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到底隐藏了哪些未解之谜?西汉南越王墓中还有哪些未解谜团待揭开?

秦兵马俑的十大未解之谜 西汉南越王墓的未解谜团

本文目录:

(一)、巨大陵寝神秘莫测

千百年来围绕着秦陵地宫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曾以30万人盗掘秦陵。在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三国时期,宝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给名曰张善的官吏,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出自始皇陵……这类神奇的传说更是给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坐落在骊山脚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坟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宫。封土北侧有寝殿礼仪建筑群、饲官建筑群,封土外有两道长10千米的内外城垣,封土周围及东、西、南、北侧分布着数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园封土、地宫、内外城垣形制及其礼仪建筑和布局都不同于先秦任何一座国君陵园。这座帝陵陵寝规模恢宏、设计奇特。陵园工程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位记录秦始皇陵的是史学大师司马迁。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留下160个字的记录。《史记》记载始皇陵“坟高五十余丈。”以当时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1961年当地文管本测量的高度为43米。笔者1982年在8383部队工程兵战士的协助下,对陵墓封土再次进行了测量,测得结果是坟高55.05米。后来航空测量的海拔高度也与之相近。可见两千余年来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来下降了二分之一多。封土底边为长方形。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秦王宝座时,陵园工程也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候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史记・赵世家》)。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陵园工程的修建直至秦始皇临死时还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这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史记》记载:“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经过数10万人9年多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工作。尽管陵墓工程历时三十七八年之久,整个工程最后仍然没有竣工。当年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领袖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千米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秦二世这位未经风雨考验的新皇帝惊惶失措,情急之下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副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了“为之奈何”的哀求。一阵沉寂之后,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兵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惊魂未定的二世皇帝当即迎合,拍板决定由章邯直接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不得不中止。

秦陵工程设计者不仅精心选择了一处风水宝地,对陵园总体布局的设计更是颇具匠心。

秦始皇陵园以高大的封冢为中心,封冢外有两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门。东门位于封土正中的东西轴线上,门阙规模最大。内城除北墙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尤其内城南门的阙门遗址至今仍屹立于封冢之南,蔚为壮观。

几千年过去了,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于骊山脚下,当年那长达10千米的内外夯土城垣早已残缺不全。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内城西墙残存的一段城墙。那一座座宏伟的地面建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遭到项羽的焚烧,在残存的废墟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陵寝建筑群遗址,规模宏大,集中分布于封土北侧、内城西半部。在封土西北的内外城垣之间还发现一处地面建筑群。据清理的三组房屋建筑基址来看似为饲官建筑。饲官建筑遗址的南北两侧还有几组尚未发掘的地面建筑,其规模也相当可观。

20世纪60年代之前所有关于秦始皇陵的推测只能停留在文献记载与传闻的基础上。1974年3月29日,当下河大队西杨村生产队的几位农民一镢头惊醒了沉睡的兵马俑之时,它们立刻震惊了世界。这一惊人的发现,也撩起了秦陵神秘面纱的一角。

当年无论是打井的农民还是参与勘探试掘的考古人员谁也想不到兵马俑坑会有那么大的规模。当一号俑坑全面勘探试掘不久,又在一号坑北侧20米处发现二号兵马俑坑、三号兵马俑坑和一座甲字形大墓。单就兵马俑陪葬坑而言,它占地达20,000多平方米,有真人真马相仿的陶俑马8,000余件,青铜兵器数十万件。这件规模宏大的陪葬坑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陵寝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此后20余年来秦始皇陵园考古发现接连不断,陵园东侧发现了百余座马厩陪葬坑,17座陪葬墓。陵园西侧发现了31座珍禽异兽陪葬坑,一座曲尺形马厩陪葬坑和61座小型墓坑。10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木车马则位于地宫之西,原封土之下。近年来又在始皇陵北发现了一座较大的动物陪葬坑,在东内外城垣之间发现了铠甲坑、百戏俑坑……

陵园地上地下精心设计、安置的这一切不正是一个理想的地下王国吗?

(二)、幽深地宫谜团重重

始皇陵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那幽深的地宫更是谜团重重,地宫形制及内部结构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测与遐想。地宫是什么样的结构?地宫内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宝?地宫内有没有防盗机关?地宫挖了多深?始皇帝是铜棺石棺还是木棺木椁?始皇帝的尸骨是否完好无损?……这一系列的悬念无不困扰着专家学者。目前只能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结合有关历史文献作初步的探讨和推测。

神秘莫测的秦陵地宫在司马迁笔下仅留下极为简略的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专家们以此为线索,努力寻找着能揭开秦陵地宫之谜的种种蛛丝马迹。

谜团一:幽幽地宫深几许?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

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

神秘的地宫曾引起了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兴趣。他利用现代高科技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研究撰文,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500至1500米。现在看来这一推测近乎天方夜谭。假定地宫挖至1000米,它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测渭河之间的落差。那样不仅地宫之水难以排出,甚至会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

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

谜团二:地宫设有几道门?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考古学家探测金字塔内部空间的过程。当考古学家从第一道石门洞口将机器人放进去之后,想不到机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门。举世瞩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搁浅。金字塔地宫可能不只两道门。那么,秦陵地宫当年建造了几道墓门呢?

秦陵地宫门道数量问题,其实《史记》中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罢了。《史记》清楚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

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门以内。工匠正在中门以内忙活,突然间“闭中羡门,下外羡门。”工匠“无复出者”,也成了陪葬品。这里涉及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其中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辨驳。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中羡门用了个“闭”字,外羡门则有了个“下”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下放置的。中羡门可能是横向镶嵌在两壁的夹槽中,是一道无法开启的大石门。内羡门可能与中羡门相似。三道羡门很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谜团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释?

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记载出自《史记》,其含义是什么?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由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谜团四:地宫埋“水银”之谜

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地质学专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后两次来始皇陵采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现代科技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谜案。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原来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

谜团五:地宫珍宝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

《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不过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谜团六:秦始皇使用铜棺还是木椁?

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史记》、《汉书》均未明确记载。司马迁只留下一句“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于是有学者据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但从文献记载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铜棺。《史记》、《汉书》明文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这里“漆涂其外”、“饰以翡翠”的棺椁恐怕只能是木质的了。如果是铜棺或石棺肯定用不着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从先秦及西汉的棺椁制度考察,使用“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是当时天子的特权。自命功劳大过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弃“黄肠题凑”的木椁而改用其它棺椁。

谜团七:地宫有没有空间?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则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

李斯这段话如果记载无误,那地宫明显有个外壳。按理这段话不会有假。因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对地宫的构造了如指掌。加之这段话是当面向圣上汇报的,应该说不会有掺假嫌疑。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断秦陵当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宫。不然,怎么会“叩之空空”?又怎么会“烧之不燃”?

按文献记载推理地宫是空的,且有较大的空间,但由于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宫内部究竟是虚是实目前还是个谜。

谜团八:自动发射器

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如果记载属实的话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

秦代曾生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当是一套自动发射的弓弩。当外界物体碰到弓便会自动发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产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也是一大谜。

谜团九:秦始皇遗体完好吗?

20世纪70年代中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的发现震惊中外。其尸骨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由此,有人推测秦始皇的遗体也会完好地保存下来。虽然客观上具备保护遗体条件,但秦始皇遗体是否完好地保存下来呢?

如果单从遗体保护技术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很好地保护下来,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问题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时节,“尸体”未运多远,便发出了熏人的腥味,为了防止腥味扩散,走漏“风声”,赵高、胡亥立即派人从河中捞了一筐筐鲍鱼,将鲍鱼与“尸体”放在一起以乱其臭。这样,经过50余天的长途颠簸,九月,尸骨终于运回咸阳发丧。

秦始皇由死到下葬间隔近两个月。根据当代遗体保护经验,一般遗体保护须在死者死后即刻着手处理。如若稍有延误,尸体本身已开始变化,恐怕再先进的技术也无能为力。秦始皇遗体途中就开始腐败,尸体运回咸阳等不到处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据此推测秦始皇遗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以上谜团只是秦陵地宫众多谜团之冰山一角。随着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和高科技探测技术的实际运用,秦陵地宫终有一天将再次震惊全世界。
千百年来围绕着秦陵地宫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曾以30万人盗掘秦陵。在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三国时期,宝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给名曰张善的官吏,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出自始皇陵……这类神奇的传说更是给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西汉南越王墓的未解谜团

一、南越国开国国君赵佗墓葬位置的相关传说
在南越国短短93年的历史当中,开国国君赵佗在位67年。如今在象岗发掘的是第二代国君之墓,他在位时间为10余年。第三代国君赵婴齐之墓已经在三国时期被吴国孙权派兵搜寻挖掘。至于第四代国君赵兴和第五代国君赵建德,一共在位时间也不过3年,因此他们并没有时间去为自己准备豪华的墓葬。如今象岗发掘的第二代国君之墓已经如此庞大,随葬品众多精美,那么开国之君赵佗之墓一定规格更高,随葬品更加丰富,艺术和文物考古价值更加巨大。但是遗憾的是,关于赵佗墓的位置依然是个未解之谜。人们根据各种史料的相关记载,推测了可能存在赵佗墓的几处地方。
根据《水经注》中所引文献记载,南越国国君赵佗生前创造了宏大的基业,死后拥有非常隐秘的墓葬,他的墓以山为坟,墓穴地宫庞大,堆积着各种罕见的珍奇宝贝,虽然他僭号称帝,极为奢侈,但对于死后之事非常慎重,没有人知道墓葬的具体位置。这段话虽然没有直接说出赵佗墓葬的具体所在,但是说明了赵佗之墓确实是以山为陵而建的。无独有偶,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在县内西南方向有一座禺山,赵佗之墓就葬在此处,由此人们推断赵佗之墓便在禺山。但是禺山位于今广州市的何处,没有人能够说清。有人考证了广州市内地名,发现了一处玄机,市内有一块几百米长的高地,叫做高坡,而古诗曾经有过“欲问禺山何处是,路旁童子说高坡”的句子。另外清代时此处还曾建过一座禺山书院,因此这里应当是禺山无疑。考古人员早在20世纪50年代时,就在这里发现了一座秦汉时期的工场遗址,根据土层采样判断这一高地并不是先天形成的禺山,而是历代杂物堆积而成的。另外史料也有记录,早在五代时期,南汉国君曾经凿平番禺二山建造宫殿,因此即使存在禺山,也不可能有任何线索能够找到了。
根据番禺当地县志记载,赵佗死之前曾经建造墓地多处,死后他的送丧葬车从番禺城四门出发,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墓地所在。在葛蒲涧附近,曾经有人说“山掩何年墓,川流几代人。远同金骠裹,近似石麒麟”,由此可见,赵佗之墓可能就在附近。如今葛蒲涧南侧有荒坟几千座,有人推测这些可能就是赵佗的疑冢。而葛蒲涧位于广州市白云山,这样一来赵佗之墓的位置便增加了一处可能。后来考古队曾经针对这一说法在白云山地区展开调查,但是除了发现几处明清墓葬外,并未找到西汉时期的遗迹。
除此之外,传说最多的地点当属越秀山了。此山是广州白云山余脉,东西长约1500米,是市区主要山峰。根据越秀山志记载,越秀山下临万井,中锋正脉对应越王宫殿。因为这座山的主峰高度仅有75米左右,周围又分布着蟠龙岗、鲤鱼岗等更加矮小的山坡,地理环境优越,前临珠江,可将番禺城一览无余,风景秀丽,一直是广州的名胜。根据史料记载,当年汉文帝的使者陆贾前来说服赵佗,赵佗便携其前往此处游览,并在山上大摆宴席,山上还留下了越王台。另外在象岗发现的南越王墓所在之地,便是越秀山的分支。由于南越国墓葬一直具有合族而葬的特点,因此从象岗墓葬独占一岗的情况来看,赵佗之墓很可能也是独占一处,而且非常可能就在越秀山主峰之下。还有人参考了汉代陵墓特点,汉惠帝的安陵位于汉高祖长陵右侧,参照的范本是《礼记》,而南越国在各种制度上均沿袭汉制,因此可以判定,象岗墓葬应该在赵佗墓葬的右侧,那么赵佗之墓应该在越秀山主峰越井岗之下。然而此地现在是中山纪念碑所在地,其下是否存在墓冢,谁也无从知晓了。
二、赵蓝印之谜
关于赵蓝印,学术界也一直存有争论。此印上刻“赵蓝”二字,象牙质,是在右夫人龟钮金玺旁边发现的,按以往的发掘经验判断,赵蓝印便应是右夫人所携带的名鉴之一,因此右夫人的姓名便是赵蓝无疑。然而,为何堂堂南越国国君的右夫人,使用的名鉴居然是区区象牙呢?这又明显与历史传统不符。原来,由于南越国宫制均沿袭汉朝制式,而汉朝规定皇帝、诸侯、王公的印鉴材质使用白玉,俸禄为2000石至400石的官员贵族的印鉴材质为黑色犀牛角,200石以下的普通官吏或学士才使用象牙作为印鉴材料。如果说右夫人真的名叫赵蓝,那就只有一种解释,在她升为右夫人之前,肯定是以普通宫女身份存在的。否则的话,只能认定右夫人根本不叫赵蓝,赵蓝是其贴身侍女之类的人。另外,作为南越王的右夫人,竟然和王室家族同姓,由于名讳缘故,这在传统皇族中是非常罕见的。对此有人认为,这可能确实是同姓通婚的实例,虽然这样的例子较少,但还是存在的。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吴、鲁、蔡均为姬姓,但当时的鲁昭公就照样娶吴女为妻,并改称其吴孟子。另外汉代王莽曾娶过宜春侯的曾孙女王氏。但也有人认为,这种现象可能是南越国独有的风俗,即妻子无论原姓氏如何,均要从丈夫之姓。《史记》记载,南越国统治者实行民族融合政策,鼓励汉越通婚,因此右夫人赵蓝乃是取其夫姓,也就不足为怪了。虽然有以上种种说法,但反对观点也有很多,至今仍然没有定论。
三、象岗墓主人名讳之谜
因为虽然墓葬所有文物都已逐一清理研究,而且其中的“文帝行玺”确实证实了该墓为南越国第二代皇帝之墓,但是墓主身边表明自己姓名的“赵”印章却让历史学家大伤脑筋。因为一直以来,所有的历史文献资料都清楚显示,南越国第二代皇帝名叫赵胡,至于这个“赵u”却从未有过哪怕蛛丝马迹的记载。通常来说,大家宁可承认墓主人名叫赵u,与史书记载的赵胡是同一个人。但事实上,到底“赵u”和“赵胡”是否是同一个人,还是像某些学者所说他们是兄弟两人,或者说是从司马迁撰写《史记》便留下的笔误从而以讹传讹,再或是其他的原因,只能由历史来解答了。

中国考古未解之谜

古代遗址的不解之谜
半坡遗址之谜
中国也有金字塔吗?
华夏第一都到底在哪里?
由发掘甲骨而发现的殷墟是商代的古都吗?
塞外雄关玉门关之谜
湖北铜绿山矿冶遗址开始于何时?
长城的两端到底在什么地方?
南越王国宫殿之谜
故宫为何称为紫禁城?
乐山大佛如何能保存得如此完好?
悬空寺之谜
阿房宫真的是项羽烧的吗?
秦始皇陵兵马俑之谜
敦煌莫高窟之谜
扶风法门寺地宫之谜
北京古城墙为何独缺一角?
消逝的璀璨文明
北京人失踪谜案
龙山文化能证明炎帝黄帝战蚩尤一事吗?
三星堆文化之谜
巴人王朝为何湮没?
夜郎古国在哪里?
扶桑国在哪里?
楼兰古国是什么样子?
尼雅文明为何消亡?
丝绸之路通向哪里?
古格王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度?
墓葬的神秘王国
轩辕黄帝陵在何处?
商代妇好墓的主人究竟是谁?
曾国国君墓为何建在随国?
中山王墓为何有众多的鲜虞族珍宝?
汉景帝陵墓为何如此奢华?
马王堆汉墓之谜
满城汉墓的主人是谁?
k人悬棺为何凿于万仞绝壁?
曹操真的有七十二疑冢吗?
定陵里面有什么?
香妃香魂归何处?
西宫娘娘为何葬于东边?
慈禧陵墓:金银满箱
为何称西夏王陵为“东方金字塔”?
众说纷纭的明孝陵
文物的奥秘世界
《河图》、《洛书》是上古的无字天书吗?
这些岩画是遥远的古代遗留吗?
仙字潭石刻是“仙人”的题字还是先民的刻画?
红山文化女神庙里的女神是谁?
良渚文化为何有众多玉器?
塞外彩色陶罐来自何方?
禹王碑书写的是什么?
西周微刻甲骨文之谜
长沙楚墓帛画中的妇人形象是谁?
勾践剑和夫差矛为何在相邻的地方出土?
传国玉玺流落何方?
银雀山汉简是谁人所制?
泰山无字碑是何人所立?
汉委奴国王印是真的吗?
乾陵石像为何没有脑袋?
武则天无字碑之谜
丹丹乌里克千年古画描绘的是什么?
明代古海船有多大?
太平天国窖藏珠宝
麻浩佛像之谜
……
谢谢采纳!

关于考古的书籍有哪些?

《考古学通论》,孙英民、李友谋,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国考古》,安金槐,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民族考古学初论》,容观琼、乔晓勤, 广西民族出版社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荣新江,三联书店
《科技考古学》,陈铁梅,北京大学出版社《定量考古学》,陈铁梅,北京大学出版社
《考古学理论》,陈淳, 复旦大学出版社

《聚落与环境考古学理论与实践》,方辉 ,山东大学出版社《考古学读本》,杨楠,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十八讲》,张宏彦, 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国文物分析鉴别与科学保护》 马清林、苏伯民、胡之德、李最雄,科学出版社
《出土玉器鉴定与研究》 杨伯达,紫禁城出版社《汉代画像石通论》,王建中,紫禁城出版社
《古代玉器通论》,龙仁博,紫禁城出版社

《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 孙机,文物出版社
《中国家具史图说》, 李宗山,湖北美术出版社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王宏钧,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考古》
《中国书画》(修订本),杨仁恺
《中国陶瓷》,冯先铭《中国青铜器》,马承源

《中国古钱币》,唐石父
《中国古代建筑》,罗哲文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文物出版社
《曾侯乙墓》,谭维泗
《秦文化》,王学理、梁云《魏晋南北朝考古》,罗宗真
《古代石刻》, 赵超《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 蒋英炬、杨爱国
一,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1、《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2、《寻找北京人:“北京人”头盖骨失踪之谜》
3、《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发现之谜》
4、《日暮东陵: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之谜》

5、《风雪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6、《万世法门:法门寺地宫佛骨再世之谜(修订本)》二,《天国的灵光:佛像》三,《唐李宪墓发掘报告(精)》
四,《徐州狮子山楚王陵--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五,《中国(世界)历史未解之谜》&《中国(世界)考古未解之谜》六,《帝国的辉煌》
七,《定格历史(隐藏于古墓中的奥秘)》八,《满城汉墓--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九,《走进古蜀都邑金沙村:考古工作都手记》
十,《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十一,《西藏考古与艺术》
十二,《北京原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大发现》
十三,《考古人类学随笔--张光直作品系列--张光直作品系列》十四,《秦公帝王陵》十五,《趣味考古》
十六,《考古的故事:中国卷・彩图版》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