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究竟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无为而为不争而争”?

无为而为,不争而争是啥意思 道家说“不争”才是争得最高境界,这里的不争究竟是怎样的含义?

本文目录:

无为而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不争而争意思是用不争的手段达到争的目的。

“无为”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说的是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的运行,不必去干预自然的运行,不做不必的事,但也必须去做“做为自然与社会一部分的你”遵循自然逻辑该做的事(无不为)。

“不争”出自老子的无为思想《道德经》:“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说的是无欲不争,因此天下也就没有谁能够同他相争。

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演化有三:无为无所不为,有为有所不为,不争自有成。老子把“无为”看作圣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

老子最早把无为和有为做了基本论点,告诉大家在做事方面要有选择性,在管理方面,应以“无为而治”的管理论点,即是立身处事的观点,也是管理的要义。

让大家真正的民主化和实现团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团队得以快速成长。我们把机会提供给需要机会的人,大家得到提升,我们也自然得到提升。便实现了“不争自有成”的道理。

扩展资料:

老子多次强调“无为”、“不争”,老子“争”与“不争”的辩证法告诉我们:

正是因为有道的圣人不与他人相争,所以天下才没有人与他去争;

正是因为圣人具有水一样的不争美德,所以他们不会因追逐名利而带来烦恼和灾祸;

正是因为天道从来不争高下,所以能够不争而善胜;正是因为圣人只会为天下奉献而不会去索取,所以他们才是最大的赢家;

这样的圣人虽然不去争当领袖而百姓偏偏选择他们,所以普天之下没有人能与他相争。

参考资料来源:―无为而无不为

参考资料来源:―不争

道家说“不争”才是争得最高境界,这里的不争究竟是怎样的含义?

*道家思想 *中有这样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做人最高的境界就是要有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滋养万物,却不争名利。确实水不与任何事物针锋相对,遇到阻碍就会绕行,可谓是大大的不争,但结果是水能到达任何地方,是最终的赢家。正如道家所说“不争”才是争得最高境界,这里的不争的真正含义是指避开锋芒。随小编一起来探讨下这个道家所谓的“不争”才是争吧。

*道教 *自我修养的处世之法强调为人处世要学会“不争”。道家所说的这个“不争”,并不是让人逆来顺受,无所事事,碌碌无为,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教导人们不要攀比,别人有的东西我不眼红,该努力我还努力,顺其自然。就如同现在的灵魂鸡汤所说的“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道家还说“以柔弱为用,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这是道家祖师老子从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分析中总结得出的结论,深刻阐述了“柔之胜刚,弱之胜强”的道理。柔弱这个词,我们一般都会理解为非常的脆弱,没有骨气,但道家却认为柔弱体现的是生命存在和延续的真实意义。因为任何事物只有有柔性才会有韧性,太过于刚强反而会脆弱。作为社会人的我们与人交往亦是如此,如果太过于锋芒毕露,表现的太过于强大,会成为众矢之的,最终反而失败。生活和工作中以柔弱的教义思想规范和修持自己,是非常有必要的,正所谓“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就是道家所谓的争的最高境界,如果我们都能做到这点,在生活和工作关系中就会更加和谐。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是什么意思?

白话《道德经》第八章

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是老子用我们常见的“水”来比喻“上善”,也就是玄牝之德,说:最好的善就象水一样。

为什么象水呢?老子说:水的善就在于既能够利益万物,又不争功,而且还会愿意呆在所有人都不愿意去的地方――低贱之地,因为唯有这里才会有最需要帮助的人,高处的人相对来说都比较富足、安全。这种品质就象老子说的:吾有三德: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就是利万物;“俭”就是不争――不争地位、权利和声名;“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处众人之所恶,永远不选择,永远接受别人不要的。所以老子接着说:故几于道,拥有这样的品德就和“道”相差无几了,或者说与“道”很容易相应。

因为与无为的“道”能够相应,一切有为之法才会渐入佳境――转为“上善”,这种“善”表现在: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里的“善”都是“恰如其分”的意思,我们来逐一解释一下:

居善地,居是处于、位置的意思。人最怕的是什么?其实既不是怕穷,也不是怕苦,而是怕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高不成低不就。

孔子说“三十而立”,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立,如果你找不到,或者找错了,那怎么“立”呢?所以三十而立,并不是说要成家立业,而是要找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居善地。

相信所有的人都面临过这个痛苦和困惑,因为所有的人都相信,自己位置的确立并不取决于自己能做什么,而在于社会和大众认为你能做什么,是不是这样?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哪怕是你被推崇为君主,或者是坐到了自己最想坐的位置,都不是“善”位――善地,因为它既来自于大众,也可以一夜之间就被大众所颠覆。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吧?如果您在水里沉浮多日,终于坐到了梦寐以求的“船”上,就是登上“善地”了吗?说不定还更危险,因为谁都想上船,竞争如此激烈,万一再被扔回水里也不是不可能啊,那么善地究竟在哪里呢?

其实善地就在诸位的心里,对于得道之人来说,善地乃是“行善之地”的意思,哪里能够利益众生、哪里能够做善事,就是善地,其它都是不善之地。所以佛国净土的菩萨们才都会往娑婆世界里跑啊,佛国净土难道不是善地吗?说句实在话,对于想救度众生的菩萨们来讲,娑婆世界确实才是善地。有道之人就要这样来选择自己的位置,才算“居善地”了。

心善渊又是什么意思呢?“深不可见”为渊,心思缜密、深不可测也是把双刃剑,如果用在“毁人不倦”上,那就太可怕了;如果用在利益众生上,那就妙不可言、功德无量了。所以老子说要善渊,利益众生的心要象深渊一样,既深不见底、又宽广无边,不分亲疏荣损,善能容纳一切众生,而且利益到底,直至众生成佛。就象观音菩萨一样,“千处祈求千处应”,我们却从来见不到她的真实模样,也不要求我们回报,更不会为了哪个众生生气、烦恼,这就是善渊。

与善仁。与是“相与”,也就是“交往”的意思。这是老子教我们与众生的相处之道,他说,和一切有缘众生交往的时候,要善仁――以真实地利益众生为“仁”,而不以“妇人之仁”为仁。

比如父母管教孩子,并一定总是夸奖才好,也要会用责罚,只要用的得当,能够让孩子改恶向善,得到真实的利益,那就是仁;如果把孩子当成祖宗一样供着,一味地夸奖、娇惯,以为这样才是对他好,其实是害了他,这种溺爱之“仁”就不是善了。所以,我们和一切众生相处时,都要善仁,就是要以众生的真实利益为重,而不要拘泥于形式和虚情。

言善信。信是诚信、信用,老子说,说话要说对众生有利益的实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大话,或者毫无意义的话,这叫“言善信”,也就是言语要以可信的真话为善。除了真实之话,其它都是多余,都没有说的必要。

那么谁是说真话的人呢?佛经上说:世界上唯有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其他人都不是,这是肯定的。因为我们的智慧都不圆满,所以说出来的话肯定是有偏颇的,和实相不会完全相符。比如从古到今有无数的人在解释经典,包括我现在也准备混入其中,但讲得都是佛义吗?可以肯定的说,都不是。那我们是不是都不能说话了呢?也不能讲经了呢?

佛陀在世的时候,就曾有两个弟子为了一个佛讲过的经义争论不休,都觉得自己领会的才是佛义。于是就去请佛陀来裁定一下,看谁说得对,佛说:都不对,但也都可以用。

所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我们不必急着去争论谁讲得才是真正的佛义,只要不离佛义就好了。就象讲《论语》的人、讲《道德经》的人多的不可胜数,那就让他们讲去好了,都是个人的体悟,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法缘,可以教化能和你相应的人,所以我们不但不要互相批评、指责,还要尽量去支持,誓将讲经说法进行到底,这样才能够象百家争鸣一样,使修身养性之风达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佛的真义反而会脱然而出了。这就叫作“醉翁之意不在酒”。

政善治。政一般是指治理国家的事务,也叫政治,而老子在政治的中间加了一个“善”字,这又如何去理解呢?

打个比方说,历史上的两个女皇,一个是武则天,另一个是慈禧,这两位都极有政治手腕,但是相比较而言,武则天的政治是为了振兴天下,而慈禧大妈则是为了自己的穷奢极欲。所以都是政治,境界怎么会差得这么远呢?就是因为从政之人的心胸不一样。

那么一个了悟了如水之道之人,心胸已经打开了,那会如何来掌管国家呢?就是“以上善为本”,也就是以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为本,既不会为了个人私利、也不会为了某个集团的私利而损害普通百姓的利益,而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事善能。事是做事情,能是能力,做任何都要恰到好处,不一定要求完美,因为要照顾到周围的众生和环境,能入乡随俗,这就是“善”。

打个比方说,我们在中国讲经比较容易,到了国外怎么讲呢?还和国内一样就不行了,你反而要先去了解他们的文化,甚至去熟悉他们的《圣经》,按照他们的思维习惯去讲,而不是照搬照抄,这就是事善能。

同样,修道之人去救度众生,哪有那么容易啊?每个众生都有各自的习气和业力,你不能一法通吃天下,而要以众生的根性出发,去善巧地去开导每一个人,这才是事善能。

动善时。时是时机,动是变化,也就是“易”,《易经》是专门研究变动的,包括变动的时机和规律,如果顺时而动就是“善”――恰到好处,时机不到而动就不“善”了。

比如说,我们明白了佛法,首先想度的就是自己周围的人,可是他们根基都不行,那怎么办呢?第一你要等他们的善根成熟,第二你要帮他们善根成熟,第三你还可以先去度远处的人。

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故事我们都熟悉吧?他在印度找不到接班人,看中国有大乘气象,就跑到中国来了。来了之后,先被地方官推荐,去见了梁武帝,结果发现话不投机,他就跑到嵩山去面壁了九年。

那让我们看来,这么一位大德一言不发地面壁九年,不纯属浪费时间吗?他为什么不飞上飞下地显显神通,信众不马上就蜂拥而来了吗?或者抓紧时间赶紧学学中文呢?这就是时机未到的缘故。

因为达摩祖师自己语言不通,不太合适在中国弘法,所以他来中国的首要任务就是找一个当地的祖师,把法脉传下去。可没有发现一个法器,那怎么办呢?就一个字――等。

就这样等来等去终于等到了二祖神光法师,也就是将来的慧可祖师,“慧可”是达摩祖师给他起的名字,意思是“智慧尚可”,能够修行禅宗了。神光是终于来了,还在达摩祖师的洞外一直站着,下雪的时候也不走,只想求祖师给自己传法,等了九年的达摩却一点儿也不着急,反而对神光说“除非天降红雪,我才给你传法”,想趁早断了神光的念想。

有什么样的师父就有什么样的徒弟,师父如此苦苦相逼,神光法师也一点儿不含糊,拿起戒刀就把胳膊砍下来了,血流到了白雪上,顿时一片血红。逼得达摩祖师不得不传法于他。

达摩祖师折腾这半天才传法,是为什么呢?就是要动善时,必须要火候到了再淬火,才能炼成好钢,都是同样的道理。

那这样的“善”――恰如其分,如何去做到呢?老子最后点破了天机,他说:夫唯不争,故无尤。总之,只要不争,就可以做到无尤,尤是特别、过分,也有怨恨的意思,所以“无尤”就是不过分、恰如其分,这就是上善。

争就是比较、竞争,属于第六意识的功能,也叫分别心,所以分别心重的人,都很会“争”,天天为了“更高、更快、更强”而孜孜不倦,这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就是死得也会更快。比如中国文化是最讲忍让、退让的,所以历史也最久远,而其它文化,就未必会能有上下五千年了。

不争并不是懦弱、退缩,而是“善”之根本,是智慧的表现,因为唯有不争,才能让万物完全随缘而动,丝毫不违背因果,世间难道还有比不违背因果更“善”的吗?至少我还不知道。

若上善水文言文翻译

1. 上若善水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的字面含义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2. 上若善水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其与金沙江合流后的一段,古时亦称若水。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不管采纳不采纳(当然最好还是采纳) 请看在回答的份上 点一下右下角大拇指"赞同"送我1分 谢谢 =3=】

3. 上若善水什么意思

“上若善水”的含义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 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

上善:至善,最完美。

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

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其与金沙江合流后的一段,古时亦称若水。

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思:最好的行善像水那样,水润万物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它甘心处在众人所憎恶的卑洼地方,所以它接近于道。

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心地,要像水那样深沉;待人,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谈,要像水那样诚信;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动,要像水那样把握时机。正因为它与物不争,所以没有过失。

扩展资料

“上善若水”体现的老子的人生态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虽然老子的这套人生哲学,极少有人能够做到极致完美,但我们至少可以心向往之,并努力为之,能有修炼“七善”中一项美德,也可以树典范了。

“不争”所产生的理想效果,这就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值得指出的是,老子教导我们效法水之“不争”,并非是教人凡事不求进取、无所作为,而是教人要用无为的心来做有为的事。

具体的准则老子通过水的“七善”来做解释,一个人的行为要像水一样甘居下位。即“居善地”,心境像水一样深沉渊默。即“心善渊”,待人像水一样仁爱友善。即“与善仁”,说话像像潮水一样准时有信、即“言善信”,从政要像水一样持正平衡。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