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与状元的不同?状元和进士有何区别?

进士和状元有啥区别 进士和状元的区别

本文目录:

进士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考上了大学一样
落榜了就是没考上进士
古代科举考试和我们现代的情况不是很相同
因为古代总人口没有现在人口那么多
参加考试的人数也比我们现在要少得多
能够考上进士的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
凡是能够参加进士考试的人,都要先从本地进行考试选拔
比如你得先参加本地府县(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县)的考试,通过后可以获得秀才功名
然后再参加乡试(本省省试),通过后可以获得举人功名
就相当于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
当然这是个比喻,方便大家理解
现代是因为有义务教育,小学升初中不用考试,按户籍地区分配学校就读
古代就要经过层层考试选拔,通过乡试者(本省省试)才有资格进京参加科举会试
强调,要获得朝廷的官职委任,必须得进京参加会考,殿试
通过皇帝和主考官的筛选,就可以获得进士功名(相当于高等学历)
当然不同朝代会有不同情况,但大致基本如此
状元是从考上的进士里择优选取第一名,也叫进士及第(状元)
榜眼是第二名,探花第三名
在古代一般只要考上了进士,就可以委任官差,也就是朝廷命官
古代还分一甲,二甲,三甲等进士分类
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重本,二本,三本等等
一甲第一名就是状元了,二甲第一名就相当于我们第二本科批次第一名,差不多这个意思
但提醒一点,一甲名额只有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
剩下来的进士就是二甲,三甲了
总之,进士排名越高,比如像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等
一般委任的差事,职务起点会比较高一点
其他考上的进士按照不同甲,不同排名分别安排各种官职
有些是直接编入朝廷中央官职,就是在京城当官
有些是分配到地方任职,有些是分配到军营中任职
一般像状元,榜眼,探花等,没有什么意外情况一般会分配在京任职

进士和状元的区别

进士和状元的区别:
1、状元是进士中的第一名,1300年科举史上只出不到700个状元;而进士多达十几万;
2、举人通过了会试都可以称之为进士;而只有殿试中被皇帝钦点的第一名才叫状元;
3、状元每三年才有一个;而进士却每年都有。

科举殿试
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为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的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
以上就是进士和状元的区别,就像今天考大学,有一本、二本、三本,分数线不同,录取的成绩也不一样,高分就上名牌,状元就是名牌中的第一名。

进士跟状元的区别

进士的第一名为状元。

封建科举制下,乡试第一名为解元,礼部主持的会试第一名为会元,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所取第一甲为“赐进士及第”,第二甲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为“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扩展资料:

科举制始于公元7世纪的隋朝。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扩大统治阶级的政治基础,废除九品中正制,下诏令分科取士,最初设有“志行修谨”(有德)和“清平干济”(有才)两科,这种分科取士已经具备了科举制的雏形。

到隋炀帝杨广时期,又分“孝悌有闻”和“文才秀美”等十科,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设置“明经”(通晓经义者)和“进士”(可以进受爵位者)两科,并用考试策问的方式取士,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唐朝继承和发展了科举制,并使它更加完备,首先是考试分“常科”和“制科”两种模式进行。所谓“常科”是每年分期的考试,而“制科”则是皇帝下令临时举行的考试。考试最初由吏部主持,后来改为礼部,因此通常称为“礼部试”。

其次,明经、进士两科最受重视,并将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或“状头”,唐代宰相许多人是进士出身,除此之外,唐代还产生了“武举”科目的考试。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科举史话

状元和进士有什么区别?

1、及第: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叫作及第,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是考中进士的意思。

2、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3、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4、会元: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5、解元: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6、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7、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8、贡士: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9、举人: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10、生员: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扩展资料:

科举制度的社会影响

1、积极影响

(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消极影响

1、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2、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

3、由于入仕途径单一,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做官,而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发财的想法,所以导致追求部分士人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从而催生一些家庭和社会悲剧。

4、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科举制度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