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临江仙》中的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是哪里来的?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句话出自哪篇苏轼的作品?

常恨此生非我 何时忘却营营”苏轼《临江仙》翻译赏析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出处

本文目录:

这句出自苏一轼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正文如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e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翻译如下:
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赏析如下:
上片赏析: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受字数限制省略)
下片赏析: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e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供参考。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出处

原诗句应为:“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出自宋代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意为: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

原诗: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宋代: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e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释义:

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扩展资料: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有时布衣芒郑出入于阡陌之上,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这就是此词的创作背景。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

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参考资料来源:――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怎么样解读长恨此身非我有这句话?

要解读“长恨此生非我有”这句最好是把全词刨出来一并说道说道才痛快,解读一句有点不过瘾,想必东坡泉下有知会怪罪我等“断章取义”?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e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文言文太吓人,老办法,先上一波白话解释

上阕:夜里在东坡那个地方喝酒,醉了又醒,醒了又喝。回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着拐杖伫立在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下阕:长恨身在江湖(官场),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自己不能随心所欲。何时才能够忘却追名逐利呢?风静夜已深,水波涌起(不平)。此刻,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残生。

一:创作背景

了解创作背景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全词。要想 神交古人,必须“ 回到”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必须想象一回他所经历的一些事。

苏轼走过很多风景比黄州美的地方,比如西湖,庐山等地,但就是这个不起眼的黄州却让整个中国文坛为之震撼了近千年。一首又一首气势磅礴、睥睨天外、超迈旷达的豪放之词诞生于这个小小的黄州。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其中就有这首《临江仙・夜归临皋》。

乌台诗案爆发后,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已经三年。世人大都把苏东坡的“小日子”想的太好,顿顿 东坡肉,朝朝 黄藤酒……其实不然,当时的情况是: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答李端叔书》。

由此可见苏轼在黄州过得是多么的糟糕――

消息闭塞、脚踩草鞋,放浪山水,混杂于樵夫渔翁,时不时被醉汉推搡……亲朋好友,没有任何人来信,哪怕是一个字也没有,去信也都不回……几乎是身处“绝境”,戴罪之身,亲友无人敢于之往来……

二:意境分析

生活越是惨,越是能反衬出苏轼的旷达。

虽然我从来都反对歌颂苦难。

“长恨此生非我有”此句化用《论语・公冶长》里的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原意是孔子说,主张行不通了,我想坐个木到海外去。(取杨伯峻先生译注)

用一直以来的说法是――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人,很多时候都是受时代的裹挟,不仅苏东坡如此,市井小民亦是如此……

苏轼没有在多次的贬谪中沉沦堕落,也没有在他乡绝地愤世嫉俗,观其一生的作品,没有宣泄谤世之作,没有怒骂悔恨之语,唯一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国人喜欢苏东坡,不单单是他才绝天外,还因为他的无恨和博爱吧

时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苏东坡一生都未曾到过湖北黄州(黄冈),那么后世的文坛又会少多少别样的韵味呢?

这句话出自于宋代苏轼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一词。原文是: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e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对于词中“长恨此身非我有”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点去认识:

一、“长恨此身非我有”是对坎坷人生无奈的感叹

苏轼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21岁中进士,入朝为官,有着鲜明的政治主张,他提出要改革弊政,因此受到来自不同派别的打压,屡遭贬谪,曾外放多地,官职甚微。哲宗元v八年,苏轼又被新党贬到惠州、琼州这些蛮荒之地,后被赦北归,第二年病死在常州。仕途上的坎坷波折之多,在古代作家中是罕见的,跌宕起伏的人生让他品出万般滋味,因而

苏轼有“长恨此身非我有”之叹,感叹自己身不由己,常常陷在一次一次的政治漩涡中,陷于一次一次的排挤迫害中,其中是无奈的悲声,是怨责后的不平。有这种感叹,对于苏轼来讲,应是再正常不过的,这种“此身非我有”就是他一生的遭遇和写照。

二、黄州之贬,成为他精神上自我救赎的一次重要转折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 黄州是苏轼贬谪生涯的开端,这个时期的苏轼是落寞伤感,消沉失意的。在他的《初到黄州》这样写到: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此诗写出他初抵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情。这里的“为口忙”,不仅仅指为谋生糊口,更深一层也指他祸从口出,因诗获罪。“逐客”指明自己为贬谪之人的身份。他以自嘲口吻,感叹他官卑职微,壮志难酬,只能说为生计奔忙。伤感失意之情只好隐藏于眼前口腹之欲中。在黄州的四年里,苏轼为解抑郁苦闷之情,常常游历黄州的山山水水,这里的奇山异水,却陶冶他的性情。在黄州,他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水调歌头赤壁怀古》,作者凭吊赤壁,我们能看到他或者《赤壁赋》中缅怀曹操一世英雄,或者主客问答,关于人生问题的争辩;或者《赤壁怀古》回顾赤壁大战,敬慕周瑜也罢,

这几篇作品有一个共同之处,作者都有一个从消沉失意,希望跳出政治漩涡,到面对挫折乐天知命,旷达处世心理转变和精神上的超脱,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他感慨后向道家、佛家寻求解脱和安慰,可以泰然处之了。“也无风雨也无晴”,超脱的人生境界。

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经历了黄州之贬,走遍了黄州的山水,苏轼从大自然中获取 情感的释放,领略人生的哲理。从此后,纵舟游荡,远庙堂,游江海,实现他人生的一次又一次的升华,创造一次又一次的精彩。

我是一溪云水,欢迎关注

"长恨此身非我有"这句话摘自苏东坡的《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元丰二年,苏轼曾以所作诗文语涉诽谤罪,这就是"乌台诗案"。出狱后,贬谪黄州。词中反映了他对现实处境的不满,要求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超然物外。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何时才能不为功名利禄而忙碌?这两句词化用了庄子《知北游》中”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之言,触景抒情,发出了对人生一种无奈的感叹,但又极富有哲理,体现出作者对人生、对社会 现状一种不懈的追求和 探索 。

大概就是身不由己的意思吧?

苏东坡的“长恨此身非我有”道出了文人们的共同感触――怀才不遇和不能自主,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文艺版表述。

“练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千百年来文人武士的终极追求。武人盼打仗,文人求太平,都想有舞台发挥自己的才能,但真正有用武之地的是极少数,大多数是怀才不遇而郁郁而终。

即便是获得了舞台,能够人尽其才、春风得意的更是凤毛麟角,无法一切遂愿,有妥协,有苟且,有自我麻醉,只能“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说到底,“长恨此身非我有”讲的是人格分裂,是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知识分子的矫情。

因为阅读量的关系,此句出于何处不得而知。要解读这句话必须上下联系起来才能作出正确的解读。不过从字面上解读:长恨此身非我有。应该是一种妇怨,是对没有自由之身怨恨的表达。浅见。

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生无根蒂,飘作陌上尘。分散随风转,此己非常身。生活在人世间,真正能自己左右的事不多,大多受制于现实环境。

天下熙熙,天下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为了生活,为了明利,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戴着伪善的面具。人活在世上,处处受制于现实,人显得无能为力,大诗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名满天下,同样感到力不从心,。

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忘却功名利禄,远离尘世烦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长恨此身非我有”。意思是: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此句出自〔宋:苏东坡〕《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晚饮酒在东坡醒了又醉,归来仿佛已经三更天。家里的童仆已熟睡鼾声如雷。敲了敲门,里面没有回应,只好独倚藜杖听那江水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忙碌!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有时布衣芒郑出入于阡陌之上,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这就是此词的创作背景。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是诗人的即景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是全词的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人生、 社会的怀疑、厌倦、没有希望、没有寄托的深沉叹息。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上下求索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苏东坡的长恨此身非我有这句话是叹自已已经是朝庭的官员了,不能自主游憩湖海山林,做一个自由人。

元丰五年(1082年)是苏轼因“讥讪朝政”被贬到黄州的第三个年头,外部环境依然没有丝毫改善,但是苏轼用了3年时间重新塑造了一个崭新的自我,在苦难中蜕变出了完全超越于世俗的穷达观念,因而无时不在生活中感受到优美、领悟到哲思。怨怒与激愤都已成为过去,他变得更加光明、温暖、亲切、宽容,更加平和恬适、自然真率,充满了智慧。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酒成了他的朋友,有一次,他与朋友们酒足肉饱之后,一个个摇摇晃晃,在山野间放歌、漫步,直到三更敲过,这才想起该回家了,此时早已城门紧闭,面对着浩然的江景,忽然心有所感:荣辱得失如今皆已淡然,唯有衣食身家之累没法解脱,所以还得在这纷纷扰扰的世上奔波忙碌,于是就有了这首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僮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e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归临皋》)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

出自北宋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原文为: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e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

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有时布衣芒郑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而这首词就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九月。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v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