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什么含义?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什么意思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

意思是:意为对世出世间一切恶行皆不要去做,而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善行应当积极努力的去奉行。

出自诸佛教”偈语《增一阿含经》的前半部分。

原文如下:

《增一阿含》:‘时大迦叶问阿难曰:增一阿含乃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乃诸法皆由此生。阿难报言:如是如是,(中略)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三十七品及诸法。迦叶问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时尊者阿难便说是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释义如下: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对人在世间行为的指导。有两个方面,一是身语行为上,即身不行恶行,语不出恶言。

相对的身体行为上应做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朋友有助益的行为。语言上应说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朋友有帮助的言音。二是心灵方面,内心常应保持与善相应的正念,远离损害恼乱国家人民及众生的恶念。

行善对现世利益不一定有助益,作恶对现世利益不一定有妨碍。驱导我们止恶行善的动力是什么呢?如果止恶行善反而让我们活的不好我们是否还要如此做?这句话与佛教中的三世因果观是有必然联系的。

佛教认为作恶会留下不好的业力种子,从而导致未来生活的不顺利,而行善则会留下良好的业力种子影响未来的生活,从而使生活更加美满。因为这种因果思想,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实际是佛教的价值观。

在善恶标准上,不以人主观定义的善恶为标准,而是以行为所带来的影响为标准。《成唯识论》说:于此世后世能为顺益的为善行。反之给此世及后世的带来损害的为恶行。

扩展资料:

《增一阿含经》简介

佛教基础经典。北传四部阿含之一。东晋僧伽提婆译。51卷(一作50卷)。因经文按法数顺序相次编纂,故名。

相传原由前秦昙摩难提诵出梵本,竺佛念传译,昙嵩笔受,后经道安、法和考正,僧契、僧茂助校漏失,尽录偈颂。但译文未能尽善,故由僧伽提婆加以修订。据《精刻大藏经目录》(支那内学院编)记载,别译零本现存30种。

《增一阿含经》与南传《增支部经典》大体相应,后者收经比前者为多。此经原为四分八诵,但现行本除“牧(放)羊品”下标有“第四分别诵”外,其余各分均不标诵。全经共有52品,472部经。

其中《序品》一经,以颂文概叙本经意旨,以及嘱付流布等事。其余各品次第系一法至十一法。此经记述佛陀及其弟子们的事迹;阐述出家僧尼的戒律和对俗人修行的规定;论述小乘佛教的主要教义等。

经中也多处提示了“六度”、“三乘”等大乘菩萨道思想,还记载了第一次佛经结集之菩萨藏集结(一般称大众部集结),阿难在窟内与诸大声闻完成四阿含的集结后,又发心会同弥勒菩萨等诸大菩萨集集结大乘菩萨道经典,“世尊所说各各异,菩萨发意趣大乘”,赞叹“方等大乘意玄遂”、“难明难了不可观”。

当然,作为小乘基本经典,此经的重点在说施戒涅等事及各种因缘故事,故又为劝化者所专习。本书同其他三部阿含一样,系记载基本佛教教义的重要典籍,在印度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研究佛教产生以及当时北印度政治、宗教、哲学等提供了资料。

参考资料来源:――增一阿含经

参考资料来源:――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什么意思

智渡法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诸佛所教导的做人的总则;是佛教
真正的教义。
1、诸恶莫作:
诸恶莫作,什么是恶?恶者,五逆、十恶行。
五逆者:一者杀父,包括打骂、轻蔑父亲;二者杀母,包括打骂、轻辱母亲;三者
杀阿罗汉,即出世间圣人,包括志求出世解脱的实践者以及以各种善巧教义教导人们远
离罪恶者的世间圣贤;四者出佛身血,包括破坏佛像、塔寺,败坏正法;五者破和合僧,
即离间分裂和睦的共住僧团。
十恶行:一者杀生,二者偷盗,三者邪淫,四者恶口,五者两舌,六者妄语,七者
猗语,八者贪,九者_,十者痴。
2、众善奉行:
善者,十善,在此可归纳为五大方面。
一者孝敬父母、尊重生命、恩仁不杀。善心之人自然地对生命富有本能的呵护与
同情心,虽然自他有别是人之常情,但能平等地尊重和对待一切有情生命、或能自他平
等地对待同事同胞、做到不打骂、侮辱他人,尤其是父母,十恩尚且未报万一,怎么可
以轻辱、嫌弃?只要是由人所生养的都应读读《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子不教、父之过!”为人父母,不仅仅在肉体上“传宗接代”,更重要的是人类
道德品质之传递。人们在重视子女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子女的心灵健康和道德
修养,将民族美德与基本人格在举手投足或言谈神情间让子女得以学习和仿效。
当然,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关注健康也是人的天性。“献血”和“捐衣”
已成了大家自觉的行动,“捐献造血干细胞”尚需继续宣传,许多人还停留在“捐骨髓”
的阴影里。其实在捐献成分血的同时,即可发心捐献造血干细胞。如此种种,大家用实
际行动来表达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何况,现在各省市县的血液中心设施先进、操作规范
方便。
人的生命来之不易,其他生命也有他们的艰难,动物的苦多于人类,救生、放生也
是我们尊重生命的表现。
二者正洁不染、透析不痴。正直之人不染他妻,能洁身自好、清净善处,不贪外
缠缚、不作夫妻以外的邪淫俗染,能相互尊重自他情感、温存体贴。万恶淫为首,社会
风气就坏在“邪、外”的淫念、淫欲、淫声和淫行下。
若遇外邪逆境,能保持正念、明智、透视情色危害,洁身不染的,将对保持和改善
社会风气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三者节俭不盗、远离贪婪。善行者是反对铺张浪费、节俭勤劳、珍惜资源和自身
福报的;同时,也是尊重他人财物的。不盗,即不给予不自取,心灵上不贪婪、不悭吝,
行为上不损公损他。干部伉俪则要注意避免公款吃喝和贿赂。尤其是贿赂,那是犯大盗
戒的。妻贤则夫节,要让丈夫不堕落,做妻子的要贤明不骄、不受贿、也不宠使丈夫受
贿。
四者性和不欺,不嗔怒、不恶口、不搬弄是非、不狂妄、不说谎。即:性情调柔、
诚实和善,不张口骂人、闭口恼怒,乃至不说对生活和工作不利的话语,这是提升人格
品位内敛外显的途径。
五者志明不乱。即使不提倡胸怀大志,但遇到事情、处理事情理应主次、轻重、缓
急分明,神智明辨,不受种种惑恼之所感动。包括不吸毒、不抽烟、不酗酒等等自他伤
害的行为。
3、自净其意:
这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也是对家庭、社会尽心尽意之所在。
一者知恩报恩。恩者,包括父母恩、国土恩、师导恩以及亲友同事恩。有言道:“受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生活在世上,每时每刻所受的恩――无论是父母恩,还
是国土恩、师导恩乃至亲友同事恩,何止“滴水”?我们实应如理思维:如饮食时,当
思食物来之不易,从种植、管理、收割、储藏、运输、加工、制作等等环节,凝集了多
少智慧、多少汗水、多少辛劳,我们受用时应心怀惭愧、具报恩之心才是。
二者遵守戒法。从历史上看现实,公民中有三种人:一是能自觉遵守法律、戒规者,
二是万一触犯了、能知错能忏悔者,三是愚昧无知、不知忏悔,总想逃避法律制裁、或
无视戒规者,这也是对自己最不负责任的颠倒人。
自净其意者,即时时以五戒十善,考量自己的言行,在意识上即祛恶从善,以为治
本清源。万一因缘不具足触犯了法律法规或戒律寺规,也能知错、能忏悔。如此,必能
远离恶意恶行,从小善、趋向善心善行圆满(这里通常有个误会,一提五戒十善,就认
为是佛教徒的事儿;其实,这应该是最基本的人性或人格规范。要是全社会能够加以提
倡,那将造就一个快乐美妙的世界)。
三者承担义务。善行者总是任劳任怨地承担着维持家庭安定、和谐以及教育子女等
后进晚学的义务,并能急人之所急,以对工作、事业、生活负责的精神、相互依靠和支
持,尤其重视自己的善良承诺、并尽心尽力地去实行。
四者关爱环境。环境是健康生活的基础和前提,自觉地关爱并保护好家庭环境、工
作环境和公众环境,也是对境修持的好机会,心净则国土净、土净则意净。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什么意思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汉语词汇。词语出自“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偈语的前半部分。意为对世出世间一切恶行皆不要去做,而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善行应当积极努力的去奉行。
出处《增一阿含经》
原文:
《增一阿含》:‘时大迦叶问阿难曰:增一阿含乃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乃诸法皆由此生。阿难报言:如是如是,(中略)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三十七品及诸法。迦叶问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时尊者阿难便说是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释义: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对人在世间行为的指导。有两个方面,一是身语行为上,即身不行恶行,语不出恶言。相对的身体行为上应做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朋友有助益的行为。语言上应说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朋友有帮助的言音。二是心灵方面,内心常应保持与善相应的正念,远离损害恼乱国家人民及众生的恶念。
行善对现世利益不一定有助益,作恶对现世利益不一定有妨碍。驱导我们止恶行善的动力是什么呢?如果止恶行善反而让我们活的不好我们是否还要如此做?这句话与佛教中的三世因果观是有必然联系的。佛教认为作恶会留下不好的业力种子,从而导致未来生活的不顺利,而行善则会留下良好的业力种子影响未来的生活,从而使生活更加美满。因为这种因果思想,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实际是佛教的价值观。
在善恶标准上,不以人主观定义的善恶为标准,而是以行为所带来的影响为标准。《成唯识论》说:于此世后世能为顺益的为善行。反之给此世及后世的带来损害的为恶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什么意思?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意思是有人曾经做过坏事,后来自己忏悔改过,各种坏事都不再做,一切善事都奉行,久而久之,必定获得吉祥喜庆,这就是所谓的转祸为福。

出处:

这是唐朝白居易当年担任杭州市委书记兼市长时的故事。他听说市外有高僧,在树上搭建鸟巢修行,人称“鸟巢禅师”,于是前往请教。请教了不少问题,很具智慧。这是其中之一:
白问:请问大师,什么是佛教?
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切给别人带来不利的事情不要去做,一切能帮助别人的事情都欢喜的去做。要想别人好,先自己做好,这就是佛教了!)

释义:

大家一定要记住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如履薄冰,话不能乱讲,事情不能乱做,要懂得用自己的智慧来衡量自己所做的行为,不是你要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的。现在是末法时期很多人披着佛法的外衣出来做事,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学的很不错,在社会上学佛学了很多年,而效果如何呢?所以,真正的菩萨化身或使者都是用佛法来救人,都是以慈悲为怀。而且身上一定有护法神。其实,有些经非常好,但是随着天时的变化,学习经文的方法也在变化。这绝对是真的事情。只要是正的东西就会受到推广和接受,只要是正的东西菩萨都会保佑。记住,修行一定要懂得正见、正信、正思维、正念、正定,从中一定能得般若智慧。

评语:

每个人看问题的方法不一样,站的角度不一样,得的结论自不相同;刺激相同,反应各不相同。所以一个人肯多作自我检讨,万事都可变成自己的借鉴,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内省”就是一种“反己” 功夫。但是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往往是相反的,遇到了种种矛盾往往埋怨对方,碰见了冲突,总是指责对方,什么事总是自己对,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这种人对物质利益显得自私,在人际交往上同样自私。因为不能自省,所以总觉得不平衡,总难进步。又如报纸经常报道犯罪事件,有的人反对绘声绘 影报道得太详细,认为如此等于在教有犯罪倾向的人去摹仿作案。奉公守法的君子看到,却引为一大镜鉴,而对不知自省的人来说,就只知埋怨。指责 或者看热闹。

大家都在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