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的建筑布局组成有什么?中国三大孔庙在何处?

孔庙有哪些建筑布局组成? 中国三大孔庙分别在哪里?

本文目录:

1302年建立孔庙,历时4年完成,之后历代都进行过大规模的扩建和修葺,成为后来看到的规模。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形制参照当时曲阜孔庙,由三进院落组成,以大成殿为中心,"大成"取"孔子之谓集大成"之意,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和崇圣祠,大成殿为主体建筑,建筑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的孔庙。

先师门又称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面阔3间,进深7檩,单檐歇山顶式建筑结构,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建筑风格,先师门两侧连接庙宇的外围墙,犹如一座城门。

先师门之后便是大成门,大成门创建于元朝,清朝重修之后面阔5间,进深9檩,单檐歇山顶。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中间的御路石上,浮雕有海水龙纹的图样,其中五龙戏珠,栩栩如生。

大成门前廊两侧摆放着10个石鼓,每个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游猎诗,是仿公元前8世纪周宣王时代的石鼓遗物而刻制的。

孔庙的第一进院落是皇帝祭拜孔子之前筹备各项事宜的场所,东侧设有宰牲亭、井亭和神厨,用于准备祭孔时所需三牲的宰杀、清洗和烹制。两侧有神库、致斋,用来存放祭孔的礼器和供品的备制。

在第一进院落的御路两侧分4部分,立有198通高大的进士题名碑,其中元朝所刻3通、明朝所刻77通、清朝所刻118通,记载了元、明、清三朝各科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共计51624人。

第二进院落是孔庙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这里便钟鼓齐鸣,乐舞升平。大成殿是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也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建筑,是孔庙内最神圣的殿堂。

大成殿殿内全部采用金砖铺地,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高等级的建筑,堪与后来的故宫太和殿相媲美。殿内正中设有"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牌位,以及一套后来清代的乐器和祭器,包括编钟、编磬、琴、瑟、笾豆、登和爵等。

孔子牌位两边设有配享牌位,复圣颜回、述圣孔场⒆谑ピ参、亚圣孟轲被称为"四配"。殿内东边分列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和有若,两边分立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嘉等12人的牌位,这12人被称为"十二哲"。

大殿内外悬有后来清朝康熙至宣统之间的9位皇帝御匾,均是皇帝亲书的对孔子的赞语,十分珍贵。

大成殿前有一棵复苏槐,高约15米,由两棵主干组成,周长分别为2.6米和2.5米,似一对孪生兄弟并肩而立,向人们展示着独特的风采。据记载,这颗槐树种植于元代,是元朝第一任祭酒所许衡所种植,但是人们为什么叫它"复苏槐"呢?

相传在明末的时候,这颗槐树就已经枯死了,但是至清乾隆年间,枝干上又忽然萌发出了许多新芽,最终成叶,枯而复荣。

国子监的师生们发现后,纷纷称奇并相互传颂,当时正值乾隆生母慈宁太后的60寿辰,人们就认为这是一种吉祥的征兆,所以命名为"复苏槐"。

文武百官们纷纷题诗作画,以示庆贺。恰逢大学士将溥奉旨到孔庙祭拜先师,他得知此事后,就夜宿国子监,并发挥他树画的特长,绘制了一副古槐图,得到了乾隆的嘉奖。

据北京史志文献《日下旧闻考》记载:国学古槐一棵,元臣许衡所植,阅岁既久,枯而复荣。当辛末一枝再茁之出,时慈宁六旬万寿之岁,槐市众生,传为瑞事。

后来,清朝的乾隆皇帝也作了一首《御制国学古槐诗》:黄宫嘉荫树,遗迹缅前贤。

初植至元岁,重荣辛末年。

奇同曲阜桧,灵纪易林乾。

徵瑞作人化,符祥介寿筵。

乔柯应芹藻,翠叶润觚编。

右相非夸绘,由来事可传。

乾隆的古槐诗和蒋溥的古槐图及众位大臣的诗文还被后人刻在了碑上,并立在了树的旁边。

孔庙的第三进院落最具特色,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独立完整的院落,与前二进院落分割明显却又过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筑部局上的巧妙构思。这组建筑称为崇圣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庙,后重修时将灰瓦顶改为绿琉璃瓦顶。

崇圣殿又称五代祠,面阔5间,进深7檩,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月台三面建有垂带踏步各10级。殿内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以及配享的颜回、孔场⒃参和孟轲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

东西配殿坐落在砖石台基上,面阔3间,进深5檩,单檐悬山顶,内奉程颐、程颢、张载、蔡沈、周敦颐和朱熹6位先儒之父的牌位。

三进院落及其建筑具有明确的建筑等级差别和功能区域划分,和谐统一地组成了一整套皇家祭祀性建筑群落,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孔庙建成之后,元成宗铁穆耳又接着按照"左庙右学"的传统规制,在孔庙西边营建了国子监,理学家许衡任国子监的第一任祭酒。

1313年6月,元明宗下诏建崇文阁于国子监,恩准孔庙享官城规制,崇文阁是元朝的藏书之所。

元代任国子祭酒的还有虞集、欧阳玄、苏天爵、张翥等,元朝灭亡之后,国子监也一度被荒废。

中国三大孔庙分别在哪里?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庙是奉祀孔子的庙宇。汉至隋称之为仲尼庙、孔庙;唐称为孔圣庙、文宣王庙(简称“文庙”);宋代称为宣圣庙、夫子庙;元代称之为先师庙;明清为孔庙。按照建筑群的占地面积规模排序:一、山东曲阜孔庙:曲阜是孔子的故乡,曲阜孔庙是孔氏家庙,是最大最早的孔庙,是孔庙的发源地。曲阜孔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把他的三间故宅改建成祠庙。内设孔子的衣冠礼器,岁时奉祀。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以太牢之礼祭孔子墓,并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奉祀君,代表国家祭祀孔子,开创了历代皇帝祭孔的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汉代时,祭祀孔子已被列入国家祀典,孔庙由国家进行维修。由于历代帝王不断进行重修、扩建形成现今规模占地约95000平方米,主殿大成殿由清雍正皇帝御笔亲书。曲阜孔庙成为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
二、北京孔庙安定门内国子监街13号,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子曾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故又称先师庙。现在是首都博物馆所在地。明、清两代曾多次扩建和修缮,北京孔庙形成了当今的规模和布局,但其结构仍保存元代建筑风格。孔庙始建于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至今占地约22000平方米,已有708年历史。三、四川德阳孔庙是中国西部地区保存完整、规模宏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庙,素有“德阳文庙甲西川”之称,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阳孔庙始建于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当时在城东,后因年久失修塌毁。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重建于城南东隅及德阳城区南街现有位置。经成化、弘治、万历年间的多次修葺,已有宫墙、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三楹)、崇圣祠(三楹)、东西庑(各三楹)、节孝祠、孝子祠、乡贤祠、名宦祠、名伦堂等建筑,明未又毁于兵燹。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又重建,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又进行过多次修建和修葺。清道光二十八年至咸丰五年(1848年~1855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现存建筑占地面积20800平方米,为清道光年间的基本格局。“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坊为砖式重檐枋,具有南方建筑风格,这与国内地县文庙中普通的木坊比较,独具地方特色。文庙后花园保存完好,这在文庙中极为罕见。

孔庙的一般建筑布局?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地各级的孔庙逐渐的分为礼制性庙宇和非礼制性庙宇,但凡列入国家祭典的孔庙都是礼制庙宇,孔子后代的家庙、孔子活动过的地方所建的纪念性庙宇、以及书院内的祭祀庙宇等是非礼制庙宇。

所谓礼制庙宇,就是由国家的力量予以倡导和推行,它的建筑模式、体量、色调以及祭祀的内容、等级等等,都必须遵循国家认可的规范和准则。

在孔庙系列中,太学国庙和曲阜祖庙处于最高等级,而府之庙学又高于县之庙学,但同为孔庙,无论级别高低,其精神如一,在建筑构成和祭祀活动上大体都依循一套共同遵守的原则。

从建筑上说,绝大多数孔庙都有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尊经阁、明伦堂、敬一亭、崇圣祠、乡贤祠、名宦祠,建筑布局大多是中轴分明,左右对称。

从祭祀的角度说,孔庙主祭孔子外,又有四配、十二哲以及历代先贤先儒、各地乡贤名宦等。

历史上的孔庙有两千多所,根据其性质或类别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孔氏家庙,二是国庙,三是学庙。

最有名的要数曲阜孔庙,所以就拿曲阜孔庙作为典型来说说孔庙的建筑布局:

曲阜孔庙的建筑形制、空间布局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复合体。它既不同于一般太学和府州县的庙制,也不同于天子和王国的宗庙,更有异于佛寺和道观等宗教建筑,它是中国建筑群中别具一格的遗例。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恰当地运用了传统的庭院组合和环境烘托手法,使人在进谒过程中不断提高对孔子的崇敬心情,从而达到渲染孔子在学术上和教育事业上的卓越贡献和在古代社会中的崇高地位。

曲阜孔庙从南到北可按序列分为前导、预备、高潮、尾声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导空间,从金声玉振坊、棂星门开始,经圣时门、弘道门,到大中门。在大中门以南的三个院落中,除了院落之间的墙垣和门坊以外,没有任何建筑,大面积的柏树林让人感到孔庙悠久的历史和神圣。圣时门以南的院落,空间比较狭小,以牌坊为主,立有金声玉振坊、棂星门、太和元气坊、至圣庙坊,强化了空间层次。圣时门到弘道门之间的庭院则很宽阔,院中规则式地栽植柏树,甬道两旁的行植柏树使空间更显得深邃,整个环境庄严肃穆,给人以崇敬感。弘道门前的璧水桥横跨璧水河,庙中开河,使一百多米长的空间发生变化,增加了生机。而弘道门与大中门之间的庭院在空间处理上比前两个空间更为简单,没有任何建筑物及构筑物,只有三条甬道和大面积的柏林,和以后过渡部分的预备空间形成了鲜明对比。第二部分是预备性的过渡空间,即从大中门经同文门、奎文阁到大成门,在这部分的两个庭院中以书楼奎文阁和碑亭为主,这部分的空间是对进入大成殿主体空间之前的准备性空间。第三部分空间主要以大成殿所组成的庭院为主,同时包括东西两路的院落。大成殿是孔庙的核心建筑,坐在两层高的月台上,雄伟壮观,环绕其周边的建筑,采用宋金时期的廊庑形式,围绕成封闭的庭院,起到衬托的作用。大成殿的东侧院落是奉祀孔子上五世的地方,俗称东路,主要包括诗礼堂、崇圣祠和家庙三个庭院部分。大成殿的西侧院落是奉祀孔子父母的地方,俗称西路,主要包括金丝堂和启圣殿、启圣寝殿两座院落。第四部分是尾声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圣迹殿庭院以及后土祠、燎所、神庖和神厨四座小院。

中国的传统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从城市的规划到宫殿、祠庙、宅第的建设都充分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伦理道德观和封建等级制度。儒家思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讲究道德和礼制,人只有社会属性而不存在独立个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主张“天人合一”。孔庙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部分,因此孔庙的某一单体建筑可能会与一些其他宫殿建筑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是它拥有一套自己完整的建筑文化观念,在整体组合上永远是独具特色的,因为它要体现儒家精神。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中才能使后人感受到先师孔子的伟大,孔庙的建筑布局处处体现出孔子文化思想内涵的核心内容,孔庙的布局形式和建筑类型直接体现儒家思想。

曲阜孔庙的建筑内容,典型地反映出宗法社会那一套妻从夫贵、子从父贵、父从子贵的伦常关系。大成殿后的寝殿是孔子夫人的殿,启圣殿、崇圣祠是孔子父母和五代祖先的殿,家庙是孔子的儿子、孙子以下孔族历代祖先的祠庙,从这点上说曲阜孔庙实际上也是孔氏家族的家祠。依靠血缘关系,无功受禄,无功受享,正是宗法社会的传统特点。而从儒家的伦理纲常观点来看,这样做是理所当然,受之无愧的。曲阜孔庙整个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由金声玉振坊开始到圣迹殿结束。金声玉振坊是序幕的开始,大成殿是高潮部分,圣迹殿是尾声部分。整个建筑群通过环境、体量、比例尺度的不同,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形成了一个主次分明、井然有序的整体。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道家的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特征。儒家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人生的态度是“重心在内”,认为宇宙的终极本体与人的道德原则是统一的,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人方是理想人格。董仲舒《春秋繁露》载:“以类合一,天人一也。”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既是天人关系的中枢,又是天人合一的化身,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二者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在建筑中表现为追求“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孔庙建筑通过与整个环境在形式和功能上的有机结合达到“天人合一”的有机和谐观,孔庙主体院落是中轴对称,以大成殿心情。孔庙中种植杏树主要和孔子讲学的杏坛有关,杏,花白色,不仅有幸福的文化寓意,同时杏花还成为具有文运的吉祥物。杏花又称及第花,唐郑谷有诗:“女郎折得殷勤春,道是春风及第花。”曲阜孔庙杏坛四周种植杏树,每当初春,白花摇曳,别具情韵。乾隆皇帝赋诗赞道:“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作为祭祀的空间为了形成庄严、肃穆的氛围,孔庙中植物的种植形式大部分为规则式种植,采用的形式为丛植、列植、对植和孤植。

在曲阜孔庙中,大面积的绿化空间中都采用丛植式,这种丛植的方式以成行成排柏树树阵的形式出现。同文门之前的空间中基本上为成行的柏树所占据,柏树的行间距在5~6米之间。棂星门至圣时门之间为6行,圣时门至弘道门之间共有21行,弘道门到大中门之间共有12行,大中门到同文门之间共有9行柏树。正是由于这些规则种植的柏树让拜谒者感到孔庙祭祀环境的肃穆,同时规则式的植物种植也体现出了孔子的“礼制”思想。《国语〃周语》中,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对于大型孔庙―曲阜孔庙来说,中轴线上的甬道及横向甬道上都采用了列植方式―列植柏树,形成了强烈的引导性空间。对植是指植物左右对称的种植方式,对于孔庙来说,大成门、大成殿这样的主体建筑入口前的空间中都采用对植的形式。而孤植的植物基本上都是有纪念意义的,而且大多属于长寿树种,如松、柏、槐、桂花等。“先师手植桧”就属于孤植树,一方面具有纪念意义,另一方面还利用植物的个体美点缀庭院空间。中国古典园林与文学的关系是园林文化的主要构成形式,从来没有一种建筑形式像中国古典园林一样能把文学、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融合得如此生动、自然、浑然一体,园林中的楹联、匾额不仅起到点景标示的作用,而且提高了赏游的趣味,增添了园林的文学气息和文化底蕴。曲阜孔庙是国内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建筑艺术最高,蕴藏文物最丰富的一座。现有2100多块汉魏以来的各种碑碣石刻和数百块汉画像石。同时又集书法、绘画、雕刻、彩塑等众多文化艺术之大成。

纵观曲阜孔庙,令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可以看到,这座中国最大、建筑文化品位最高的、世界独有的祭祀“圣人”的古代建筑群体,集中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是儒家思想等级制度及“正”、“和”理性观念极为突出的代表作。它在空间环境的布Z、体量、体型的组合,色彩的装修,装饰的处理,比例尺度的分寸等方面,恰当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使整个建筑群在“序”的观念指导下,形成有序的渐变。由序幕、经高潮、到结束,形成了一个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整体。在空间环境的处理上,由轴线延伸的层层院落组成的对称平面序列,向主体建筑步步引导展开。空间由窄变宽,建筑由少而多,规模由小而大,形体由低而高,结构由简而繁,艺术由朴而华。由郁郁葱葱的丛翠环抱中,逐渐转入殿阁巍峨轮奂、金碧辉煌的殿堂中,把谒者的情绪从肃穆飘忽的遐想中,引入到庄严崇敬的气氛里来。因此可以说,孔庙建筑群是在儒家理性观念指导下,集建筑文化艺术之大成的一部美学作品,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

孔庙大成殿供奉都有谁?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8-05

府文庙大成殿(民国初改为中山堂)

大成殿内正对大门的神台上供奉的有五个人,正中间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东配是“复圣”颜子(颜回,孔子的学生)和“述圣”子思子(子思,即孔常孔子之孙,曾子的学生),西配是“宗圣”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和“亚圣”孟子(孟轲,子思门人的学生)。东侧供奉的有:闵子(闵损,即子骞、孔子学生)、冉子(冉求,即子有,孔子学生)、端木子(端木赐,即子贡,孔子学生)、仲子(仲由,即子路,孔子学生)、卜子(卜商,即子夏,孔子学生)、有子(有若,孔子学生)。西侧供奉的有:冉子(冉耕,即伯牛、孔子学生)、宰子(宰予,即子我,孔子学生)、冉子(冉雍,即仲弓,孔子学生)、言子(言偃,即子由,孔子学生)、颛孙子(颛孙师,即子张,孔子学生)、朱子(即朱熹)。

大成殿前面的东庑之内,供奉历代先贤有公孙侨、林放等四十位,供奉历代先儒有公羊高、伏胜等二十二位。西庑内供奉历代先贤有蘧瑗、澹台等三十九位,供奉历代先儒有毂梁赤、高堂生等三十位。殿后面是崇圣殿,也叫崇圣祠,是祭祀孔子的五代祖先的祠堂。明朝时叫启圣祠,只立有孔子的父亲启圣王叔梁公的牌位。清雍正元年(1723年),皇帝下诏对孔子的先世封了爵位,在崇圣殿增祭祀孔子的父亲以上四辈先祖,即孔子的祖父夏公为昌圣王;孔子的曾祖父防叔公为诒圣王;第四代祖父析文公为裕圣王;第五代祖父木金父公为肇圣王。孔子这五位先祖牌位,居在崇圣殿的正位。东配、西配,为五位先贤,即孔氏孟皮、颜无繇、孔鲤、曾哲、孟孙激。殿前东西庑,东庑供奉先儒三位,西庑供奉先儒二位。

府文庙中路除建有以上较大的建筑之外,在大成殿两侧还建有东观乐亭和西观乐亭。另外,还建有号房、神厨、神库等附属设施。东路内的建筑,都是祭祀乡贤、名宦以及对正定历史有贡献的忠义志士祠堂。

府文庙大成殿(民国初改为中山堂)大成殿内正对大门的神台上供奉的有五个人,正中间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东配是“复圣”颜子(颜回,孔子的学生)和“述圣”子思子(子思,即孔常孔子之孙,曾子的学生),西配是“宗圣”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和“亚圣”孟子(孟轲,子思门人的学生)。东侧供奉的有:闵子(闵损,即子骞、孔子学生)、冉子(冉求,即子有,孔子学生)、端木子(端木赐,即子贡,孔子学生)、仲子(仲由,即子路,孔子学生)、卜子(卜商,即子夏,孔子学生)、有子(有若,孔子学生)。西侧供奉的有:冉子(冉耕,即伯牛、孔子学生)、宰子(宰予,即子我,孔子学生)、冉子(冉雍,即仲弓,孔子学生)、言子(言偃,即子由,孔子学生)、颛孙子(颛孙师,即子张,孔子学生)、朱子(即朱熹)。大成殿前面的东庑之内,供奉历代先贤有公孙侨、林放等四十位,供奉历代先儒有公羊高、伏胜等二十二位。西庑内供奉历代先贤有蘧瑗、澹台等三十九位,供奉历代先儒有毂梁赤、高堂生等三十位。殿后面是崇圣殿,也叫崇圣祠,是祭祀孔子的五代祖先的祠堂。明朝时叫启圣祠,只立有孔子的父亲启圣王叔梁公的牌位。清雍正元年(1723年),皇帝下诏对孔子的先世封了爵位,在崇圣殿增祭祀孔子的父亲以上四辈先祖,即孔子的祖父夏公为昌圣王;孔子的曾祖父防叔公为诒圣王;第四代祖父析文公为裕圣王;第五代祖父木金父公为肇圣王。孔子这五位先祖牌位,居在崇圣殿的正位。东配、西配,为五位先贤,即孔氏孟皮、颜无繇、孔鲤、曾哲、孟孙激。殿前东西庑,东庑供奉先儒三位,西庑供奉先儒二位。府文庙中路除建有以上较大的建筑之外,在大成殿两侧还建有东观乐亭和西观乐亭。另外,还建有号房、神厨、神库等附属设施。东路内的建筑,都是祭祀乡贤、名宦以及对正定历史有贡献的忠义志士祠堂。府文庙东路从南向北依次:第一道是大门,第二座殿是文昌殿,也叫文昌祠。殿内供奉的是文昌星,也就是文曲星,传说是主持文运科名,主宰功名、禄位的神,被历代读书人所崇祀。文昌殿后为名宦祠,名宦祠内祭祀的是历代名望很大,对国家贡献很大的官员,府名宦祠内供奉二十一位官宦,如清代的李光地、于成龙。在名宦祠后为府学乡贤祠,祠内祭祀的是属于直隶省(清初时正定仍是省会之地)各府的五十六人,其中正定人有:贾应春、梁梦龙、许守谦、刘有余、梁士酵、王藻、陈显际、梁维基、梁维本、梁维枢、刘元慧、梁清标、何澄、张莲共十四人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