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的雅称是什么?难道不是四十岁吗?五十岁的雅称是什么?不是应该比四十岁更重要吗?

40岁的雅称是什么? 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的雅称

本文目录:

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是汉语成语,拼宏肆碧音是bùhuòzhīnián,意思是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 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出自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四十而蔽举不惑。

不惑之年中的“不惑”是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后就一直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它的意思是人到了雹庆40岁,社会经验增多,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而立之年”常与“不惑之年”共同出现,它的意思是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就应该要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

三十岁至四十岁称半老徐娘,丰腴犹存是最成熟暮春之年,也称不惑之年。古代女子40岁,别称“老珠黄”。人老珠黄:泛指女子老了不中用。旧时比喻女子老了被轻视,就像因年代久远而失去光泽的珍珠一样不值钱。

人的年龄段怎么划分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对全球的人体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以及评估,尤其是对人体的素质以及平均寿命进行了重新的测量,对于人的年龄段划分作出了新的规定:

未成年人:0至17岁;青年人:18岁至65岁;中年人:66岁至79岁;老年人:80岁至99岁。把人类的衰老期推迟了很多年,这主要也是出自于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抗衰老意识的研究,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的延长,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划分也是不断延长的。

人的年龄段划分在中国和国际上的年龄划分有不同,在中国主要划分4个年龄组,分别是青年组、中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而国际上通常按照0~14岁,15~64岁,65岁以上这样的划分方式来划分。

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的雅称

在清侍古代,童年成为“总角”;男子十桐正禅五岁叫“束发”,女子十五岁叫“及笄”;男子二十称为“弱冠”;三十称“而立”;四十称“不惑”;五十称“知命”;六十称“花甲”;七十称“古稀”;八十称“耄耋”;一百岁称“期局尘颐”

古代对三十、四十岁的人怎么称呼?

男子:古代称三十岁男子为而立,立有“立身、立志”之意。男子四十岁为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女子:古代称三十岁女子为半老徐娘。

称谓汇总

0岁

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2岁

孩提: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至3岁的儿童。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

8岁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童龀: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9岁

九龄:9岁的孩童。

黄口:十岁以下的儿童。

指数之年:九岁的儿童。

10岁

幼学:十岁的孩童。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12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

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女子。

十三:指13岁的少年。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的少年。

15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之年:指15岁的男子。

束发:男子十五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16岁

二八:为16岁的女子。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的男子。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24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男子三十岁。立,有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男子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男子四十岁。不惑,有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命、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指六十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耆: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指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八九十岁的老人,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的老人。

90岁

上寿:九十岁的老人。

鲐背、冻梨:均指九十岁。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99岁

白寿:99岁的老人。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老人。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

上寿:百岁老人。

期颐之年:百岁老人。

108岁

茶寿:指108岁的老人。

140

双稀、双庆:一百四十岁的老人。

扩展资料:

称谓来历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

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参考资料:-年龄称谓

古代分别称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八九十岁各称什么?

古代对年龄的称谓很多,常用的列举如下:

20岁:弱冠。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30岁:而立。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40岁:不惑。语出《论语・为政》搭埋“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50岁:艾。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60岁:花甲(耳顺)。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70岁:古稀。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80~90岁:耄耋。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扩展资料:

古人年龄称谓来历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知棚蚂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和谈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参考资料来源:-年龄称谓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