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为何会泄露?如何防范?信息泄露的危害及预防措施是什么?

个人信息是怎么被泄露的? 什么叫信息泄露?有何危害?如何防范?

本文目录:

超过85.2%的受访者曾遭遇个人信息泄露问题,而推销电话或短信骚扰、接到诈骗电话、收到垃圾邮件是个人信息泄露后遭遇的常见问题。昨天,中消协发布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个人信息泄露总体情况比较严重,消费者最担心个人信息被利用于从事诈骗窃取活动和贩卖或交换给第三方。此外,根据调查结果,App要求获取的权限主要是获取位置信息和访问联系人。

是否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

个人信息被泄露占85.2%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消费者在享受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利好时,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盗用、贩卖事件时有发生,骚扰、诈骗电话和邮件仍然肆虐,成为全社会和广大消费者普遍担忧的问题。中消协于2018年7月17日至8月13日组织开展“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问卷调查。调查采取在线网络调查方式,共计回收有效问卷5458份。

根据调查结果,个人信息泄露总体情况比较严重,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85.2%,没有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14.8%。

调查结果显示,当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后,约86.5%的受访者曾收到推销电话或短信的骚扰,约75.0%的受访者接到诈骗电话,约63.4%的受访者收到垃圾邮件,排名位居前三位。此外,部分受访者曾收到违法信息如非法链接等,更有甚者出现个人账户密码被盗的问题。

个人信息泄露表现方式

未经本人同意收集个人信息占62.2%

消费者对于个人信息泄露有两大关键担忧:被利用于从事诈骗窃取活动和贩卖或交换给第三方。调查显示,如果手机App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最担心的问题是被利用从事诈骗窃取活动,占70.5%。其次是贩卖或交换给第三方,约占52.4%,被推销广告骚扰占比约为37.7%,名誉受损约占6.6%。

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一是经营者未经本人同意收集个人信息,约占调查总样本的62.2%;二是经营者或不法分子故意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约占调查总样本的60.6%,网络服务系统存有漏洞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占57.4%。还有不法分子通过木马病毒、钓鱼网站等手段盗取、骗取个人信息和经营者收集不必要的个人信息分别占34.4%和26.2%。

个人信息泄露担心出现的问题

个人信息泄露途径

三分之一受访者选择“自认倒霉”

个人信息泄露后,受访者会采取多种措施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包括向消费者协会和有关行政部门投诉等。值得关注的是,最终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选择“自认倒霉”。对此中消协表示,一方面可能是基于无力应对的选择,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应对无效后的接受现状。

从阅读习惯上看,选择“偶尔阅读”的受访者最多,占31.2%;总是阅读占18.1%,经常阅读占8.2%,有时阅读占16.4%,从不阅读占26.2%。从阅读程度上看,选择“大概阅读”的受访者最多,接近4成;能够认真阅读完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文字说明的受访者仅占26.7%。而“不授权就没法用”是受访者“从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用户只能被迫接受。

个人信息泄露后采取的措施

阅读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的习惯

阅读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的程度

从不阅读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隐私政策的原因

获取位置信息占到近9成

根据调查结果,读取位置信息权限和访问联系人权限是安装和使用手机APP时遇到情况最多的,分别占86.8%和62.3%。受访者被要求读取通话记录权限(47.5%)、读取短信记录权限(39.3%)、打开摄像头权限(39.3%)、话筒录音权限(24.6%)的比例也相对较高。

同时,也有近七成受访者认为手机App在自身功能不必要的情况下获取用户隐私权限。受访者认为推销广告是手机App采集个人信息的最主要原因,占77.0%。

调查结果显示,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意识淡薄和相关监管不到位是受访者认为手机App出现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比例分别为64.0%和57.3%。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手机App在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方面需要加强。

什么叫信息泄露?有何危害?如何防范?

一、什么是个人信息泄露
个人信息主要包括:基本信息、设备信息、帐户信息、隐私信息、社会关系信息、网络行为信息。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恶意程序、各类钓鱼和欺诈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时黑客攻击和大规模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与各种网络攻击大幅增长相伴的,是大量网民个人信息的泄露与财产损失的不断增加。
二、个人信息的泄露主要危害表现在:
1、 个人隐私泄露
2、 垃圾短信、邮件、电话骚扰
3、 网络诈骗骚扰
4、 个人信息滥用等
三、如何防范个人信息泄露:
1、在公开网站平台填写信息时,避免用真名或拼写,非必要时不要在线填表,联系方式用截图方式,尽量用邮箱代替手机号码。
2、一定要仔细阅读涉及个人隐私内容(如通讯录、短信等)的权限获取申请。
3、在不必要的情况下记得关闭软件定位,以免泄露个人位置信息。
4、收集整理好含个人信息的票据,集中销毁。
5、不要在社交媒体随意公开自己及家人隐私信息。
6、及时注销,解除绑定长时间不使用的账户。
7、不点击浏览不知名的网站、不随意下载来历不明的应用软件。

请谈一谈你对个人隐私保护的看法及有效措施

大数据时代下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个人隐私的保护。
(一)政府部门加强立法,建设网络维护队伍
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但是国家的立法速度跟不上网络的发展速度,因此当网络问题浮出水面时,人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虽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恶果已经造成。为了尽量减少损害,相应的法律必须及时跟进。由于网络环境复杂,问题杂乱难以解决,这就要求政府方面及时关注网络动态,维护网络环境安全,组成专业的网络安全维护队伍,在问题出现苗头之前及时遏制。另外,需加强网络维护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力度。
(二)企业注重网络信息安全的维护
信息安全关乎企业的生存,信息的泄露会对企业造成沉重的打击。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必须注重网络信息安全的维护。近年来,黑客攻击企业门户网站的事情屡屡发生,他们的行为对企业信息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网络时代信息安全关乎企业利益,维护信息安全是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企业应该加强网络建设,增强内部网络的防御能力,增加对网络安全维护的投资,建立完善的内部网络。与此同时,加强企业团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下属的忠诚度,选用可靠人员维护内部信息安全,谨防由于内部员工泄密给公司造成损失。
(三)企业应注重自身信誉,增强道德建设
道德建设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未来能走多远。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能让企业呈现旺盛的生命力。“棱镜门事件”是在美国国家安全局操控下,众多运营商通力合作的前提下发酵出来的。这一举措给民众的隐私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众多民众的个人隐私被暴露无遗,企业信誉遭到质疑。针对这一情况,只能从企业自身来寻求解决方案。首先,作为企业应重视自身的信誉,信誉是企业的立足之本,无论任何时候企业都应该把信誉放在首位,没有信誉的企业只能在市场的选择下逐渐被淘汰。其次,企业应完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道德建设,整顿企业队伍,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四)个人应加强信息安全的保护意识
保护个人隐私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还是在网络参与者自身。作为网民,我们应该具备甄别信息的能力。面对各式各样的注册网站,我们首先应该考核网站的安全性,其次确定哪些信息是不需要填写真实信息的,最后决定是否需要注册该网站。另外,我们要及时清理上网痕迹,清除个人信息;平时多关注信息安全问题,掌握解决方法。信息安全关乎切身利益,每个人都应该抱着足够重视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注重私人信息的保护。

个人信息在网上泄露,不想被害怎样及时止损?

一、个人信息泄露应该怎么维护自身权利
个人信息事关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一旦发现有泄漏个人信息并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当事人应立即报警,并尽可能的收集各种可能与个人信息泄漏相关联的线索或证据,避免更多人受害。作为个人信息被泄露的苦主,是可以依法申请诉讼的。

《刑法》第286条之一【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1)致使违法信息大量传播的;

(2)致使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

(3)致使刑事案件证据灭失,情节严重的;

(4)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网络服务提供者拒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致使用户的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应依照刑法第286条之一的规定,以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定罪处罚。

二、个人信息泄露怎么做
个人隐私被泄露后,正确做法应该是:

①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遭遇信息泄漏的个人有权立即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有关信息或者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

②收集证据线索,留心收到的邮件和的电话,并记录下对方的电话或者是邮箱地址等有用的信息,帮助自己维权。

③向公安部门、互联网管理部门、工商部门、消协、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投诉举报。

④信息泄露,或者联系工具账号丢失,第一时间通知提醒身边的亲朋好友防止被骗。且对于无关紧要的、不涉及自身利益的信息,应选择不予理睬。

⑤如果个人重要信息丢失,且知道怎么丢失或有很多线索,咨询专业律师相关法律法规,律师给予肯定答复后,可向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