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有哪些禅意十足的佛经句子?

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话(精选73句)

本文目录:

佛教的最高境界叫做涅盘。涅盘,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即是修行得道的圣者,形体灭尽,入于不生不灭的解脱境界。

涅盘是梵语,正音为波利匿缚男,旧云涅盘,今顺古亦云涅盘。又名泥洹,或云涅盘那,皆音之讹略,或楚夏不同。旧译为灭度,或云寂灭、无为、解脱、安乐、不生不灭等,名虽异其义则同。今单举灭度和寂灭二义释之:灭度,即‘灭’除烦恼,‘度’脱生死的意思。

扩展资料:

是常,即“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是无条件的存在。 涅是乐,即由于此处无诸苦。涅无我,就是指涅不为我所有、不是我、不是我的自我、在我里面没有涅,在涅里也没有我。“入灭”、“般涅”、“取涅”不能理解为进入了某个被称为涅的地方或境界。涅并无来、去、进、出这些概念。

涅义别略有四种:

1.本来自性清净涅,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

2.有余依涅,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

3.无余依涅,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

4.无住处涅,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参考资料:弘善佛教网:涅盘是什么?

:涅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话(精选73句)

1、人生在世,无法预知未来。

2、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3、心静,才能听见自己的内心。

4、人生不懂反省,等于停止进步。

5、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6、念离真,皆为妄想。佛经名言。

7、放开执念,随缘是最好的生活。

8、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9、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10、心态好的人,处处圆融,处处圆满。

11、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12、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13、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14、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15、烦恼放下成菩提,心情转念即晴天。

16、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17、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18、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19、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20、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21、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22、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23、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24、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25、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26、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27、不自重者取辱,不自足者博学,不自满者受益。

28、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29、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30、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31、不以得为喜,不以失为忧,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32、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33、生命中那些得不到的、握不住的,都要学会放下。

34、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35、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36、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37、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38、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39、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40、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4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2、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43、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4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45、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4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47、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48、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49、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50、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51、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52、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53、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54、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55、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56、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57、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58、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59、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60、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61、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62、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63、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64、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65、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66、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67、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68、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69、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70、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71、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72、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73、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一句禅语一种人生

1.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有空的杯子才可以装水,空的房子才可以住人。每一个容器的利用价值在于它的空。空是一种度量和胸怀,空是有的可能和前提,空是有的最初因缘。佛经里有“一空万有”和“真空妙有”的禅理。人生如茶,空杯以对,才有喝不完的好茶,才有装不完的欢喜和感动。

2.拥有童心的人永远不会老,用简单的眼光看世界,你就会变得快乐和满足。童心总是与阳光、积极乐观相依相随,简单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喜欢的人就大胆表白,无须遮遮掩掩、讨厌的人就一笑而过无须怀恨在心。人生匆匆,保持一颗童心你会发现:没有解决不了的事,也没有过不去的坎。

3.情商,不是八面玲珑的圆滑,而是德行具足后的虚心、包容、自信和格局。成熟,不是由单纯到复杂的世故,而是由复杂回归简单的超然。觉悟,不是对所有世事的无所谓,而是对无能为力之事的坦然接受。成功,不是追求别人眼中的最好,而是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最好。

5.心缺良善,言行必恶毒;心缺美德,言行必下流;心缺自尊,言行必卑贱;心缺诚实,言行必虚妄;心缺涵养,言行必粗陋;心缺教化,言行必无礼;心缺敬畏,言行必随便;心缺知识,言行必愚钝。心是一杆秤,秤出的是自己的言行;言行是一面镜,映出的是自己的心灵。

6.如果你爱万物,万物也必将爱你,这就是魅力。如果你不伤害万物,万物也必将不伤害你,这就是平安。如果你珍惜万物,万物也必将珍惜你,这就是长寿。如果你心怀万物,万物必将归属于你,这就是财富。如果你施恩万物,万物也必将施恩你,这就是幸福。

7.夫妻是缘,儿女也是缘,兄弟姐妹还是缘。缘有善缘、恶缘。债,就是其中的恶缘。作为一个家庭来说,既然走到一起,必然有很深的渊源。可能是讨债、还债的关系,也可能是由善缘聚会一处,志同道合,相互扶持。不论什么因缘走到一起,我们都要珍惜、善待。

8.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对心无愧!做人率真一点,做事清澈一点,心胸宽广一点,情感流露一点,这样的人生才会有乐趣。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容得下别人的中伤,忍得住困苦的折磨,放得下挽留不了的美好。

9.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怀善心,做善事,一生无愧。怀平常心,做平常事,日夜安宁。不忘人恩,不念人过,不思人非,不计人怨。心宽一分云消雾散,让人一步晴空万里。有缘相逢共一笑,从此再不论古人。相逢一笑是养心第一良药,愁上眉梢即自杀第一钢刀。贪心过海无足时,过眼浮云又笑谁。

10.我们控制不好情绪,一是我们修行不够,二是我们接触了让我们产生负面情绪的人与事。当我们的情绪受到影响时,适当的远离负面的环境,让自己平息下来。冥想一些快乐的人与事或者一次远行,心胸开阔起来,再回头看之前的是是非非,一切也就释然了。很多矛盾的起因都是一些小事,不懂得退就会越搅越大。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推荐

2、佛语有云: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佛语有云:心清自然凉,心诚自然灵。 佛语有云:宁静而致远。

3、人于浮世,独来独往,独生独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无量寿经》

4、佛语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语有云:一刹便是永恒。 佛语有云:不可说,不可说。

5、苦海难渡入佛门 渡入佛门省自身 省自身心忘红尘 心忘红尘苦海难。

6、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7、佛语有云:善恶一念之间。 佛语有云: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8、辛苦不为成佛道,只为菩提早日红。

9、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佛经》

1、佛语有云:风亦不动,树亦不动,乃汝心动也。 佛语有云:一切皆为虚幻。

1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鸠摩罗什《金刚经》

1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

12、初地无阶级,余基数尺低。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

13、问明镜非台,菩提非树,境由心起,可得分明?是魔非魔,非魔是魔,要待江湖后世评。

14、庙宇未必有真佛,闹市但许有高僧。何处不红尘?何处无佛陀?何时、何事、何处不修行?《佛经》

15、释迦牟尼的一句话:伸手需要一瞬间,牵手却要很多年,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若无因缘,何以相遇,若无相欠,怎会相见。向来缘浅,奈何情深,若不相见,因缘已尽,因缘已尽,再无相欠。

16、本来真性是玄机。只有灵明悟得时。火灭烟消成大药,境忘心尽见菩提。

17、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佛经》

18、佛说,汝负我命,我还汝债,是以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佛还说,汝爱我心,我怜汝色,是以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愣严经卷四大正藏第十九册页120中》

19、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罄定行云。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王国维《浣溪沙山寺微茫》

20、心是静的。一几,一壶,一人,一幽谷,浅酌慢品,任尘世浮华,似眼前不绝升腾的水雾,氤氲,缭绕,飘散。

21、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小善不积,无以成圣。莫轻小恶,以为无罪,小恶所积,足以灭身。释迦牟尼佛《法句经》

22、佛语有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23、人生在世,生死并无一定。暂时来此世间,又得离开,如月亮有圆有缺;又如花有盛开,也有凋谢之时。这辈子出生是上辈子死亡的接续。前世假若没有死亡,今生何以能生?如果这辈子智慧不明澈,下辈子如何能保有福慧与人身?

24、菩提洗净铅华梦,世间万象本为空。

25、最爱芳香何处,花落菩提深深,随缘即应,落花潋滟。

26、若天压我,劈开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我等生来自由身,谁敢高高在上。

27、易醒晨昏易醉人,幻觉今生误今生。十四阙《祸国》

28、佛语有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佛语有云: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佛语有云: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29、尽登无上道,俱证菩提路。教汝痴众生,慧心勤觉悟。

30、世尊,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药师经》

31、菩提树下三千怨,酒醒今朝换一钱。琅琊烟台亭雨月,怎堪琴瑟泪轻涎。

32、我命由我不由天,天欲灭我我灭天。

33、缘起缘灭缘终尽,花开花落花归尘。

34、生我何用?不能欢笑。灭我何用?不减狂骄。

35、昏则弥陀成外盗,悟来烦恼是菩提。

36、醒圆明、一点证菩提,功超彼。

37、原来山盟海誓说遍,似这般都付与过眼云烟!

38、茶罢,一敛裾,绝尘而去。

39、转身,一缕冷香远,逝雪深,笑意浅。来世你渡我,可愿?

40、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41、佛曰:贪嗔痴慢疑,杀伤烧抢掠,皆是魔,意乱情迷恨迷念,亦是魔。 魔曰:虚假伪善愚昧,无心无情,皆是佛,目空一切摒弃心,亦是佛。

42、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

43、慧风扫荡障云尽,心月孤圆郎中天。印光法师《了凡四训序》

44、佛语有云:人既生亦死。 佛语有云:随心、随缘、随性。 佛语有云:万法唯心。

45、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华严经》

46、褪尽风华,我依然在彼岸守护你。

47、蛰龙已惊眠,一啸动千山。

48、整顿衣巾拂净床,一瓶秋水一炉香。不论烦恼先须去,直到菩提亦拟忘。

49、教参熟,是菩提无树,明镜非台。偷闲来此徘徊。把人世黄粱都唤回。

50、识行妄分别,智隐迷是非。若转识为智,菩提其庶几。

51、内心真知无价宝,欲识真如,正照菩提路。

52、试问菩提当何如?随缘随遇亦随风。

53、张狂是我本性,惹我等于自杀。

54、人在荆棘中,不动不刺;心在俗世中,不动不伤。

55、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佛经》

56、如何对自己,对他人?佛曰: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57、佛语有云:知足常乐。 佛语有云: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佛语有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58、:终身未许狂到老,一日能狂便算狂。

59、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唯我魔主。

60、一点新萤报秋信,不知何处是菩提。

61、逆天,尚有例外。逆吾,绝无生机。

62、佛语有云: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63、手捻菩提似念经,目中无物两耳空,

64、您如何诠释礼貌?佛曰:对不起是一种真诚,没关系是一种风度。如果你付出了真诚,却得不到风度,那只能说明对方的无知与粗俗。

65、煮一壶清茶,候一生知己。

66、依慈父悲母长养之恩,一切男女皆安乐也。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释迦牟尼佛《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67、佛语有云: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千年修的共枕眠,五百年修的同船渡。

68、我曾傲视群雄,也挥刀划破过苍穹。

69、菩提。无缝塔,林峦掩映,山色分开。任曹溪雪满,漏泄红梅。

70、佛语有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71、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72、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佛语《佛经》

73、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74、脚踩生灵,手掌生死;传说不朽,王者不败。

75、阎浮提中大福田,莲花会上菩提记。

76、一个愿无量善缘,菩提心永不褪变。

77、三杯浑白酒,几句话衷肠。何时归故里,和她笑一场。

7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由来无一物,何出惹尘埃。

79、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80、休外觅,识取自菩提。有相身中成锻炼,无为路上证牟尼。

81、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

82、本结菩提香火社,为嫌烦恼电泡身。不须惆怅从师去,先请西方作主人。

83、你输,我陪你东山再起。你赢,我陪你君临天下。

84、世道尽灭,天地混沌,与我何干?

85、不求与天同齐,只求弑天逆命。

86、四愿弘深垂教纲,心怀喜舍慈悲。爱河苦海度群迷。水离生灭,彼岸订菩提。

87、佛语有云:众生皆平等。 佛语有云:有其因,必有其果。 佛语有云:即种因,则得果,一切命中注定。

88、我坐色空中,色空我独行。不劳菩提树,无月自空明。

89、失去的东西,有必要去追讨吗?佛曰: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不必惋惜,更不必追讨。

90、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佛经》

91、不算菩提与阐提,惟应执著便生迷。

92、彩云一点菩提心,操纵夷獠在纤手。

93、佛语有云: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佛语有云:今生的相识是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的。

94、一个人的心,如果澄净了,就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处处是福地,法法是善法,那么,还有什么能迷惑,染着我们呢?

95、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96、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我若成魔,佛耐我何。

97、.昨天与今天,我们该如何把握?佛曰:不要让太多昨天占据你的今天。

98、菩提一步出世界,安忍娑婆无常心。如法随捻众数子,声声禅定皆净土。

99、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书。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

100、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01、这元初妙有,清虚法体,证菩提位。

102、佛语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语有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佛语有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103、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104、雾里看花,究竟是谁苍老了等待。楼台望月,到底望不到地老天荒。

105、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106、不读《愣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憨山大师语录》

107、夜雨染成天水碧,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也能成就一场惊鸿。

108、生活太累,如何轻松?佛曰: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小半源于欲望与攀比。

109、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110、佛语有云:九九归一、终成正果。 佛语有云:祸往者福来。 佛语有云:无色无相,无嗔无狂。

111、一剑一萧平生意,不负狂名十五年。

112、微雨燕双飞,落花人独立,花落菩提。

113、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

114、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汉。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句句箴言

1.不要抱怨生活给予太多的磨难,不要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把每―次的失败都归结为一次尝试而不去自卑,把每一次的成功都想象成一种幸运而不去自傲。微笑着去面对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独,去战胜忧伤,去面对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

2.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3. 说话要先想清楚再说,做事要先考虑好后果再做。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因为,轮回的路上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

4.佛说,这一世所有的相遇,都是上一世的重逢,爱了,是续前世的故事,恨了,是了却前尘仇怨。没有那次相遇可以准备,没有那次重逢可以预演,生命就是一场情里之中的意外。

5. 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6.不为鸡毛蒜皮的事情而斤斤计较。不执于苦时,苦就渐渐远了。不执于乐时,乐就渐渐近了。明心了了,给世界一个微笑,一份善意,一份担待,一份宽容!心宽了,路就宽了。趁岁月安好,种上一片福田,趁阳光温暖,播撒福报的种子,就让所有的相遇都是生命中没有遗憾的永恒。知足者得乐,惜福者得福。

7.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为什么我们总是会看见别人的过失和不足呢,不是我们有一双“火眼金睛”,是我们自己的心胸太狭隘了,容不下别人的错误或过失,也是自己眼拙,看不到别人身上的优点。

8.生命的重量,在于你能承担多少;生命的价值,在于你能奉献多少;生命的真实,在于你能认识自己多少。生命不是一趟索取和得到的过程,生命是一场生活的种种磨砺中的体悟和觉醒。??有福而不骄,则无祸;有祸而不惧,自是福。处事看担当,逆境看胸襟,喜怒看涵养,行止看胆识。有点忙碌是个福,免得无聊;受点诽谤也不是祸,它能扩大你的心胸。淡薄之交,宁静致远;利益之交,两败俱伤。

9. 心量宜宽阔,不疑不贪执。守住这颗心,凡事向上看。

10.凡事都要留个余地,越是愤怒的时候,越是要克制自己,不轻易口出恶言,既伤人又伤己。佛经上说:“_火能烧功德林”。一时的怒气,无心的言语,往往会毁掉多年辛苦培养的友谊与功德。待人谦逊些,包容些,不骄矜,不恃宠,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11. 得宽心处且宽心,能饶人处饶几分。平生多少事,一切好商量,话语暖几度,送人多几站,花谢花还开,别离还相逢,抱一颗好心,好留下一回相见。

12.开口不说他人非,闭目心中生莲花。能吃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忍一时风平浪静。口争得无常烦恼,让三分心平气和。知足之人心常乐,能忍气者身自安。

13.凡事都不可太过极端、绝断,你给别人留了空间,其实就是在给自己留下了很大、很多的回旋余地。所以说,人生固然是需要努力,但是是不可使尽,福不可受尽,话不可说尽,规矩不可行尽,要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适可而止方为妙。

14.有些事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都要发生,有些人不论我们喜欢不喜欢,都要面对。人生中遇到的所有的人和事,都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愿意也好,讨厌也罢,该来的都会来,没有选择,无法逃避。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和面对,做自己该做的,尽力而为,用善良感染生活,用温暖和谐人生。且行且珍惜。

15. 逢人三分和气,如春风满面;遇事几分宽阔,留于别人路过。别把自己当君子,也别把自己当小人,人生是什么,都是学做人。

16.愿意吃亏的人,终究吃不了亏,吃亏多了,总有厚报;爱占便宜的人,定是占不了便宜,赢了微利,却失了大贵。再好的东西,你也不可能长久拥有,不必计一时回赠,莫如常怀怜悯之情,常施援助之爱,得到人心,他物不缺。莫要以为成败无因,今天的苦果,是昨天的播种;当下的付出,是明日的善报。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让你顿悟人生

1.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念一清净,心是莲花开。心若清净,三千大千世界,无处不是净土。人生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皆系于心,心态若安好,有什么是真正过不去的坎呢?身在红尘之中,凡事以善为本,有所为,有所不为,心坦然、平和、宁静,如开放的莲花一样自然、从容,不为谁开不为谁落。

2.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不贪就是布施,断恶就是行善,改过就是忏悔,谦卑就是礼佛,守礼就是持戒,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

3.生活就是禅,在匆忙中活出一份超越的智慧,在平凡去走出一条人生的轨迹,动也是好,静也是好,宠辱不惊。拿也好,放也好,去留无意。纷繁的喧闹中,活出一份内心的宁静、沉淀,或者是一份安详,让命运在平和中运转。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去,如此安好。

4.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的人生,只有建立在道德原则的基石上,才能焕发它的光彩;而不变的原则,又必然要在多变的生活中随缘磨砺,才能成就它的稳固。随缘是需要学习的,没有人能够从不经过逆缘的苦痛,而圆满完成随缘的学习。因为随缘,所以慈悲,真正随缘的人生,定是一个美满的人生。

5.佛教说千年修来同一饭,万年修来同船渡,你能一起吃一顿饭,在一个家庭里面一起过活,都不是偶尔发生的事情,而是我们多生累世积累起来的一种因缘。要成为夫妻、父子、母子这中间的因缘要修多少世呢?所以佛教有句话叫惜缘,要珍惜我们自己的因缘。惜缘从哪里开始?惜缘就是善待彼此开始。

6.佛门里常说回头是岸,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自私自利回头,从迷惑颠倒回头,从贪嗔痴慢回头,从五欲六尘上回头。这一回头,就回归到我们的真如本性。迷,这一回头就觉;邪,这一回头就正;染,这一回头就清净。所谓回头就是放下。大乘法叫你放下,诸位一定要知道是心上放下,不是事上放下。

7.你的内心充满欢喜,你才能把欢喜带给别人;你的内心蕴藏着慈悲,你才能把慈悲带给别人。自己有财,才能舍财;自己有道,才能舍道。有的人心中只有贪嗔愚痴,他给人的当然也是贪嗔愚痴。所以我们劝人不要把烦恼、愁闷传染给别人,因为舍什么就会得什么,这是必然的因果。

8.有福德的人,通过欣赏别人的优点来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光明;通过赞美他人的功德来让自己的福德更加圆满;通过观照自心来让自己的爱心和智慧更加发挥。缺福德的人,常常观察别人的缺点来让自己的内心更加污染;常常谈论他人的是非来给自己制造更多的麻烦;常常评判别人的对错来惩罚自己使自己倍受折磨。

9.我们求佛,常常觉得佛陀拥有大神力。然而,真正让佛陀有神力的是因果,是善念。因果是世间金刚不坏的法则,我们现在承受的一切,都是往昔所作之业,我们将要遇到的一切,又都是当下的造化。我们的心念导致善恶的行业,而这些又都决定着我们的福祸际遇。所以,求佛,其实就是在求自己。

10.你说自己是刀子嘴豆腐心,你的嘴都像刀子一样了,一割别人就出血,你语言到哪,别人就流血,还能豆腐心吗?可不可以?要善语、柔软语、赞叹语,口不能恶口,不能挑拨离间,不能绮语、妄语,这四种口业不能有。怎样训练在被种种违缘围绕下,你还能超越其上,能完全地驾驭,这就要靠智慧。

佛学中对应佛教的各种境界的解读是什么?

佛教里讲的十法界众生是指:佛、菩萨、缘觉、声闻、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鬼道、地狱道。
其中,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鬼道、地狱道又合称为六道,未出生死轮回。这六道中,越往上心态越平和安宁、越善良、越纯净、越聪明、越漂亮、生活状态越好、越快乐、越光明,越往下则越暴戾、越恐惧、越自私、越多疑、越痴愚、越丑陋、苦难越多、越阴暗。这六道都是属迷之境界,不能脱离生死,这一世生在这一道,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总是在六道里轮来轮去,像车轮一样转,所以叫做六道轮回。轮回的动力是业力与心性,善业多且善良平和者入天道,恶业重且暴戾者入地狱道,其他道也是根据业力及心性而入的。业是佛教中一个独有的概念,换成上面说的一句话也许更好理解:心轻者入天,心重者入地。

十法界的具体描述如下:
1. 佛界
佛是属于上上乘,无上正等正觉究竟成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2. 菩萨
菩萨是大乘位,有五十一个位阶。在无我的基础上,再继续将“法”的执着给断掉。菩萨全称菩提萨剩义为“觉有情”,在通过度有情众生的过程中,于法上的执着慢慢放下。对于菩提智慧,或称无上正等正觉有所体悟。《金刚经》云:“度尽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得救度”不着我相,众生相,和诸法相,慢慢去了结一切过去因。教下以初地菩萨一步步走向十地菩萨的境界,就差一步成佛了。

3. 缘觉
缘觉,指的是辟支佛,属于中乘,比第四果罗汉略高,还没到大乘菩萨。

4. 声闻
声闻,指的是罗汉,是小乘位。罗汉有四果,第四果罗汉出离了生死轮回,也就是了了分段生死,开始了变异生死的人,是小乘佛教最高果位、大乘佛教里最低果位的人。
声闻缘觉只是出离了轮回,仍是心外求法,还没明心见性。声闻缘觉对于佛来说仍是焦芽败种,不能续佛慧命。

5. 天道
天道众生福报特别大,寿命极长,性情柔和,是心地平和善良、积过大福德的人的去处。
(1)欲界六层天:
四天王天、忉利天、鹉μ臁⒍德侍臁⒒乐天、他化自在天。欲界天因为有六层,所以又叫六欲天。六欲天及以下各道,包括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都属欲界,特点是有食欲和淫欲。食欲以维持生命,淫欲以延续种族。
生于此界的众生,虽然已脱离苦难的人世,但仍有色身(肉身),亦有男女饮食之欲,有着一定的烦恼。
六欲天临死的时候有五种征兆出现:身光消失、不乐本座、花冠枯萎、天衣垢坏、身出汗臭。生平一起嬉戏玩乐的天女们,见到这五种,都跑了。又以天眼观见将要生到何处,若是堕落,则更加的凄惶恐怖、痛苦不堪、如地狱苦。
《正法念处经》偈云:“如蜜和毒药,是则不可食,天乐亦如是,退没时大苦”。规诫众生:不可贪着天界之乐,应思出离三界。

(2)色界天包含十八层天
色界,居于欲界之上,共十八天。虽已完全离欲染,但尚有色质,故叫色界。生到色界的天人,纯是化生,貌如童子,身白银色,衣黄金色,全是男相,没有女人。
这十八梵天,都是清净、没有伴侣、没有男女情欲,但有化身的身体,故还未能脱离形骸的牵累,所以叫色界天。生于此界的众生均有色身,但无男女饮食之欲。

初禅有三层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大梵天、梵辅天、梵众天这三种天都称作胜流,因其身胜、乐胜、能胜下界的各趣的众生,又不受欲界八苦的煎逼,虽然不是修真正的三摩地,但因持戒的定力,心中常能清净,已不为欲界诸烦恼所摇动,这叫做初禅天。于九地中,是离生喜乐地,即离开欲界诸恶趣,而得清净喜乐。但是因为仍有觉观之火,故到劫尽时,仍不免为劫火所烧。

二禅有三层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为成就二禅者所生,寿命以大劫来计算。
光音天、无量光天、少光天这三天又胜于初禅,以初禅乍离欲苦,成恐复堕,故有忧愁挂虑,须时时提高觉观,修持禅定。现在二禅已离欲渐远,没有恐惧心,亦无一切忧虑,虽不是依不生灭为本修因,而修正定,但于清净梵行,已伏心中粗漏,叫做二禅。于九地中,叫定生喜乐地。虽然火灾不能侵,但心有喜水,故仍难免要受水灾。

三禅有三层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遍净天、无量净天、少净天此三天又胜二禅之流(初禅只是苦恼不逼,不得随顺;二禅忧虑不逼,五识已伏,只得随顺)。至此,三禅已得寂灭,六识已伏,不起现行作用,故得大随顺,身心安然,自在不动,受无量乐。虽非真得正修实证之三摩地,但清净心中,已安乐无苦,欢喜毕具,于九地中属第四离喜妙乐地。离开初、二禅之喜,而得三禅之妙乐,但出入息尚存,故劫坏时虽水灾不能侵,但还难免风灾。为成就三禅者所生。

四禅有四层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
四禅九天,分凡圣二级,皆为成就四禅者所生。此四胜流即福生、福爱、广果和无想四天,世间一切苦乐境界不能动摇,三灾不能侵害。但是他们初生之时,宫殿园林,随之而生,死时宫殿园林随之而灭,故此就不得真常之境。以修习舍定时,认为是涅,希望能得到涅果位。一有所得心,就是有为法,故只得有为功用纯熟,不加勉强而能任运不动,而不是真的不动地,故通名四禅天。

阿那含天(不还天)有五层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阿那含天”即不还天,是三界圣人寄居之处。此天已断尽欲界九品思惑,即与生俱来的贪嗔痴慢的微细思惑。这思惑于九地中,各有九品,合共八十一品。三果圣人已断尽欲界九品思惑,不起现行,习气亦除,故说九品习气俱时灭尽。因惑尽苦亡,故欲界已无卜居之处,三禅亦非游乐之地。三禅以下的境界,又不是他们的众同分地,同时他们所修乃是苦乐双亡的舍禅,故只好在色界天找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准备断尽其余七十二品思惑,求出三界,证阿罗汉果。
这五不还天是色界中最高妙的境界,故前四禅四位天王,不能亲知亲见,只能仰慕他们的高名,因四天王仍属有漏凡夫,凡夫只能伏惑,不能断惑。五不还天是无漏的圣人,已能断惑,故凡圣悬殊,不能亲见,就像现在的世间,旷野深山中,多属圣人道场,为阿罗汉所住持,而凡夫俗子不能知见一样。

(3)无色界天包括四层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无色界众生连身体也没有了,只有意识。
此界四天,依所入定而区分,皆恒处禅定中,连固定的形体也消失了,寿命很是长。说无色,也不是完全没有物质身体,只不过其形质极为微细。居住在无色界四天中的众生,已经不依靠任何物质性的东西生活了,连自己的形体也不复有,唯以“命根”、“众同分”而存在。生于此界的众生均无色身,只存神识。据说此界众生只有佛能够看见。

这二十八层天越往上福报越大,欲望越淡,心越清净,寿命越长,越光明。但天道众生属三界六道,所有这些天道众生寿命终了,还要在六道中轮回。

每一层天的寿命越长,对应人道的一天越长,比如,与人道最接近的四天王天,寿命是500年左右,一天大约相当于人道的50年。六欲天中的第六层他化自在天,一天相当于人道的16000年左右。所以有“天上才一日,世上几千年”的说法。到最上一层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寿命是八万大劫,即八万次世界生成到毁灭的全过程。
欲界六层天可以修福报而生,色界与无色界的各层天需修到相应的禅定层次才能到达。
修禅定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打坐,根据渐进的层次分为四禅与四定,修习的方法及修成的标准在佛经中有详尽的介绍。禅定可得到一种极大的精神之乐。禅定之乐超越了世界一切的享受,男女之欲乐与禅定之乐的比较,如砖头比翡翠、土坯比黄金。同时,禅定也可生发神通,包括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禅定功夫越深,所生的天界也越高。其中修成四禅则生于色界十八层天,修成四定则可入无色界四层天。四定之上为灭尽定,入这一定即入涅,永不再入轮回。

6. 阿修罗道
是修过大福报,但脾气不好的人的居所,这一道条件较好,但其众生心不清净、极好争斗、战争不断,男性阿修罗长得很丑陋。
阿修罗的特点是有天福,但长相丑陋、嗔恨心大、傲慢、好勇斗狠;如果人多修福德,但斗争心强、傲慢心大,就可能转世成阿修罗。

7. 人道
人道好坏参杂、苦乐相间。
佛法说人身难得,下辈子再投生做人的机会非常渺茫。现代统计资料表明:地球上单是蚂蚁的数量就是人的100万倍,昆虫的数量是人的1.66亿倍。还不用说其它。落入三恶道再想回到人道,其机会比中500万大奖不知小多少亿亿倍。人道在中间,修行则可入四圣道或极乐净土,永不入轮回;行善则上可入天,享受很多年大福报;行恶则落入三恶道中,万劫不复。何去何从,该怎么办,懂了这个道理都会做出选择。所以一定要注重身为人的这一生。有人认为自己还年轻,到老了再说。可谁敢保证自己一定能平安到老?阎罗殿上自古多枉死之鬼;再说老来就一定有那个智慧和精力来学习佛法吗?再说你能保证有那么大悟性,短时间就能修成吗?抓住今天,学佛并不耽误你的任何事,但修一心而已。
学佛有很多的乐趣,最少也是心境淡定平和;修到一定层次还有很多神奇的体验,自然生发神通。

8. 畜生道
畜生道痴愚,生存艰难,在人道以下。
畜生指我们肉眼所能见到的、除人之外的一切有知觉的生命,但不包括植物。因为植物是没有感知的,它没有自我意识,不知道自我的存在,没有苦乐等感受。畜生的特点是痴愚,只会凭动物本性行事。畜生道绝大部分生存极为艰难,生命毫无保障。
动物其实也有感情,动物的嗔恨和执著也有力量,杀害动物虽罪不及杀人,但也有罪业,也得付出代价。何况六道轮回,有的动物可能就是你前世父母子女亲人朋友转世而成,所以对动物也要心怀仁慈之心。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样骨肉一样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读来令人怆然!动物也害怕死亡,它们的哀痛也象人一样,只是不能开口说话而已。设身处地地为它们想一下,还有点仁慈心的人都不会妄杀生灵了。如果这一辈子有幸做人,对动物一点仁慈心都没有,滥杀生灵,万一那一天落到畜生道去,又怎么能指望别人的仁慈心呢?真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9. 鬼道(饿鬼道)
因作中品十恶罪感报而生,又称饿鬼道,特点是长期饥饿,得不到饮食。业重者,饿得皮骨相连,却又没东西吃,即使找到食物,或者咽喉如针、或者口如臭尸、或者在口中化成火,吃不下去;次者,吃人间脓血粪秽;轻者,偶尔能找点东西吃。
鬼道大部分没有福报,往往数年乃至数百年得不到一口水、一点食物,长受饿渴,那种特别自私、一辈子不做任何善事的人几乎都入了鬼道,因为其福报在人世间已经消耗完毕,又没有培养新的福报。
鬼道大部分是福报完全消耗完了的众生及有轻度恶业、尤其是很贪婪悭佞的生命。这些众生长受饥渴,数十上百年都很难找到食物,有的找到食物也由于生理结构的原因吃不下去,饿得皮骨相连。
所以,人在世上无论如何都要多点施舍,积点福报,不能太自私,否则落到鬼道就很麻烦了。
鬼道分很多种,大部份是饿鬼,也有极少数一类是有点福报的,如一些土地神就是福德鬼。有的鬼道极孤独,一直在阴沉沉的沼泽荒原孤独漂泊,无衣无食、无房无侣;还有一类鬼道叫入处饿鬼,这类鬼能与人道有感应,比如人类日常的祭祀,这一类的饿鬼能享用到。要是入了其他一些鬼道,就无法享用。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去世后,还与亲人有感应的原因。鬼道都是生活在阴阴沉沉的世界。
人小的时候天眼有时自然开着,这时就可能见到鬼,加上根基未稳,所以婴儿很容易受惊生病。

人去世时,若是留恋人世,放不下妻儿老小、名望财产等;或由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死,则似乎容易成鬼一些,因为他不肯离开再去投胎,那就比较惨了。经常有人梦见死去的人找自己要饭吃,那就是落入鬼道了。鬼是怕人的,不是饿得实在没办法也不会找人。所以做这种梦,赶紧找佛教出家人超度,或者多念《地藏菩萨本愿经》,并将功德回向给亡人,以超度先人,让他投生到善道。
有的鬼附在人身上,最好是请僧人超度,比如转世为人,对鬼来说也算是件好事。不要用其它方法杀它或赶走它,这样两者之间的冤越结越深,也不太好。

10. 地狱道
地狱道是恶人的归宿,苦难极重,一分一秒都度日如年,但地狱众生的寿命极长,往往以劫计(一大劫是一次宇宙生成到毁灭的全过程)。
地狱道是造了大恶业的人的去处(因作上品五逆十恶重罪,感报而生)。特点是极端痛苦。有记载的地狱有八寒、八热、十六游增等等,根据各人造的罪业,受的苦各不相同。总的来说,地狱里面每一种痛苦都是人几秒钟都受不起的。比如说感受一年全身被烧红的铁烙的滋味,想想什么感觉?我看没人能受得了5分钟。然而有些人犯的罪业,却可能要在地狱里呆千百万年,乃至‘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地狱分很多种,我们这个世界的有十八个大地狱,五百中型地狱,小地狱成千上万。地狱生存环境极为恶劣,苦难极重。有的极热,有的极冷;有的刀刃状物遍地,步步撕割;有的刚风四起,风起处如同钢刀飞舞,皮肉片片撕裂,随即复生,循环不止;有一种夹山地狱,这里的众生时时感受到大山反反复复压碎自己;有的地狱的空中时时密集飞落尖利物;有的地狱恶臭不堪;还有的地狱被各种怪物撕咬;种种苦楚,不一而足。而且这些众生生命极长,生而复死,死而随即复生。有一类最痛苦的地狱叫无间地狱,一人之身同时承受种种痛苦,求片刻止息而不可得,时间极长,要经历无数次世界生灭过程。如杀父母者必入最令人恐怖的无间地狱。地狱道普遍极黑暗,众生只感到极大的痛苦与无边的恐惧,不知道痛苦来自何方。
犯五逆重罪直接入最深的无间地狱。毁谤三宝,不敬尊佛经;杀僧,或玷污僧尼,在寺庙内恣行淫欲;做假和尚欺骗世人,违背根本戒律,偷窃或掠夺寺庙的财物,也是很重的罪业。
为什么同样是造罪业,而对佛法僧和父母所造罪业报应特别大?因为这两者是世间最大的福田。福报越大,损害所得报应越大。
佛和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做恶业所得报应,是业力自然运行的结果,而非神鬼的惩处,更与佛和菩萨无关。佛不会惩罚任何人,在佛教中,唯一的惩罚是‘默摈’,就是大家都不跟他说话,让违背戒律的人自己反思。
以佛教的眼光看,现代社会中人,包括一般向善的人,不知不觉中也造了很多罪业。比如:毁谤佛法;杀生;吃过多动物;随口骗人;偷盗(包括贪污受贿,占别人或公家的便宜);婚外恋等等。
综合来看,六道之中,畜生道痴愚,只会凭动物本性行事;鬼道和地狱道苦难太多,惊恐不安、极为痛苦、自顾不暇,很难有条件培养福报,更不说修行了;只有人道处在中间,修善做恶可自由选择,就象刚浮出水面的人,上可通过修行入天道乃至解脱,下可沉入万丈深渊,万劫难复。

从最高的天界到最深的地狱,越往上越光明,越往下越黑暗。地狱道连自身都看不到,只是感觉到无边无际的黑暗、极端的痛苦与无法摆脱的恐惧。天界是极光明的,天人身体光明柔软、容貌极美。佛陀住世时,常有天人来请教佛法,这些天人“容色绝妙,其身光明遍照祗树给孤独园”。曾经佛有个出家不久的弟子念念不忘自己国色天香的表妹,有一次佛带他去了一次忉利天,看见了忉利天的天女,再看他表妹就象看猴子一样,丑得没办法形容了。还有一个与佛同时代的居士叫给孤独长者,因为布施而生天界,第一次下来拜见佛陀时,因为无法适应地上的环境,身体柔软之极,无法站立。佛让他变成人类这种坚硬的形状才站立起来。
人道与畜生道之外的四道,并不是在我们这个时空意义上的存在。坐飞机与宇宙飞船并能上天界,挖地道也不能入地狱。我们的感知超脱不了我们这个四维时空的限制,我们制造出来的仪器也只是我们感知的延伸,同样无法超越这个四维时空的限制。而人道和畜生道之外的所有生命形态,都是超脱我们这个四维时空而存在的。
这六道的数量是个金字塔形结构,上层极少,每往下一层,数量是相邻上层的无数倍。比如畜生道中单是昆虫数量就是人类的1.66亿倍。所以,落恶道的几率比落善道的几率大了无数倍。落入三个恶道要想再回到人道中来,比中500万大奖的机会少了几十亿倍都不止。这就是轮回的可怕之处,所以,人要抓住做人的这一辈子好好修行,不然等落到恶道,等待下一个机会再回人道,那是太渺茫了。
有人认为下一辈子什么都不记得了,生活状态如何与现在的自我有什么关系?我们都不记得幼儿时期的事,那是否幼儿时期就与自己无关呢?我们不知道未来的事,那么未来是否与自己无关呢?若问你一年前的今天都干了些什么,绝大部分人都会茫茫然,是不是那时的我与现在我无关呢?轮回是个连续的过程,一生与下一生之间环环相连,如同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今年之我与数十年前之我,虽有改变,但还是过去之我的延续。每一生之间还是息息相关的。人道绝大部分不记得前世,但人下辈子继续做人的机率是非常低的。天道、部分鬼道与部分地狱道还是记得前世的,下一生轮回到天道,回看过去就侥幸自己以前修行修心;轮回到饿鬼地狱,回忆起前世,就只能后悔莫及、长受煎熬了。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