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是如何修建出来的?红旗渠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红旗渠简介 修建红旗渠的故事

本文目录:

红旗渠,是由人工修建的灌渠,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县(现为林州市)。

一、林县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

林县于河南、山西交界处,据史料记载,由于地质等原因,历史上曾经严重干旱缺水。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尤其是已经建成的水渠,也无水可引。因此,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

二、研究启动“引漳入林”工程

1959年10月,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研究“引漳入林”工程。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1960年3月6至7日,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确定将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引漳入林。

三、克服困难,历经近十年,建成红旗渠

经过多年奋战,红旗渠于1965年4月5日实现总干渠通水,至1969年7月,红旗渠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20万林县民众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在太行山上劈山开石,架起157个渡槽、打通211个隧道,建成宽8米、高6米、全长70.6公里的总干渠,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四、修建红旗渠孕育形成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当时乃至目前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综述:我在去年曾经参观过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红旗渠。当时,走在红旗渠干渠堤坝上,看着流淌的红旗渠水,能够切身感受到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各种艰难,更为当年建设者们顽强毅力所折服。我想,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体现。因此,红旗渠不仅是人工修建的水利工程,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丰碑。

修建红旗渠的故事

你想要啊,我给你:这是一个有关于水的故事。水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实在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水,但是,今天这个关于水的故事却是一组凝结了许多人的汗水、鲜血甚至生命的故事。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林县十万人靠双手用十年的时间,开凿出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大渠。1500公里,相当于北京到武汉的距离。1974年4月,邓小平副总理带了《红旗渠》等十部电影纪录片到联合国宣传新中国建设成就,第一部放映的就是《红旗渠》。日本《朝日新闻》称“红旗渠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然而在红旗渠修成之前的千百年里,林县人民却生活在极度缺水的困境之中,在这其中发生的许多真实故事,让林县人民下定决心修建红旗渠。但是,在规划建设红旗渠的时刻,却发现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第二集――《修渠风波》

在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的时候,首先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两大难题:技术问题,在当时,全县水利技术人员加上测量员,人数不过30人,技术水平最高的不过是中等技术学校的毕业生。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先进的测量仪器,当时全县只有少得可怜的两台水平仪,一台经纬仪。在地势非常险峻,地形非常复杂的太行山上,他们能完成这一庞大的水利工程的施工设计任务吗?资金问题,当时林县财政收入十分薄弱,只有不足七百万。但这七百万不可能全部用来修渠,至少还要维持全县的正常的生产和工作。而整个红旗渠工程后来计算的总投资将近七千万元。极其有限的资金,对于修建这个庞大的工程来说,更是杯水车薪!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之中,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红旗渠的蓝图规划过程中,涌现出了以测量员吴祖泰为代表的一批英雄人物,是他们的不畏艰险的辛勤工作,是他们的不怕牺牲,最终完成了红旗渠蓝图的描绘。

第三集――《英雄悲歌》

1960年2月11日,农历的元宵节,在中国传统的习俗中,这是一个阖家欢聚的日子。黎明时分,浩浩荡荡的修渠大军从全县十五个公社的山庄窝铺同时出发,自带干粮、行李,赶着马车、平车,拉着粮食、炊具、铁锹、镢头、钢钎,有的父子相伴,有的夫妻并肩,大家冒着严寒,踏着冰霜,急匆匆行进在漳河岸边的山道上。这个日后被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工程建设,从此来开了它波澜壮阔的帷幕。这支队伍前面,将会有一场什么样的会战?会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呢?3万多民工在七十多公里红旗渠总干渠渠线上,面对着太行山的悬崖绝壁,面对着坚硬的花岗岩,没有钢筋水泥,没有机械设备,仅凭一钎一锤,如何打胜这场脸对脸的大硬仗?只有群众的两只手是用不完的工程投资。大家豪迈地说:“天寒,我们心里热;水猛,我们意志坚。困难就怕英雄汉,誓逼漳河上高山!”为了在汛期前竣工,大家争分夺秒日夜轮班筑大坝。经过八十多天的英勇奋战,5月1日,红旗渠拦河大坝及渠首枢纽工程胜利竣工,滔滔漳河水终于引上了太行山。

第四集――《修渠奇观》

1960年10月,红旗渠总干渠第二期工程开工,工程移到林县境内。第一期工程试通水,极大地振奋了干部民工的精神。11月份,中央发出通知,为了在困难时期得以休养生息,全国实行“百日休整”,基本建设项目全线下马,上级督促红旗渠停工下马。已修了一半的红旗渠难道就此半途而废吗?是停?是干?经过讨论县委决定,中央指示要执行,红旗渠工程也不能停。绝大多数民工回生产队休整,开凿狼牙山隧洞的艰巨任务,交给了留下的300名青年,并把它命名为“青年洞”从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红旗渠修建了十年时间,战线1500公里,30万人参与修建,这个大禹式的开山导河工程,历经“最困难时期”和“动乱时期”两个特殊时期,完全凭着林县人民一锤一钎一双手修成。这其中有多少大刀阔斧的劈山工程?又有多少精雕细刻的石拱结构?更有多少英雄人物汗水、泪水、血水流淌?1964年,红旗渠总干渠胜利建成。漳河水按照人们的意志流入林县,实现了林县人民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4月15日,在分水岭举行了隆重的通水典礼。成千上万的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老人让自己的孙子推着小车,翻山越岭前来看水。庆典场面气势宏大,一片欢乐的海洋。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砌得齐整的红旗渠右岸上,两排整整齐齐排列很长的奖状,手执奖状的人满脸笑容和自豪,这是整个工程中给予他们的最丰厚的奖励,也是唯一的奖励。

红旗渠通水四十年来,林州的山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四十年来,共创经济效益近20亿元。不仅如此,这条“人工天河”,以雄伟壮观的气势,博精深的文化内涵,正在成为著名的水利风景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河南林县红旗渠简介

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

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红旗渠修建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总投资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参与群众7万人。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在红旗渠修建的10年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在接到设计红旗渠的任务后,不畏艰险,翻山越岭,进行实地勘测。

期间他遭遇了母亲病故和妻子救人牺牲的巨大变故,仍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坚持奋斗在红旗渠建设的第一线。1960年3月28日下午,吴祖太听说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深入洞内察看险情,却不幸被洞顶坍塌掉下的巨石砸中,夺去了年仅27岁的生命。

红旗渠现在还在使用吗?有没有被人为的破坏?

红旗渠2020年还在使用,没有人为破坏,2016年10月,红旗渠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

扩展资料

修筑背景

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英文名Red Flag Canal)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林州处于河南、山西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严重到“人相食”,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

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筹划修建了天平渠,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了谢公渠,但是这些工程也只解决了部分村庄的用水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缺水的状况。当时全县的耕地面积共有98.5万亩,但水浇地只有1.24万亩,粮食产量很低,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苦。

1949年林县全境解放,随后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

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

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

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工程决定于1960年2月开工,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8-9]

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

1960年3月6日到7日,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

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

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7月工程全面竣工。

20世纪70年代,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

20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李先念、乔石、姜春云、李铁映、叶选平等曾先后亲临红旗渠视察。

201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红旗渠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也成为河南省第8家被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县域获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尚属首例。

2015年,红旗渠建成50周年。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