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诈不如拙诚典故出自何处?巧诈不如拙诚是什么意思?

巧诈不如拙诚是怎样意思?这个典故出自哪里? 巧诈不如拙诚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

在我们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中,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结晶,有唐朝的古诗,也有宋朝的词,还有元朝的戏曲,明朝的清朝的小说,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古人的智慧结晶却一代代的流传了下来,而且大部分都是以文本的形式得以保存至今的。在很多的古书中,有很多简短但是却寓意深刻的名言警句,给后人带来了启迪。“巧诈不如拙诚”这句话的意思是满腹奸计,阴险狡猾还不如笨拙的诚实,这句话出自《韩非子·说林上》。

乐羊的故事

在这一句文言文背后,还有着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在《韩非子·说林上》中,还附带着这句话的出处,乐羊是魏国的一位将领,忠心耿耿,一心为国,他在攻打中山国的时候,不惜牺牲了自己的儿子,虽然事后得到了封赏,但是魏文侯却对他起了疑心。相反的是,鲁国的国君在捕猎的时候捉到了一只小鹿,赏赐给了秦西巴,但是小鹿却被他放走了,国君非常生气,觉得秦西巴有罪,但是时过一年,秦西巴又被聘请为太子的老师,有罪的人却得到了奖赏,因此后人发出了“巧诈不如拙诚”的感叹。

现代解释

“巧诈不如拙诚”这句话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字面意思也比较好理解,现代的意思就是巧妙的诡计不如笨拙的诚实,告诉人们诚实是最重要的,与其喜欢耍一些阴谋诡计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还不如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成功才是最牢固,最可靠的,自己的心底也会非常的有安全感。

惟诚可得人心

“巧诈不如拙诚”的后面还有一句话,那就是“惟诚可得人心”,只有诚实才能够得到其他人的赏识和重用。一些花架子,一些诡计总会有被人识破的那一天,所以只有诚实才能够永久的得到人们的敬重,而且这种敬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这句古语告诉世人,只有诚实才是第一法则。

巧诈不如拙诚什么意思

巧诈不如拙诚原出自《韩非子・说林》,用来表明巧妙的奸诈不如拙朴的诚实。词条对这则成语故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乐羊因为有功而被疑心,秦西巴以有罪而更加得到信任,并给出了古文原文及相应的解释。

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什么意思

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直接翻译为现代话说就是“奸巧诡诈,不如笨拙诚实”
“巧诈”是指欺
狂而表面掩饰的做法.“巧诈”乍看之下,好像是机灵的策略,但是时间一久,周围的人怀疑甚至远离的可能性会提高.相反的,“拙诚”是指诚心地做事,行为或
许比较愚直,但是会赢得大多数人的心.韩非子认为,与其运用巧妙的方法来欺瞒他人,不如诚心诚意地来对待别人.

什么叫巧诈不如拙诚?

国人向来讲究谋略。善用谋略,以柔克刚、以智取胜、以巧见长,足以成就一番事业;不善谋略,凡事以拙力抗衡,不仅会弄巧成拙,还会贻笑大方。然而,谋略固然精妙,但什么该谋、什么不该谋,什么时候该谋、什么时候该实,是谋出一官半职、还是谋成千秋事业,都是学问。谋略不同,影响大不相同。而“谋”与“诈”往往就在一线之间,很多时候用谋不当,巧谋便会成为巧诈,结果也会适得其反。《韩非子》里记载了这样两个小故事:魏国将领乐羊攻打中山国,中山国国君把其子煮成肉羹送给他。乐羊端起肉羹一饮而尽,而后攻占中山国。魏文侯虽然奖赏了乐羊的战功,却也怀疑起他的品行。鲁国国君孟孙打猎时活捉了一只小鹿,命秦西巴带回。秦西巴心有不忍,把小鹿放生,孟孙得知后一怒之下将秦西巴赶走。一年后,孟孙却又把秦西巴请回来当太子的老师,原因在于他对鹿都有怜悯之心,对太子必定会诚心以对。乐羊因为使诈得功,但终被魏王怀疑;秦西巴因为宽仁获罪,却得到更多的信任。所以韩非子评价说“巧诈不如拙诚”。坚持“拙诚”而获得成功不是一日之功,习惯于“巧诈”攫取眼前利益更非一日之寒。善于“诈术”的人,即便一时可以欺骗隐瞒别人,但久而久之,再高明的骗术也会露出马脚。“拙诚”虽不如“巧诈”那样灵活应变,短时间里可能会吃亏,却可以凭借愚直拙笨建立信任,涵养操守,立稳事业根基。可以说,“拙诚”不仅是修身之要、相处之道,更是立业之本、成事之基。宋代苏洵曾言:“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为天下谋,实际上就是一种舍己为公的拙诚精神。以拙诚立身,以笃行谋事,方能干出一番实绩,亦无愧于内心。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