大量射杀法国骑士。当时论人口来说,英国远远少于法国。但一直到出现圣女贞德解救法国之前,在100年间的战争中,英国可以说是百战百胜。
第二次:奥地利王位继承战是欧洲两大联盟为争夺奥属领地,因奥地利王位继承权问题而引起的,它于1740―1748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奥皇查理六世于1740年10月20日死后无嗣,其长女玛利亚・特蕾西亚承袭父位。查理六世死后,普鲁士、法国、巴伐利亚、萨克森、西班牙、皮埃蒙特、撒丁、那不勒斯王国拒绝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而奥地利、英国、捷克、匈牙利、荷兰、西里西亚、俄国从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发,则全力支持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由此而爆发了长达8年之久的由两次西里西亚战争所构成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其中英法在比利时、殖民地和大海上进行战争。

第三次欧洲七年战争(英法七年战争),又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之称,1756~1763年。这是一场殖民争霸战争。英国自始自终就是法国的宿敌,而法国也是英国宿敌,英国一直都在大陆寻找盟友一起对付法国。英国的盟友在1700年前后都是奥地利,而普鲁士要在中欧的崛起,最大的敌人就是奥地利。战争不可避免。当奥地利人正忙于和普鲁士战斗时,他们对法国的关注自然没那么强了,而英国看他们的盟友真在忙别的事情是,英国人决定从新找一个盟友。他们找到了同样对法国有矛盾的普鲁士王国。于是欧洲变成了一个火药桶,而普鲁士新的国王将成为那个火星。而奥地利和法国抛弃前嫌,要做好基友。腓特烈二世即位没几个月,就向奥地利宣战,进攻西里西亚地区。随后法王路易十五向普鲁士宣战,英国向法国宣战,俄国早已垂涎欧洲大陆,与法奥结盟宣战普鲁士。这是主要战争国还有不少小国,其中就有汉若威王国是帮英普的,其他还有好多就不说了。
这是欧洲局势,在美洲:法国与英国上演了殖民战争,法国失去了加拿大和俄亥俄地区。在亚洲即印度次大陆:英国在海上以少胜多并在陆上突击法军据点,法国在印度元气大伤,法军被迫转为守势,与孟加拉将军结盟。在决战时,英国买通了孟加拉将军,英军将领罗伯特克莱武率领英军进攻法军阵地,孟加拉将军拒不出战,直到英军攻下法军阵地,击败法军。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仅在印度保留几个港口。
第四次,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1775年4月,马萨诸塞总督兼驻军总司令托马斯・盖奇得到一个消息:在距波士顿不远的康科德镇上,有“通讯委员会”的一个秘密军火仓库。盖奇立即命令少校佛朗西斯・史密斯和约翰・皮特凯恩率800名英军前往摧毁,以挫伤民兵士气。部队连夜出发了,4月19日凌晨,他们来到了离康科德6英里的小村庄--莱克星顿。在途中英军遇到了几十名民兵,英国军官劝他们不要和自己的祖国战斗不要受到蛊惑反抗国王。。。就在民兵准备缴械时,一个民兵向英军开了一枪,导致了战斗,英军打败他们后来到目的地发现军火被转移了,就在这时后面出现了上百名民兵,英军死伤惨重突围出去(这些是殖民地列兵,不是欧洲的线列步兵)。在与英军的历次交锋中,屡败屡战,终于在一次战斗中重创英军,告诉了世人美利坚人民独立的意志。法西荷等国看到了希望于是帮助美国独立,在法国王室陆军的帮助下,打败了英国。
第五次:拿破仑战争1799―1815年。拿破仑执政(1799―1804)和拿破仑一世帝国(1804―1814,1815)时期,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在欧洲建立法国的政治和经济霸权,同英国争夺贸易和殖民地的领先地位,以及兼并新的领土而进行的战争。这些战斗可说是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战争的延续。它促使了欧洲的军队和火炮发生重大变革,特别是军事制度。因为实施全民征兵制,使得战争规模庞大,史无前例。法国国势迅速崛起,雄霸欧洲,但是在侵俄战役惨败后,一落千丈。拿破仑建立的帝国,最终战败,让波旁王朝得于1814年和1815年两度复辟。
关于你们说的二战的英法战争可有可无,主要对手是德意,在亚洲是日本,和法国的作战除了马达加斯加岛战役就没了,英国害怕日本在维希政府控制下的马达加斯加建立潜艇基地才打的,打了了几个月(包括从英国调兵去那里的时间),法军投降。在北非除了和德意作战,在后期登陆阿尔及尔的计划还没实施,北非的维希政府就投降了。欧洲大反攻,诺曼底登陆成功后打到法国南部,法国维希政府立刻投降。但二战还是有法国人打德国的,法国的一个组织‘自由法国’由戴高乐将军领导,还创立了精锐的柯菲尔突击队

英法百年战争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这次战争分四个阶段。

战争的第一阶段(1337~1360年),英法双方争夺佛兰德尔和基恩。在斯吕斯海战(1340年)中,英海军重创法海军,夺得制海权。在1346年8月的克勒西会战中,英军又取得了陆上的优势,并经11个月的围攻占领了海岸要塞加来港(1347年)。将近10年的休战之后,在普瓦提埃战役(1356年)中法军再次被击败。英国人无限度地征收苛捐杂税和法国内部经济的完全破坏,导致了法国人民的起义――马赛领导的巴黎起义(1357~1358年)和扎克雷起义(1358年)。法国被迫于1360年在布勒丁尼签订和约,和约条款极为苛刻,其中规定把从卢瓦尔河至比利牛斯以南的领土割让给英国。

战争的第二阶段(1369~1380年),为了夺回英占领区,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编了军队,整顿了税制。他用雇佣步兵取代部分骑士民团,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久格克连被任命为军队总司令(元帅),并拥有很大的权力。法军采用突袭和游击战术,到70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一带。为了保住在法国的几个沿海港埠和波尔多与巴荣讷间的部分地区,并鉴于国内形势恶化,英国遂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

战争的第三阶段(1415~1424年),法国因国内矛盾加剧(勃根第派和阿曼雅克派两个封建主集团发生内讧;农民和市民举行新的起义)国力遭到削弱,英国乘机重启战端。1415年,英军在阿金库尔战役中击败法军,并在与其结成同盟的勃根第公爵的援助下占领法国北部,从而迫使法国于1420年5月21日在特鲁瓦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按照和约条款规定,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为法国摄政王,并有权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于1422年都先后猝然死去。由于争夺王位斗争(1422~1423年)加剧,法国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处境十分困难。捐税和赔款沉重地压在英占区的居民身上。因此,对法国来说,争夺王位的战争已转变为民族解放战争。

战争的第四阶段(1424~1453年),随着人民群众的参战,游击战更加广泛地展开(特别是在诺曼底)。领导这场斗争的是贞德。战争的性质变了:就法国方面来说,是反抗英国侵略的正义战争;而英国方面则是进行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

贞德出生在法国北部香槟与洛林交界处的杜列米村,从小就开始了牧女的生活。艰苦的生活使她逐渐成为一个性格坚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少女。1428年,她3次求见王太子,陈述她的救国大计。1429年4月27日,王太子授予贞德以“战争总指挥”的头衔。她全身甲胄,腰悬宝剑,捧着一面大旗,上面绣着“耶稣马利亚”字样,跨上战马,率领3000~4000人,向奥尔良进发。奥尔良已被英军包围达半年之久。贞德先从英军围城的薄弱环节发动猛烈进攻。英军难以抵挡,四散逃窜。4月29日晚8时,贞德骑着一匹白马,在锦旗的前导下进入了奥尔良,全城军民燃着火炬来欢迎她。奥尔良解放的钟声敲响了!贞德率领士气高昂的法军,迅速攻克了圣罗普要塞、奥古斯丁要塞、托里斯要塞,敌人闻风丧胆,听到贞德的名字就吓得发抖。人们高唱赞美诗,歌颂贞德的战功,称她为“奥尔良姑娘”。5月8日,被英国包围209天的奥尔良终于解了围。奥尔良战役的胜利,扭转了法国在整个战争中的危难局面,从此战争朝着有利于法国的方向发展。接着,贞德又率军收复了许多北方领土。贞德已经变成了“天使”,人们到处都在歌颂她,称她是“圣人”。国王赐给她大量财帛和“贵族”称号,她都拒绝接受,决心继续完成解放法国的事业。

但是,宫廷贵族和查理七世的将军们却不满意这位“平凡的农民丫头”影响的扩大,他们害怕人民比害怕英国人还厉害,便蓄意谋害贞德。1430年在康边城附近的战斗中,当贞德及其部队被英军所逼、撤退回城时,这些封建主把她关在城外,最后竟以4万法郎将她卖给了英国人。贞德宁死不屈,她说:“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1431年5月29日上午,贞德备受酷刑之后在卢昂城下被活活烧死,她的骨灰被投到塞纳河中。死时,贞德还不满20岁。贞德之死激起了法国人民极大的义愤和高度的爱国热情,在人民运动的压力下,法国当局对军队进行了整顿。1437年法军攻取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基恩。1453年10月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

英法之间发生过什么著名的战争

1066年,发生了著名的“诺曼征服”事件。来自法国的封建主打败了英国国王,成了英国的统治者。“征服者威廉”的后裔不仅占有了英国的土地,而且以法王封臣的身份,在法国还占有大量的土地。英法两国为了王位继承权和土地问题,经常发生战争。1328年,法国国王查理四世去世,他的侄子腓力六世继位。这时,英国的国王是爱德华三世,他说自己是法王查理四世的外孙,有权继承法国的王位。但这只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英王想夺取法国的纺织业中心地区佛兰德尔。1337年11月,爱德华三世向腓力六世下了挑战书,英法百年战争从此开始。这场战争延续了一百十六年之久。英法之间的第一场大战发生在海上,时间是1340年的夏天。在佛兰德尔北面的港口外,法军集结了二百多艘船只准备入侵英国。英国舰队虽然在数量上占劣势,但英军的弓箭手站在船尾特地搭建的平台上,利用大弓放箭,速度比法军雇佣来的热那亚弓箭手快得多。在这种密不透风的箭雨下,法军士兵乱作一团,还未来得及逃跑,英军的船只已靠近了。士兵用铁钩子钩住船,登上敌舰,用长矛和利剑展开搏击战,同时从平台上向下投掷石块。经过数小时的激战,最终法军战败了,大部分法国船只被击沉或被俘获。许多法军士兵为躲避箭雨的攻击纷纷跳到海里,连海面都被鲜血染红了。英军重创法军舰队,赢得这场海战的胜利,成了英吉利海峡的主人。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英军始终控制着海峡,而且可以不受阻碍地将大批军队运到法国本土,战争从此在法国领土上展开。1346年,英法两军在克勒西(位于法国东北部的一个小镇)附近进行了第二场大战。在这次会战中,以自由农民组成的弓箭手和手执长刀的英国步兵,大战骑马披甲的法国骑士。英国的弓箭手,是一支有组织有训练的军队。他们的强弓硬箭,能在一百五十米的距离内,射穿一个身披铠甲的骑士的大腿和马鞍。弓箭手每分钟能射出十支箭。而法军以封建骑士为主,虽然作战勇猛,但军纪很差。雇来的热那亚弩手,使用的弩弓过于笨重,一分钟最多只能发射两支箭。战斗一开始,法军以密集的骑兵队形,气势汹汹地向英军发动猛烈冲击。但英军阵前纹丝不动,他们沉着地等到敌人冲到弓箭的有效射程时,万箭齐发,射向敌人。刹那间,法国骑士人仰马翻,惨叫声、呻吟声混成一片,许多骑兵尚未冲到英军阵前,就丧命于飞箭之下。一些骑士的战马被射倒了,他们只能下马作战,但沉重的铁甲使他们行动艰难,只能被手执长刀的英国步兵任意砍杀。剩下的那些疲惫不堪的法国骑士,乱成一团,再也顾不上交战,调转马头,狼狈逃窜。战场上的喊杀渐渐平息下来,英军阵前布满法军丢下的头盔、武器和死马。一千五百多具法国骑士的尸体倒在地上,而英军只不过损失了四十多人。第二年,英军夺得加来港,这个海港成为英国在欧洲大陆上的统治据点。1347年底,双方所有的冲突被迫停止,原因是黑死病袭击了欧洲。鼠疫在四年内夺走了两千万人的生命,占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英法两国死亡人数也多得惊人。直到1356年双方才恢复元气,重新开战。两军在普瓦提埃城附近发生了第三次大战役。英军由爱德华三世的长子“黑太子”率领,法王约翰二世(腓力之子)亲自披挂上阵,统率全军。“黑太子”年仅二十六岁,因为总是身穿一副黑盔甲而得名。他十六岁时就参加了克勒西战役,初尝战争的血腥滋味。“黑太子”率领部队穿越法国中部时,他发现背后有一大队法军在紧追,不久,法军于9月17日在普瓦提埃城附近追上了他。这天是星期日,法王约翰二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没有在当天发动进攻。这使得“黑太子”有时间把部队布置在沼泽地和树林里,这些地方不利于骑兵发挥作用。第二天,英军的弓箭手躲在树林里放箭,又一次重创了法国骑士。战斗持续了八小时,英军弓箭手在箭用光之后就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最后获得了胜利。法军损兵折将过半,大批骑士当了俘虏,连法王本人也被“黑太子”生擒了。当“黑太子”押送着法王和许多法国贵族凯旋而归时,在伦敦受到了狂热的欢迎。狭窄的街道上铺上了鲜花,战马也身披彩旗,人们情绪激动,欣喜若狂,从城门到威斯敏斯特的王宫虽然只有三公里远,队伍却花了几小时才走完。普瓦提埃战役后,双方签订和约,法国被迫将其领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多割让给英国,并付出了巨款赎回国王。而英王也放弃对法国王位的要求。百年战争暂告一段落。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双方的国王换了几任,大小战争又打了几场。到1415年,英国占领了法国的首都和整个的北方,法国王子率领一部分军队退守南方,从此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1428年,英军向南进攻,攻打通往南方的门户――巴黎南面的奥尔良城。这时的奥尔良城是法兰西的心脏,要是被英国人占领了,法国就将灭亡!英军进展顺利,不久就包围了奥尔良,大有一举拿下的气势。这时,出现了法兰西历史上最有奇迹性的一幕,一个农民的女儿,年仅十六岁的贞德拯救了法国。贞德的勇气,激发了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她牺牲后,在为贞德复仇的口号下,法国军民攻克一座座被英军占领的城镇。到1453年,法军几乎收复全部失地,英法双方签订了结束百年战争的和约。这场战争以封建战争开始,却以民族战争结束,法兰西完成了民族统一的大业。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