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作者是谁?这句话的出处、句意和引申义是什么?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作者是谁?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作者、出处、句意和引申义

本文目录: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句诗是节选自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全诗如下: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作者、出处、句意和引申义

来自《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流星一逝许鸿鹄
璀璨群星任我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古人指的是谁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这一首《登幽州台歌》,是千古传唱的名诗。诗中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大概就是,登高望远之际,产生了孤独、寂寞的感慨。

然而,对于前两句中的“古人”、“来者”,却至少可以有如下三种不同的理解:

一是,“古人”就是普通的已经作古之人,即前辈;“来者”就是普通的未出生之人,即后辈;

二是,“古人”指前代贤人,“来者”指后辈贤人;

三是,“古人”指前代能够任用贤士的君王,“来者”指后代的此类君王。总而言之,对于“古人”、“来者”的身份,可以有平民、士大夫、君王三种不同的理解。

对陈子昂和这首诗的相关信息基本不了解的普通读者,大约会作第一种理解。“诗无达诂”,各取所需,这种理解当然无可厚非。
但是,联系到陈子昂的身份和古代诗人的思想以及诗歌语言传统,我们知道,他们多是有“精英情结”的。就是说,他们写诗的时候,一般不会把普通平民作为自己的参照物。至少,参照物得跟他们自己是同类。因此,第二种理解比第一种比较贴近诗人原意。
有的文学史家,结合陈子昂写作此诗时的遭遇和他同时期所作的其他作品,选择第三种理解,并且认为,“古人”就是指礼贤下士的燕昭王、燕太子丹等君王,“来者”则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的后世君王。这种说法,有个好处,能帮助读者了解陈子昂的遭遇与思想。陈子昂是一个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曾经多次对则天朝的许多弊政提出批评,犯言直谏。但是均未得到采纳,他的政治才华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识,一直沉寂下僚。公元696年,陈子昂作为幕府参谋,随同武攸宜征讨占据营州的契丹军队。武攸宜是一个为人轻率、缺少谋略的主将,第二年就吃了败仗。陈子昂屡次进言、请缨,都被他拒绝,而且还被他降了职。不难想像,陈子昂的内心是相当苦闷的。
在这种情况下,登上地处古燕国辖境的蓟北楼(陈子昂大约为了便于中原及其他地区人的理解,称之为幽州台),想到礼遇乐毅的燕昭王,顺理成章。作于同一时期的《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中,对燕昭王、燕太子丹等礼贤下士的故事,表达了向往之情。例如,第二首是这样写的:“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可是,我们必须知道,陈子昂的这一首《登幽州台歌》不是横空出世的,它有其诗歌艺术上的渊源。无论是思想感情,还是诗句语言,它都很像是从《楚辞・远游》脱胎而来的。《远游》诗如下: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所不同者,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的顺序也。陈子昂可谓后出转精,“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起“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更遒劲,更富形象性,更具悲剧色彩,因而更有艺术感染力。《楚辞》中,“往者”应该不是指燕昭王、燕太子丹,有可能只是泛指前贤。准此,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古人”,也不一定非坐实了是燕昭王之类的君王。
单从注释角度而言,第二种理解比第三种理解稍微合适一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作者是谁?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作者是唐代陈子昂。

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白话译文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基本信息

陈子昂(659年―700年,有争议),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文明元年(684年)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曾两度从军边塞,对边防事务颇有远见。圣历元年(698年),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罗织罪名,加以迫害,最终冤死狱中。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